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讀後感1000字(初中篇)
2023-10-21 18:16:02 1
【第一篇】
一部世界經典,道盡了19世紀的悲歡,離亂。社會的動蕩不安,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前蘇聯人民的艱難。這就是——《童年》。
這一部小說在文壇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他講述的的主人公——阿廖沙,內心並沒有被現實的醜惡所侵蝕。他始終相信著光明就在人間,光明總有一天會普照大地。他的身邊還有外祖母指引著他,使這個純真的孩子仍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一部具有自傳性質的小說,是高爾基通過對自己其中一個時期的生活以及自身變化的描寫,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的人在那個複雜的社會中的成長曆程。看了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思緒飄飛。
至少我看完後是有很大感觸的。在那樣一個複雜社會環境中,阿廖沙仍能頑強並很好地活著,好好的生活,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奮鬥,令人唏噓和讚嘆。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積極的改變命運,為自己營造更有意義的未來。他的生活是多少人的真實寫照,甚至有的人比他更悽慘,但只有他堅信著光明會來臨。這就是這部小說感念了那麼多人的原因。我也深深感念於他的頑強。
我想,在我們每一個人遇到挫折時,要是會有一時的頑強和堅持,許多事就會有不同的,甚至更好的結局。
生活生活,一生下來就要活。所以,請頑強的,好好的生活。
【第二篇】
我曾一次又一次的想起童年生活的那段回憶,是它讓我漸漸成熟,是它讓我成長為一個不再幼稚,不再只為自己著想的女生。
想到這,不禁拿起已經看過幾遍的《童年》,作者高爾基我已不再陌生。《童年》記錄了他3歲——10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實在苦難中度過的。有時,看到他被外祖父毒打的時候,我氣憤極了。當時真想替阿廖沙受打,我真想說一說外祖父,看著阿廖沙的童年回憶,再想想我的童年生活,雖然也有被打罵的時候,但爺爺還是愛我的,家人也都是關心我的。我的童年生活和阿廖沙比起來,可真是既幸福有幸運啊……
讓我回憶最深刻的是兩個舅舅弄分家的時候。在外祖父家裡,瀰漫著人與人之間熾熱的仇恨,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連小孩也熱烈參加。看到這,我真的很奇怪,他們到底是不是親兄弟?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我的兩個舅舅是非常的要好,有福一起享、有難共同當……
還記得上四年級時,不知是誰送給大舅兩瓶酒,這兩瓶酒很貴很貴,也存放很長時間了,大概有十幾年了吧,舅舅和舅媽都很珍惜這兩瓶好酒,誰問他要他都不給,還說:「等逢年過節在拿出來。」當時二舅在外出差,好幾個星期都沒有回來了。大舅存酒的事再也沒有提起,其實我知道,大舅是想等二舅回來以後再取出來和他分享。幾天後二舅回來了,大舅爭著去車站接的他,一路上兩個人都在談論那酒的事,同時也在說著二舅給大舅帶回的禮物,就這樣,為了給二舅祝賀,祝賀他升官,大舅把酒拿了出來。
不像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一樣,我的兩個舅舅對待外祖父、外祖母是相當的好,外祖父每見到舊友,就會提起兩個舅舅,兩個舅舅給我做了榜樣,讓我真正的體會到「孝」字的含義……
一本書就這樣被我讀完了,雖然內容有喜又憂,有好有壞,但卻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童年》喜,我就喜,《童年》憂,我也憂。總想著替阿廖沙出主意、想辦法。總是希望外祖父和兩個舅舅變得像外祖母那樣,處處寬容他人,為他人著想。
讀完《童年》,關上回憶童年生活的窗戶,讓留下的記憶,等我慢慢品味……
【第三篇】
寒假時,我讀了高爾基寫的《童年》,雖然這書很短,但意味深長,值得回味。
本書講的是十九世紀的俄國沙皇的黑暗統治下民不聊生的下層市民的痛苦和欲望。本書主人公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比什科夫),前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創始人,小說家、劇作家、詩人、政治家和文藝批評家。《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之一。小說主要敘述的是阿列克謝因父親逝世不得不和母親和外祖母一道寄居在外祖父家,母親改嫁後,他又不得不周旋於兩個家庭之間。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為爭奪財產而大打出手是這個小市民家庭司空見慣的事,只有外祖母真正關心與愛護他,成為他唯一的保護人。小小年紀的他竟經歷了很多事,使他早早的認識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外祖母的樂善好施和寬以待人,更使阿列克謝在自私庸俗的貪婪保守的氣氛中受到了道德與光明的薰陶,使他產生了對正義事業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不經歷黑暗的人,是無法懂得光明的。
沒錯,高爾基就是經歷過黑暗的人。在他的童年裡,我只看到人心的黑暗、厭惡、憎恨、嫉妒、貪婪、無恥、不孝、無禮、下流、無信。自私、庸俗、歧視、保守、卑鄙、惡劣、惡毒、邪惡,都是惡性,人心背的一面,最黑暗的一面讓高爾基都經歷了,包括有人去世、爭奪財產、失去了一切,都讓他趕上了,所以,高爾基早熟,他早早的懂事了,早懂得什麼是光明,早認識什麼是光明,並想辦法用光明去解救眾生。當然這本書裡也有光明,比如他的外祖母。
高爾基的外祖母,想必也肯定是經歷過黑暗的一個人,因為她對高爾基很善良、和藹可親、樂善好施、寬以待人,這給作者表現了光明,人心向的一面,給高爾基帶去了道德良好的品質,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的體會到過去的黑暗與痛苦,也讓我明白了,即使這個世界十分黑暗、十分邪惡,即使它讓你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也依然鼓起勇氣,勇敢的活下去,因為希望是不會死去的。了解世界的黑暗與絕望,卻從不放棄,並以悲憫之心去關懷所有不幸的人。這就是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的真正原因,這才是人類最為高的道德品質。上天奪走你的一切,只因為要給你更多。使你困窘潦倒、身處絕境,只為讓你通明人生冷暖。給你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只為讓你知曉世間百態。因為只有奪走你的一切,才能讓你看透世間的一切,給你這一切,是讓你看的更加明白。你的痛苦,終究能換來你終究的一切。
總的說來,還是那句話。
不經歷黑暗的人,是無法懂得光明的。
【第四篇】
童年,是我們小時候值得懷念、留戀的時光。時不時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歡樂。而當我讀過高爾基寫的《童年》時,覺得自己的童年實在是太幸福了。
《童年》的作者高爾基是以前蘇聯的一位作家,而他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更是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形就是作家高爾基。讀到這兒,我不由得敬佩他,不僅把《童年》寫得生動形象,而且還反映了當時俄羅斯社會下層勞動人民愚昧的小市民風氣,真是寫得一舉兩得。
其中讓我有感觸的,還是指外祖父把阿廖沙打暈的那一段,用了好多的動詞:吼、撲、爭、揪、咬、叫、摔等詞語,可以看出外祖父是多麼的狠心,連孩子都不放過,還把阿廖沙打得暈了過去,實在太可恨了。從中,還可以看出外祖母和外祖父相反,她很善良,在阿廖沙被外祖父用樹枝抽打時,外祖母把阿廖沙抱開,而且不讓外祖父打他,也說明了外祖母很喜歡阿廖沙,不想讓他受到傷害。
雖然外祖父很殘暴、兇狠,但是我覺得他也有光明的一面。在阿廖沙生病期間,外祖父還去看阿廖沙,而且給他帶來許多好吃的,還給她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我覺得,外祖父雖然很壞,但是他也有好的一面,在阿廖沙的心中,外祖父他還是有好處的。
讀完了《童年》,再和自己的一比較,文中的阿廖沙的童年實在太不幸了。所以我要珍惜童年,留戀童年。
【第五篇】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不管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它都使我們一生難以忘懷。童年反應了我們兒時的童真和喜怒哀樂,這些,早已在我們幼小、純真的心靈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童年》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樣令人忘懷、令人感慨呢?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由喪父,隨著母親和祖父母來到外祖父家,這一切,便是阿廖沙艱苦命運的開始。外祖父掌管家裡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洩。這一切都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雜,在這期間,他飽受欺凌侮辱,但他還是熬過來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勇於與困難作鬥爭的精神與信念支撐著。
時代在不斷地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但是,無論它有多麼困難,只要你勇於面對,全力以赴,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夠化難為易,贏得最終的勝利。
高爾基在文章的開頭就寫道:「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以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在那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隱隱發光。只要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大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這就是高爾基想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
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事令你痛苦甚至絕望,但是,那都使黎明前的黑暗,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那麼你的光明定會到來。
更多熱門文章分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