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以躺平為恥(鶴崗以躺平為恥)
2023-10-06 19:56:57 3
我的周圍環境荒涼了,身邊的故事荒誕了,我們的人生也同時走向荒唐了。
——耿軍
文 / 巴九靈(吳曉波頻道)
「躺平一族」的桃花源,真的太難到達了。
從杭州到鶴崗,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是坐飛機經北京或青島轉機,先到佳木斯,留宿一晚。第二天清早,從佳木斯火車站坐1.5小時綠皮火車,到達鶴崗站——從杭州起飛時算起,已經過去一天一夜了。
是的,鶴崗沒有機場,也尚未通高鐵,甚至與省會哈爾濱之間都沒有直達火車,連通佳木斯的綠皮火車每天也只有3班。
佳鶴鐵路鶴崗站
10月18日,一位25歲女生稱,為了逃離大都市,在鶴崗花1.5萬元買房定居。
兩天後,#90後男生全款4萬買房移居鶴崗#的話題衝上熱搜。一時間,鶴崗似乎從一座灰頭土臉的沒落礦業城市搖身一變,成為卷麻了的北上廣深年輕人的理想鄉。
可是鶴崗,真如網上所述那般令人嚮往嗎?
為解答這個疑問,小巴決定前去調研。但無論是留在鶴崗、離開鶴崗還是在鶴崗買了房的人都極力勸阻小巴,仿佛此行前往的是龍潭虎穴。
交通上的不便還在其次,所有從外省前往鶴崗的旅客,至少需居家隔離3天,而小巴聯繫的所有酒店,都無法滿足隔離條件。
去一趟鶴崗,最少四天「在路上」,這讓小巴放下了調研的念頭。我們先找到與鶴崗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人們,聊了兩天發現,原來所謂的「桃花源」,並沒有那麼容易到達。
一萬五一套房,不是真正的鶴崗
那條再一次把鶴崗推到臺前的熱搜主人公,是這樣說的:「來到鶴崗後,全款買了46平的房子,又花了不到5萬元進行了全屋裝修。最意外的是,只花1000元就請到了保姆,生活質量有了極大提升。」
1.5萬一套房,5萬元全屋裝修,1000元請個保姆……這些花銷,在一線城市甚至不夠一套同等大小房子的年租金,在鶴崗卻能過上嚮往的生活。
但小巴聯繫的幾位鶴崗房屋中介,狠狠打了夢想一記耳光。
「新聞有告訴你她是什麼時候買的嗎?」土生土長的鶴崗中介歡姐一句話噎死人。
她非常肯定地告訴小巴,一萬五一套的房子只是個例,萬一碰上了,也是位於鶴崗遠郊,離市區40公裡開外,樓齡30年以上的老破小的頂樓:「一萬五的價格,在2019年跟2020年之間,還是有可能的。但現在真的買不到。」
另一位中介小劉打了個比方,1.5萬元一套的房子,地段之偏,就如大興之於北京,奉賢之於上海:「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鶴崗了。」
鶴崗 一處正在拆遷的棚戶區被新建的樓房包圍
結合多位房產中介提供的信息,目前鶴崗的房價大致分為四個檔位:城郊結合部的頂樓房源,一般500元/平;靠近市區,樓層相對好些的,1000元左右/平;學區房2000元左右/平;市區高層房價5000元/平。
也就是說,像熱搜中那套46平的房子,目前售價應該在2.3萬元左右。但這樣的價格,在鶴崗難以尋見。小巴連翻了五位鶴崗房產中介的朋友圈,最低售價也在5萬元左右。
「作為一個鶴崗人,頂樓都是不願意買的,這種便宜的頂樓房子都賣給外地客戶了。因為沒有電梯,保溫也不太好,如果是老房子,還會有漏水的隱患。」歡姐如是說。
與此同時,歡姐想給一時腦熱的年輕人提個醒,除幾萬塊的房錢,在鶴崗買房,今後還有持續性的支出——暖氣費。
據了解,今年鶴崗暖氣費漲至27.5元每平米,從10月15日至來年4月5日。46平的房子,一年要1265元。如果房屋不住人,暖氣費可以報停,但也要交該戶暖氣費20%的手續費。
「鶴崗有不少空房子出租,都不收租金,只要交暖氣費就行。」歡姐輕笑一聲。
除此之外,還有向物業公司繳納的入戶費,向政府繳納的大型維修基金等等。
當然,摘下濾鏡後的鶴崗房價,與其他地級市相比,仍頗為誘人。但整件事中,人們似乎忽略了房價外的另一個主角:人。那些離開的、留下的桃源中人,他們是誰?
誰的退路
以鶴崗為直播素材的自媒體人老丁,本職是一名戶外賽事運營商,有自己的公司,2015年選擇在鶴崗買房,主要是看中了它的地理位置——地處長白山滑雪場和亞布力滑雪場之間,若想在東北玩雪過寒假,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鶴崗地理位置
「它是整個黑龍江東北部的中轉樞紐,只要高鐵一通,到哪兒都方便。」老丁總結道。
而今由於疫情,戶外體育賽事停辦,老丁表示這三年自己的收入幾乎為零。他鶴崗的房產,從避暑、滑雪的度假屋,轉變為做自媒體的流量依託。
同時,他這7年見到的「鶴漂」們,絕大部分並不是尋求詩和遠方的「社會精英」。
「我的一個廣州老鄉,90後年輕人,2019年因為在廣州打工買不起房,又和女友分手,就自己來鶴崗買房生活,現在做了中介,收入還挺好的。」電話那頭,老丁停頓了幾秒,繼續說:「但他已經3年沒回家了,你想想,他是家裡獨子,在我們那個重視家族關係的地方。春節賣房沒生意,他也不回去,父母也不來看他,這意味著什麼?」
老丁自己也會幫粉絲在鶴崗找房,有一個96年女生,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與丈夫離婚無處去,便想到來鶴崗定居。他告訴小巴,真正來鶴崗買房的女孩子,幾乎有90%都是離了婚或者跟老公吵架,沒地方待,也回不了娘家,就買套房暫時居住一段時間:「哪有什麼躺平夢想,只是各有各的苦衷罷了。」
第一次把鶴崗「捧紅」的文章《流浪到鶴崗,我5萬塊買了套房》中提到,2019年,鶴崗吸引了很多百度「流浪吧」的人去買房,他們大多收入不高,沒有父母妻小,也沒太多朋友,社會關係網絡簡單。去鶴崗買房,是為了提升生活質量,從此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建設中的鶴崗
只有初中文化的陳姐今年50歲,牡丹江人,來鶴崗有20年了。她說鶴崗給她帶來了家鄉沒有的收穫,「有能耐的都奔大城市了」,她管自己叫「沒能耐的人」,駕馭不了大城市。
在賣房之前,陳姐和愛人在鶴崗的煤礦上做工人。2019年,兩個人辭職做自媒體,在鶴崗賣房子,拍拍視頻給外地人看,如今抖音也有3萬粉絲了。她們夫婦每個月收入都在一萬以上,做礦工時,每人月薪也有5000元,在鶴崗算是衣食無憂。「咱也沒啥文化,這就挺好唄。」她說。
這份工作讓她有成就感,成就感來自於她讓更多人認可鶴崗。
今年4月,陳姐把一套房子賣給了一個南通姑娘,房子3萬,裝修花了5萬,都是陳姐一手操辦,南通姑娘在夏天才過來定居。她是一個主播,每個月在線上就能賺8000多元錢,足夠在這裡生活。
南通姑娘剛來鶴崗的時候,陳姐經常過去看望。據陳姐說,南通姑娘很滿意在鶴崗的生活,拉著陳姐的手說:「我怎麼不早點認識你。」像南通姑娘一樣可以遠程工作的人,有不少都來找陳姐買房,有做電商的、有做自媒體的,陳姐說,他們生活得都很滋潤。
鶴崗的物價,佐證了陳姐的話。一個上海來的女人帶著朋友一行人來買房,成交後請陳姐吃飯。6個人「急頭掰臉」地吃了一大桌子海鮮,還有酒,才花了380塊錢。陳姐帶著東北口音說,人家都跟我說,在上海吃一頓還不如這些的海鮮,也得千兒八的。
13塊錢的牛肉拉麵一個人吃不完;21元錢的自助水餃,餡料十幾種,冷熱菜一排一排擺開,零食、水果也隨便吃,陳姐經常帶看房的人去這幾家吃。
大眾點評上,這家水餃店的評分並不高,一些差評折射出了小城市的B面:「餃子還要自己煮」「服務意識幾乎沒有」「服務員都像大冤種」。
誰的希望
鶴崗之於進來的人,代表著希望。但若問從鶴崗走出來的年輕人,他們的回答就變成了:待在那裡感受不到希望。公眾號蹦迪班長將這稱為「鶴崗悖論」。
鶴崗位於黑龍江東北部,一年中,幾乎一半的日子都是冬天。
「這裡連朝九晚五都不是,12月份的時候,下午3:00天就黑了,政府單位下午3:30也下班了,學校也放假。從3:30到第二天,這麼漫長的日子怎麼過?除了吃喝,就是在屋裡玩手機。」老丁告訴小巴,鶴崗的商場,冬季一般下午6點左右也就關了門。也會有酒吧、烤串店仍在夜晚營業,但由於氣候寒冷,夜晚外出的人少之又少。
雪後鶴崗
正因如此,對於躺平天堂的說法,老丁嗤之以鼻:「像你在杭州,每個月可能拿一萬左右的工資,除去房租、吃飯等花銷就沒有剩餘了。但你拿著5000月薪在鶴崗,就可以過得很瀟灑,這是事實。」
停頓了幾秒,老丁繼續說:「但這樣的日子很難過,因為在這裡你沒有太多的消費和娛樂,沒有激情,別以為躺平的日子好過,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生不如死。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在這邊買了房的人會走。」
一位做電商的自媒體人曾在鶴崗定居,待了兩年,便因為物流原因搬離。老丁表示,外地人在鶴崗生存,並不容易:「我認識的外地人,有百分之五六十待了一兩年就離開鶴崗了。他們的房子又流入市場開始賣,那時再加上五六萬的裝修費,這房子可就不好出手了。」
貼滿賣房信息的布告欄
姜戈是非典型鶴崗人,1999年離開鶴崗,但因為父母的原因,疫情前每年都會回去探親。姜戈也覺得,小城市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他記得之前看到朋友逃離北上廣,先是一窩蜂地返回小城市,沒多久就又走了,他們受不了家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
有一年下大雪,鶴崗的大巴都停了,為了回到上海,姜戈去火車站買唯一一班綠皮車的票。車站的窗口,長長的隊伍排了兩條,人們一步一挪地往前走,結果還差一個人就排到他,售票員突然毫無預兆地拉下了帘子,留下一句冷冰冰的「去那邊排」。
那邊的隊伍也很長,姜戈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買到票,但他還是用最快的速度跑過去排隊。陪他一起來的母親問他:「你不生氣嗎?」姜戈只說:「生氣又改變不了什麼,不如排隊。」他語氣裡有對鶴崗淡淡的失望,「不止鶴崗,對整個東北都失望吧」。
在他的眼裡,鶴崗有太多「體制桎梏」。
一個在體制內做合同工的朋友,今年被裁員了。鶴崗當時還在招聘幼兒園老師,朋友專業對口,一次就考上了,把這件事當喜訊告訴大家。但前幾天,朋友含糊地說內部出問題了,能不能去報導上班已經說不準。這種稀裡糊塗的事情太多,讓姜戈對留在鶴崗生活沒有安全感。
「主要是年輕人留在那裡沒什麼可做的呀。」在北京工作了7年的鶴崗人王姐告訴小巴。
在鶴崗招聘網的公眾號上,服務員、勤雜工、外賣騎手、電話客服是最常看到職位。從10月初到近日發布的崗位,內容幾乎都沒有變過,還是那幾家店或企業。這些職位的薪水普遍是2500元、3500元起。缺少工作,也缺少生活。
平日裡,鶴崗街道上人很少,只有早高峰的學校門口才會堵車,年輕人很少,而大家還在不斷往外走,為了生活,也為了希望。
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鶴崗市市轄區常住人口為54.54萬人,與「六普」時相比減少了17.91%。而流失的這部分人口,又以青壯年為主。
鶴崗 某小區樓下休息的老人
桃花源,似乎更像一種精神寄託,是窗外的白月光,心口的硃砂痣。當它立在遙遠的北方,對飽受996折磨的北上廣深年輕人來說,意味著一個兜底的退路,一種念想。但若真的靠近,或許白月光就成了衣服上的飯粒,硃砂痣變為牆上的蚊子血。
「其實跟你說吧,我人不在鶴崗,只是為了做帳號,蹭流量而已。」對談接近尾聲,老丁坦誠說到,「我也想把房子賣了,可是賣不掉。」
躺不平,卷不動
聊完了房、人,我們再來聊聊地。
鶴崗,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導演耿軍是個鶴崗人,他的電影《錘子鐮刀都休息》,拍的也是鶴崗。故事的背景發生在鶴崗的農村,這裡曾經的經濟依託是煤礦開採,但隨著經濟轉型,煤礦不足以支撐地方經濟,大批員工下崗。
鶴崗,如同雲南箇舊、黑龍江雙鴨山、甘肅玉門一樣,是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當資源消耗殆盡,鶴崗的活力也開始減弱。
鶴崗煤礦礦坑與遠處的市區
曾經的頂梁柱龍煤鶴崗礦業公司倒下了,累計負債超500億元,2015年更是推動10萬人分流改革。
2020年12月23日,鶴崗市人社局發布通告:「因鶴崗市政府實施財政重整計劃,財力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決定取消公開招聘政府基層工作人員計劃,敬請理解」。
2020年鶴崗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為23億元,當地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136.8億元,年度財政缺口113.8億元,成為首個出現財政重整的地級市。
資源枯竭、產業變遷、人口流失,最終城市萎縮直至消失,這似乎是資源型城市逃不掉的命運。
而因房價走紅,或許是鶴崗的一次轉型機會。
2022年8月10日,鶴崗通過國家氣候中心評審,成為全國首個「避暑旅遊目的地」城市,後續將按流程報中國氣象局,按程序授予「避暑旅遊目的地」稱號。
與此同時,隨著冬奧會的舉辦,冰雪運動逐漸走入大眾視野,這給鶴崗在內的東北「邊陲小城」帶來機遇。
「我們這裡自然景觀還是很美的,夏天避暑,冬天滑雪都很方便。」談及鶴崗的未來,歡姐在內的多個中介,都提到了旅遊業。
而在資源轉型方面,石墨產業亦是鶴崗不錯的選擇。鶴崗目前已探明石墨礦石量達17.31億噸,且品位高、易採取、可選性好,用浮選方式可一次性生產出含碳量95%以上的石墨精礦。
全國新能源動力電池80%的天然石墨負極材料,以及貝特瑞、三星、LG等電池企業所用天然石墨,大部分來自鶴崗,而這些電池企業,也是特斯拉、豐田、比亞迪等汽車企業的電池供應商。
2022年7月18日,中國石墨集團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成為黑龍江鶴崗市首家上市企業。
鶴崗因為「適合躺平」而被看見,但仍有鶴崗人在努力捲起來。此刻的輿論熱度,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侮辱。
但這又帶來一種新的「鶴崗悖論」,外面的人想去那裡躺平,而試圖發展旅遊業的鶴崗,卻不歡迎這種看法,反而可能扭頭送你一個3天隔離。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並不容易到達,抑或桃花源從來不存在。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鶴崗悖論》,商界
2.《也談「流浪鶴崗」:買一座「遠方」的房子?》,秦朔朋友圈
本篇作者 | 季一奧 | 吳潤潛 | 當值編輯 | 沈徐瑋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 圖源 | VC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