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模板支撐體系及施工方法與流程
2023-12-04 10:10:46 1

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築工程施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模板支撐體系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在施工現場,為了保證施工作業安全順利,當內部施工或層高較高無法直接施工的,常常需要用到支模架進行支撐,因此支模架工程應當保證足夠的強度、剛度及穩定性。近年來,隨著建設工程的不斷繁榮與進步,建築的結構與設計越來越多變,也越來越複雜,不對稱、鏤空等的異型的結構越來越多的應用在建築中,複雜多變的建築也給施工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對於安全性及工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現在的建築體中,當需要對洞口區域上方結構的進行混凝土澆築時,如果洞口跨度較大、懸空位置較高時,還需要用到高大模板支撐體系,或在洞口區域上部進行其他施工操作時,也往往使得支撐所用的支模架需要搭設的高度很高,危險係數增加,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它不僅對工程自身質量具有重大影響,還會影響到人身安全,造成巨大財產損失,也是重大傷亡事故的多發領域,同時搭設中所用的材料、人工費用過高,搭設周期較長,也不利於材料周轉及使用過程中的檢查。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的洞口區域上方施工所用的模板支撐體系搭設高度過高、費用過高、搭設周期較長、不利於材料周轉等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模板支撐體系及施工方法,降低搭設高度,減少搭設費用及周期,提高安全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模板支撐體系,包含若干根型鋼與支模架,每根所述型鋼兩端分別連接洞口區域所在的樓板,所有所述型鋼由若干根鋼管連成整體,所述支模架連接在所有所述型鋼上。
採用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模板支撐體系,將型鋼搭設在需要澆築混凝土的下方的洞口區域處,然後在所有所述型鋼上搭設支模架,用以支撐上部結構,此時相對將支模架直接從地面開始搭設而言,該模板支撐體系所採用的支模架搭設高度降低,用料最省,採用型鋼作為底部支撐,受力更加穩定,所有所述鋼管將所有型鋼連成整體,用以增強型鋼體系的整體性,支模架搭設高度大大降低,安全性增加,施工周期縮短,人工、材料成本降低,利於材料周轉,便於使用中檢查及使用後拆除。
優選的,還包括用於增強所述型鋼的承載力的加固裝置。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加固裝置為拉繩,每根所述型鋼上連接有至少一根拉繩,所述拉繩與其連接的所述型鋼位於同一豎直面,所述拉繩與水平面的夾角大於或等於45度。
採用將拉繩一端固定在一根所述型鋼上,另一端可以連接同層的同一側,如已澆築的結構上,包括梁、柱和板,連接後的所述拉繩與其連接的所述型鋼位於同一豎直面,所述拉繩與水平面的夾角大於或等於45度,拉繩的設置有利於增強型鋼結構的承載力,提高支撐體系的強度和整體性,避免大跨度的洞口邊緣因受力過大出現塌陷,同時能夠降低選用型鋼的規格型號,有利於節省成本,優選在每根型鋼長度兩端各1/3處各設一根拉繩。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加固裝置為設於所述洞口區域所在樓板下表面的支撐架,所述支撐架沿所述洞口區域邊緣設置。
所述支撐架沿洞口區域邊緣位置,在搭設型鋼所在層的樓板下表面下,與所述型鋼連接所述樓板的端部位置相對應,如腳手架形成的支撐架,用於支撐洞口區域邊緣的樓板,避免洞口區域處出現塌陷。
優選的,所有所述型鋼上設有腳手板。
在所述型鋼體系上滿鋪腳手板,便於工人在其上方行走、轉運材料和施工作業。
優選的,所有所述型鋼的規格和種類均相同。
優選的,所有所述鋼管的規格型號均相同,所有所述鋼管之間的距離相等並與所述型鋼垂直。
採用上述方式,便於計算型鋼的承載力及施工布置,受力更穩定。
優選的,所述支模架為滿堂支模架。
優選的,所述型鋼為工字鋼。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模板支撐體系的施工方法,包括使用如上述任一所述的一種模板支撐體系,其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在洞口區域內放出需要澆築的梁的中線,在梁中線及梁兩側外的位置各鋪設一根型鋼;
b、在需要澆築的板對應的下方所述洞口區域內鋪設型鋼;
c、沿型鋼跨度方向連續設置鋼管,所有所述鋼管將所有型鋼連接成整體,在所述型鋼上鋪設腳手板;
d、設置加固裝置;
e、搭設支模架,完成模板支撐體系的搭設。
該施工方法通過在離需要澆築混凝土所在層最近的下方的洞口區域,放出待澆築的梁的梁中線,在所述洞口區域對應的每根梁的中線及兩側外的位置各設置一根,在板的位置,沿板跨方向根據間距鋪設型鋼,採用鋼管連接所有所述型鋼,並在所有型鋼上滿鋪腳手板,設置加固裝置並搭設支模架,相比從地面開始搭設支模架,本方法能夠降低支模架的搭設高度,提高安全性,減少人工、材料的投入,採用型鋼作為底部支撐,並用鋼管將其連成整體,受力更加穩定,設置加固裝置以增加型鋼的承載力,使支撐體系更加牢固,同時加快施工進度,降低施工強度,節約工程造價,便於拆除及材料周轉。
進一步優選的,步驟a中,當需要澆築的梁高大於或等於1000mm的,在所述梁的位置鋪設兩根型鋼。
綜上所述,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採用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模板支撐體系,將型鋼搭設在需要澆築混凝土的下方的洞口區域處,然後在所有所述型鋼上搭設支模架,用以支撐上部結構,此時相對將支模架直接從地面開始搭設而言,該模板支撐體系所採用的支模架搭設高度降低,用料最省,採用型鋼作為底部支撐,受力更加穩定,所有所述鋼管將所有型鋼連成整體,用以增強型鋼體系的整體性,支模架搭設高度大大降低,安全性增加,施工周期縮短,人工、材料成本降低,利於材料周轉,便於使用中檢查及使用後拆除。
2、採用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模板支撐體系,設有加固裝置,提高支撐體系的強度和整體性,避免大跨度的洞口區域邊緣因受力過大出現塌陷,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同時能夠降低選用型鋼的規格型號,有利於節省成本。
3、採用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模板支撐體系,在所述型鋼體系上滿鋪腳手板,便於工人在其上方行走、轉運材料和施工作業。
4、採用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模板支撐體系,所有所述型鋼的規格和種類均相同,所有所述鋼管的規格型號均相同,所有所述鋼管之間的距離相等,便於計算型鋼的承載力及施工布置。
5、採用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模板支撐體系的施工方法,該施工方法通過在離需要澆築混凝土所在層最近的下一層的洞口區域,放出待澆築的梁的梁中線,在所述洞口區域對應的梁中線及兩側外和板的位置鋪設型鋼,採用鋼管連接所有所述型鋼,並在所有型鋼上滿鋪腳手板,設置加固裝置並搭設支模架,相比從地面開始搭設支模架,本方法能夠降低支模架的搭設高度,提高安全性,減少人工、材料的投入,採用型鋼作為底部支撐,並用鋼管將其連成整體,受力更加穩定,設置加固裝置以增加型鋼的承載力,使支撐體系更加牢固,同時加快施工進度,降低施工強度,節約工程造價,便於拆除及材料周轉。
6、採用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模板支撐體系的施工方法,在待澆築梁、梁兩側外和板的下方的所述洞口區域的對應位置設置型鋼,受力更穩定,便於支模。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模板支撐體系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所述的實施例2中的步驟一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所述的實施例2中梁高大於1000mm的型鋼平面布置圖。
圖4為本發明所述的實施例2中的步驟二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所述的實施例2中的步驟三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所述的實施例2中的步驟四中一種加固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所述的實施例2中的步驟四中另一種加固結構的平面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所述的實施例2中的步驟五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1-型鋼,2-支模架,3-鋼管,4-樓板,5-腳手板,6-拉繩,7-支撐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發明上述主題的範圍僅限於以下的實施例,凡基於本發明內容所實現的技術均屬於本發明的範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模板支撐體系,包含若干根型鋼1與支模架2,所有所述型鋼1兩端分別連接洞口區域所在的樓板4,所有所述型鋼1均為I22b工字鋼,所有工字鋼位於同一水平面,所述支模架2連接在所有所述型鋼1上,所述支模架2為滿堂支模架,所述支模架2位於所有工字鋼上的立杆的間距相等,所有所述型鋼1的上表面設有鋼管3,所有所述鋼管3規格型號相同,彼此之間的距離相等並與所述型鋼1垂直,在所有所述型鋼1上滿鋪腳手板5,如圖6,每根工字鋼上增設兩根拉繩6作為加固裝置,所述拉繩為鋼絲繩,在每根工字鋼長度方向兩端各1/3處各連接一根拉繩6,在每根工字鋼長度方向兩端各1/3處各連接一根鋼絲繩,所述鋼絲繩與水平面的夾角為45°,所述鋼絲繩與其連接的所述工字鋼位於同一豎直面,如所述鋼絲繩的另一端連接在本層同側已澆築的梁或板上預埋的鋼拉環上。
將所有工字鋼搭設在需要澆築混凝土的下一層的洞口區域處,所有所述工字鋼的上表面設有所述鋼管3,在工字鋼上開始搭設滿堂支模架,此時相對將支模架2直接從地面開始搭設而言,需要搭設的支模架2搭設高度最低,用料最省,用以支撐模板更加穩定,所述腳手板5鋪設在所述鋼管3內,便於工人在其上方行走、轉運材料和施工作業,採用工字鋼作為底部支撐,受力更加穩定,所述鋼管3用以增強工字鋼體系的整體性,所述鋼絲繩斜拉工字鋼,安全性增加,穩定性增加,施工周期縮短,人工、材料成本降低,利於材料周轉,便於使用中檢查及使用後拆除。
實施例2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模板支撐體系的施工方法,包括使用如實施例1中的一種模板支撐體系,其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一、如圖2,在洞口區域內放出需要澆築的梁的中線,在梁中線及梁兩側外的位置各鋪設一根型鋼1;
步驟二、如圖4,在需要澆築的板對應位置的下方所述洞口區域內鋪設型鋼1;
步驟三、如圖5,沿型鋼1跨度方向連續設置鋼管3,所有所述鋼管3將所有型鋼1連接成整體,在所述型鋼1上鋪設腳手板5;
步驟四、如圖6-7,設置加固裝置;
步驟五、如圖8,搭設支模架2,完成模板支撐體系的搭設。
如圖2所示,該施工方法先在離需要澆築混凝土所在層最近的下一層的洞口區域,放出待澆築的梁的梁中線,在對應的梁中線及兩側外對應位置各鋪設一根型鋼1,如圖3,當待澆築的梁的梁高大於或等於1000mm時,在對應的所述梁的位置鋪設兩根型鋼1,如圖4,然後在板對應的位置均分板跨的鋪設型鋼1,在所有型鋼1鋪設完畢後,如圖5,沿型鋼1跨度方向連續設置鋼管3,所述鋼管3垂直於所述型鋼1,位於所有所述型鋼1的上表面,在所有所述型鋼1上滿鋪腳手板5,如圖6-7,在每根型鋼1兩端各1/3處各設置一根拉繩6,所述拉繩6與水平面的夾角為45°,所述拉繩6與其連接的所述工字鋼位於同一豎直面,連接點可以位於所述型鋼同層同側的已澆築的梁、板和柱上,在搭設所述型鋼1所在層的樓板4下表面下,沿洞口區域邊緣架設支撐架7,如採用腳手架,搭設位置與所述型鋼1連接所述樓板4的端部位置相對應,用以支撐所述樓板4,避免洞口區域處出現塌陷,最後,如圖8,在所有所述型鋼1上搭設支模架2,使得支模架搭設高度降低,安全性提高,增加型鋼體系的承載力,使支撐體系更加穩定,加快施工進度,降低施工強度,節約工程造價,便於拆除及材料周轉。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