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捕魚拖網網囊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04:00:06 2
專利名稱:一種捕魚拖網網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捕撈漁具,尤其涉及一種捕魚拖網網囊。
背景技術:
拖網是海洋捕撈漁業中最主要的漁具之一,捕撈產量最大且效率最高,但對漁業資源和海底生態環境破壞也最嚴重。網囊是拖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對捕撈選擇性能有決定性的影響。長期以來,拖網網囊全是由菱形網目網片製成,網線粗,網目尺寸小,沿縱向受力後網目趨於合攏,漁獲選擇性較差,以致幼魚比例高居不下,嚴重影響了漁業資源持續利用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隨著人們對資源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國際上提出了負責任捕撈的概念,強烈呼籲發展選擇性漁具漁法。因此,改革網囊結構、提高其捕魚的選擇性能就顯得迫切又必要。它將更有利於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促進海洋捕撈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既能提高漁獲質量,又能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的捕魚拖網網囊。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捕魚拖網網囊,其末端裝配囊底束綱,前端與拖網網身的末端連接;所述網囊從前到後分為網囊前段、網囊中段和網囊後段,所述網囊前段和網囊後段均為菱形網目結構,網囊中段為方形網目結構。本實用新型的捕魚拖網網囊中,其中段採用方形網目結構,使得在拖網作業過程中,沿縱向受力後網目總是保持最大張開,提高捕魚選擇性。同時,與網囊前段及後段的菱形網目結構相結合,適合於海洋多魚種混棲的特點,採用方形網目可釋放圓體型幼魚,採用菱形網目可釋放扁體型幼魚。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網囊,其前段、中段和後段的長度比可以設為1∶6∶1。呈方形網目結構的網囊中段佔據的比例較大,不僅提高捕魚的選擇性,而且使得網囊的大部分網目總是保持最大張開,從而減少拖網阻力,降低漁用消耗。
本實用新型所述網囊前段、網囊中段和網囊後段的網目尺寸均為40mm。通過網囊選擇性對比試驗,並根據主要海洋捕撈對象的法定可捕標準和50%選擇體長,確定本實用新型的網目尺寸為40mm,可提高幼魚的釋放率。
本實用新型所述網囊前段和網囊中段之間、網囊中段和網囊後段之間各裝配一條橫向加強綱,所述整個網囊沿縱向均勻對稱地至少裝配有四條縱向力綱。不僅增大網囊強度,還改善網目的張開狀況,使得更多的幼魚逃過張開的網目,達到保護幼魚資源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採用大部分方形網目和小部分菱形網目相結合的網囊結構,在大部分網目總是保持最大張開的同時,可釋放不同體型的幼魚,提高幼魚的釋放率和捕魚選擇性,實現捕大留小。
(2)由於大部分網目總是保持最大張開,因此能減小拖網的阻力,降低漁用消耗。
(3)裝配的力綱不僅可以增大網囊強度,還能改善網目張開狀況,進一步提高幼魚的釋放率,從而達到保護幼魚資源的目的。
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和詳細描述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捕魚拖網網囊的實施例,網囊為圓筒形,從前到後分為網囊前段1、網囊中段2和網囊後段3,三段的長度比為1∶6∶1。網囊前段1和網囊後段3結構相同,均為菱形網目,網囊中段2為方形網目,網目尺寸均為40mm。網囊前段1的前端與拖網網身的末端連接。網囊前段1與網囊中段2之間、網囊中段2與網囊後段3之間各有一條橫向加強綱5,分別加以扎結連接起來,形成整個網囊;整個網囊沿縱向均勻對稱地裝配了四條縱向力綱4;網囊後段的末端裝配一條囊底束綱6,作業時拉緊囊底束綱6以收攏封閉網囊末端,作業完畢則鬆開囊底束綱6以卸放漁獲物。
權利要求1.一種捕魚拖網網囊,其末端裝配有囊底束綱,前端與拖網網身的末端連接,其特徵在於所述網囊從前到後分為網囊前段、網囊中段和網囊後段,所述網囊前段和網囊後段為菱形網目結構,網囊中段為方形網目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捕魚拖網網囊,其特徵是所述網囊前段、網囊中段和網囊後段的長度比為1∶6∶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捕魚拖網網囊,其特徵是所述網囊前段、網囊中段和網囊後段的網目尺寸均為40mm。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捕魚拖網網囊,其特徵是所述網囊前段和網囊中段之間、網囊中段和網囊後段之間各裝配一條橫向加強綱,所述整個網囊沿縱向均勻對稱地至少裝配四條縱向力綱。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捕魚拖網網囊,其末端裝配囊底束綱,前端與拖網網身的末端連接;所述網囊從前到後分為網囊前段、網囊中段和網囊後段,所述網囊前段和網囊後段均為菱形網目結構,網囊中段為方形網目結構。本實用新型採用方形網目和菱形網目相結合的網囊結構,使網目總是保持最大張開,可釋放不同體型的幼魚,提高幼魚的釋放率和捕魚選擇性,實現捕大留小,有利於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
文檔編號A01K73/02GK2657393SQ03274
公開日2004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03年9月4日
發明者張吝, 張旭豐, 譚永光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