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縱向具有弧形曲線的緯向彈力管布的生產方法與流程
2023-10-22 03:02:28 1

本發明屬於管布製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縱向具有弧形曲線的緯向彈力管布的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的管狀織物都是由表、裡層織物交替織造,由同一根緯紗,在織機的兩側,交替引緯織制而成的,標緻性產品就是水龍帶,一般都要用有梭織機織造。現代無梭織機都是單側引緯,織成的管狀織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管狀織物,而是在織物表面、局部地區,形成類似於管狀的織物,其餘部分還是普通織物。
彈力亂管狀織物的特點是在織物的表面看似無規律地隨機分布著局部經向管子,並具有緯向拉伸彈性效應,外觀風格新穎獨特、穿著舒適有彈性,適宜做女裝裙料和夏季緊身外衣面料。附加值高。可根據裝飾需要,改變經管的長度、寬度、個數、分布位置、管子間距等。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縱向具有弧形曲線的緯向彈力管布的生產方法。
技術方案:一種縱向具有弧形曲線的緯向彈力管布的生產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管子形成方法確定——經緯向緊度確定——管子寬度、經管密度、管子根數確定——穿綜方法——生產工藝;所述管子形成方法確定,具體如下:
a、經向管子的緯向是由普通緯紗與彈力緯紗按一定比例相間排列,經向為普通緯紗;
(1)普通緯紗和經紗以平紋組織交織;
(2)彈力緯紗與經紗的交織方式是:在不起管處,以平紋交織;在起管處,彈力緯紗浮在經紗之上,不與經紗交織,形成織物背面的緯浮線,藉助彈力緯紗受拉伸後的收縮回復力,使得織物正面凸起,形成經向排列的管狀;
b、普通緯紗與彈力緯紗的比例,彈力緯紗比例越高,則織物彈力越強,但是織物緯向縮率大,布面變窄;彈力紗的比例小,則織物拉伸彈性小,但布面寬度易於控制;
彈力紗:普通紗在1:1-1:3之間;
c、在經向緯彈管子密集處,彈性回復力的作用下,能產生較大收縮力,因而相鄰管子向中間收縮聚攏,紋路向中間扭曲;
d、而不起管的平紋處,由於平紋組織的經、緯紗交織點多,對彈力紗束縛力強,紋路停留在原來位置不變;
e、經管較為稀疏的B處,收縮彈力較小,紋路扭曲程度小;
根據上述c、d、e三種情況,紋路依經向管子數量不同,扭曲程度不同,形成不同弧形曲線效應。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經緯向緊度確定,具體如下:經向緊度:65-72%;緯向緊度:36—42%。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管子寬度、經管密度、管子根數確定,具體如下:管子寬度:輕薄織物後整理後管子寬度確定為1-2mm,中厚織物的管子寬度為2-4mm;管子密度:輕薄織物管子密度為3-5管/cm,中厚織物管子密度為2-3管/cm;管子根數:管子所用經紗比例佔總經根數的25-35%。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穿綜方法,具體如下:多臂織機最大綜頁數為16頁,前面綜頁開口動程較小,經紗拉伸變形小,有利於降低織造斷頭率,因此交織點較多的平紋地和布邊穿在第1、2頁綜;布身採用分區穿法,每根管子需2頁綜,布面不同位置的管子因提綜規律不同,最多可以有7種不同高低、左右位置的管子;經管與平紋相間排列。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生產工藝中,織造如下:
經位置線:採用片梭織機,採用輕度不對稱梭口,託布梁高度選擇45毫米,擺動後梁標尺高度為+12;後梁高度-25;後梭口深度325;停經架高度-80;
開口時間:較晚開口時間,使緯紗在梭口內充分伸直,降低打緯時經紗張力,採用綜平高度有輕微差異的梭口,這種梭口的綜平時間是一致的,但其綜平點的高度位置有差異。
有益效果:本發明利用織物組織結構和特殊織造方式生產縱向具有優美的弧形曲線紋路的織物,織物表面具有立體管狀效應和緯向拉伸彈力,外觀新穎、穿著舒適,適合做夏季女時裝面料。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中的經管組織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的經管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中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例
緯彈經管織物構成原理如下:如圖1,起管緯紗系統由普通緯紗和彈力緯紗按一定比例相間排列,普通緯紗形成管子經向管子主體,沉在織物背面的彈力緯浮長線的收縮拉力作用使得普通緯紗織造的織物正面凸起形成具有彈力管狀織物。如圖1,織造一個經管織物部分最少採用2頁綜,平紋固結部分為2頁綜(如圖2)。如圖3所示,每根直線代表一根經管,組織結構如圖1和圖2。管間空白處代表不起管的平紋組織,由於平紋交織處經緯紗交織點較多,對彈性緯紗束縛力強,因而不易回縮,彈性拉伸力較小。
一、管子形成方法確定
1、經向管子的緯向是由普通緯紗與彈力緯紗按一定比例相間排列,經向為普通緯紗。
(1)普通緯紗和經紗以平紋組織交織。
(2)彈力緯紗與經紗的交織方式是:在不起管處,以平紋交織;在起管處,彈力緯紗浮在經紗之上,不與經紗交織,形成織物背面的緯浮線,藉助彈力緯紗受拉伸後的收縮回復力,使得織物正面凸起,形成經向排列的管狀。
2、普通緯紗與彈力緯紗的比例,彈力緯紗比例越高,則織物彈力越強,但是織物緯向縮率大,布面變窄;彈力紗的比例小,則織物拉伸彈性小,但布面寬度易於控制。
彈力紗:普通紗一般在1:1-1:3之間。
3、在經向緯彈管子密集處的A處和D處,在彈性回復力的作用下,能產生較大收縮力,因而相鄰管子向中間收縮聚攏,紋路向中間扭曲。
4、而不起管的平紋C處,由於平紋組織的經、緯紗交織點多,對彈力紗束縛力強,紋路停留在原來位置不變。
5、經管較為稀疏的B處,收縮彈力較小,紋路扭曲程度小。
根據以上3、4、5三種情況,如圖1所示,紋路依經向管子數量不同,扭曲程度不同,形成了弧形曲線效應。
二、經緯向緊度確定
1、經向緊度
織物經紗線密度一定的前提下,經向緊度大,則經密過高,織造時容易造成梭口清晰度差,經紗上的毛羽容易粘連,容易產生跳紗、跳花、星跳和緯縮疵點,經紗間摩擦劇烈,經紗容易斷頭;經密過小則織物質地過於鬆軟,服用牢度差,經向緊度在65-72%較為合適。
2、緯向緊度
織物緯紗線密度一定的前提下,緯向緊度大,則緯向密度過大,織造時打緯阻力大,緯紗不易打緊,由於單位長度的織物緯紗根數多,打緯頻繁,造成打緯時鋼筘對經紗的摩擦增加,經紗斷頭增加,織造效率低。緯密過低則織物過於鬆軟,服用牢度差。緯向緊度一般控制在36—42%。
三、管子寬度、經管密度、管子根數
1、管子寬度:管子寬度過窄,或管子排列過於稀疏,或管子根數過少,則管子的凸起效應不明顯,與平紋組織搭配,外觀紋路扭曲效應小,織物彈力也弱,但是布面平整,布幅易於控制,反之,管子寬度過寬、或者經向管子過於密集則緯向收縮作用大,管間平紋區域變窄,與平紋組織搭配,紋路外觀扭曲效應明顯,但布面緯向收縮大且布面不易平整、布幅不易控制。一般輕薄織物後整理後管子寬度確定為1-2mm,中厚織物的管子寬度為2-4mm.
設織物經紗密度為500根/10cm,織物後整理後緯向幅縮率為20%,欲設計管子寬度為2mm,則坯布形成經管的經紗根數=5×2×(1+20%)=12根。
2、管子密度:
經向管子密度:經向管子密度是指管子彼此間距,密度越大,則間距越小,緯向收縮力越大,增大管子紋路的向內的扭曲效應,但是織物收縮率大。
輕薄織物管子密度為3-5管/cm,中厚織物管子密度為2-3管/cm。
3、管子根數
管子根數越多,則收縮力越大,扭曲越明顯。儘管為了形成織物經管紋路的扭曲效應,配置的管子疏密不同,但在織物長度方向(即經向)上,要保證緯向排列管子的根數基本一致,否則會造成織物緯向幅縮率不一致,而引起織物寬窄不一、甚至布面扭曲變形,卷邊問題。管子所用經紗比例應佔總經根數的25-35%左右為宜。
四、穿綜方法
多臂織機最大綜頁數為16頁,交織點較多的平紋地和布邊穿在第1、2頁綜,原因是前面綜頁開口動程較小,經紗拉伸變形小,有利於降低織造斷頭率,布身採用分區穿法,每根管子需2頁綜,則布面不同位置的管子因提綜規律不同,最多可以有7種不同高低、左右位置的管子。經管與平紋要相間排列。
五、生產工藝
1、整經工序
整經工序要保證片紗張力均勻、避免後道漿紗時邊部鬆弛,保證織造布面勻整。因為筒子架後排引出的紗線路徑長,以及自重的影響,經紗運行時張力大,前排筒子引出的經紗路徑短,張力小,因而筒子架前、中、後排的張力盤張力裝置的張力配置值為由大到小。
2、漿紗工序
「重被覆、貼毛羽、增耐磨、小張力、保伸長、低粘度、分層預烘、合併烘乾、高回潮、後上蠟」。壓漿力不宜過大,避免過分浸透,同時,較高的回潮率有利於保持漿膜彈性;
工藝參數:上漿率10-12%;回潮率6-7%;伸長率0.5-1%;漿液溫度:95-97℃。
3、織造
經位置線:採用片梭織機,採用輕度不對稱梭口,託布梁高度選擇45毫米,擺動後梁標尺高度為+12。這種梭口屬於輕度不對稱梭口,上層經紗稍為鬆弛,下層經紗增加張緊度。在這樣的梭口狀態下,打緯阻力下降,減少緯紗斷頭;後梁高度-25;後梭口深度325;停經架高度-80。
開口時間:較晚開口時間,使緯紗在梭口內充分伸直,降低打緯時經紗張力,另外,為了減少上下層經紗間的摩擦,改善開口清晰度,毛羽較多的織物,採用綜平高度有輕微差異的梭口。這種梭口的綜平時間是一致的,但其綜平點的高度位置有差異。
本發明不局限於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發明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