機動車的盤式制動器及其殼體的製作方法
2023-10-19 14:52:27
專利名稱:機動車的盤式制動器及其殼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動車的盤式制動器,所述盤式制動器具有殼體;
能夠在所述殼體中沿縱軸移動的活塞;以及螺母絲槓系統,其作用於所 述活塞或者能夠與所述活塞接合,其中所述螺母絲槓系統設置在所述殼 體中並且通過軸承裝置力傳遞地支撐在所述殼體的支撐面上。
背景技術:
這種盤式制動器在現有技術中是已知的。例如,螺母絲槓系統一方 面用於調整機構,以便補償在制動襯片上逐漸增大的磨損,從而能夠使 得盤式制動器的氣隙儘量保持不變。另一方面,螺母絲槓系統在現代的 制動器類型中除了補償磨損,也常被用來實現駐車制動功能。為此絲槓 被旋轉驅動,從而螺母能在絲槓上沿軸向移動。在活塞被液壓預載之後, 為了達到符合駐車制動效果的制動效果,相應地二次移動螺母,使得該 螺母再次與活塞接觸。隨後,可以為活塞解除液壓壓力。然而活塞不能 自動退回其沒有制動效果的起始位置,而是通過螺母絲槓系統的螺母基 本上被保持在期望的駐車制動位置中。為了防止螺母轉動,螺母和絲槓 之間的螺紋配合或者被構造為自鎖形式或者不能轉動地固定絲槓。
例如根據美國專利US 5,348,123的現有技術也公開了這種類型的解 決方案。該方案示出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磨擦阻力,絲槓優選通過軸 承裝置低磨擦地安裝在殼體內。美國專利US 5,348,123示出了使用滾動 止推軸承作為此類軸承裝置。然而當該軸承裝置支撐在殼體上時問題產 生了。特別是,殼體通常由鑄鐵材料製成,因此生成的表面通常是不平 整的。現在,如果軸承裝置緊貼在盤式制動器殼體的這種不平整表面上, 那麼會以點的方式或者面的方式出現不同負載情況,這種負載情況對軸 承裝置的使用壽命產生不利的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任務是提供一種前述類型的盤式制動器和所述盤式制動器 用殼體,通過其可以避免發生上述問題。
該任務通過前述類型的盤式制動器來完成,在該盤式制動器中規定, 支撐面由凸出於相鄰的殼體區域的、預定的接觸面形成,所述軸承裝置 緊貼在所述接觸面上。
通過提供突出的預定的接觸面能夠避免軸承不規則地緊靠在殼體 上,從而由於不同的負載情況而消極影響其使用壽命。
在本發明中優選規定,所述支撐面由接觸臺階或沿殼體軸向凸出的 接觸環的端面形成。這種類型的接觸環或者接觸臺階能夠在製造殼體時 (例如通過鑄造方法)就被形成。但是,也可以在事後通過對殼體進行 加工而形成,例如通過開槽或類似的過程。與此相關,本發明的一個改 進方式規定,所述接觸環或接觸臺階以與根切部相鄰的方式設置在殼體 中。
根據本發明各種實施方式可以規定,軸承裝置包括滾動軸承,特別 是止推軸承。例如,該軸承裝置可以包括滾柱軸承,滾珠軸承或者滾針 軸承。另外,與此相關地可以規定,該軸承裝置藉助於軸承環或軸承座 圈緊靠在支撐面上。
本發明的一個改進方式規定,與軸承環的面對支撐面的表面相比, 所述支撐面是一樣大的或者優選是更小的。
為了改善支撐面的表面質量,本發明的一個改進方式規定,所述支 撐面尤其是通過精加工被平整地形成。所述精加工例如能夠以切削加工 的方式實現。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用於前述方式的盤式制動器的殼體,其中,所述 殼體具有用於軸承裝置的支撐面,其中,該支撐面由凸出於相鄰的殼體 區域的預定的接觸面形成,所述軸承裝置緊貼在所述接觸面上。
以下將基於一實施例並參照附圖來描述本發明,其中-
圖1是一個按照本發明設計的盤式制動器的剖視圖,以及
圖2是盤式制動器殼體的細節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以剖視圖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盤式制動器,並且總體上以附圖標
記IO表示該盤式制動器。該盤式制動器包括鞍型殼體12,在該鞍型殼體 12中第一制動襯片14被安裝在以可移動的方式安裝的制動襯片支座16 上;而第二制動襯片18被安裝在同樣可移動的制動襯片支座20上。這 兩個制動襯片14和18設置在制動盤22的兩側,該制動盤22與車輪(未 示出)抗轉動地連接。這兩個制動襯片按照浮動支座原理支承,從而可 以確保當操作剎車10時,通過這兩個制動襯片14和18將制動夾緊力施 加在制動盤22上。按照浮動支座工作方式的這類制動盤的運行原理是通 常已知的,這裡就不再詳細描述。
在殼體12中形成有液體腔24,液體腔24能夠通過圖中未示出的流 體聯接接口被充入液壓的加壓液體。制動活塞26以可沿縱軸A方向移動 的方式在液體腔24中導向移動。通過向液體腔24充入液壓液,制動活 塞26能夠沿縱軸A移動,以便將制動襯片支座20和制動襯片18壓向制 動盤22。這同樣也按照傳統方式響應於剎車踏板的操作或者根據電子控 製程序地實現。
在液體腔24之內還設有螺母絲槓系統28,該螺母絲槓系統28包括 可轉動但在軸向上固定的絲槓30和與該絲槓30螺紋連接的螺母32。馬 達通過驅動裝置34驅動該絲槓30轉動。於是,螺母32視旋轉方向而定 地沿軸向向圖1的左側或右側移動。螺母32以抗轉動的方式容納在活塞 26中。絲槓30和螺母32之間的螺紋配合(Gewindepaarung)是自鎖式 的。
絲槓30具有支撐法蘭36,該支撐法蘭36是環繞絲槓30整個圓周 沿半徑方向伸展的。在支撐法蘭36和殼體卡圈38 (GeMusekragen)之 間設有滾針軸承40。滾針軸承40按照傳統方式具有多個針形滾動體,這些針形滾動體安裝在兩軸承環42和44之間。
該盤式制動器按照如下方式工作。在行車制動的情況下,向液體腔 24充入液壓液,因此活塞26沿縱軸A的方向移動,並且制動力經由制 動襯片14和18被施加到制動盤22。在制動結束時,卸除液體腔24中的 液壓,從而活塞26退回其初始位置。
在駐車制動的情況下,活塞26同樣被液壓預載,直到在制動盤22 上至少達到駐車制動力所需的夾緊力。隨後,通過旋轉驅動絲槓30而移 動螺母32,使得螺母32與制動活塞26相接觸,從而制動活塞26的背面, 即面對液體腔24的一面能夠支撐在該螺母上。該螺母通過自鎖式的螺紋 配合支撐在絲槓30上,並且絲槓30通過止推軸承40支撐在殼體卡圈38 上。因此活塞26被固定在駐車制動位置上。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看到,在殼體卡圈38上的支撐面區域內的不平整 會導致止推軸承40的使用壽命降低,這些因為該止推軸承40以點或面 的方式被施以不同強度的負載。為了抑制這個問題而規定,盤式制動器 10的殼體12具有支撐面46 (參見圖2),支撐面46沿徑向延伸了一段a。 支撐面46被構造為高於周圍的殼體區域,也就是說支撐面46沿軸向相 對其周圍的殼體表面凸出。
圖2示出的是剖面圖。從圖中可以看到該支撐面限定了殼體12的凸 出的接觸環48。為了提高表面質量,支撐面46被機械精加工,特別是被 切削加工。由於凸出的接觸環,在殼體12中得到了根切部50。滾動軸承 40的軸承環42能夠靠在支撐面46上並且能夠沿整個圓周被均勻地支撐。
與沒有突出的預定支撐面的傳統構造方式相比,由於軸承環42均勻 地支撐在支撐面46上,因避免了在軸承環上出現"點式"負載峰值,因此 軸承機構40的使用壽命顯著提高。尤其是,由於規則的支撐面42而保 證了,負載被均勻地施加至止推軸承。
權利要求
1.一種機動車的盤式制動器(10),所述盤式制動器(10)包括-殼體(12);-活塞,其能夠在所述殼體(12)中沿縱軸(A)移動;以及-螺母絲槓系統(28),其作用於所述活塞(26)或者能夠與所述活塞(26)接合,其中所述螺母絲槓系統(28)設置在所述殼體(12)中並且通過軸承裝置(40)力傳遞地支撐在所述殼體(12)的支撐面(46)上,所述盤式制動器的特徵在於,所述支撐面由凸出於相鄰的殼體區域的、預定的接觸面(46)形成,所述軸承裝置(40)緊貼在所述接觸面(46)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式制動器(10),其特徵在於,所述支 撐面(46)由接觸臺階或沿所述殼體的軸向凸出的接觸環(48)的端面 形成。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盤式制動器(10),其特徵在於,所述接 觸環(48)或所述接觸臺階被設置為與所述殼體(12)中的根切部(50) 相鄰。
4.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盤式制動器(10),其特徵在於, 所述軸承裝置(40)包括滾動軸承,特別是止推軸承。
5. 根據權利要求4述的盤式制動器(10),其特徵在於,所述軸承 裝置(40)包括滾柱軸承、滾珠軸承或者滾針軸承。
6.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盤式制動器(10),其特徵在於, 所述軸承裝置(40)以軸承環(42)緊貼在所述支撐面(46)上。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盤式制動器(10),其特徵在於,所述支 撐面(46)與所述軸承環(42)的面對所述支撐面(46)的表面大小相 同,或者所述支撐面(46)優選小於所述軸承環(42)的面對所述支撐 面(46)的表面。
8.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盤式制動器(10),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面(46)尤其是通過精加工而平整地形成。
9. 一種用於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盤式制動器(10)的殼體 (12),所述殼體的特徵在於用於軸承裝置(40)的支撐面(46),其中, 所述支撐面(46)由凸出於相鄰的殼體區域的、預定的接觸面(46)形 成,所述軸承裝置(40)緊貼在所述接觸面(46)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帶有一個殼體的機動車的盤式制動器,在殼體中一個沿縱軸運動的活塞和一個在活塞中運動或者與活塞結合作為機構一部分的螺母絲槓系統,其中螺母絲槓系統安置在殼體(12)中並且通過一個軸承裝置(40)支撐在殼體(12)的支撐面上傳輸動力。為了增長軸承的使用壽命,支撐面由明確的接觸面(46)形成,其凸出於周圍的殼體區域並且軸承裝置(40)支撐在該接觸面上。
文檔編號F16D55/22GK101663497SQ200880012570
公開日2010年3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19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28日
發明者拉爾夫·埃爾本, 麥可·赫貝茨 申請人:盧卡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