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頂出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22 15:39:47 3
專利名稱:二次頂出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二次頂出機構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的頂出機構,具體涉及一種二次頂出機構。
背景技術:
在生產塑膠產品後,一般由模具的頂出機構將產品頂出以完成開模,對於一些膠位較高或公模部分結構較多的產品,需要設計相應的頂出機構來實現產品的開模,如圖1繪示為現有技術二次頂出機構的結構示意圖,該機構包括四塊頂出板10、兩個開閉器20及四支限位柱30,則可知該機構具有以下缺點:由於此機構包括四塊頂出板10,所以該設計該機構的模具高度尺寸會加大,從而影響成型機的噸位;由於開閉器20安裝在模具外側對稱位置,模具在下模及架模時易壓壞且開閉器20的結構也較複雜;模具結構複雜,組裝困難且模具成本較高。有鑑於此,實用必要提供一種機構,以克服上述模具結構複雜、拆裝不方便、模具高度尺寸較大及模具成本高等問題。
發明內容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二次頂出機構,其應用於模具中成型膠位較高或公模結構較多的產品,該模具自上而下包括公模仁、公模板、上頂出板、下頂出板及下固定板,該二次頂出機構包括:第一頂針,其主體設於所述公模仁及公模板中,該第一頂針的上端配合成該產品,該第一頂針的下端固定於所述上頂出板;第二頂針, 其主體設於所述公模仁及公模板中,該第二頂針的上端配合成型該產品及該產品的倒鉤,該第二頂針的下端穿過所述上頂出板及下頂出板並設於所述下固定板中;第一臺階,其設於所述第二頂針上,開模一段距離後該第一臺階頂面卡扣於所述公模板上;第二臺階,其設於所述第二頂針上,該第二臺階頂面合模時卡扣於所述上頂出板上;彈性元件,其套設於所述第二頂針上,該彈性元件的一端連接於所述第二臺階底面,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連接於所述下固定板上。較佳的,所述上頂出板運動到所述公模板底面的距離大於所述第一臺階運動到所述公模板底面的距離。較佳的,所述彈性元件為彈簧。本實用新型二次頂出機構通過對行程的控制實現了產品的二次頂出,並利用第一頂針的頂出與限位實現了產品具有較高膠位或較多公模結構產品的成型及頂出,該機構還適用於公模強制脫模等機構,該二次頂出機構具有以下優點:(I)該二次頂出機構無需增加其他複雜模具結構就可達到二次頂出的功效;[0014](2)該二次頂出機構結構簡單,拆裝方便靈活,機構性能安全可靠;(3)該二次頂出機構降低了需二次頂出之產品模具結構的複雜程度,縮短模具高度,解決了需四塊板來實現二次頂出的弊端,且大大降低了模具的成本。
圖1繪示為現有技術二次頂出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二次頂出機構於合模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3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二次頂出機構於開模第一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4繪示為本實用新型二次頂出機構於開模第二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請參閱圖2繪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二次頂出機構,其應用於模具中成型產品100,該產品100底面具有一倒鉤101,該模具自上而下包括公模仁210、公模板200、上頂出板220、下頂出板230及下固定板300,該二次頂出機構包括:第一頂針400,其主體設於所述公模仁210及公模板200中,該第一頂針400的上端配合成該產品100,該第一頂針400的下端固定於所述上頂出板220 ;第二頂針500,其 主體設於所述公模仁210及公模板200中,該第二頂針500的上端配合成型該產品100及該產品的倒鉤101,該第二頂針500的下端穿過所述上頂出板220及下頂出板230並設於所述下固定板300中;第一臺階510,其設於所述第二頂針500上,開模一段距離後該第一臺階500的頂面卡扣於所述公模板200上;第二臺階520,其設於所述第二頂針500上,該第二臺階520的頂面在合模時卡扣於所述上頂出板220上;彈性元件,其套設於所述第二頂針500上,該彈性元件的一端連接於所述第二臺階520底面,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連接於所述下固定板300上,其中,所述彈性元件為彈簧600。其中,所述上頂出板運動到所述公模板底面的距離SI大於所述第一臺階運動到所述公模板底面的距離S2。請參照圖3所示,該二次頂出機構開模時,此時彈簧600處於壓縮狀態,由注塑機頂杆推動下頂出板230運動,此時下頂出板230同時帶動上頂出板220向開模方向運動,第一頂針400隨上頂出板220向上頂產品100,由於彈簧600要恢復彈性形變,此時的第二頂針500在彈簧600的作用下與第一頂針400同時向上頂產品100,當第一頂針400與第二頂針500開模運動S2後,第二頂針500上的第一臺階510卡扣在公模板200上不能再向上運動,此時的彈簧600還是處於預壓狀態;請參閱圖4所示,第一頂針400在注塑機頂杆的作用下隨上下頂出板220及230繼續向上頂產品100,同時第二頂針500退出產品100的倒鉤101,當上下頂針板220及230運動完行程SI時,第一頂針400已完全將產品100頂出,從而實現了開模。本實用新型二次頂出機構通過對行程的控制實現了產品的二次頂出,並利用第一頂針的頂出與限位實現了產品具有較高膠位或較多公模結構產品的成型及頂出,同時該機構還適用於公模強制脫模等機構。相較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二次頂出機構具有以下優點:該二次頂出機構無需增加其他複雜模具結構就可達到二次頂出的功效;該二次頂出機構結構簡單,拆裝方便靈活,機構性能安全可靠;該二次頂出機構降低了需二次頂出之產品模具結構的複雜程度,縮短模具高度,解決了需四塊板來實現二次頂出的弊端,且大大降低了模具的成本。需指出的是,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基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對上述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都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二次頂出機構,其應用於模具中,該模具自上而下包括公模仁、公模板、上頂出板、下頂出板及下固定板,其特徵在於,該二次頂出機構包括: 第一頂針,其主體設於所述公模仁及公模板中,該第一頂針的上端配合成產品,該第一頂針的下端固定於所述上頂出板; 第二頂針,其主體設於所述公模仁及公模板中,該第二頂針的上端配合成型該產品及該產品的倒鉤,該第二頂針的下端穿過所述上頂出板及下頂出板並設於所述下固定板中; 第一臺階,其設於所述第二頂針上,開模一段距離後該第一臺階頂面卡扣於所述公模板上; 第二臺階,其設於所述第二頂針上,該第二臺階頂面合模時卡扣於所述上頂出板上; 彈性元件,其套設於所述第二頂針上,該彈性元件的一端連接於所述第二臺階底面,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連接於所述下固定板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頂出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上頂出板運動到所述公模板底面的距離大於所述第一臺階運動到所述公模板底面的距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頂出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彈性元件為彈簧。
專利摘要一種二次頂出機構,該二次頂出機構包括第一頂針,其主體設於所述公模仁及公模板中,該第一頂針的上端配合成該產品,該第一頂針的下端固定於所述上頂出板;第二頂針,其主體設於所述公模仁及公模板中,該第二頂針的上端配合成型該產品及該產品的倒鉤,該第二頂針的下端穿過所述上頂出板及下頂出板並設於所述下固定板中;第一臺階,其設於所述第二頂針上,開模一段距離後該第一臺階頂面卡扣於所述公模板上;第二臺階,其設於所述第二頂針上,該第二臺階頂面合模時卡扣於所述上頂出板上;彈性元件,其套設於所述第二頂針上。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機構性能安全可靠、縮短了模具的高度及大大降低了模具成本。
文檔編號B29C45/40GK202952500SQ20122059022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9日
發明者畲邦星 申請人:漢達精密電子(崑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