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的神奇與絢爛(江南文化何以成為中華文化的)
2023-10-26 13:40:07 4
近日,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上海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江南文化講堂」第二季第二講舉行。本次主題是:大運河與江南文化,邀請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分別圍繞「大運河與江南經濟——江南文化何以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三個高地』」和「賞江南文化,品運河之美」展開闡述與討論。
市社聯主席王戰著重從世界中國學的角度講述了大運河和江南經濟的關係。他指出,從歷史上來看,中國曾經出現過三個文化高地:先秦文化是「第一個高地」,漢唐的中原文化是「第二個高地」,宋代以後的江南文化是「第三個高地」。江南經濟的繁榮源於「四水」航運,即大運河、長江、江南水網和海運。「四水」經濟中,大運河對推動江南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靖康之變後,南宋建立,之後遷都臨安,政治中心轉往南方。在此以前,隨著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溝通了南北,經濟中心其實已經往南轉移了,文化中心也逐漸南遷。水運除了運輸成本低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慢。運河上人們一路有時間聊天侃故事,四大名著就這樣侃出來了,它帶來的文化,甚至促成了文言文轉向白話文。
王戰認為,隨著江南農耕經濟發展,水稻種植的精細化和土地資源的缺乏創造了更多的農閒時間,因此人們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手工業中。江南手工藝品的代表如絲、茶、瓷等便承載著江南文化走上絲綢之路。江南發達的手工業既為江南文化提供了經濟基礎,又不斷豐富了江南文化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講,江南手工業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創意產業。
王戰指出,一個社會經濟的進步有兩種形式。一個是科創,一個是文創,兩者不能偏廢。要實現自主創新,既包括科技的創新,也有文化創新。這兩者構成上海發展中的城市硬實力和軟實力,科創將更加推動上海的城市硬實力,而文創將進一步推動上海城市軟實力的發展。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通過網絡視頻連線,在線上介紹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情況。她認為,江南文化的形成必然離不開大運河的滋養,大運河是貫穿江南文脈的一道活水。開鑿於先秦的江南運河成就了江南千年繁盛,孕育了豐厚燦爛的江南文化基因。可以說,沒有大運河,就沒有今天的江南。
鄭晶指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誌性項目,是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坐落於揚州三灣古運河畔,新唐風建築融合傳統與現代之美,總面積約7.9萬平方米,包括展館、大運塔和今月橋3部分,登塔可以俯瞰「三灣抵一壩」的歷史景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共有14個各具特色的展示空間,觀眾在館內可以了解大運河的變遷及其對於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意義,體會中國古代水工的聰明才智和大運河帶來的美好生活,獲得關於造船技術、風土人情以及沿線的自然生態的知識,領略東方文明中人與自然關係的智慧和哲學思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人們感受運河遺產魅力、享受文化休閒的優選之地。
兩位演講嘉賓還與現場的聽眾進行了互動交流和深入探討,使大家對大運河與江南文化的關係,江南文化對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江南文化講堂」是在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和支持下,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上海博物館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項目。講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題,聚合海內外特別是長三角區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專家學者,以「史」為脈,講授江南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學藝術等方面內容,集中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質,積極傳播江南文化創新發展理念,營造全社會關注江南文化的濃厚氛圍,努力服務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同時,讓廣大市民群眾進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進江南文化,弘揚江南文化,共同參與「上海文化」品牌建設。
編輯:陳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