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11 22:09:19 1
專利名稱:一種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於機 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無縫彈性體軟管正廣泛被用於汽車發動機進氣系統,國內對於無縫彈性體 軟管的生產,主要採用國外的設備進行生產,該生產工藝通過模具橫向合模後,負壓引導料 坯,封口後在模內充氣成型完成,因空氣動力原理及製品材料自身的限制,該工藝對於軟管 彎曲角度小於90度的產品,存在局限性,無法有效進行吹塑成型。本申請人現採用一種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來實行吹塑彎曲角度小於90 度的產品,先通過擠料裝置擠出料坯(料坯大體呈一中空柱體),當料坯達到預先設定的長 度時,夾持料坯的裝置閉合併夾緊料坯(夾緊料坯的同時封閉料坯上端的開口),之後將料 坯移至移模裝置上的下封口裝置中,下封口裝置封閉料坯下端的開口並將料坯送入模具的 入料口中,再後機器人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軌跡,將料坯擺放至下模型腔中,當擺放完畢後, 用於夾持料坯的裝置打開,機器人回到原始點,移模裝置開始動作並將模具移動至指定位 置,之後合模裝置將模具閉合,模具上吹脹裝置的吹針扎入料坯中,並充入壓縮空氣,延續 一定時間,料坯冷卻成型,之後下模抽芯先退回,合模裝置打開,之後取出產品,從而完成整 個生產。本實用新型就是上面所述的移模裝置,用於將模具快速且精確移送至合模裝置 中。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 一種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弓I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該裝置可 以將模具快速且精確移送至合模裝置中。在機器人及其它設備的配合下,可以實現軟管彎 曲角度小於90度的產品的吹塑。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一種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包括左、右滑軌,所述左、右 滑軌上嵌置有移模底板,所述移模底板上設置有使移模底板滑移的驅動裝置,所述左、右滑 軌的一端設置有使移模底板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使移模底板滑移的驅動裝置包括設置在移模底板下方的鏈 條,鏈條嚙合在前、後鏈輪上,所述前、後鏈輪分別穿設在前、後鏈輪座上,並且前鏈輪或後 鏈輪上設置有電機。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使移模底板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包括支架,支架穿設 有定位鎖止銷,定位鎖止銷的一端設置有液壓油缸,液壓油缸的液壓杆固接在定位鎖止銷 的端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移模底板的上端面上開設有用於卡設模具的定位槽,該定位槽一直延伸至移模底板的側壁。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定位槽分設在移模底板的兩側。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左滑軌或右滑軌臨近使移模底板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
的一端設置有第一、第二傳感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左滑軌或右滑軌遠離使移模底板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 的一端設置有第三、第四傳感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左滑軌或\和右滑軌的側邊還設置有用以包覆管路及電路 的柔性拖鏈。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左、右滑軌安裝於底架上,底架的下方設置有減震墊鐵。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可以將模具快速且精確移送至合模裝置中,大大提高了吹塑質量和吹 塑效率。在機器人及其它設備的配合下,可以實現軟管彎曲角度小於90度的產品的吹塑。
圖1為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的立體圖。圖2為圖1所示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的主視圖。圖3為圖1所示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的俯視圖。圖4為鏈條鬆緊調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參見圖1 4,一種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包括底架17, 所述底架17的下方設置有減震墊鐵19,底架17的上方設置有左、右滑軌3、3』,所述左、右 滑軌3、3』上嵌置有移模底板1。使移模底板滑移的驅動裝置包括設置在移模底板1下方的 鏈條5,鏈條5嚙合在前、後鏈輪13、13』上,所述前、後鏈輪13、13』分別穿設在前、後鏈輪座 15,15'上,並且後鏈輪13』上設置有電機7。所述後鏈輪座15』安裝於鏈條鬆緊調節裝置 上,所述鏈條鬆緊調節裝置包括滑塊21,所述底架17上還設置有固定板23,所述固定板23 上旋合有螺栓25,螺栓25的外表面旋合有螺母27,螺栓25的一端固接在滑塊21側壁上。所述左、右滑軌3、3』的一端設置有使移模底板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9。所述 使移模底板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9包括支架90,支架90穿設有定位鎖止銷94,定位鎖 止銷94的一端設置有液壓油缸92,液壓油缸92的液壓杆96固接在定位鎖止銷94的端部, 所述移模底板1上設置有凹槽20,當移模底板1到達終點時,定位鎖止銷94卡入凹槽20 中。定位機構作用是,當移模底板1到達所需位置時,也即終點時,定位鎖止銷94卡入凹槽 20中,可以保證移模底板1被精確定位,也即可以保證設置在移模底板1上方的下模精確位 於上模的下方。所述移模底板1上端面的兩側開設有用於卡設模具的定位槽10,該定位槽10 —直 延伸至移模底板1的側壁,設置有定位槽10,安裝模具時,模具沿著定位槽10滑入,可以確 保模具快速、準確地安裝。所述右滑軌3』臨近使移模底板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9的一端設置有第一、第二傳感器12、14,所述右滑軌遠離使移模底板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9的一端設置有 第三、第四傳感器16、18,所述第一、第二傳感器12、14及第三、第四傳感器16、18均連接 PLC(其中PLC圖中未示出),設置第二傳感器14的作用是,當移動底板激發第二傳感器14 信號時,移模底板1開始減速,這樣移動底板先以較快的速度移動,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當 激發第二傳感器14信號時,減速移動可以保證移動時隨時停下來,從而保證移模底板1有 精確的定位。設置有第一傳感器12目的是由其控制移模底板1停止於何處。同理,第三傳 感器16的作用是,當移動底板激發第三傳感器16信號時,移模底板1開始減速,第四傳感 器18的作用是控制移模底板1停止於何處。所述左滑軌3和右滑軌3』的側邊還設置有用以包覆管路及電路的柔性拖鏈11,這 裡所述的管路是指譬如液壓油缸的液壓管路,通水或通氣的水管或氣管,電路是指維持電 路運行所必須的電線、接頭等。設置有柔性拖鏈11可以使移模裝置無冗長、拖拉的管線及 其它有礙觀瞻的物件,這樣整個移模裝置就比較美觀。工作原理將模具的下模置於移模底板1中,然後鏈條5在電機7的帶動下轉動, 從而帶動移模底板1沿著左、右滑軌3、3』,當移模底板1滑移至觸發第二傳感器14時,移模 底板1慢速滑移,並滑至觸發第一傳感器12時,移模底板1停止,之後定位鎖止銷94卡入 移模底板1設置的凹槽20中,從而實現移模底板1的精確定位。
權利要求一種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左、右滑軌(3、3』),所述左、右滑軌(3、3』)上嵌置有移模底板(1),所述移模底板(1)上設置有使移模底板滑移的驅動裝置,左、右滑軌(3、3』)的一端設置有使移模底板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9)。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使移模底板滑移的驅動裝置包括設置在移模底板(1)下方的鏈條(5),鏈條(5)嚙合在 前、後鏈輪(13、13』 )上,所述前、後鏈輪(13、13』 )分別穿設在前、後鏈輪座(15、15』 )上, 並且前鏈輪(13)或後鏈輪(13』 )上設置有電機(7)。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使移模底板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9)包括支架(90),支架(90)穿設有定位鎖止銷 (94),定位鎖止銷(94)的一端設置有液壓油缸(92),液壓油缸(92)的液壓杆(96)固接在 定位鎖止銷(94)的端部。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移模底板(1)的上端面上開設有用於卡設模具的定位槽(10),該定位槽(10) —直延伸 至移模底板(1)的側壁。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定位槽(10)分設在移模底板(1)的兩側。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左滑軌(3)或右滑軌(3』 )臨近使移模底板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9)的一端設置 有第一、第二傳感器(12、14)。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左滑軌(3)或右滑軌(3』 )遠離使移模底板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9)的一端設置 有第三、第四傳感器(16、18)。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左滑軌⑶或\和右滑軌(3』)的側邊還設置有用以包覆管路及電路的柔性拖鏈(11)。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左、右滑軌(3、3』 )安裝於底架(17)上,底架(17)的下方設置有減震墊鐵(1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機器人多維牽引布控吹塑工藝的移模裝置,包括左、右滑軌,所述左、右滑軌作為改進上嵌置有移模底板作為改進,所述移模底板作為改進上設置有使移模底板作為改進滑移的驅動裝置,所述左、右滑軌作為改進的一端設置有使移模底板作為改進鎖定於一位置的定位機構。本實用新型將模具快速且精確輸送到合模裝置中進行合模,大大提高了吹塑質量和吹塑效率。在機器人及其它設備的配合下,可以實現軟管彎曲角度小於90度的產品的吹塑。
文檔編號B29C49/32GK201573332SQ20092019957
公開日2010年9月8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4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4日
發明者田中和, 黃浩勇 申請人:寧波均勝汽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