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及其加工方法與流程
2023-07-21 06:01:16 1
本發明涉及布料的包邊結構,特別涉及一種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布料加工形成各種款式的衣物時,通常最後一道工序是對已經形成特定款式的布料進行包邊,即使是夏天穿的簡陋的汗衫,將買來的布料裁剪成衣服的大致形狀,然後將具有衣服大致形狀的布料進行包邊,一般是在原有布料的邊沿部分進行彎折形成包邊。目前,現有專利中申請公布號為CN102241345A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無紡布包邊帶的筒子化結構,包括芯體和由無紡布包邊帶構成的並且位於芯體外的無紡布包邊帶卷,採用上述包邊避免了陀螺效應,杜絕了無紡布包邊帶因自纏而影響使用以及造成浪費。現有技術中利用縫紉機將上述包邊結構通過手工或者機器縫紉在布料上,首先將包邊結構貼合在布料的邊沿,然後採用縫紉的方式在包邊結構上按照特定的方向進行壓線,完成包邊過程,這種包邊結構的布料表面會留下縫線的痕跡,縫線痕跡會影響布料的連續感,而且布料在縫線痕跡處會產生皺感,從而嚴重影響了衣物的美觀感。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表面層、貼合層、膠粘層以及底面層,所述貼合層沿長度方向的一側邊與表面層沿長度方向的一側邊相連接,所述表面層沿長度方向的另一側邊與底面層沿長度方向的一側邊相連接,所述底面層沿長度方向的另一側邊與膠粘層沿長度方向的一側邊相連接,並且貼合層向表面層的內側彎折,膠粘層向底面層的內側彎折,經彎折後貼合層與膠粘層相對並貼合。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包邊結構共有四層,分別為表面層、貼合層、膠粘層以及底面層,貼合層質地柔軟,具有優異的附著性,以保證包邊結構良好的平整度;膠粘層的粘結能力較強,膠粘層與底面層之間具有良好的粘結度,將待包邊的普通布料伸進貼合層與膠粘層之間後,利用熱壓機進行熱壓、粘合,保證貼合層、待包邊的普通布料、膠粘層與底面層之間較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本發明涉及包邊結構在包邊後,其表面層不留有任何的縫線痕跡,包邊結構與待包邊的普通布料邊沿結合得較流暢,儘可能地減少包邊結構產生的突兀感,從而顯著改善了具有包邊結構的衣服的美觀感。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表面層包括普通布料以及壓制在普通布料上表面的抗菌層,所述抗菌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組分,PP無紡布10~20份、羧甲基澱粉醚30~40份、蘆薈原液20~30份、納米氧化鋯10~20份、消泡劑1~2份、成膜劑1~2份、防黴劑1~2份。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羧甲基澱粉醚的取代度為0.5~0.8。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PP無紡布是一種由丙烯聚合,熔體紡絲的非針織布狀物,擁有較大的表面積,對於反應物或產物之質阻力甚小,機械強度佳等特點;羧甲基澱粉醚無味、無毒,是一類水溶性陰離子高分子型化合物,在食品、醫藥、日化工業、印染工業以及陶瓷工業中均有應用,將羧甲基澱粉醚的取代度限定為0.5~0.8,取代度高意味著該羧甲基澱粉醚的粘度高,有助於增強澱粉的穩定性,羧甲基澱粉醚在加熱熔融狀態下,具有良好的膠粘特性,而且在鹼性條件下,羧甲基澱粉醚具有更穩定的性能,蘆薈原液呈鹼性,能夠保證羧甲基澱粉醚的穩定性;蘆薈原液富含美白、保溼因子,伸入滋養肌膚,改善暗沉膚色,持久保持白皙水嫩的肌膚,同時具有抑菌消炎、排毒護膚、控油抑脂的功效;納米氧化鋯(ZrO2)是一種重要的無機材料,具有單斜,四方,立方三種晶型結構,是優異的耐高溫、耐燒蝕的補強填料,由於其內部具有多孔結構,蘆薈原液會浸入並沉積在多孔結構內,同時多孔結構增大了納米氧化鋯的表面積,使納米氧化鋯具有意想不到且明顯的抗菌性能,經本發明製備的表面層具有優良的抗菌性能以及良好的耐髒性。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表面層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將10~20份納米氧化鋯溶解在20~30份蘆薈原液中並放入高溫反應釜中進行攪拌,加熱溫度為700~800℃,攪拌速度為150~200r/min,攪拌時間為10~30min;(2)將10~20份PP無紡布、30~40份羧甲基澱粉醚、經步驟(1)處理的納米氧化鋯與蘆薈原液的混合物、1~2份消泡劑、1~2份成膜劑以及1~2份防黴劑加入擠出機中,加熱溫度為105~115℃;(3)利用粘合機將步驟(2)中擠出的紡絲粘合在普通布料的上表面。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將抗菌層涉及的各個組分投入擠出機中加熱、熔融,進行紡絲,然後利用粘合機將紡絲粘合在普通布料的上表面,紡絲材料質地均勻,具有優異的均勻度,利用粘合機能夠將紡絲緊密地粘合在普通布料的上表面,二者之間結合力更強,有助於提高表面層的平整度,同時,儘量減少細菌滋生在表面層上,從而保證有效的抗菌作用。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貼合層包括普通布料以及塗覆在普通布料下表面的柔順層,所述柔順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組分,聚二甲基矽氧烷20~30份、納米石墨10~15份、玻璃纖維3~10份、聚乙烯醇1~5份、硬脂酸鋅5~10份。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玻璃纖維為短切玻璃纖維,長度為0.3~1mm。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聚二甲基矽氧烷是一類疏水類的有機矽物料,無毒、無味,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因其主鏈中含有-Si-O-鍵,保證了其具有優異的柔順性,在日化用品、食品、建築等領域均有應用;納米石墨是一種層間化合物,克服了傳統的脆性的缺點,疏鬆多孔,富有彈性,並且在高溫、高壓或輻射條件下不發生分解、變形或老化,化學性質穩定;玻璃纖維是一種性能優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是以玻璃球或廢舊玻璃為原料經高溫熔制、拉絲、絡紗與織布工藝製造形成,具有優良的絕緣性、抗腐蝕性以及較高的機械強度,是優異的增強材料,長度為0.3~1mm的玻璃纖維,在攪拌的條件下添加到聚二甲基矽氧烷中,與聚二甲基矽氧烷的結合能力更強,有助於形成均一、穩定的溶液;聚乙烯醇屬非離子型化合物,可用作基質,起調節粘度的作用,適中的粘度有助於使柔順層形成膜狀物,同時,聚乙二醇在高溫作用下,促進混合體系內各組分的均勻分散;硬脂酸鋅,起填充作用,添加至聚二甲基矽氧烷中具有優異的增稠作用,同時,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使聚二甲基矽氧烷中的各組分分散均勻。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貼合層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將20~30份聚二甲基矽氧烷、10~15份納米石墨、3~10份玻璃纖維、1~5份聚乙烯醇、5~10份硬脂酸鋅放入高溫反應釜中攪拌,攪拌速度為150~200r/min,攪拌時間為10~30min;(2)利用噴塗機將步驟(1)的混合液塗覆在普通布料的下表面,在室溫下緩慢晾乾。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在高溫下將各組分進行充分混合,同時進行高速攪拌,使各組分之間能夠充分地混合,將均勻混合的溶液塗覆在普通布料的下表面,待其幹固後,能夠保證下表面保持良好的柔順性,使貼合層能夠平整、柔順地貼設在普通布料上,並與待包邊的布料的貼合性較佳。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膠粘層包括普通布料以及塗覆在普通布料上、下兩個表面的粘合層,所述粘合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組分,水10~20份、乳化劑10~20份、丙烯醯胺3~5份、苯乙烯3~5份、丙烯酸丁酯5~10份、丙烯酸5~10份、過硫酸銨5~10份以及引發劑1~3份。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丙烯醯胺是白色晶體,為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絮凝性,可以降低液體之間的摩擦阻力;苯乙烯是用苯取代乙烯的一個氫原子形成的有機化合物,乙烯基的電子與苯環共軛,不溶於水,溶於乙醇、乙醚中;丙烯酸丁酯無色透明液體,不溶於水,可混溶於乙醇、乙醚中,作為軟單體與苯乙烯、丙烯酸進行共聚;過硫酸銨是白色粉末,可作為丙烯酸酯等單體乳液聚合的引發劑,所得乳液的耐水性較好,同時,能夠與抗菌層中澱粉成分中的蛋白質反應提高粘結性能。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膠粘層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向反應瓶中加入10~20份水、10~20份乳化劑、3~5份丙烯醯胺、在攪拌條件下加入3~5份苯乙烯、5~10份丙烯酸丁酯、5~10份丙烯酸製備無分層的白色預乳化液;(2)向步驟(1)中加入1~3份引發劑、5~10份過硫酸銨,升溫至60~70℃,保溫1~2h,並將溶液中和至pH=7.5~8;(3)將步驟(2)中的溶液塗覆在普通布料的上、下兩個表面,待在室溫下固結。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採用乳液預聚合和乳液共聚合兩個步驟,製備得到丙烯酸乳液的成膜物,使其粘結在普通布料的上、下兩個表面,共同形成膠粘層,同時對貼合層與底面層起到良好的粘結作用,粘結後則有助於使貼合層、膠粘層與底面層之間連接更加緊密,從而提高包邊結構整體的平整度。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公開了一種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表面層與貼合層形成第一間隙,貼合層與膠粘層形成第二間隙,膠粘層與底面層形成第三間隙;(2)將待包邊的布料邊沿伸入第二間隙並平整地貼合在第二間隙內;(3)將帶有縫紉線的縫紉針插入至第一間隙內並向底面層方向縫紉,依次穿過貼合層、膠粘層與底面層進行縫紉完成包邊。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穿設有縫紉線的縫紉針插進第一間隙內,並依次穿過貼合層、待包邊的普通布料、膠粘層與底面層,從而實現了表面層上不留有任何的縫線痕跡,保證了包邊結構與待包邊的普通布料在結合時不會產生任何的突兀感,增加了衣物整體的美觀感。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發明涉及的包邊結構包括四層,表面層、貼合層、膠粘層與底面層,並且每一層包括普通布料以及普通布料上設置的功能性塗層,膠粘層能夠將貼合層與底面層牢固地粘結,貼合層柔順性較好,能夠平整地附著在表面層的底面,上述四層的結合性較好,結合後的平整度較高;2、本發明的包邊結構的表面層上不留有任何的縫線痕跡,使包邊結構與待包邊的普通布料實現無縫連接,不會產生任何突兀感,大大提升了包邊結構的美觀效果;3、表面層的上表面具有抗菌性能,使包邊結構具有抗細菌、真菌的優異效果,大大減少了人們接觸包邊結構的患病機率。附圖說明圖1是表面無縫線痕跡的包邊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A處的放大圖。圖中:1、表面層;11、普通布料;12、抗菌層;2、貼合層;21、柔順層;3、膠粘層;31、粘合層;4、底面層;5、縫線針;6、第一間隙;7、第二間隙;8、第三間隙。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1、附圖2以及實施例、對比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一:表面層1的加工方法:(1)將10份納米氧化鋯溶解在20份蘆薈原液中並放入高溫反應釜中進行攪拌,加熱溫度為750℃,攪拌速度為180r/min,攪拌時間為20min;(2)將10份PP無紡布、30份羧甲基澱粉醚、經步驟(1)處理的納米氧化鋯與蘆薈原液的混合物、1份羥基矽油、1份石蠟以及1份噻苯咪唑加入擠出機中,加熱溫度為110℃;(3)利用粘合機將步驟(2)中擠出的紡絲粘合在普通布料11的上表面。貼合層2的加工方法:(1)將20份聚二甲基矽氧烷、10份納米石墨、3份玻璃纖維、1份聚乙烯醇、5份硬脂酸鋅放入高溫反應釜中攪拌,攪拌速度為180r/min,攪拌時間為20min;(2)利用噴塗機將步驟(1)的混合液塗覆在普通布料11的下表面,在室溫下緩慢晾乾。膠粘層3的加工方法:(1)向三口燒瓶中加入10份水、10份乳化劑、3份丙烯醯胺、在攪拌條件下加入3份苯乙烯、5份丙烯酸丁酯、5份丙烯酸製備無分層的白色預乳化液;(2)向步驟(1)中加入1份偶氮二異丁腈、5份過硫酸銨,升溫至70℃,保溫1h,並將溶液中和至pH=7.5;(3)將步驟(2)中的溶液塗覆在普通布料11的上、下兩個表面,待在室溫下固結。底面層4的結構與加工方法與表面層1相同。本發明涉及的包邊結構的加工方法:將貼合層2沿長度方向的一側邊與表面層1沿長度方向的一側邊無縫粘結,表面層1沿長度方向的另一側邊與底面層4沿長度方向的一側邊無縫粘結,底面層4沿長度方向的另一側邊與膠粘層3沿長度方向的一側邊無縫粘結,同時,貼合層2向表面層1的內側彎折180°,膠粘層3向底面層4的內側彎折180°,使貼合層2與膠粘層3相對並貼合設置,此時,表面層1與貼合層2形成第一間隙6,貼合層2與膠粘層3形成第二間隙7,膠粘層3與底面層4形成第三間隙8,然後將待包邊的普通布料11的邊沿伸入第二間隙7並通過熱壓的方式平整地貼合在第二間隙7內,將帶有縫紉線的縫紉針插入至第一間隙6內並向底面層4方向縫紉,依次穿過貼合層2、待包邊的普通布料11、膠粘層3與底面層4,以保證表面層1上不留有任何縫線痕跡,縫紉時,縫紉針是在固定的位置做上下往復運動,包邊結構以恆定的速度發生位移。實施例二:表面層1的加工方法:(1)將13份納米氧化鋯溶解在23份蘆薈原液中並放入高溫反應釜中進行攪拌,加熱溫度為750℃,攪拌速度為180r/min,攪拌時間為20min;(2)將13份PP無紡布、33份羧甲基澱粉醚、經步驟(1)處理的納米氧化鋯與蘆薈原液的混合物、1份羥基矽油、1份石蠟以及1份噻苯咪唑加入擠出機中,加熱溫度為110℃;(3)利用粘合機將步驟(2)中擠出的紡絲粘合在普通布料11的上表面。貼合層2的加工方法:(1)將23份聚二甲基矽氧烷、13份納米石墨、5份玻璃纖維、1.5份聚乙烯醇、6份硬脂酸鋅放入高溫反應釜中攪拌,攪拌速度為180r/min,攪拌時間為20min;(2)利用噴塗機將步驟(1)的混合液塗覆在普通布料11的下表面,在室溫下緩慢晾乾。膠粘層3的加工方法:(1)向三口燒瓶中加入12份水、13份乳化劑、3份丙烯醯胺、在攪拌條件下加入4份苯乙烯、6份丙烯酸丁酯、6份丙烯酸製備無分層的白色預乳化液;(2)向步驟(1)中加入1份偶氮二異丁腈、5份過硫酸銨,升溫至70℃,保溫1h,並將溶液中和至pH=7.5;(3)將步驟(2)中的溶液塗覆在普通布料11的上、下兩個表面,待在室溫下固結。底面層4的結構與加工方法與表面層1相同。本發明涉及的包邊結構的加工方法同實施例一所述的加工方法。實施例三:表面層1的加工方法:(1)將15份納米氧化鋯溶解在25份蘆薈原液中並放入高溫反應釜中進行攪拌,加熱溫度為750℃,攪拌速度為180r/min,攪拌時間為20min;(2)將15份PP無紡布、35份羧甲基澱粉醚、經步驟(1)處理的納米氧化鋯與蘆薈原液的混合物、1.5份羥基矽油、1.5份石蠟以及1.5份噻苯咪唑加入擠出機中,加熱溫度為110℃;(3)利用粘合機將步驟(2)中擠出的紡絲粘合在普通布料11的上表面。貼合層2的加工方法:(1)將25份聚二甲基矽氧烷、15份納米石墨、8份玻璃纖維、3份聚乙烯醇、7份硬脂酸鋅放入高溫反應釜中攪拌,攪拌速度為180r/min,攪拌時間為20min;(2)利用噴塗機將步驟(1)的混合液塗覆在普通布料11的下表面,在室溫下緩慢晾乾。膠粘層3的加工方法:(1)向三口燒瓶中加入15份水、15份乳化劑、4份丙烯醯胺、在攪拌條件下加入4份苯乙烯、7份丙烯酸丁酯、7份丙烯酸製備無分層的白色預乳化液;(2)向步驟(1)中加入2份偶氮二異丁腈、6份過硫酸銨,升溫至70℃,保溫1h,並將溶液中和至pH=7.5;(3)將步驟(2)中的溶液塗覆在普通布料11的上、下兩個表面,待在室溫下固結。底面層4的結構與加工方法與表面層1相同。本發明涉及的包邊結構的加工方法同實施例一所述的加工方法。實施例四:表面層1的加工方法:(1)將18份納米氧化鋯溶解在28份蘆薈原液中並放入高溫反應釜中進行攪拌,加熱溫度為750℃,攪拌速度為180r/min,攪拌時間為20min;(2)將17份PP無紡布、38份羧甲基澱粉醚、經步驟(1)處理的納米氧化鋯與蘆薈原液的混合物、1.6份羥基矽油、1.8份石蠟以及1.7份噻苯咪唑加入擠出機中,加熱溫度為110℃;(3)利用粘合機將步驟(2)中擠出的紡絲粘合在普通布料11的上表面。貼合層2的加工方法:(1)將26份聚二甲基矽氧烷、17份納米石墨、8份玻璃纖維、4份聚乙烯醇、8份硬脂酸鋅放入高溫反應釜中攪拌,攪拌速度為180r/min,攪拌時間為20min;(2)利用噴塗機將步驟(1)的混合液塗覆在普通布料11的下表面,在室溫下緩慢晾乾。膠粘層3的加工方法:(1)向三口燒瓶中加入18份水、18份乳化劑、5份丙烯醯胺、在攪拌條件下加入5份苯乙烯、8份丙烯酸丁酯、9份丙烯酸製備無分層的白色預乳化液;(2)向步驟(1)中加入3份偶氮二異丁腈、8份過硫酸銨,升溫至70℃,保溫1h,並將溶液中和至pH=7.5;(3)將步驟(2)中的溶液塗覆在普通布料11的上、下兩個表面,待在室溫下固結。底面層4的結構與加工方法與表面層1相同。本發明涉及的包邊結構的加工方法同實施例一所述的加工方法。實施例五:表面層1的加工方法:(1)將20份納米氧化鋯溶解在30份蘆薈原液中並放入高溫反應釜中進行攪拌,加熱溫度為750℃,攪拌速度為180r/min,攪拌時間為20min;(2)將19份PP無紡布、39份羧甲基澱粉醚、經步驟(1)處理的納米氧化鋯與蘆薈原液的混合物、2份羥基矽油、2份石蠟以及2份噻苯咪唑加入擠出機中,加熱溫度為110℃;(3)利用粘合機將步驟(2)中擠出的紡絲粘合在普通布料11的上表面。貼合層2的加工方法:(1)將30份聚二甲基矽氧烷、20份納米石墨、10份玻璃纖維、5份聚乙烯醇、10份硬脂酸鋅放入高溫反應釜中攪拌,攪拌速度為180r/min,攪拌時間為20min;(2)利用噴塗機將步驟(1)的混合液塗覆在普通布料11的下表面,在室溫下緩慢晾乾。膠粘層3的加工方法:(1)向三口燒瓶中加入20份水、20份乳化劑、5份丙烯醯胺、在攪拌條件下加入5份苯乙烯、10份丙烯酸丁酯、10份丙烯酸製備無分層的白色預乳化液;(2)向步驟(1)中加入3份偶氮二異丁腈、10份過硫酸銨,升溫至70℃,保溫1h,並將溶液中和至pH=7.5;(3)將步驟(2)中的溶液塗覆在普通布料11的上、下兩個表面,待在室溫下固結。底面層4的結構與加工方法與表面層1相同。本發明涉及的包邊結構的加工方法同實施例一所述的加工方法。對比例一:與實施例一相比,貼合層2採用普通布料11取代。對比例二:與實施例一相比,膠粘層3採用普通布料11取代。對比例三:與實施例一相比,穿設有縫紉線的縫紉針從表面層1依次經過貼合層2、膠粘層3向底面層4縫線。檢測手段:(1)包邊結構的的厚度:普通布料11的厚度為1mm,抗菌層12的厚度為0.5mm,柔順層21的厚度為0.5mm,粘合層31的厚度為0.5mm,採用厚度測量儀對包邊結構的厚度進行感應測量;(2)包邊結構的表面平整度:觀察包邊結構表面是否產生縫線痕跡。包邊結構的厚度檢測結果如下表所示:樣品包邊結構的厚度(mm)實施例一7.1實施例二6.9實施例三6.9實施例四6.7實施例五6.6對比例一7.7對比例二7.9對比例三7.5由上表可知,對比例三是包邊結構的各層相互貼合時的厚度,為7.5mm,而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完成包邊後,厚度逐漸減小,表明表面層1與貼合層2、貼合層2與待包邊的布料、待包邊的布料與膠粘層3、膠粘層3與底面層4之間的熔合性較強,熔合後厚度小於對比例三中的厚度。包邊結構的表面平整度的檢測結果如下表所示:樣品表面是否有縫線痕跡實施例一否實施例二否實施例三否實施例四否實施例五否對比例一否對比例二否對比例三是由上表可知,經本實施例的包邊結構的表面層1上沒有任何的縫線痕跡,表面平整、光滑,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