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有靈性真實故事(靈性動物故事5則)
2023-04-12 04:30:57 1
文/滄海明月生
受歷代志怪小說的影響,人們都相信動物有靈性後會成精。
01
魏明帝曹叡當政時,洛陽城外的楊生養了條小狗,整日形影不離。
這天楊生外出,回家時天色已晚,近視眼的他不小心墜入枯井裡,四下無人又無處攀爬,楊生喊了一陣也無人應答,小狗見主人焦急,也圍著枯井邊哀鳴不已。
直到黎明時分,有個早起的老頭路過,看小狗一直守在這裡便覺得好奇,湊過來一看才發現井底的楊生。
楊生見狀趕忙求助道:「若是求我出去,我定當報答你的恩情!」
老頭說:「你的狗很聰明,把它送給我,我拉你上來。」
楊生聽罷說:「這狗與我形影不離,不能送你,其他的都好說!」
老頭見談不攏,丟下句話:「既然這樣,那你自己上來吧!」。
見老頭準備離身,小狗趕緊向井底的楊生叫了幾下,楊生見狀頓時心領神會,答應了老頭的條件。
等楊生被拉上來後,老頭就用繩子套住小狗牽著回家了。
五天後的一個深夜,悵然若失的楊生還在對小狗掛念不已,忽然聽到外面一陣抓門聲,開門後才發現正是返回家的小狗。
02
宋高宗趙構禪位於養子趙昚後,悠然自得的當起了太上皇,雖然不再臨朝聽政,但原有的尊崇還在。
隴西的官員為了豐富太上皇晚年的生活,特地進獻了只聰明伶俐的鸚鵡,若是能那種模仿人說話的鸚鵡倒也不足為奇,最神奇的是這鸚鵡會陪人聊天解悶,趙構養了幾天就愛不釋手。
有天趙構問它:「你這離家多時,還想家嗎?」
鸚鵡說:「怎麼會不想,可想又有什麼用呢?」
趙構聽罷若有所思,吩咐使臣路過隴西的時候將這隻鸚鵡放飛。
幾年後這使臣又路過隴西,那鸚鵡居然還認得他,飛到他面前問:「太上皇還好嗎?」
使者說:「太上皇已經駕崩了!」
鸚鵡聽罷,轉身向南朝著京城臨安的方向悲鳴不已。
使者這樁奇聞帶到京城後,民間有識之士感念當初徽欽二帝被擄至五國城,遂作詩譏諷:
隴山南望不勝哀,目送迢迢使節回。五國城頭霜月苦,可曾雁信問安來?
03
崇禎年間,宜興銅棺山下有個叫吳孝先的農夫,他家養了頭公牛力大無比,每天可以耕種兩畝地,即便飢餓難忍也從不吃地裡的莊稼,吳孝先將它視若珍寶,讓兒子吳希年每天專職放養它。
有天,吳希年在山澗邊放牛,突然聽得身後一聲巨響,一頭斑斕猛虎正向他撲來,嚇得他驚呼不已。
公牛見狀轉身低頭用尖角和老虎對峙,那老虎顯然是餓得前胸貼後背,非要吃人不可,公牛一面將小主人護住,一面將老虎逼到山澗邊,佯裝以尖角撞擊,那老虎一不留神掉下澗下的水坑裡,撲騰幾下後就淹死了。
僥倖餘生的吳希年將這一幕告訴了父親,隨後父子將死虎抬回家,除了吃了頓虎肉,還用虎皮虎骨換了筆錢。
春耕時節,吳孝先和鄰居王佛生因為農田爭水發生糾紛,脾氣暴躁的王佛生爭執不過,帶著兩個兒子將吳孝先打死,吳希年見父親慘死,人單勢孤的他就去官府報案了。
王佛生在當地頗有勢力,得知消息的他用重金收買了宜興縣令,吳希年隨後以誣告罪下獄被拷打致死。
因為家中沒有兄弟,村裡人迫於王佛生的勢力,竟無人敢出頭替他申冤。
只剩下吳孝先的遺孀周氏,經常對著牛棚裡的公牛哀嚎:「上次多虧了你,我兒子才沒有被老虎吃掉,如今他父子二人都被仇人害死了,可憐蒼天吶,誰為我這孤老婆子報仇雪恨啊!」
…
那公牛忽然如同聽得懂話一樣,一聲長哞後撒蹄衝向王佛生家,當時王家父子正在陪客喝酒,見公牛衝入家中,無不驚駭。
公牛先後用犄角撞死了王佛生父子三人,客人見狀紛紛操起木棒打在牛身上,那公牛狂躁地還擊,連續撞傷了幾人後跑遠了。
鄉鄰向官府報案,縣令以為公牛被神靈附體,原本就受賄頗多的他,嚇得日夜不安,幾天後也一命嗚呼了。
04
明末,浙江衢州有個基層官員裡胥,有次到鄉下貧民家收稅。
這家人家徒四壁,只有隻正在孵蛋的老母雞,主人打算將它殺了討好裡胥。
恍然間,裡胥突然看見前方的桑樹林間有個黃衣女子,向他求救,他定神一看那女子又消失了,這時發現主人正捉住雞準備宰殺。心存疑慮的裡胥,趕緊阻止了主人殺雞。
半年后里胥又來這裡,只見那母雞正帶著一群小雞,在他面前展翅起舞,似乎是表示謝恩的樣子。
等他公務辦完後母雞還一路跟隨,半道上突然出來頭猛虎,裡胥正慌忙時,那母雞翻身跳入虎頭用尖喙猛啄虎眼,吃痛的老虎只得逃跑,裡胥竟然撿回一命。
05
嘉靖年間,山西孝義城外常有老虎出沒。
西關村的一個樵夫,起早進山砍柴時,失足掉入陷阱裡,等他回過神時才發現這是處老虎洞,最要命的是,洞裡還有兩隻小老虎。
樵夫不敢傷害小虎,一心逃命的他發現這虎穴像是倒過來的鐵鍋,外小內大四壁尖石林立,唯有前壁稍微平緩,上面還有老虎攀爬的痕跡。
樵夫決定從這裡爬出去,不想這石壁光滑無比實在難以逃出,自知難逃一死的樵夫,眼望著斜陽西墜,對著洞口哀泣不已。
突然一陣狂風襲來,一頭猛虎叼著一隻麋鹿跳入穴中,看到蜷縮在一團的樵夫後一聲巨吼,嚇得樵夫筋酥骨軟。
過了一會兒,老虎發現兩隻虎崽安然無恙,轉身就去餵它們了,又撕下塊鹿肉扔給樵夫。
樵夫尋思:這或許是老虎吃飽了,明天餓了再來吃我?
如此胡思亂想了一夜,也不敢入睡。等第二天清晨,那老虎躍出洞口,中午又叼回一隻麋鹿,撕給樵夫一塊後又接著餵兩隻虎崽,樵夫見老虎還沒有傷害它的意思,飢腸轆轆的他壯著膽子,將鹿肉拿起了啃食。
如此過了個把月,老虎將樵夫視作同類,每天外出尋食也不忘分給他一份,樵夫除了得忍受洞中的腐臭氣息,倒也安然無事。
再過了半個月,兩隻虎崽漸漸長大,老虎先將一隻背出洞外,再背另一隻時,樵夫看出了老虎有捨棄這處洞穴的意思,只得不住地向它哀求:「虎大王救我!」,老虎一怔,隨後將他連拉帶扯拖出洞外。
等出洞,樵夫這才發現,這荒郊野外竟難以辨識回家的路。
於是趕緊跪地求告:「承蒙大王救我出洞,我感激不盡,只是這荒郊野外將我丟在這裡怕是難以活命,如果虎大王將我帶到大路口,我若是能回家,至死都不忘你的恩德。」
老虎聽罷嗚咽了一聲,帶著兩隻虎崽離開了,那樵夫只得跟隨,走了個把時辰樵夫看到了大路口。
這時他看著老虎說:「我是西關鄉人,這次分別怕是日後難以相見,我回家後養頭肥豬,明年三月初三送到西關村外的一裡郵亭下,專等虎大王食用,請不要忘了!」
樵夫回家後,家人又驚又喜,樵夫詳細地敘說了自己的經歷。轉眼到了第二年三月初三,樵夫一家七手八腳地將豬趕往郵亭,卻沒發現老虎。
樵夫將豬拴住,自己上山尋找,原來這老虎提前到郵亭後沒見到樵夫,就在四處遊蕩,看到豬後就出來了,這時寨子裡人聽說有老虎出沒,就招呼一幫獵手關閉寨門,生擒了老虎準備送往縣衙。
樵夫聽聞人聲鼎沸,就出來說明緣由,眾人都不信,執意要將老虎送到官府。
樵夫無奈,只得跟著到衙門擊鼓鳴冤,縣令聽說有人居然敢替老虎鳴冤,決定將樵夫提審。
樵夫將前因後果一一向縣令說明,縣令覺得荒誕不經,令他鑽入關老虎的木柵以證虛實。樵夫抱著老虎哭道:「是救我的虎大王嗎?」
老虎點頭,樵夫又問:「大王是來赴約的嗎?」,老虎又點頭。
「今天我為你請命,若是不能救出你,我情願和你死在一起!」
樵夫還沒說完,老虎已淚如雨下,圍觀的數千人見狀,莫不嘆息。
縣令見到這般情形,便命人開欄放出老虎,那老虎直奔西關村的郵亭下,將拴在亭下的豬吃完後,欣慰地離開。
到了崇禎年間,江西士子王猷定時任孝義知縣,聽說了這樁奇聞,特意撰寫了《義虎記》以作流傳,又在郵亭附近設立了一座「義虎亭」。
時光荏苒,這座亭子已敗落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的西關村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