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範愛農讀後感
2023-10-12 18:14:29 1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相關的範文,快來看看吧,歡迎欣賞與借鑑。
朝花夕拾範愛農讀後感【篇一】
範愛農這個人無論在那個時期(①日本留學時期、②辛亥革命時期、③民國建立→逝世)都是個不合時宜的人。
在日本留學時,徐錫麟被殺後,範愛農那冷漠的表現在魯迅筆下完全冷凍住了,無論是什麼讀者,我想都會和魯迅一樣討厭這個人——討厭這個離奇而可惡的人。而在辛亥革命時期,他的形象竟是來了個600°大翻轉——成了個「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的人。之前的誤會消除了,人們對這個角色的「警戒」也消除了,而魯迅也和範愛農成了親友:談革命、揭露軍閥、為紹興的光復而喜※為做學兼工作而戒酒、範愛農也會時時為魯迅擔心……讀者們剛對這個角色起了好感,可魯迅的筆鋒又一轉——似乎將範愛農世界的天和地換了個個兒!革命失敗後,範愛農和之前那個令人生厭的留日學生沒什麼區別了。。。
可畢竟朋友一場,在得知範愛農溺死後,魯迅心感悲涼、、、涼如夜半寒水……悽慘而離奇地去了!魯迅覺著社會對範愛農的死造成很大的影響——於是,魯迅開始反思與批判,用筆桿子與黑暗戰鬥!!!!
朝花夕拾範愛農讀後感【篇二】
《範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範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文中談到,開始時,兩人並非朋友,甚至幾次爭論過。但作者回國後,兩人再次相遇,就由「敵」轉友了。從此以後,他們幾乎成了摯友。接著,又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們成了同事。但「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作者與範愛農因工作的原因分別了。最後,範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後,範愛農失足溺死於河中。
文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即對光復後的紹興換湯不換藥的描述。
這其實已埋下了範愛農悲劇的伏筆。魯迅對範愛農沒有一句正面的讚揚,只是從他的神情「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從他的行動「實在勤快得可以」表現了革命後的範愛農心情愉快的一面。
但範愛農心裡產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魯迅其後又用了很多筆墨寫光復後紹興的現實,其實就是在探討造成他的朋友悲劇命運的原因。
範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的內心是痛苦、悲涼的
朝花夕拾範愛農讀後感【篇三】
範愛農——進步卻不合時宜
範愛農是魯迅在日本求學時的同學,朝花夕拾範愛農讀後感。開始魯迅和他有一些小誤會,導致範愛農故意針對他。後來魯迅回到故鄉,謀了一份校長的差事,偶然遇到了範愛農,兩個人解除了誤會並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魯迅的學生寫了一些和反動派鬥爭的內容,請求以魯迅的名義發表,魯迅同意了。後來當時的領導(反動派)看到這些文件,命人抓魯迅。魯迅雖不怕這些,但因與其學生,一些鬥爭派,意見不合,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往南京。不久後魯迅得知了範愛農與友人遊湖時落水身亡,懷疑他是自殺。有評論說範愛農是魯迅的影子,文章表達了魯迅對範愛農命運的感嘆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
佳句賞析:
1.在衙門裡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賞析:這句話描寫了「光復紹興」後,衙門裡人的著裝,非常華貴,開始讀這段話的時候,我以為只是簡簡單單的描寫,可是一句「天氣還並不冷」就讓我陷入了沉思:魯迅先生在這裡又補充說一句,到底有何深意?我想是為了諷刺那些人吧,在未光復紹興時,畏畏縮縮,根本不敢站出來說話,連錢店掌柜都是軍械司長,現在光復了,就知道穿大袍了,這句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對死難者的同情與身肩的責任感。
2.從此我總覺得這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賞析:這兩句話是我對比著找出來的,第一句用「很」字寫出了魯迅對範愛農的憎惡,但第二句話用「愛農」表達了魯迅對範愛農的親切,文章開頭把範愛農寫得如何如何地討厭,為後文寫作者對他的友善打埋伏,這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對比寫出了魯迅先生對範愛農的友誼。以至於為範愛農寫了五首詩。
讀後感:《朝花夕拾》我就讀完了,其中除了《瑣記》和《無常》讓我最為喜愛之外,其次就是《範愛農》了。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範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範愛農,名斯然,魯迅同鄉,在日本留學時與魯迅認識。後因交不起學費,輟學回國。回故鄉紹興後,受舊一代人們的輕蔑、排斥與迫-害,幾乎無地自容。民-國初年,魯迅做紹興的浙江山會初級師範學堂校長時,請他當學鑑。魯迅辭職後,他被後來的校長辭退,失業後陷於窮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戲,坐船回來,在大風雨中不幸落水致命。他是浮水的能手,所以魯迅一直懷疑他是投水自殺的。範愛農的一生正代表著那時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際遇和境況.所以魯迅以深沉的同情作詩悼念他。在原稿的附記中寫道:「我於範愛農之死,為之下不怡累曰,至今未能釋然。昨忽成詩三首,隨手寫之,而忽將雞蟲做入,真是奇絕妙絕,霹靂一聲,群小之大狼狽。今錄上,希大鑑家鑑定,如不惡,乃可登《民興》也。天下雖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豈能已於言乎?二十三日,樹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