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的門鎖致動器,尤其是內門鎖致動器的製作方法
2024-02-12 23:13:15 1

本發明涉及用於機動車車門的門鎖致動器的改進方案,尤其是用於從內部進行機動車車門的門鎖致動的改進方案。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大眾poloiv的內門把手6q0837174是已知的(圖2),該內門把手將內門拉手和門鎖致動器合併為一個模塊。雖然它提供了吸引人的外觀並且較為緊湊,但是發明人已經給自己設定了目的,將該模塊進行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獨立權利要求來解決。有利的改進則在從屬權利要求中進行限定。
尤其是本發明的目的通過機動車的側門實現,其中所述側門具有:
用於門鎖的門鎖致動器,其中所述門鎖致動器優選地是內門致動器,並且其中所述門鎖致動器具有樞轉杆,所述樞轉杆可被安裝成圍繞活節的旋轉軸線樞轉,其中所述樞轉杆具有用於所述門鎖的機械致動裝置的耦連部段,在安裝狀態下所述機械致動裝置耦連到所述耦連部段上。
此外,本發明的目的尤其是通過在此描述的門鎖致動器來解決。
此外,本發明的目的尤其是通過用於機動車的側門的模塊來解決,所述模塊由在此描述的門鎖致動器和在此描述的內門拉手組成。
此外,本發明的目的尤其是通過應用用於機動車的側門的、根據本發明的模塊或者用於本發明的門鎖致動器來解決。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側門具有:
具有一個或多個緊固區域並且具有能夠用手從其後面抓握的、優選可完全360°環繞抓握的至少一個抓握區域的內門拉手(或門把手),其中所述抓握區域具有軸向延展部;其中,所述樞轉杆整合到所述內門拉手的所述抓握區域中,其中所述旋轉軸線基本上橫向於所述軸向延展部取向。
橫向於抓握區域的軸向延展部特別是對於客車不常見的樞轉杆的樞轉軸線的取向,由此使得可以將樞轉杆以節省空間的方式直接整合到內門拉手的抓握區域中,而不是在其上面,並且此時卻同時獲得一個長的杆臂。因此,獲得一種配置,這種配置在具有最佳功能的同時節省了更多空間。
機動車輛優選為客車。在下文中,部分地參考車輛坐標系,其中x方向在行駛方向上向前指向,z方向向上指向,並且y方向從前排乘客向駕駛員地橫向於x方向。
致動門鎖可以理解為例如門閂的打開/關閉和/或鎖定/解鎖。
機械致動裝置優選地允許門鎖具備純機械致動選項,通過該純機械致動選項,門鎖可以被解鎖和/或門閂可以被打開,從而使得門可以樞轉打開。門鎖致動器優選地被設計成在完全沒有電力的情況下實施機械致動,從而使得這種致動類型在沒有車載電力的緊急情況下也可以被使用。機械致動裝置例如具有鮑登線纜和/或機構和/或連杆。
樞轉杆上的耦連部段優選地是連接點,通過所述連接點,可以將樞轉杆的樞轉運動傳遞到機械致動裝置上。例如開口或叉或鉤。優選地,自由輪設置在樞轉杆和門鎖之間。藉助於在此被稱為自由輪的裝置,樞轉杆可以在有限的擺動範圍內被致動,而此時並不將致動傳遞到門鎖和/或機械致動裝置上。例如耦合區域具有用於鮑登線纜接頭的狹槽引導件作為自由輪。
樞轉杆優選地是操作元件,藉助於所述操作元件,用戶操作機械致動裝置。它優選地具有靜止位置和機械致動位置,在所述機械致動位置中,門鎖被機械地致動。
樞轉杆優選地具有收起位置和伸出位置。優選地,在收起位置,樞轉杆從頭至尾地以平坦或齊平的方式沒入到與其鄰接的表面或者除了凹進把手之外以平坦或齊平的方式沒入到與其鄰接的表面(例如抓握區域的表面)。優選地,樞轉杆在伸出位置可以用手抓握,或者可以比在收起位置更好地抓握。收起位置和伸出位置優選地通過機構(例如鎖定裝置)限定,以使得如果它們已經就位,則它們是穩定的位置,在所述穩定的位置中,如果沒有附加的主動力(例如手動按壓/拉,電氣產生的力)施加於樞轉杆上,則所述樞轉杆保持在位。
樞轉杆優選地可相對於抓握區域樞轉。優選地,抓握區域的一部分固定地與側門連接以隨側門一起旋轉。
在替代實施方式中,樞轉杆可與抓握區域一起樞轉,和/或抓握區域或抓握區域的軸向區域本身形成樞轉杆,或者說樞轉杆本身形成抓握區域,其中樞轉杆優選地至少在抓握區域的軸向部段中形成整個抓握區域。
在此,優選地,設置如下所述的鎖定裝置,所述鎖定裝置在正常情況下將抓握區域固定,至少使之不會樞轉運動,或者限制可能的樞轉運動或者相比帶有被釋放的鎖定裝置的狀態更強烈地限制可能的樞轉運動,並且僅當鎖定裝置被釋放時抓握區域和/或用於機械致動門鎖的樞轉杆的樞轉才是可能的。在此,樞轉杆優選地設計為具有兩個連接點的把手,其中一個連接點可以通過鎖定裝置釋放。
優選地,整合到抓握區域的樞轉杆和抓握區域形成唯一的內門拉手,其被設置成用於牢固地保持和/或拉動關閉的門,具有可被360°握持的抓握區域的內門拉手,優選為任何單個內門拉手。
內門拉手優選地由至少一個外握持板和內握持板形成。這裡,樞轉杆優選地被安裝以使其可在所述兩個握持板之間樞轉。軸向延展部的方向優選地是內門拉手的縱向方向,也就是說,在抓握區域的正常握持期間,軸向延展部的方向橫向於抓握手的手指。抓握區域的軸向延展部的範圍優選地通過在內門拉手的附接點之間的門飾板表面上的最短自由距離來測量。內門拉手優選地具有下端和上端。它優選是對角(斜向前;其中「前」是指車輛坐標系的正x方向)設置的內門拉手。優選地,上端比下端更靠前。下端優選地沒入到臂支撐區域中,優選地以平坦和平齊方式。優選地,內門拉手被設計成把手的形式,其帶有在兩個不同的緊固區域中朝向側門的連接點,並且帶有位於其中間的抓握區域。樞轉杆優選地在杆方向上具有縱向延展部。縱向延展部優選地從旋轉軸線到樞轉杆的遠端測量。優選地,樞轉杆的縱向延展部大於內門拉手的橫向延展部。優選地,樞轉杆以其至少50%的縱向延展部與抓握區域重疊,和/或抓握區域的至少50%(例如50-60%或80%)的縱向延展部與樞轉杆的縱向延展部重疊。
旋轉軸線優選地基本上平行於車道平面或車輛底板並且橫向於機動車的直線行進方向,即平行於y方向定向。
門鎖致動器優選地具有彈簧,所述彈簧逆著方向a(用於機械致動門鎖的樞轉杆的樞轉方向)沿方向b(與a相反的樞轉方向)對樞轉杆預加應力,該彈簧優選地是與可能存在於門鎖內的彈簧或存在於門鎖致動器中的另一個彈簧分開的彈簧。
優選的,結合方向關係或者角度關係(例如「橫向」或者「相同方向」)的表述「基本上」通常被理解為±30°、優選±15°、特別優選±5°的公差範圍。特別優選地,添加詞「基本上」也可被刪除,從而參考精確的方向關係或角度關係。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樞轉杆延伸到至少一個緊固區域中並且在那裡限定一表面,所述表面相對於所述樞轉杆以30°至225°的範圍內的角度彎折或者彎曲,並優選地在樞轉杆的靜止位置中可用手觸及。
因此,可以更好地手動操作樞轉杆。提供了可以摩擦配合地或者形狀配合的方式與一個或多個手指接觸的表面,以便特別沿方向a拉動樞轉杆。圍繞抓握區域彎折或彎曲的表面優選為一表面部段,所述表面部段的表面法線與抓握區域中的表面法線一起圍成上述角度。將上述表面與抓握區域中的樞轉杆連接的、彎折部的彎折軸線或者彎曲部的彎曲軸線優選地平行於旋轉軸線。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樞轉杆在緊固區域中形成上側。由此,樞轉杆可以通過從上方的接觸而被按壓或拉動。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樞轉杆在上側的端部處構成前側,所述前側優選地形成懸伸部分,其中該懸伸部分優選地形成用於一至三個手指、優選兩個手指的手指凹槽,藉助於手的一個或者多個手指能夠鉤入所述前側。由此,可以利用一個或多個手指以形狀配合的方式拉動樞轉杆。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門鎖致動器具有慣性補償彈簧,所述慣性補償彈簧逆著所述樞轉杆的樞轉方向對用於致動所述機械致動裝置的所述樞轉杆預加應力,其中當所述樞轉杆已經從收起位置移動到伸出位置時,該彈簧才直接或間接地對所述樞轉杆施加負載。
由此,可以保持用於將樞轉杆從收起位置移動到伸出位置所需的儘可能小的致動力,同時滿足例如在後部碰撞、由於慣性的不希望的機械門鎖致動的情況下所要求的需求。優選地,慣性補償彈簧在保持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間不對樞轉杆施加負載。優選地,門鎖致動器包括第二彈簧,例如上述彈簧,所述彈簧逆著方向a(用於機械致動門鎖的樞轉杆的樞轉方向)沿方向b(沿與a相反的樞轉方向)至少在收起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間對樞轉杆預加應力。優選地,該彈簧的復位力小於慣性補償彈簧的復位力。
優選地,尤其是該示例性實施例可以被視為獨立的發明,隨後可以在單獨的申請中繼續所述發明,其中在此門鎖致動器不一定必須是內門致動器,並且並不一定存在內門拉手(或門把手),樞轉杆整合到所述門拉手中。然而在其他方面,在此提及的特徵也可作為可選的和優選的特徵被應用。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門鎖致動器具有推-推元件,所述推-推元件被設置成由於樞轉杆上的壓力而使該樞轉杆樞轉至伸出位置,由此樞轉杆可以用手抓握或可以相對於所述樞轉杆的收起位置以更好的方式抓握。由此,能夠舒適使用地將樞轉杆取出,從而能夠以更好的方式抓握並更舒適地致動該樞轉杆。推-推元件優選是非鎖定的推-推元件,特別優選是鎖定的推-推元件,即鎖定裝置。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推-推元件設置在內門拉手的下半部中,優選抓握區域。由此,內門拉手向上逐漸變細的有吸引力的設計在技術上是可行的,這是由於需要安裝空間的部件向下轉移了。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門鎖致動器具有優選藉助於手動解鎖運動可解鎖的鎖定裝置,藉助於所述鎖定裝置能夠提供所述樞轉杆的、相對於在所述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上的運動的、優選形狀配合的鎖定動作。
由此,致動裝置被固定以防止意外致動。優選地,樞轉杆通過鎖定裝置保持在其靜止位置。該鎖定動作優選是形狀配合和/或非形狀配合和/或磁性或機電的。也就是說,鎖定動作並不一定以形狀配合的「閂鎖」為前提,而是也可以通過保持力最大值來實現鎖定,為了使樞轉杆沿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移動,必須克服所述保持力最大值,其中在克服了保持力最大值之後,用於使樞轉杆沿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進一步移動所必須的力首先至少再次小於保持力最大值。使用者例如將這種類型的鎖定動作理解為樞轉杆進入鎖定位置的咬入動作,並且將解鎖動作理解為離開鎖定位置到非鎖定位置的脫開動作。優選地,樞轉杆的鎖定位置是收起位置,優選為基本上(與可能的其餘凹進握持部)平坦和平齊的收起位置。在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鎖定裝置具有兩個相互對抗施加應力的彈簧,其靜止位置限定所述樞轉杆的至少一個伸出位置。
這是為了限定樞轉杆的伸出位置的機械上有優勢的變體。
靜止位置優選是這樣一個位置,其中彈簧力的總和小於樞轉杆安裝件的摩擦力和/或粘合力,或者其中樞轉杆沒有額外的外部或主動力作用也保持在位,由此也可以是靜止位置區域。
優選地,尤其是該示例性實施例可以被認為是獨立的發明,隨後可以在單獨的申請中繼續所述發明,其中在此門鎖致動器不一定必須是內門致動器,並且並不一定存在內門拉手(或門把手),樞轉杆整合到所述門拉手中。然而在其他方面,在此提及的特徵也可作為可選的和優選的特徵被應用。
在基於此的變體中,鎖定裝置例如包括將樞轉杆阻擋在收起位置中的阻擋元件。當阻擋元件被釋放(例如通過手動按壓壓力表面)時,兩個對抗預施加應力的彈簧的彈簧不平衡性導致樞轉杆運動到伸出位置,在所述伸出位置中彈簧平衡佔優勢。另一種變體是例如下文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彈簧的其中一個是彈簧擋,並且優選地,另一個彈簧是線性彈簧,其中所述彈簧擋與所述兩個相對於彼此施加應力的彈簧中的另外一個一同限定了第二靜止位置,所述第二靜止位置限定了所述樞轉杆的收起位置。
由此,收起位置被定義為穩定的和鎖定的位置,即便不一定存在鎖定裝置的阻擋元件。彈簧擋優選地理解為表示具有非線性彈簧特性曲線的彈簧,優選地具有至少一個極值或鞍點。例如,在此涉及擋盤或德語使用中所謂的響片彈簧。彈簧擋優選地具有兩個延展區域,所述兩個延展區域彼此相隔一極值或鞍點或不連續點(通常為:卡扣點)。第一區域從彈簧擋的鬆弛狀態延伸到卡扣點,第二區域從那裡進一步延伸到彈簧擋的最大延展。彈簧擋優選地沿方向a對樞轉杆施加負載,也就是說,該彈簧擋將樞轉杆從收起位置推壓到伸出位置中;而另一個彈簧因此沿方向b對樞轉杆施加負載。在伸出位置中,彈簧擋優選為鬆弛的或者位於彈簧擋的第一區域中。當所述樞轉杆處於伸出位置和收起位置之間時,所述彈簧擋的卡扣點被呈現。在收起位置中,彈簧擋優選地位於第二區域中並且與另一個彈簧形成靜止位置。此外,靜止位置可以通過阻擋元件固定。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鎖定裝置具有鎖閉元件,所述鎖閉元件以所述樞轉杆的定義的角位置或定義的角範圍位於鎖閉位置中,優選地是所述收起位置和所述伸出位置中的一個位置的或者兩個位置,對於所述鎖閉位置,可能的是:
-通過克服沿所述機械致動裝置的至少所述致動方向的預定樞轉力矩而離開所述鎖閉位置,和/或
-通過手動地、直接地或者間接地張緊彈簧元件、也就是說優選地(進一步)在張緊狀態下設置,而離開所述鎖閉位置。
由此提供了鎖定裝置的優選的實施方式。鎖閉元件(通過克服預定的樞轉扭矩能夠離開所述鎖閉元件的鎖閉位置)的提供是關於防止恐慌的優選實施方式。彈簧元件通常理解為柔性可變形的復位元件。鎖閉元件優選地是鎖閉幅板。在其止動位置和樞轉杆的靜止位置,它優選地貼靠在相對於樞轉杆30固定的部件上的阻擋輪廓上。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鎖定裝置具有所述推-推元件,並且所述推-推元件具有所述鎖閉元件,其中所述推-推元件在阻擋狀態下能夠優選地阻擋所述樞轉杆至少從一個定義的樞轉角度克服通過抵抗藉助所述機械致動裝置在所述門鎖致動裝置的方向上的樞轉運動,並且通過所述樞轉杆在與藉助所述機械致動裝置在所述門鎖致動裝置的方向上的運動相反的方向上的運動來釋放所述推-推元件,從而使得藉助所述機械致動裝置能夠致動所述門鎖和/或能夠將所述樞轉杆從收起位置移位到伸出位置中。
由此提供一種便於抓握樞轉杆的向外樞轉機構和鎖定裝置的優勢組合。樞轉杆沿方向b的移動優選地通過克服彈簧元件手動按壓樞轉杆來實現。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門鎖致動器具有可手動致動的電開關,所述電開關經由信號線與所述門鎖連接,從而可藉助所述開關電氣致動所述門鎖。
由此提供了門鎖致動的第二種可能性。優選地,門鎖致動器被設置成在正常情況下通過開關致動致動門鎖,並且在緊急情況下通過機械致動來致動門鎖。
信號線優選地是用於傳輸切換信號的線路,無論是物理的線路的或是無線的。例如信號線是電纜或無線電鏈路。信號線在此可以包括不同的節點或交換/預備/處理點(數字或模擬),例如中央控制單元,以及具有各種傳輸介質的部段。
開關優選地理解為表示機電裝置,所述機電裝置被設置成用於生成電開關信號,這例如尤其優選地是微型開關。然而,也可以想到設置帶有傳感器(例如霍爾傳感器)和評估單元(例如微控制器、比較器)的支持傳感器的開關機構。開關的致動優選地理解為將開關從一個切換狀態帶入到另一個切換狀態。優選地,藉助於樞轉杆的樞轉運動可以例如沿方向b致動開關。優選地,開關被柔性壁覆蓋,所述柔性壁可被手動地按壓以致動所述開關。優選地,開關整合到樞轉杆中,優選地集成在樞轉杆的遠端的三分之一、優選四分之一、特別優選地在樞轉杆的端部中。例如,開關可在柔性壁後面被致動,優選地通過所述壁的變形在樞轉杆的前側或者上側致動。然而代替柔性壁,也可以替代地想到在(裸露的)按鈕。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用於致動所述開關的運動方向和用於致動所述機械致動裝置的運動方向基本上相同。
這對於防止恐慌是有利的。如果用戶想要在緊急情況下機械地打開門,則用戶可以追溯到其在藉助於開關進行門鎖致動期間習慣的運動模式上。當實施機械致動時,優選地必須在這之前致動開關。
優選地,尤其是該示例性實施例可以被視為獨立的發明,隨後可以在單獨的申請中繼續所述發明,其中在此門鎖致動器不一定必須是內門致動器,並且並不一定存在內門拉手(或門把手),樞轉杆整合到所述內門拉手中。然而在其他方面,在此提及的特徵也可作為可選的和優選的特徵被應用。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鎖定裝置可以藉助於手動的解鎖運動來解鎖,並且用於致動所述開關的運動方向和所述解鎖運動的方向基本上相同。
當存在鎖定裝置時,這對於防止恐慌是有利的。優選地,在實施解鎖運動時,開關必須在解鎖之前或解鎖同時被致動。
優選地,尤其是該實施例可以被視為獨立的發明,隨後可以在單獨的申請中繼續所述發明,其中在此門鎖致動器不一定必須是內門致動器,並且並不一定存在內門拉手(或門把手),樞轉杆整合到所述內門拉手中。然而在其他方面,在此提及的特徵也可作為可選的和優選的特徵被應用。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門鎖致動器除了所述樞轉杆之外還具有壓力機構,其中所述壓力機構被設置成用於,使作用在所述壓力機構上的手動壓力沿所述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偏轉到所述樞轉杆上。
由此,可以藉助於手動壓力在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上移動樞轉杆,以例如藉助於壓力使樞轉杆離開基本上平坦和齊平的收起位置移動到伸出位置。
優選地,壓力機構具有可直接手動施壓的觸摸表面,其例如是下文所提及的搖杆的一部分或者通過觸摸表面耦合部段與搖杆相連。優選地,觸摸表面直接相鄰於樞轉杆進行設置和/或同樣也整合到內門拉手的抓握區域中。壓力機構優選是純機械機構,所述純機械機構將觸摸表面與樞轉杆耦合。藉助於壓力機構,可以主動地壓出樞轉杆,從而使得可以握住樞轉杆。壓力機構優選地特意關於車門、優選關於內門拉手被安裝。樞轉杆優選地相對於壓力機構是單獨可移動的。
壓力機構優選地具有搖杆。搖杆優選地安裝成圍繞搖杆軸線可旋轉。搖杆軸線優選地平行於樞轉杆的樞轉軸線。優選地,搖杆具有樞轉杆耦合部段。該樞轉杆耦合部段優選地布置成關於觸摸表面或觸摸表面耦合部段以至少90°、優選地180°圍繞著搖杆軸線轉動。優選地,搖杆軸線位於觸摸表面或者說觸摸表面耦合部段與樞轉杆耦合部段之間。樞轉杆耦合部段優選地支承在樞轉杆上的至少某些特定的樞轉杆/搖杆位置中,並且被設置成用於將搖杆圍繞搖杆軸線的旋轉傳遞到樞轉杆上,從而使得樞轉杆沿著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樞轉。
優選地,如果存在可手動致動的電開關,搖杆或者與搖杆耦合的觸摸表面(如果存在的話)被設置成,由於觸摸表面(單獨的或者作為搖杆的一部分)上的壓力並且由於由此而產生的觸摸表面的運動而直接或者間接地致動該開關。優選地,搖杆在用於致動開關所需的樞轉區域中尚未貼靠在樞轉杆上,從而使得在開關致動時,尚無按壓力偏轉到樞轉杆上。優選地,搖杆被設置成,在觸摸表面運動時沿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移動樞轉杆,觸摸表面的所述運動超過用於致動電開關的運動。這樣便可以通過較輕的/正常的按壓來致動開關,並且通過強烈的按壓,樞轉杆被移動例如進入到伸出位置中。
優選地,搖杆藉助於彈簧預加應力到靜止位置中。優選地,彈簧的另一彈簧端部(其也使樞轉杆沿方向b預加應力到靜止位置中)對搖杆施加負載,從而使得僅需要一個彈簧來將樞轉杆和搖杆保持在其靜止位置中。搖杆的靜止位置優選地如此設置,以使得觸摸表面(單獨地或作為搖杆的一部分)以平坦和齊平的方式沒入到與其鄰接的表面、優選為抓握區域和/或樞轉杆的表面上。
優選地,壓力機構與鎖定裝置的鎖閉元件(如果鎖定裝置具有鎖閉元件)耦合,其中壓力機構被設置成在壓力機構被壓到超過某一點時、例如存在開關的情況下被壓到比致動開關所需程度更進一步時,釋放所述鎖閉元件。
優選地,尤其是該實施例可以被視為獨立的發明,隨後可以在單獨的申請中繼續所述發明,其中在此門鎖致動器不一定必須是內門致動器,並且並不一定存在內門拉手(或門把手),樞轉杆整合到所述內門拉手中。然而在其他方面,在此提及的特徵也可作為可選的和優選的特徵被應用。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樞轉杆優選地在收起位置從頭至尾地以平坦和平齊方式沒入到與其鄰接的抓握區域的表面上。
由此提供了吸引人的人體工程學的設計,這是因為當內門拉手用於拉緊關閉或保持功能時,內門拉手可以舒適地被握持。表面優選地理解為表示可見表面。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優選地處於收起位置的樞轉杆除了優選用於一個、兩個或者三個手指的嚙合凹槽之外以平坦和平齊方式沒入到與其鄰接的抓握區域的表面上。
由此也提供了吸引人的人體工程學的設計,這是因為當內門拉手用於拉緊關閉或保持功能時,內門拉手可以舒適地握持。然而,此外即使沒有推-推元件或彎折/彎曲的表面,樞轉杆也可以被手動地相對舒適地移動離開其靜止位置,從此可以用手來更好地抓握樞轉杆。表面優選地理解為表示可見表面。
附圖簡述
現在將參考附圖通過實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其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側門的細節的立體圖,其具有根據本發明的帶有門鎖制動器和內門把手的模塊,
圖2是現有技術中的、帶有門鎖致動器和內門拉手的模塊的立體圖,
圖3是基於圖1的、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其中額外提供開關,
圖4a-4c是基於圖1和圖3的、本發明的不同操作狀態的立體圖,
圖5是基於前述附圖的、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其具有嚙合凹槽,
圖6a-6d分別示出了基於圖1的、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6a-6c)和剖面圖(圖6d)的細節,
圖7a-7c分別示出了基於6a-6d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剖面圖(圖7a、7c)和立體圖(圖7b)的細節,其中額外提供了開關,
圖8a至8b分別示出了如圖7a至7b所示的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一個變體的剖面圖的細節,
圖9a-9b分別示出了基於圖8a-8b的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圖(圖9a)和剖面圖(圖9b)的細節,其中額外示出了鎖定裝置(40)的一個實例,
圖10是基於圖1的、推-推元件的定位的概略圖示,
圖11a-11c是基於圖1的、帶有在各種狀態下附加的壓力機構的門鎖致動器的概略圖示。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具有根據本發明帶有門鎖制動器1和內門把手130的模塊的、機動車的側門100的細節的立體圖。側門具有:
-用於門鎖的門鎖致動器1,其中所述門鎖致動器1是內門致動器,並且具有樞轉杆30,所述樞轉杆可圍繞活節21的旋轉軸線21.1樞轉,其中所述樞轉杆30具有用於所述門鎖的機械致動裝置140的耦連部段33,在安裝狀態下所述機械致動裝置140(在此為一鮑登線纜)耦連到所述耦連部段33上;
-在此優選地具有兩個緊固區域132.1、132.2的並且具有能夠用手從其後面抓握的抓握區域131的內門拉手130在此可完全360°地抓握,其中所述抓握區域131具有軸向延展部131a。所述樞轉杆30整合到所述內門拉手130的所述抓握區域131中,其中所述旋轉軸線21.1橫向於所述軸向延展部131a取向。樞轉杆30優選地具有沿杆方向的縱向延展部30a。
圖2是現有技術中的、帶有門鎖致動器1和內門拉手130的模塊的立體圖,其中所述樞轉杆30未整合到所述內門拉手130的所述抓握區域131中,並且此外所述旋轉軸線21.1不橫向於所述軸向延展部131a取向。
圖3是基於圖1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其中額外提供開關10。電開關10經由信號線與所述門鎖連接,從而使得利用所述開關10能夠電氣致動所述門鎖。所述門鎖致動器1另外具有推-推元件41,所述推-推元件例如如圖10中所示設置在內門拉手130的下半部中、此處為抓握區域131的下半部中,所述推-推元件被設置成由於所述樞轉杆30上的壓力使該樞轉杆樞轉至可以用手抓握的或更好地用手抓握的位置(見圖4b)中。在其靜止位置中(參見圖1、圖3a),樞轉杆30從頭至尾地以平坦和平齊方式沒入到與其鄰接的抓握區域131的表面內。內門拉手130傾斜地沿向前向上的方向延伸地固定在門100上。此外繪製輔助線,其優選地幫助將內門拉柄130的不同區域132.1、131、132.2彼此區分開來。縱向延展部30a被優選地從旋轉軸線21.1到樞轉杆30的遠端地測量。抓握區域131的軸向延展部131a被優選地通過在內門拉手130的附接點之間的門飾板表面上的最短的自由距離來測量。樞轉杆30以其100%的縱向延展部30a與抓握區域131重疊。抓握區域131的縱向延展部131a的大約80%與樞轉杆30重疊。開關10在此優選地藉助於樞轉杆30延著方向b的樞轉被致動。
優選地,推-推元件可以是鎖定裝置40的一部分,從而使得推-推元件不僅可以令樞轉杆30向外樞轉,而且在阻擋狀態下能夠相對於機械門鎖致動的運動a來阻擋所述樞轉杆30。在這種情況下,此處示出的門鎖制動器1具有藉助於手動解鎖運動可解鎖的鎖定裝置40,藉助於所述鎖定裝置優選地提供所述樞轉杆30相對於沿所述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a的運動的形狀配合的鎖定。鎖定裝置40具有鎖閉元件,所述鎖閉元件在所述樞轉杆30的某一角度位置或某一角度範圍內位於鎖閉位置中,其中能夠通過手動間接地對彈簧元件施加應力而離開鎖閉位置,所述彈簧元件例如是推-推元件41的一部分。鎖定裝置40具有推-推元件41。所述推-推元件41具有鎖閉元件。在阻擋位置,推-推元件41相對於藉助機械致動裝置140沿門鎖致動的方向a(見圖4c)的樞轉運動而阻擋所述樞轉杆30。通過參見圖4a所示樞轉杆30在方向b上的運動來釋放所述鎖閉元件,所述方向b與藉助所述機械致動裝置140在所述門鎖致動的方向a的運動相反,該運動通過克服彈簧元件手動地間接地或者直接地按壓樞轉杆而發起,從而使得藉助所述機械致動裝置140能夠致動所述門鎖。所述鎖定裝置40可以通過沿方向b的手動解鎖運動來解鎖,並且用於致動所述開關10的運動方向和該方向b相同。此外,在實施解鎖運動時,開關10必須在解鎖之前或解鎖同時被致動。
圖4a-4c是基於圖1和圖3的、本發明的不同操作狀態的立體圖。
圖4a示出了,如何通過沿方向b在樞轉杆30上的施壓(在此為直接施壓的,然而也可以在兩者間連接另一個操作元件20),能夠優選地在樞轉杆30的、遠離軸線21.1的遠端附近致動開關10。如果推-推元件被整合,推-推元件可以通過從切換點進一步加壓而被激活,從而使得其將樞轉杆30壓到突起位置,在所述突起位置中樞轉杆可以根本或可以至少比之前更好地被抓握(即特別是利用牽引表面),如圖4b所示。替代地,可以手動地(例如藉助於在兩個側表面上的手動夾緊夾具或藉助於嵌入到圖5所示的嚙合凹槽133中的手指)將樞轉杆30帶入到圖4b所示的位置中,從而使得根據需要何種形式的舒適性和操作,也可以省去推-推元件30。在圖4b所示的位置中,可以令人滿意地用手抓住樞轉杆30,並且可以在方向a上進一步拉動樞轉杆30直到圖4c所示的位置,在上述位置中機械致動裝置140致動門鎖。
圖5是基於前述附圖的、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其具有嚙合凹槽133。在這裡所示的其靜止位置中,樞轉杆30除了用於兩個手指的嚙合凹槽133之外均以平坦和平齊的方式沒入到與其鄰接的抓握區域131。
圖6a-6d分別示出了基於圖1的、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6a-6c)和剖面圖(圖6d)的細節。樞轉杆30延伸到緊固區域132.2中。在那裡,如圖結合7c所示,其界定表面34、35、38,這些表面相對於所述抓握區域131中的所述樞轉杆30以30°至225°範圍內的角度37、37'、37」彎折或者彎曲,其中角度37大約為30°,角度37'大約為135°並且角度37」大約為190°。在此,也可以存在如圖3所示的推-推元件。樞轉杆30在緊固區域132.2中形成上側34。如圖6d所示,該樞轉杆在上側34的端部處構成形成懸伸部的前側35,藉助於手的一個或者多個手指能夠鉤住所述前側。用於一至三個手指、優選兩個手指的手指凹槽38被優選地形成在所述懸伸部下面。內門拉手130由至少一個外握持板134和內握持板135形成,其中樞轉杆90在那裡被安裝以使其能夠在兩個握持板134,135之間樞轉。樞轉杆30致動門鎖致動器的機械致動裝置所在的位置分別以虛線方式通過輪廓/細節勾畫出並由30'進行表示。由於考慮到向上彎曲的上側34以及尤其是甚至進一步彎曲的前側35和/或甚至進一步受到手指凹槽38的輔助,即便沒有推-推元件也存在作用表面可用於使樞轉杆30沿方向a運動,因而樞轉杆30從頭至尾地以平坦和平齊的方式沒入到與其鄰接的抓握區域131的表面是優選的。
圖7a-7c分別示出了基於6a-6d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剖面圖(圖7a、7c)和透視圖(圖7b)的細節,其中額外提供了開關10。可手動致動的電開關10通過信號線與門鎖連接,從而使得門鎖可以利用開關10電氣致動。如圖7a所示以及從圖7c的剖面所看出的那樣,開關可以通過對上表面34的施壓被特別好地致動,其中,在該實施方式中,樞轉杆30不必為了這個目的沿方向b樞轉,這是因為開關10藉助於樞轉杆的柔性上壁可被施壓。替代地,也可以建議開關10如此進行設置:使得樞轉杆30完全在方向b上樞轉,以便致動開關10。如圖7a所示,此外通過在前表面35和/或手指凹槽38處的牽引動作提供機械門鎖致動。
圖8a至8b分別示出了如圖7a至7b所示的本發明實施方式的變體的剖面圖的細節。開關10在此通過在前表面35和/或手指凹槽38上的施壓而被致動。用於致動開關10的運動方向和用於致動機械致動裝置140的運動方向基本上相同,這是由於藉助施加到表面35的手動力不僅使開關10被切換(圖8a)而且使樞轉杆30向回樞轉(圖8b)。開關可以在該壁36變形的情況下在樞轉杆30的前側35的柔性壁36後面被致動,然而可替代的,也可以想到使用(裸露的)按鈕。
圖9a-9b分別地示出了基於圖8a-8b的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圖(圖9a)和剖面圖(圖9b)的細節,其中額外示出了鎖定裝置40的一個實例。門鎖致動器1具有利用手動解鎖運動可解鎖的鎖定裝置40。藉助於該鎖定裝置40,提供所述樞轉杆30相對於沿所述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a的運動的、優選為形狀配合的鎖定。鎖定裝置40具有鎖閉元件42,所述鎖閉元件在所述樞轉杆30的特定角度位置或特定角度範圍中處於鎖閉位置中。能夠通過對作為彈簧元件起作用的柔性壁36手動施加應力而離開該鎖閉位置。在樞轉杆30的鎖閉位置(圖9a)和靜止位置,鎖閉元件42(在此是鎖閉幅板)在相對於樞轉杆30固定的部件上支承在阻擋輪廓(未示出),例如至少一個握持板135、135』上。因此,鎖閉幅板防止樞轉杆30沿方向a旋轉。如果鎖閉幅板隨後藉助柔性壁36上的壓力進入釋放位置,當樞轉杆30沿方向a樞轉時,鎖閉幅板可旋轉經過阻擋輪廓。
因而,所述鎖定裝置40可以藉助於手動解鎖運動來解鎖。此外,在此用於致動所述開關10的運動方向和解鎖運動的方向基本上是相同的。此外,在實施解鎖運動時,開關10必須在解鎖之前或解鎖同時被致動。
圖10示出了在此基於圖1、圖3至圖5的、推-推元件的定位的概略圖示,然而在圖6a至9b的實施方式中也優選地如此進行設置。耦連區域33在此具有用於鮑登線纜接頭的狹槽引導件形式的自由輪。
在所有示出的實施方式中,樞轉杆30的縱向延展部30a優選地大於內門拉手130的橫向延展部或者橫截面,並且旋轉軸線21.1優選地基本上平行於車道平面或車輛底板並且橫向於機動車的直線先前行進方向取向。並且在所有實施例中,當一個彈簧反向於方向a沿方向b對樞轉杆30預加應力是優選的,其中這優選是例如與門閂的可能彈簧單獨分開的彈簧,機械致動裝置140抵抗所述彈簧進行工作。
圖11a-11c是基於圖1的、帶有在各種狀態下附加的壓力機構50的門鎖致動器的1概略圖示。設計成內門致動器、內門拉手130以及將樞轉杆30整合到內門拉手130的抓握區域131中並不一定是絕對必須的,這例如可以作為單獨的申請進行保護。
樞轉杆30具有收起位置(圖11a)和伸出位置(圖11b)。樞轉杆30在收起位置從頭至尾地以平坦和齊平的方式沒入到與其鄰接的表面。在伸出位置中可以用手抓握樞轉杆30,從而使得可以拉動樞轉杆30。
門鎖致動器1具有可解鎖的鎖定裝置40,藉助於所述鎖定裝置,提供所述樞轉杆30在收起位置中的相對於沿所述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a的運動的鎖定動作。藉助於必須克服的保持力最大值來實現鎖定動作,以便使樞轉杆30從收起位置出發沿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a運動,其中在克服了保持力最大值之後,用於使樞轉杆沿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進一步移動所需的力首先再次小於保持力最大值。收起位置和伸出位置如此藉助於鎖定裝置來限定:使得如果它們已經在位,則它們是穩定的位置,在所述穩定位置中,如果沒有附加的主動力(例如手動按壓/拉動,電氣產生的力)施加於樞轉杆上,則所述樞轉杆30保持在位。所述鎖定裝置40具有兩個相互對抗地施加應力的彈簧43、44,其一個靜止位置限定所述樞轉杆30的伸出位置。所述一個彈簧43是彈簧擋43並且另一個彈簧44是線性彈簧。所述彈簧擋43與所述另一個彈簧44一同限定了第二靜止位置,所述第二靜止位置限定了所述樞轉杆30的收起位置。在此,線性彈簧44是螺旋彈簧,其插入在固定銷上,並且其一端壓靠樞轉杆30的銷。在圖11a中,彈簧擋43被推到最遠的位置,並且位於第二區域中的卡扣點的另一側(相對於鬆弛狀態,圖11c),在圖11a中,彈簧擋43位於第一區域中的卡扣點的這一邊,並且在圖11c中彈簧擋43完全鬆弛。彈簧擋43沿方向a壓迫樞轉杆30,也就是說,彈簧擋43將樞轉杆30從收起位置擠壓到伸出位置中;另一個彈簧44沿方向b對樞轉杆30施加負載。
門鎖致動器1具有可手動致動的電開關10,所述開關10通過信號線與門鎖連接,從而使得門鎖可以利用開關10電氣致動。
所述門鎖致動器1除了所述樞轉杆30之外還具有壓力機構50,其中所述壓力機構50被設置成,使作用在所述壓力機構上的手動壓力(圖11b中的箭頭)沿所述機械致動裝置的致動方向a偏轉到所述樞轉杆30上。
壓力機構50具有作為下文所提及的搖杆52的一部分的、可手動直接按壓的觸摸表面51。觸摸表面51直接相鄰於樞轉杆30進行設置。壓力機構50純機械變速機構,所述變速機構將觸摸表面51與樞轉杆30耦合。藉助於壓力機構50,可以主動地壓出樞轉杆30,從而使得可以握住樞轉杆。壓力機構50特意相對於車門安裝,在此經由搖杆軸線52.1安裝(見下文)。
壓力機構50具有搖杆52。搖杆52優選地圍繞搖杆軸線52.1可旋轉地安裝。搖杆軸線52.1平行於樞轉杆30的樞轉軸線21.1。搖杆52具有樞轉杆耦合部段52.2。該樞轉杆耦合部段關於觸摸表面51圍繞著搖杆軸線52.1轉動180°地設置。搖杆軸線52.1位於觸摸表面51與樞轉杆耦合部段52.2之間。樞轉杆耦合部段52.2在圖11b和11c中支承在樞轉杆30上,並且被設置成將搖杆52圍繞搖杆軸線52.1的旋轉傳遞到樞轉杆30上,從而使得樞轉杆30沿方向a樞轉。
搖杆52被設置成,由於觸摸表面51上的壓力並且由於由此而產生的觸摸表面51的運動而直接致動該手動致動的電開關。優選地,在搖杆52的、用於致動開關10所需的樞轉範圍內,搖杆52還沒有支承在樞轉杆30上,從而使得在開關致動期間還沒有壓力偏轉到樞轉杆30上,並且該樞轉杆保持靜止。搖杆52被設置成,在觸摸表面51運動期間沿方向a移動樞轉杆30,觸摸表面的所述運動超過用於致動電開關10的運動。這樣便可以通過較輕的/正常的施壓來致動開關,並且通過強烈的按壓,樞轉杆30被移動例如進入到伸出位置中。
搖杆52藉助於彈簧預施加應力以進入靜止位置(圖11a)中。在此,彈簧44的另一彈簧端部(其也對樞轉杆30沿方向b預施加應力以進入收起位置中)對搖杆52施加負載,從而使得僅需要一個彈簧44來將樞轉杆30和搖杆52保持在其靜止位置中。搖杆52的靜止位置如此設置,以使得觸摸表面51以平坦和平齊的方式沒入到與其鄰接的表面上。
鎖定裝置40可藉助於手動解鎖運動(壓力表面51上的壓力施加)來解鎖,並且因而用於致動開關10的運動方向和解鎖運動的方向是相同的,這是由於在超出開關10的致動點的進一步施壓的情況下,能夠將樞轉杆30從其藉助於兩個彈簧43、44鎖定的收起位置帶入到隨後不再被鎖定的伸出位置中。
然而也可以想到的是,樞轉杆30通過(優選僅)一個彈簧永久地在伸出位置的方向上預加應力,並且隨後在那裡通過另一彈簧(其也可以是機械門致動裝置的彈簧)形成靜止位置。然而,阻擋元件首先將樞轉杆30鎖定在收起位置。通過使搖杆52樞轉超過開關10的致動點,隨後釋放阻擋元件,並且樞轉杆30彈出。
在圖11a至11c所示出的實例的可能操作方式如下:為了電氣地致動門鎖,用戶可以通過按壓表面51上的較輕壓力施加經由搖臂52致動開關10。此時,樞轉杆30不移動。當用戶再次釋放壓力表面51時,由於彈簧44,搖杆52復位返回到其齊平的初始位置中。通過對壓力表面51的較強施壓,則可以例如在緊急情況下通過搖杆52將樞轉杆30從收起位置移出並進入到伸出位置中(圖11b)。在從收起位置到伸出位置的過渡期間,彈簧擋43從卡合狀態回到非卡合狀態,其中該彈簧擋在非卡合狀態中在卡扣點(圖11b)附近施加比之前更大的力到樞轉杆30上。通過彈簧44在該位置沿相反方向施加到樞轉杆30的力是不足的,從而使彈簧檔43再次移動進入卡合狀態(圖11a)。因此,當用戶釋放壓力表面51時,雖然搖杆52由於彈簧44再次移動回到其靜止位置(圖11a),但是樞轉杆30保持在伸出位置,這是因為在該伸出位置中存在彈簧44和未卡合的彈簧擋43的彈力平衡。用戶可以從這裡握住樞轉杆30並以拉動方式機械地致動門鎖(圖11c)。
通過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用於內致動包括門鎖的車輛側門的門把手,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提供了用於機械門鎖致動的大型杆,其次提供了令人滿意的整合併且因此提供了具有少量組件的空間節省。
附圖標記列表
1門鎖致動器
10開關
21活節
21.1旋轉軸線
30樞轉杆
30『在用於機械門鎖致動的位置中
的樞轉杆
30a沿杆方向的縱向延展部
33耦連部段
34作為樞轉杆的上側的表面
35作為樞轉杆的前側的表面
36作為彈簧元件的柔性壁
38作為手指凹槽的表面
37角度
40鎖定裝置
41推-推元件
42鎖閉元件
43彈簧擋
44線性彈簧
50壓力機構
51壓力表面
52搖杆
52.1搖杆軸線
52.2樞轉杆耦合部段
130內門拉手
131抓握區域
131a抓握區域的軸向延展部段
132.1下緊固區域
132.2上緊固區域
133嚙合凹槽
134外握持板
135內握持板
140機械致動裝置
a用於機械門鎖致動的樞轉方向
b與a相反的樞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