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冷劑分流器的製作方法
2023-09-22 04:32:20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製冷劑分流器。
背景技術:
目前,存在一種空調機,該空調機在進行蒸汽壓縮式製冷循環的製冷劑迴路中具有使製冷劑與空氣彼此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在設有供製冷劑流過的多個通道的熱交換器中,為了使製冷劑流動至各通道而安裝有例如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許第3247087號公報)中記載的製冷劑分流器。在這種空調機中,一般在運轉中進行使製冷劑迴路內流動的製冷劑循環量變化的控制。當製冷劑循環量變化時,流入製冷劑分流器的製冷劑的狀態發生變化,製冷劑分流器中流動的液體製冷劑流量發生變化。當因該液體製冷劑流量的變化而在製冷劑分流器中產生偏流時,無法將流動至熱交換器的各通道的製冷劑量確保為最佳的狀態,這也是導致空調機的性能降低的原因。因此,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製冷劑分流器中,使用在形成於製冷劑分流器內部的螺旋狀的槽中產生的迴旋流,使製冷劑分流器的入口配管截面中的氣液分布變得均勻。另外,在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2-130868號公報)記載的製冷劑分流器中,通過設置流入側節流部來防止液體製冷劑的偏流。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許第324708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2-130868號公報
然而,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製冷劑分流器中,例如,有時因伴隨著空調機的空間節約化產生的空調機內配管配置的限制而導致製冷劑分流器內的迴旋流減弱,無法充分地消除偏流。例如,基於螺旋管的迴旋流的產生與在管內流動的製冷劑的循環量(流速)有關係,因此,有時無法在低流量區域產生足夠的迴旋流,不能消除偏流。另外,如專利文獻2記載的製冷劑分流器那樣,當在分流前設置流入節流部這樣的噴嘴時,產生因噴嘴中流動的製冷劑而引起噪聲、因壓損而引起性能降低以及因零件個數增加而引起設備價格上升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價格便宜、分流性能穩定的製冷劑分流器。
本實用新型第一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包括:入口部,該入口部形成有供製冷劑流入的入口;出口部,該出口部形成有供從入口部進入的製冷劑流出的多個出口;主體部,該主體部形成內部空間,該內部空間供從入口流動至多個出口的製冷劑流過;分隔部,該分隔部配置於主體部的內部空間,並將內部空間劃分為與入口及出口連通的內側空間和內側空間的外側的外側空間,分隔部形成有第一開口部和第二開口部,該第二開口部位於在俯視觀察時隔著入口與第一開口部相反一側的位置。
根據第一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分隔部形成有第一開口部和第二開口部,該第二開口部位於在俯視觀察時隔著入口與第一開口部相反一側的位置,因此,不用增加零件個數就能設置分隔部,能使液體製冷劑從內側空間經由第一開口部流動至被該分隔部與內側空間分隔開的外側空間,再次使液體製冷劑從外側空間經由第二開口部流動至內側空間,來進行調節,以減少液體製冷劑的分布不均。
本實用新型第二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是在第一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的基礎上,分隔部被配置成以下形態:第一開口部配置於比起第二開口部有更多的液體製冷劑從入口流入的部位,因液體製冷劑的動壓而使液體製冷劑從第一開口部經由外側空間循環至第二開口部。
根據第二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因液體製冷劑的動壓而使液體製冷劑從第一開口部經由外側空間循環至第二開口部,因此,能有效地將較多地流入第一開口部的液體製冷劑分配給第二開口部。
本實用新型第三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是在第一技術方案或第二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的基礎上,在入口部、出口部及主體部中的至少一個的外表面形成有表示第一開口部和/或第二開口部的位置的標記。
根據第三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在入口部、出口部及主體部中的至少一個的外表面形成有表示第一開口部和/或第二開口部的位置的標記,因此,能以該標記為參考調節第一開口部和/或第二開口部的位置,以將製冷劑分流器安裝於製冷劑迴路內。
本實用新型第四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是在第一技術方案至第三技術方案中任一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的基礎上,主體部的內部空間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圓形,分隔部在俯視觀察時形成於內部空間的圓周上,並且在穿過分隔部所描繪出的圓的中心的直線上形成有第一開口部及第二開口部。
根據第四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俯視觀察時,內部空間呈圓形,分隔部形成於圓周上,並且在穿過分隔部所描繪出的圓的中心的直線上形成有第一開口部及第二開口部,因此,在外側空間中從第一開口部朝向第二開口部的兩個流路大致描繪出圓弧,長度大致相同,因此,能順利地使液體製冷劑從第一開口部朝第二開口部流動。
實用新型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第一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中,能提供一種價格便宜、分流性能穩定的製冷劑分流器。
在本實用新型第二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中,能針對液體製冷劑的分布不均發揮較高的調節功能。
在本實用新型第三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中,能容易地以適於製冷劑迴路的配管及製冷劑分流器朝製冷劑迴路安裝的安裝狀況的姿勢對製冷劑分流器進行設置。
在本實用新型第四技術方案的製冷劑分流器中,提高了消除液體製冷劑分布不均的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是供實施方式的製冷劑分流器設置的空調機的迴路圖。
圖2是示出了製冷劑分流器、製冷劑配管及分流管的立體圖。
圖3是示出了製冷劑分流器、製冷劑配管及分流管的側視圖。
圖4是表示製冷劑分流器的外觀的放大立體圖。
圖5是表示沿著圖4的I-I線剖開後的製冷劑分流器的剖視圖。
圖6是用於對製冷劑分流器的內部的製冷劑流動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符號說明)
20 製冷劑分流器
30 主體部
40 入口部
41 入口
50 出口部
51、52、53、54 出口
60 分隔部
63 導管部
S1 內側空間
S2 外側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1)製冷劑分流器的使用狀態
在圖1中示出了供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製冷劑分流器設置的空調機的迴路結構。圖1所示的空調機1包括安裝於室內的壁面等的室內機1和設置於室外的室外機2。該空調機1包括製冷劑迴路10,能通過使製冷劑迴路10中的製冷劑循環來執行蒸汽壓縮式製冷劑循環。為了形成供製冷劑循環的製冷劑迴路10,利用製冷劑配管4連接室內機3和室外機2。
(1-1)製冷劑迴路10
製冷劑迴路10包括壓縮機11、四通切換閥12、室外熱交換器13、膨脹機構14、儲罐15、室內熱交換器16、製冷劑分流器20。壓縮機11將由吸入口吸入並壓縮後的製冷劑從排出口排出至四通切換閥12的第一埠。四通切換閥12還具有:與室外熱交換器13連接的第二埠;與儲罐15連接的第三埠;以及與室內熱交換器16連接的第四埠。
當空調機1進行制熱運轉時,如虛線所示,四通切換閥12使製冷劑在第一埠與第四埠之間流通,同時,使製冷劑在第二埠與第三埠之間流通。另外,當空調機1進行製冷運轉時,如實線所示,四通切換閥12使製冷劑在第一埠與第二埠之間流通,同時,使製冷劑在第三埠與第四埠之間流通。
室外熱交換器13具有氣體側出入口,並具有液體側出入口,其中,氣體側出入口主要供氣體製冷劑在其與四通切換閥12的第二埠之間流通,液體側出入口主要供液體製冷劑在其與膨脹機構14之間流通。室外熱交換器13在流經導熱管(未圖示)的製冷劑與室外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該導熱管連接於室外熱交換器13的液體側出入口與氣體側出入口之間。
膨脹機構14配置於室外熱交換器13與室內熱交換器16之間。膨脹機構14具有使在室外熱交換器13與室內熱交換器16之間流動的製冷劑膨脹並進行減壓的功能。
室內熱交換器16具有液體側出入口,並具有氣體側出入口,其中,液體側出入口用於供液體製冷劑在其與膨脹機構14之間流通,氣體側出入口用於供氣體製冷劑在其與四通切換閥12的第四埠之間流通。室內熱交換器16在流經導熱管(未圖示)的製冷劑與室內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該導熱管連接於室內熱交換器16的液體側出入口與氣體側出入口之間。
在四通切換閥12的第三埠與壓縮機11的吸入口之間配置有儲罐15。在儲罐15中,從四通切換閥12的第三埠朝壓縮機11流動的製冷劑被分離為氣體製冷劑和液體製冷劑。然後,從儲罐15朝壓縮機11的吸入口主要供給氣體製冷劑。
室內熱交換器16例如由多個翅片(未圖示)和以貫穿各翅片的方式配置的多個導熱管構成。利用多個導熱管在室內熱交換器16中形成了多個製冷劑流路。例如,為了將由一根製冷劑配管4輸送至室內熱交換器16的製冷劑分流至穿過室內熱交換器16的內部的多個製冷劑流路,在室內熱交換器16中配置製冷劑分流器20。
(1-2)製冷運轉中的製冷劑的分流
當空調機1進行製冷運轉時,四通切換閥12切換至圖1所示的實線的狀態。然後,在製冷劑迴路10中,製冷劑朝箭頭所示的方向流動。即,從壓縮機11排出的高溫高壓的氣體製冷劑經由四通切換閥12流入室外熱交換器13。此時,室外熱交換器13作為冷凝器起作用。因此,隨著在室外熱交換器13中流動,製冷劑因與室外空氣的熱交換而被冷卻,並冷凝而由氣體製冷劑變化為液體製冷劑。室外熱交換器13中溫度降低後的低溫高壓的製冷劑被膨脹機構14減壓,從而變化為低溫低壓的製冷劑。經由膨脹機構14而流入室內熱交換器16的製冷劑因與室內空氣的熱交換而冷卻室內空氣,使自身的溫度升高,並進行蒸發而由液體製冷劑變化為氣體製冷劑。此時,室內熱交換器16作為蒸發器起作用。然後,主要由低溫的氣體製冷劑構成的製冷劑從室內熱交換器16經由四通切換閥12及儲罐15被吸入至壓縮機11。
這樣,流入室內熱交換器16的製冷劑是低溫低壓的製冷劑,並處於液體製冷劑和氣體製冷劑混合的氣液兩相狀態。因此,液體兩相狀態的製冷劑流入配置於室內熱交換器16的液體側出入口的液體分流器20,在製冷劑分流器20中分流並流動至室內熱交換器16的多個製冷劑路徑的製冷劑也是氣液兩相狀態的製冷劑。在以下的說明中,可認為具有朝多個製冷劑流路分流相同量液體製冷劑的功能的製冷劑分流器20具有較高的消除液體製冷劑的分布不均的功能。另外,還能認為可以使在製冷劑流路間氣體製冷劑和液體製冷劑的比例始終相同的製冷劑流動至多個製冷劑流路的製冷劑分流器20確保了穩定的分流性能。相反地,當因製冷劑分流器的分流性能不穩定而導致消除液體製冷劑的分布不均的功能較低時,流入室內熱交換器16的多個製冷劑流路的液體製冷劑的量不同,另外,液體製冷劑與氣體製冷劑的比例因製冷劑迴路10的狀態而發生各種變化,從而對空調機1的性能造成不良影響。
(2)詳細結構
(2-1)製冷劑分流器的結構
圖2是表示製冷劑分流器的外觀的立體圖,圖3是製冷劑分流器的側視圖,圖4是從斜上方觀察製冷劑分流器的放大立體圖。圖5是沿圖4的I-I線剖開的剖視圖。圖2至圖5所示的上下方向為鉛垂方向,將與上下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中的兩個方向稱為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此處,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被定義為彼此正交的方向。圖2至圖5所示的箭頭表示製冷劑流動的方向。
製冷劑分流器20包括主體部30、入口部40、出口部50及分隔部60。主體部30包括下方狹窄的下表面31、平坦板狀的上表面32、環狀的外周壁33。下表面31呈圓錐狀。更詳細而言,下表面31在剖視觀察時呈彎曲狀態,並呈漏鬥這樣的形狀。此外,在下表面31的下方的中心形成有圓形的開口31a。
下表面31的上部開口被圓板狀的上表面32堵塞。在上表面32形成有分別與多個出口51、52、53、54相連的多個開口32a、32b、32c、32d。此處,形成有四個開口32a~32d。四個圓形開口32a~32d以圓板狀的上表面32的中心O為基礎被配置成旋轉對稱。開口32a配置於前方。開口32b配置於從上方觀察時以中心O為基礎使開口32a順時針旋轉90°之後的右側的位置。開口32c配置於從上方觀察時以中心O為基礎使開口32b順時針旋轉90°之後的後方的位置。開口32d配置於從上方觀察時以中心O為基礎使開口32c順時針旋轉90°之後的左側的位置。
在下表面31的下方存在入口部40。入口部40是朝鉛垂下方筆直延伸的一個圓筒,並在該入口部40中形成有入口41。該入口部40的入口41與主體部30的下表面31的開口31a相連。當從上表面32的上方透視入口41時,入口41的中心軸與上表面32的中心O一致。入口41的半徑比形成於上表面32的開口32a~32d的半徑大。此外,在入口41的鉛垂上方未配置有開口32a~32d。即,從入口41朝鉛垂上方前進的製冷劑與上表面32碰撞。
在上表面32的上方存在出口部50。出口部50是朝鉛垂上方筆直延伸的四個圓筒,在這些出口部50中分別形成有一個圓形的出口,共計形成有四個出口51~54。該出口部50的出口51~54分別與相對應的四個開口32a~32d相連。
主體部30的下表面31及上表面32存在兩個切成圓弧狀的部位。此外,在切成圓弧狀的部位處形成有分隔部60,該分隔部60將由下表面31和上表面32圍成的內部空間劃分為內側空間S1和外側空間S2。分隔部60包括:內壁61,該內壁61形成內側空間S1的外周;外壁62,該外壁62形成外側空間S2的內周;以及導管部63。內側空間S1被主體部30的下表面31和上表面32圍住,並與入口41和多個出口51~54連通。
另外,外側空間S2是由形成外側空間S2的外周的環狀的外周壁33、下表面31及上表面32圍住的空間,外側空間S2與內側空間S1被分隔部60分隔開。因此,分隔部60的外壁62是外側空間S2的內周壁。也能將該外側空間S2視為形成於環部70(參照圖4)中。
主體部30的內側空間S1和外側空間S2利用分隔部60的兩個導管部63連接在一起。即,在前方存在第一導管部63a,並在後方存在第二導管部63b。形成於該第一導管部63a內部的是連接內側空間S1與外側空間S2的第一開口部64。另外,形成於第二導管部63b內部的是連接內側空間S1與外側空間S2的第二開口部65。在第一開口部64與主體部30的上表面32的中心O之間存在開口32a,在第二開口部65與上表面32的中心O之間存在開口32c。即,在俯視觀察時,第二開口部65位於隔著入口41與第一開口部64相反一側的位置。此外,分隔部60的內壁61及外壁62描繪出的圓的中心與上表面32的中心O一致。即,在穿過分隔部60所描繪出的圓的中心O的直線上形成有第一開口部64及第二開口部65。
(2-2)製冷劑分流器的安裝狀態
直徑大小實質上與入口部40的入口41相同的製冷劑配管4與入口部40連接。在製冷劑配管4上以離製冷劑分流器20由近及遠的順序存在彎曲成U字狀的U字部4a和大致彎曲成直角的曲柄部4b。供製冷劑分流器20安裝的空間狹小,且其形狀被其它設備的配置限定,因此,不得不在製冷劑配管4上形成如U字狀4a及曲柄部4b這樣彎曲的部位。在製冷劑配管4中,以從左向右水平流動來的製冷劑朝下方流動的方式,利用曲柄部4b改變流向。此外,以朝鉛垂下方流動來的製冷劑朝鉛垂上方流動的方式,利用U字部4a改變流向。在製冷劑配管4如上述U字部4a及曲柄部4b那樣彎曲而導致製冷劑的流向改變的部位,離心力對製冷劑起作用。因該離心力而使密度較大的液體製冷劑集中於距U字部4a及曲柄部4b的曲率中心較遠的部位,並使密度較小的氣體製冷劑集中於距曲率中心較近的部位。在製冷劑配管4彎曲的部位,因這樣的作用而在氣液兩相狀態的製冷劑中產生液體製冷劑和氣體製冷劑的分布不均。
在製冷劑分流器20的入口41中,特別地,因受到距入口41較近的U字部4a的較大影響,液體製冷劑較多地流動至前方。因此,製冷劑分流器20的第一導管部63a被配置成位於前方。另外,液體製冷劑在入口41處較多地朝前方流動,導致氣體製冷劑集中地流動至後方,因此,製冷劑分流器20的第二導管部63b被配置成位於後方。即,以在形成有U字部4a的平面上配置第一導管部63a和第二導管部63b的方式,設定製冷劑分流器20的朝向。在該情況下,第一導管部63a和第二導管部63b作為標記起作用,該標記為了表示第一開口部64a和第二開口部65的位置而形成於主體部30。
另外,製冷劑分流器20被安裝成製冷劑分流器20的上表面32處於水平狀態。製冷劑分流器20的上表面32處於水平狀態也相當於製冷劑分流器20的入口部40及出口部50被安裝成沿著鉛垂方向延伸。製冷劑分流器20的傾斜是導致製冷劑分布不均的原因。例如,當製冷劑分流器20的上表面32前低後高時,液體製冷劑較多地流動至前方。
四根分流管5a、5b、5c、5d以分別和四個出口51、52、53、54對應的方式與製冷劑分流器20的出口部50連接。四根分流管5a~5d從四個出口51~54朝鉛垂上方筆直地延伸。
在製冷劑配管4中,在曲柄部4b處也產生液體製冷劑的分布不均。因此,考慮到曲柄部4b處的分布不均,也可以以第一導管部63a和第二導管部63b相對於前後方向稍許傾斜的方式安裝製冷劑分流器20。例如,若曲柄部4b使液體製冷劑偏向右側移動,則也可以以使第一導管部63a相對於前後方向稍許朝右側移動、並使第二導管部63b相對於前後方向稍許朝左側移動的方式進行安裝。因製冷劑配管4的彎曲而產生的液體製冷劑的分布不均能例如使用模擬或者通過實驗預先求出。
(3)製冷劑分流器的製冷劑的流動
在圖6中,示出了從上方觀察主體部30的情況下的內側空間S1、外側空間S2、第一開口部64、第二開口部65、出口51~54及入口41的平面的位置關係。另外,用箭頭表示在主體部30的內部流動的製冷劑的流向的概要。從主體部30的入口41進入的製冷劑朝上方前進,並通過隨著主體部30的下表面31朝向上部而擴散以及與上表面32碰撞,從而由中心O擴散成放射狀。但是,在製冷劑配管4的U字部4a的影響下,從入口41流出的製冷劑中,液體製冷劑較多地流動至出口51(開口32a),但流動至出口53(開口32c)的製冷劑較少。其結果是,產生使液體製冷劑從第一開口部64經由外側空間S2朝第二開口部65循環的壓力。這樣,液體製冷劑從第一開口部64進入並從第二開口部65流出,從而可緩和液體製冷劑的分布不均。
(4)變形例
(4-1)變形例1A
此處,形成有四個出口51~54(開口32a~32d),但出口(開口)的數量並不限定於四個。出口的數量只要與製冷劑分流器20中分流的製冷劑路徑的數量相對應即可,可以是兩個、三個或五個以上。另外,為了抑制壓損而設置一個入口41是較為理想的,但並不限於一個,也可以是多個。
(4-2)變形例1B
另外,此處,出口51~54(開口32a~32d)的直徑大小相同,但也不一定需要相同。另外,出口51~54(開口32a~32d)的形狀也不限於圓形。
(4-3)變形例1C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出口51~54(開口32a~32d)在俯視觀察時配置成旋轉對稱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出口51~54(開口32a~32d)的配置未必一定要對稱。
(4-4)變形例1D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主體部30的上表面32平坦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上表面32並不限於平坦的形狀。例如,也可以在內側空間S1一側形成有凹凸。
(4-5)變形例1E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內側空間S1和外側空間S2稍許分離的情況進行了說明。因此,對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內側空間S1和外側空間S2利用長度方向為前後方向的導管部63相連,第一開口部64和第二開口部65的長度方向為前後方向。但是,第一開口部64及第二開口部65並不限於實施方式這樣的形狀,例如也可以是:分隔部為薄板,第一開口部及第二開口部只是在板上開設的孔。
(4-6)變形例1F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第一開口部64為一個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第一開口部64的數量並不限於一個,也可以是多個。此外,對第二開口部65為一個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第二開口部65的數量並不限於一個,也可以是多個。
(4-7)變形例1G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外側空間S2僅為一個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外側空間S2並不限於一個,也可以是多個。例如,除了外側空間S2之外,也可以再設置一個環狀的其它外側空間,並利用除了第一開口部64及第二開口部65之外的第三開口部和第四開口部連接其它外側空間和內側空間S1。另外,外側空間的形狀並不限於環狀,例如也可以是圓弧狀或直線狀。
(4-8)變形例1H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第一開口部64和第二開口部65位於相反一側的位置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該位於相反一側的位置並非是指完全相反的位置。也就是說,當在第一開口部64和第二開口部65中存在液體製冷劑較多的區域和液體製冷劑較少的區域這兩個區域時,第一開口部64和第二開口部65彼此分離配置,若一方區域中存在第一開口部64,則在另一方區域中存在第二開口部65。例如,將從上表面觀察時呈圓形(繞著中心O的360度)的內側空間S1劃分為液體製冷劑較多的120度的第一區間、液體製冷劑較少的120度的第二區間、它們中間的60度×2的第三區間及第四區間這四個區間,並在第一區間(一方區域)配置第一開口部64,在第二區間(另一方區域)配置第二開口部65等。在該情況下,若在第一區間配置第一開口部64,在第二區間配置第二開口部65,則即便第一開口部64、中心O、第二開口部65未在一直線上,液體製冷劑也可以在第一區間的第一開口部64處從內側空間S1流入外側空間S2,流過外側空間S2,並在第二區間的第二開口部處從外側空間S2流出至內部空間S1。
(5)特徵
(5-1)
如上所述,在分隔部60上形成有第一開口部64和第二開口部65,該第二開口部65位於在俯視觀察時隔著入口41與第一開口部64相反一側的位置。分隔部60採用了以上的結構,因此,不用增加零件個數,能例如通過鑄造將分隔部60與主體部30、入口部40及出口部50一體形成。此外,能通過使液體製冷劑從內側空間S1經由第一開口部64和第二開口部65流動至由該分隔部60與內側空間S1分開的外側空間S2,來進行調節,以使液體製冷劑的分布不均減小。其結果是,能提供一種價格便宜、分流性能穩定的製冷劑分流器20。
(5-2)
另外,在製冷劑分流器20中,分隔部60被配置成以下形態:第一開口部64配置於比起第二開口部65有更多的液體製冷劑從入口41流入的部位,因液體製冷劑的動壓而使液體製冷劑從第一開口部64經由外側空間S2循環至第二開口部65。因從入口41流入的液體製冷劑的動壓而使液體製冷劑從第一開口部64經由外側空間S2循環至第二開口部65,因此,能有效地將較多地流入第一開口部64的液體製冷劑分配給第二開口部65。其結果是,液體分流器20能針對液體製冷劑的分布不均發揮較高的調節功能。
(5-3)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製冷劑分流器20中,導管部63在主體部30的外表面作為表示第一開口部64及第二開口部65的位置的標記起作用。此處,在主體部30的外表面例示出了同時表示第一開口部64及第二開口部65的位置的標記,但只要有僅表示第一開口部64及第二開口部65中的任意一方的位置的標記即可。另外,在分隔部60的內壁61與外壁62之間被填埋而不知道第一開口部64和第二開口部65的位置的情況下,表示上述兩方位置或任意一方位置的標記也可以設於入口部40的外表面或出口部50的外表面或者上述兩個外表面。另外,標記可以設於主體部30和入口部40這兩者,也可以設於主體部30和出口部50這兩者,或者,還可以設於主體部30、入口部40、出口部50這三者。
(5-4)
另外,上述實施方式的主體部30的內側空間S1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圓形,分隔部60在俯視觀察時形成於內側空間S1的圓周上,並且在穿過分隔部60所描繪出的圓的中心O的直線上形成有第一開口部64及第二開口部65,因此,在外側空間S2中從第一開口部64朝向第二開口部65的兩個流路(右旋和左旋)大致描繪出圓弧,長度大致相同。其結果是,能順利地使液體製冷劑從第一開口部64朝第二開口部65流動,提高了消除液體製冷劑的分布不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