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業平臺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16:39:59 4
高空作業平臺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高空作業平臺,具備伴隨臺面升降而升降的車輪,實現輕量化、低成本化,並通過降低機架高度提高搭乘便利性。所述高空作業平臺(1)包括:機架(10);在機架(10)上升降的臺面(20);以及使臺面(20)升降的剪叉連杆機構(30),在構成所述剪叉連杆機構(30)的最下層的X狀連杆(31a、31b)的第一或第二臂(351)、(361)上,安裝前輪(38)和後輪(39)。並且利用伴隨臺面(20)升降的第一、第二臂(351)、(361)的擺動,當臺面(20)處於最下端位置時、使前輪(38)和後輪(39)從機架(10)的下端向下方突出,並且在臺面(20)上升到規定高度以上時、將前輪(38)和後輪(39)配置在機架(10)的下端位置的上方。
【專利說明】高空作業平臺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高空作業平臺。更具體而言,涉及在機架上設有由剪叉連杆機構升降的臺面的高空作業平臺中,具備當所述臺面下降到最低位置時、向所述機架的下方突出並使高空作業平臺能行駛的車輪的高空作業平臺。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在施工現場搭建腳手架,以進行建築現場中的頂棚施工、頂棚(含頂棚背面)和壁面高空中的照明安裝工程或塗裝工程等高空作業。
[0003]可是,這樣搭建腳手架進行作業時,頂棚施工等主體工程前需要進行腳手架的組裝作業。而且,主體工程結束後還需要腳手架的拆卸、撤去作業。因此,不僅工期延長,而且伴隨腳手架的組裝、拆卸作業會產生成本。
[0004]所以,取代組裝這種腳手架,而使用可移動式的高空作業平臺。這樣,在保證作業的安全性的同時實現了工期的縮短和工費的降低。
[0005]如圖10所示,作為這種高空作業平臺100的一例,具備在將金屬制的棒料等通過焊接、其他方法接合形成的俯視為矩形的機架110上,承載作業者等並升降的臺面120。而且,具備剪叉連杆機構130,作為用於使所述臺面120在機架110上升降的升降裝置。
[0006]並且,對於這種高空作業平臺100,為使其容易移動和運輸,在前述的機架110的底面上安裝車輪138、139。通過所述結構,成為能通過手推等進行行駛的裝置。
[0007]另一方面,在具備這種車輪138、139的高空作業平臺100中,作業員乘上檯面120進行作業時,存在因車輪138、139使高空作業平臺100行駛或移動的危險。因此,提出有設置車輪的升降機構的方案,所述車輪的升降機構伴隨臺面120的升降使車輪138、139升降。利用所述車輪的升降機構,臺面120在下降到最下端位置的狀態下能通過前述的車輪138、139行駛。另一方面,臺面120處於上升後的位置時,通過使所述車輪138、139上升並使設置在機架110上的腳部113接地,就能使高空作業平臺100不行駛。
[0008]作為這種車輪的升降機構的一例,在圖11 (A)、(B)的示例中,機架110的四角上設有朝下突出的腳部113,並且所述腳部113的內側設有能在機架110上升降的車輪138。而且,當剪叉連杆機構130下降到最下端位置時,通過設置在剪叉連杆機構130上的按壓構件132按壓槓桿134,將與所述槓桿134連接的車輪138按壓到比腳部113的下端位置更靠下方而成為能行駛的狀態(參照圖11 (A))。另一方面,剪叉連杆機構130上升到高於規定位置的位置後,就不能通過按壓構件132按壓槓桿134。其結果,車輪138被彈簧135的作用力向上方推舉。而後,通過腳部113的下端接地,就不能通過車輪138進行行駛(日本專利公報第3254674號)。
[0009]此外,如圖12 (A)、(B)所示,公開有如下的高空作業平臺100:將機架110的四個部位上設置的車輪138、139由連接機架167連接,而且,通過用剪叉連杆機構130上設置的按壓構件132按下所述連接機架167,同樣能升降車輪138、139 (日本專利公報第4900873號)。[0010]按照以上說明的現有的高空作業平臺100,設有複雜的車輪升降機構,所述複雜的車輪升降機構包括:用於將車輪138、139以相對於機架110能升降的方式安裝的結構;以及用於與剪叉連杆機構130的動作聯動地、使所述車輪138、139進行升降動作的結構。因此,不僅導致高空作業平臺100整體的重量增加,還增加了部件個數和組裝工時,從而推高了產品價格。
[0011]此外,機架110的底面側需要設置用於收容車輪138、139及其升降機構的空間。因此,將設置在機架110上的腳部113加長以用於所述空間。從而增加了機架110的高度。
[0012]因此,將臺面120降到最下端時的臺面120的面的高度也變高,作業者難以搭乘到臺面120上。此外,由於臺面120降到最下端時的高空作業平臺100的整體高度也變高,所以運輸和保管時佔據較大的空間。
【發明內容】
[0013]因此本發明致力於消除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點。即,目的是提供一種高空作業平臺,通過能利用更簡單且單純的結構進行前述的車輪的升降,在臺面降到最下端時利用車輪,例如能用手推行駛,並且,當檯面上升到規定位置以上時在使車輪上升同時、使機架接地以能夠在穩定的狀態下進行作業,在保持以上所述的現有高空作業平臺的功能的狀態下,實現高空作業平臺整體的輕量化、低成本化、因機架高度降低而便於搭乘等。
[0014]以下,一併記載了為解決上述問題應用的方法,以及在用於實施發明的方式中使用的附圖標記。所述附圖標記用於明確權利要求的記載和實施發明方式的對應關係,而不是用於限制本發明的技術範圍的解釋。
[001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高空作業平臺I包括:機架10 ;在所述機架10上升降的臺面20 ;以及配置在所述機架10和所述臺面20之間、使所述臺面20升降的剪叉連杆機構30,並且還具備能使所述高空作業平臺I行駛的前輪38和後輪39,在高空作業平臺I中,
[0016]所述剪叉連杆機構30至少具備一組X狀連杆(31a、31b ),所述一組X狀連杆(31a、31b)通過由第一臂351與第二臂361在長邊方向的中間點上樞轉安裝而構成,所述第一臂351的下端樞轉安裝於所述機架10的行駛方向前後方向中靠任意一端的位置,所述第二臂361的下端安裝成能沿所述機架10的長邊方向滑動,
[0017]將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的至少一方安裝在所述第一或第二臂上,利用伴隨所述臺面20的升降的所述第一、第二臂351、361的擺動,當所述臺面20位於最下端位置時、安裝在所述第一或第二臂351、361上的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從所述機架10的下端向下方突出,並且當所述臺面20上升到規定高度以上時、安裝在所述第一或第二臂351、361上的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配置在所述機架10的下端位置的上方。
[0018]在上述結構的高空作業平臺I中,能將所述前輪38和後輪39雙方安裝在所述第一臂351或第二臂361的任意一方(在圖1?5中為第一臂351,在圖6的示例中為第二臂361)上。
[0019]代替上述結構,優選如圖7所示在所述第一臂351的上端側安裝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的任意一方(圖示的例子中為後輪39),並且在所述第二臂361的上端側安裝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中的另一方(圖示的例子中為前輪38),
[0020]與此相反,優選在所述第一臂351的下端側安裝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的任意一方(例如前輪38),並且在所述第二臂361的下端側安裝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中的另一方(例如後輪39)。
[0021]另外,如圖8、9所示,樞軸40將所述第一臂351的下端樞轉安裝於所述機架10,通過使所述樞軸40從所述機架10的側面突出等,分別從樞轉安裝有所述第一臂351的下端的一端側的、所述機架10的兩側面使車軸突出,並且在所述車軸(樞軸40的兩端)上分別安裝車輪、成為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 (圖8、9的例中為前輪38)中的任意一方,
[0022]也可以在所述第一臂351的上端側安裝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中的另一方(圖8、9的例中為後輪39)。
[0023]另外,優選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中的任意一方(圖示的例子中為後輪39)由一個車輪構成,
[0024]優選在連接所述一對X狀連杆31a、31b中一對所述第一臂351、351,或一對第二臂361,361的上端之間或下端之間(圖示的例子中為一對第一臂351、351的上端之間)的支架41上,安裝有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中、由一個車輪構成的車輪(圖示的例子中後輪39)。
[0025]並且,在本發明的高空作業平臺I中,優選前輪38和/或後輪39由自由滾動輪構成,特別優選將前輪38或後輪39中、由一個車輪構成的一側(實施例中後輪39)設為自由滾動輪。
[0026]此外,優選通過將前輪38和後輪39的任意一方、或者雙方由帶擋塊的滾動輪構成等,以便能限制車輪的旋轉。
[0027]利用以上說明的本發明的結構,根據本發明的高空作業平臺I能得到以下的顯著效果。
[0028]將前輪38或後輪39中的至少一方安裝在前述的第一或第二臂351、361的任意一方上。這樣,利用伴隨臺面20的升降的所述X狀連杆31a、31b的臂351、361的擺動,可以使安裝在所述臂351、361上的車輪升降。
[0029]其結果,不再需要現有的高空作業平臺上設置的、用於升降車輪的專用的升降機構。據此,可以減少部件個數和組裝工時。這樣,可以使高空作業平臺I輕量化,並且能降低製造成本。
[0030]此外,通過不需要車輪用的升降機構,就不需要在機架10的底面側確保用於收容升降機構的空間。而且,相比現有的高空作業平臺1,能夠大幅降低機架10的高度。
[0031]其結果,也將下降到最下端位置時的臺面高度抑制得較低。因此,不僅作業者能容易地搭乘到臺面20上,還可以減少運輸和保管時必要的收容空間。
[0032]在前後輪38、39的任何一方都安裝在第一臂351和/或第二臂361上的結構中,臺面20上升時,前後輪38、39雙方的接地狀態都被解除。因此,相比使前、後輪38、39的任意一方在保持接地的狀態下使用的情況,可以在更穩定的使用狀態下使用高空作業平臺I。
[0033]樞軸40將所述第一臂351的下端樞轉安裝於所述機架10,在通過將所述樞軸40從所述機架10的側面朝向外側突出等形成的車軸(實施例中樞軸40的兩端)上分別安裝車輪。而後,形成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的任意一方(圖示的例子中為前輪38),並且在所述第一臂351的上端側安裝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中的另一方(圖示的例子中為後輪39)。按照這種結構,可以將設置在車軸(樞軸40)的兩端的車輪形成較大的直徑。此外,行駛時能比較容易地進行臺階的跨越等。[0034]另外,將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中的任意一方(圖示的例子中為後輪39)由一個車輪構成。而且,在一對所述第一臂351、351,或一對所述第二臂361、361的上端之間或下端之間(圖示的例子中為一對第一臂351、351的上端之間)架設的支架41上,安裝有所述前輪38或後輪39中、由一個車輪構成的車輪(圖示的例子中為後輪39)。按照這種結構,通過將所述一個車輪設置在一對臂351、351的中間位置,即使在車輪由自由滾動輪形成的情況下,無論滾動輪的旋轉位置如何,都能避免其他的臂361和機架10等的幹涉。同時,架設在一對臂351、351間的支架41,能夠作為操作者登上檯面20時的踏臺使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5]圖1是高空作業平臺(臺面下降時)的立體圖。
[0036]圖2是高空作業平臺(檯面上升時)的立體圖。
[0037]圖3是高空作業平臺的機架和最下層的X狀連杆部分的立體圖。
[0038]圖4是高空作業平臺(臺面下降時)的側視圖。
[0039]圖5是高空作業平臺(檯面上升時)的側視圖。
[0040]圖6的(A)是改變車輪的安裝位置後的高空作業平臺的、檯面上升時機架和最下層的X狀連杆部分的側視圖,圖6的(B)是改變車輪的安裝位置後的高空作業平臺的、臺面下降時高空作業平臺整體的側視圖。
[0041]圖7的(A)是改變車輪的安裝位置後的高空作業平臺的、檯面上升時機架和最下層的X狀連杆部分的側視圖,圖7的(B)是改變車輪的安裝位置後的高空作業平臺的、臺面下降時高空作業平臺整體的側視圖。
[0042]圖8是從背面側觀察的、將前輪固定在機架上的高空作業平臺的機架和最下層的X狀連杆部分的立體圖。
[0043]圖9是從正面側觀察的、將前輪固定在機架上的高空作業平臺的機架和最下層的X狀連杆部分的立體圖。
[0044]圖10是現有的高空作業平臺(專利文獻I)的側視圖。
[0045]圖11是現有的高空作業平臺(專利文獻I)的車輪升降機構的說明圖,(A)表示車輪下降狀態,(B)表示車輪上升狀態。
[0046]圖12是現有的高空作業平臺(專利文獻2)的車輪升降機構的說明圖,(A)表示車輪下降狀態,(B)表示車輪上升狀態。
[0047]附圖標記說明
[0048]I 高空作業平臺
[0049]10 機架
[0050]11槽形材
[0051]12橫向構件
[0052]13 腳部
[0053]20 臺面
[0054]30剪叉連杆機構
[0055]31a ?33a、3 Ib ?33b X 狀連杆
[0056]351 第一臂[0057]352第三臂
[0058]353第五臂
[0059]361 第二臂
[0060]362第四臂
[0061]363第六臂
[0062]38車輪(前輪)
[0063]39車輪(後輪)
[0064]40 樞軸
[0065]41 支架
[0066]42 滑塊
[0067]50 油缸
[0068]100高空作業平臺
[0069]110 機架
[0070]113 腳部
[0071]120 臺面
[0072]130剪叉連杆機構
[0073]132按壓構件
[0074]134 槓桿
[0075]135 彈簧
[0076]138、139 車輪
[0077]167連接機架
【具體實施方式】
[0078]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明的高空作業平臺I。
[0079]圖1、2中的附圖標記I表示了高空作業平臺I。所述高空作業平臺I具備在俯視時大體形成矩形的機架10上、藉助由剪叉連杆機構30構成的升降機構升降的臺面20。
[0080]裝載有所述剪叉連杆機構30和油缸50的前述的機架10,如圖3所示將剖面呈-狀的兩條槽形材11、11以敞開面相對的狀態配置,且所述槽形材11、11之間由橫向構件12、12連接,機架10在俯視時形成大體矩形的框狀。並且,具備從機架10的四角附近向下方突出的腳部13。此外,所述機架10上安裝有前述的剪叉連杆機構30。
[0081]安裝在機架10上的前述的剪叉連杆機構30,至少具備一組X狀連杆(31a、31b),所述一組X狀連杆通過將第一臂351和第二臂361在長邊方向的中間點樞轉安裝而構成,且所述第一臂351的下端通過樞軸40樞轉安裝在所述機架10的行駛方向前後方向中靠任意一端的位置,所述第二臂361利用其下端被嵌合在所述機架10的槽形材11上的滑塊42軸支承,安裝成能沿機架10 (槽形材11)的長邊方向滑動。並且,在圖2所示的實施方式中,進一步將由第三臂352和第四臂362構成的一組X狀連杆(32a、32b)、由第五臂353和第六臂363構成的一組X狀連杆(33a、33b),在高度方向上進行三層樞轉連接。
[0082]為了讓構成所述剪叉連杆機構30的X狀連杆(31a、31b/32a、32b/33a、33b)在垂直方向上伸縮變形,在圖示的高空作業平臺I中設有油缸50。通過所述油缸50的活塞進退移動,能使安裝在剪叉連杆機構30的上端部的臺面20升降移動。
[0083]一組X狀連杆33a、33b設置在如上構成的剪叉連杆機構30的最上層,第五臂353、353是構成一組X狀連杆33a、33b的臂中的一方,且將所述第五臂353、353的上端能滑動地安裝在所述臺面20的底部。而且,將作為另一方的臂的第六臂363、363的上端以靠近與所述機架10 —端同一方向的一端的方式、樞轉安裝在所述臺面20的底部。
[0084]在所述結構的高空作業平臺I中,通過對油缸50供排油,使剪叉連杆機構30在上下方向伸縮。這樣,能使臺面20在圖2所示的上升位置和圖1所示的下降位置間升降。
[0085]在以上結構的高空作業平臺I中,在剪叉連杆機構30的X狀連杆(31a?33a、31b?33b)中的、構成最下層的X狀連杆3la、3Ib的第一臂351和/或第二臂361上,安裝有用於在臺面20降到最下端位置時、使高空作業平臺I能行駛的車輪(前輪38、後輪39)。
[0086]在圖5的不例中,前輪38和後輪39雙方都設置在第一臂351上,所述第一臂351的下端樞轉安裝於機架10。但是,前後輪38、39的安裝不限於所述結構。如圖6所示,也可以將前後輪38、39都安裝在第二臂361上,而第二臂361的下端能滑動地安裝在機架10上。此外,如圖7所示,還可以在第一臂351的上端側和第二臂361的上端側分別安裝車輪。
[0087]另外,省略了圖示,也可以與圖7的示例相反,在第一臂351的下端側和第二臂361的下端側分別安裝車輪38、39。
[0088]另外,也能夠分別由一對車輪構成前輪38和後輪39,並以前後各兩輪共計四個輪使高空作業平臺I實現行駛。此外,可以以一個車輪形成前輪38或後輪39的一方(圖示的例中為後輪39),通過共三個輪使高空作業平臺I能行駛。
[0089]此時,在構成最下層的X狀連杆的一對第一臂351、351,或一對第二臂361、361的上端之間或下端之間,在圖3的示例中則為一對第一臂351、351的上端之間,架設有用於安裝車輪的支架41。並且,優選在所述支架41的中央部分安裝有前輪38或後輪39中、由一個車輪構成的車輪(圖示的例中為後輪39)。
[0090]S卩,為提高高空作業平臺I行駛時的旋轉性,在採用將前輪38或後輪39設為自由滾動輪的結構時,將直接安裝在第一臂351和/或第二臂361上的車輪設為自由滾動輪。這樣,當通過自由滾動輪的旋轉、車輪的朝向與臂351、361的長邊方向不一致時,伴隨車輪升降、就有可能與另一方的臂或與機架10的槽形材11發生幹涉,從而妨礙平滑動作。
[0091]可是,如圖3所示,藉助支架41將車輪安裝在臂上時,即使通過自由滾動輪形成該車輪,車輪39與另一方的臂(圖示的例中為第二臂361)以及與槽形材11之間都保證了充分的間隔。因此,不論車輪朝向什麼方向都能夠防止發生幹涉。
[0092]此外,在操作者搭乘到處於下降位置的臺面20上時,架設在一對第一臂351、351的上端部間的前述的支架41也能被作為踏臺使用。
[0093]另外,在參照圖1?圖7說明的高空作業平臺I中,前輪38和後輪39雙方都安裝在構成最下層的X狀連杆31a、31b的臂351、361上,伴隨臺面20的升降而升降。可是,車輪38、39不一定必須是前後輪38、39能一起升降的結構。也可以僅使前輪38或後輪39中
任意一方能升降。
[0094]即,如果僅使前輪38或後輪39中的任意一方(例如後輪39)能升降,而車輪上升時能使機架10的一部分接地,則即使另一方的車輪(例如前輪38)被維持在接地的狀態,也能防止高空作業平臺I行駛。[0095]在圖8和圖9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基於上述考慮,關於後輪39,與參照圖1?5說明的實施例同樣,在構成最下層的X狀連杆31a、31b的臂351、361中、架設在一對第一臂351,351的上端之間的支架41上安裝後輪39,由此,伴隨臺面20的升降而升降。但是關於前輪38,則將樞軸40貫穿槽形材11、11後從機架10的側面突出,並在所述樞軸40的兩端分別安裝前輪38、38,且所述樞軸40將第一臂351、351的下端樞轉安裝在機架上。這樣,無論臺面20是否升降,前輪38始終維持接地的狀態。
[0096]此處,參照圖1?5所述,將前後輪38、39雙方都安裝在構成最下層的X狀連杆31a、31b的臂351、361上的情況下,在需要降低機架10的高度(腳部13的高度)時,車輪的直徑變小。可是,車輪的直徑如果變小,由於一點臺階也會讓車輪難以跨越,所以行駛時的操作性降低。
[0097]與此相對,參照圖8、9所述,當採用在機架10的側面安裝前輪38的結構時,即使在將前輪38設為比較大的直徑時,也可以將機架10的高度限制得較低。在此基礎上,能在不犧牲行駛時的操作性的狀態下,將機架10的高度限制得較低。
[0098]另一方面,伴隨臺面20的上升、後輪39上升時,由於設置在機架10的後端側的腳部13接地,即使前輪38維持接地的狀態,高空作業平臺I也不能行駛。
[0099]另外,儘管省略了圖示,在圖8、9的示例中樞軸40將第一臂351、351的下端樞轉安裝在機架上,且樞軸40貫穿槽形材11、11並從機架10的側面突出。而且,在所述樞軸40的兩端分別安裝有前輪38、38。另外,也可以在機架10的側面以使與所述樞軸不同的另外的車軸突出的方式安裝所述車軸,並在所述車軸上安裝前輪38、38。
[0100]以上,參照圖1?9說明的本發明的高空作業平臺1,不論採用哪種結構,在使臺面20下降到最下端位置的狀態下,安裝在構成最下層的X狀連杆31a、31b的臂351、361上的車輪都安裝成從機架10下端即腳部13的下端向下方突出。按照這種結構,設置在機架10上的腳部13的下端不會接地而是上浮。因此,高空作業平臺I因為處於僅經由車輪38、39接地的狀態,所以如果用手推,就容易行駛、移動。
[0101]當從所述狀態將剪叉連杆機構30向上方伸張以使臺面20上升時,安裝在構成剪叉連杆機構30的最下層的X狀連杆31a、31b的第一、第二臂351、361上的車輪,伴隨第一、第二臂351、361的擺動被向上方舉起。而後,當臺面20的上升高度超過規定的高度後,車輪被舉到機架10的下端位置的上方。其結果,設置在機架10上的腳部13接地,不能靠車輪行駛。
[0102]另外,作為以上說明的高空作業平臺的車輪,通過使用例如帶擋塊功能的車輪等,即使在臺面處於最下端位置的狀態下放置在傾斜地面的情況中,也能防止產生無意識的行駛乃至移動。
[0103]特別參照圖8、9所述,無論臺面20的升降位置如何,在前後輪38、39的任意一方(圖示的例中為前輪38)始終處於接地狀態的高空作業平臺I中,可以在始終維持接地狀態的車輪側設置擋塊。
[0104]另外,本發明不限於手推式的高空作業平臺,也可以在設置有旋轉驅動所述車輪的電機等動力裝置的、自走式的高空作業平臺上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高空作業平臺,包括:機架;在所述機架上升降的臺面;以及配置在所述機架和所述臺面之間、使所述臺面升降的剪叉連杆機構,並且還具備使所述高空作業平臺能夠行駛的前輪和後輪,所述高空作業平臺的特徵在於, 所述剪叉連杆機構至少具備一組X狀連杆,所述一組X狀連杆通過將第一臂與第二臂在長邊方向的中間點上樞轉安裝而構成,所述第一臂的下端樞轉安裝於所述機架的行駛方向前後方向中靠任意一端的位置,所述第二臂的下端安裝成能沿所述機架的長邊方向滑動, 將所述前輪或後輪的至少一方安裝在所述第一臂或第二臂上,利用伴隨所述臺面的升降的所述第一臂、第二臂的擺動,當所述臺面位於最下端位置時、安裝在所述第一臂或第二臂上的所述前輪或後輪從所述機架的下端向下方突出,並且當所述檯面上升到規定高度以上時、安裝在所述第一臂或第二臂上的所述前輪或後輪配置在所述機架的下端位置的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作業平臺,其特徵在於,將所述前輪和後輪安裝在所述第一臂或第二臂的任意一方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作業平臺,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第一臂的上端側安裝所述前輪或後輪的任意一方,並且在所述第二臂的上端側安裝所述前輪或後輪的另一方。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作業平臺,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第一臂的下端側安裝所述前輪或後輪的任意一方,並且在所述第二臂的下端側安裝所述前輪或後輪的另一方。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作業平臺,其特徵在於, 分別從樞轉安裝有所述第一臂的下端的一端的、所述機架的兩個側面使車軸突出,並且在所述車軸上分別安裝車輪作為所述前輪或後輪的任意一方, 並在所述第一臂的上端安裝有所述前輪或後輪的另一方。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作業平臺,其特徵在於, 所述前輪或後輪的任意一方由一個車輪構成, 在連接所述一對X狀連杆中所述一對第一臂,或一對第二臂的上端之間或下端之間的支架上,安裝有所述前輪或後輪中、由一個車輪構成的車輪。
【文檔編號】B66F11/04GK103848376SQ201310339510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8日
【發明者】谷川勝美, 加藤哲哉, 菅家宏治 申請人:北越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