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2023-10-13 01:15:24 2
《把欄杆拍遍》中作者塑造了一個叱吒風雲而又命運多舛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棄疾怎麼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是解讀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散文名篇。下面請看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一:
讀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杆拍遍》。通過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淵博的學識,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從中發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欄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筆下所繪的稼軒一顰一笑若隱若現。於是,在梁衡先生字裡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對詞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軒在世,也會有當年白樂天那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感慨。當然,更有知音為何在千年之後出生的餘恨。而我在閱讀此文時,時而為其絕妙的一筆而讚嘆,時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二:
我從來沒有如此深刻地了解過辛棄疾。
從初中課文中學到,他能文能武,是絕世的愛國之才,卻從未深想他傾注於筆尖的,是滿滿的憂國憂民;他宣洩於刀尖上的,是對敵人的憤恨和寧死為國的堅定決心。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政途沉浮不定,卻不動搖那耿耿愛國心。當時的國勢不定,掌權者都選擇要聽命任之,只有一個辛棄疾,還如此滿腔熱血,一心救國救民,收復失地。好一個鮮明的對比!
而歷史卻只留他撫上欄杆時那輕輕一聲嘆息。
事實上,辛棄疾很單純,滿心的為國為民,滿腔的熱血激情,只為了能安定祖國,一門心思地為國家著想。朝廷任用他,他必然傾覆所有予以答覆;朝廷棄他,他仍心系朝政,自省待命,以便於下一次任用時能更好地回復。可是,愈賣命,卻愈招國家的冷落。在朝廷百官乃至天子都認定一切再沒有意義,灰心墮落時,辛棄疾炙熱血紅的愛國心,為國捐軀的忠心和執著的精神對他們而言太過耀眼,刺亮了天空,卻穿不破朝廷眾人心中的陰暗。於是,他每一次發出光芒,還未喚起人們的熱情,就又重新投入了密閉的暗室,只剩他仰空長嘆,拍杆嘆息。
那一拍,只輕輕一聲,卻拍出一個絕世愛國者那無限的惆悵,不能言語的愁緒,孤單的苦悶,無可奈何的悲痛。
我能想像到,辛棄疾夜半猶不能眠,對酒澆愁愁更愁,他緩步走出樓閣,撫上那早已斑駁的木欄杆,仰頭看那邃藍天上一輪孤月,只照得地上一片蕭條,怎能不愁?怎能不憂?敵軍近在眼前,自己卻仍被朝廷棄之一邊,只能眼睜睜看農民百姓饑荒逃亡;只能聽奄奄一息的村落民眾被侵略者奪去性命時痛苦的哀叫;只能如今與孤樓相依,撫欄空想,無能為力。一聲輕嘆,小的聽不到,輕的可以忽略,卻真真實實地,從那能文能武的臣子嘴邊嘆出,忍下幾聲鳴咽。真真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啊!
這樣一個辛棄疾,不得不讓我欽佩。他的骨氣,決心,伴著無奈和愁緒,就這樣穿過歷史,隨那在欄杆上的輕拍,一聲聲,傳到我心裡。
好一個偉人。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三:
剛接觸這本書是在高中時期,近來讀讀體會一下作者的心境。
《把欄杆拍遍》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新聞理論家梁衡所寫的一篇人物評傳性質的散文,塑造了一個叱吒風雲而又命運多舛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棄疾怎麼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是解讀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散文名篇。被許多人譽為是影響自己青年時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把欄杆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是該詞引用的一個典故:宋代王闢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杆。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所以,"欄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欄杆來發洩心中說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
作者認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在詞人把欄杆拍遍的振聾發聵的聲響中,我們讀出了辛棄疾真實的複雜的心情:不滿、憤懣、焦慮、懊惱、無耐、等待、企盼……
提到書,一定要提到本書的作者,是一個讓人比較欣賞的人。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創作方面,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行文草本有靈,水石有韻。後又致力於人物散文,特別是歷史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紅毛線、藍毛線》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有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紅色經典》、《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等.學術論文集:《為文之道》、《繼承與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有《晉祠》、《夏感》、《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選中等學校課本。
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繫中華"散文徵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之後《海思》也被選入鄂教版語文中學教材。
多讀讀有思想的人作品,可以將一個人的思想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