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一種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的製作方法

2023-12-04 10:59:06 1

專利名稱:一種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風空調機組,尤其是涉及一種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
背景技術:
按照現有的空調技術水平,如果要實現全工況下較理想的新風空調過程以滿足室內溫溼度控制的需要,一臺新風空調機組通常不僅需要與一臺熱泵相關聯,同時也需要電加熱器甚至電熱式蒸汽加溼器的輔助,新風空調過程能耗大,能效低。供冷季節,因為除溼過程也是通過冷卻過程實現的,熱泵需承擔新風空調機組中新風冷卻與除溼過程的全部冷負荷,或稱全熱冷負荷,包括顯熱和潛熱冷負荷。所謂新風冷卻與除溼過程的顯熱冷負荷就是該過程中新風因降溫而釋放的熱量,所謂新風冷卻與除溼過程的潛熱冷負荷就是新風中的水蒸氣凝結時釋放的冷凝熱。供熱季節,熱泵需承擔新風空調機組中新風加熱過程的全部顯熱熱負荷,即用於實現新風等溼加熱過程所需的熱量。如果對室內空氣溼度有較高的要求,通常需採用一臺電熱式蒸汽加溼器對空氣進行加溼處理,即將新風的潛熱熱負荷轉移至電熱式蒸汽加溼器。所謂新風加溼過程的潛熱熱負荷就是為加溼過程提供水蒸汽所需的汽化潛熱。如果採用噴水加溼的方法,或可由熱泵承擔加溼過程的潛熱熱負荷。在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如果要嚴格控制室內空氣的溫溼度,不僅需要首先對新風進行冷卻除溼處理,還需要對新風進行再熱處理。此時,通常由熱泵承擔冷卻除溼過程的全部冷負荷,由電加熱器承擔新風再熱過程的熱負荷。新風再熱不僅本身需要消耗電能,也擴大了新風冷負荷,其能耗的負面影響是雙倍的。而且,電加熱器的能效低,也導致新風空調機組和整個空調系統的能效低。為創造一個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環境,空氣調節過程必需向空調房間提供一定的新風量,因而也就產生了一定的新風負荷,而且新風負荷往往在空調總負荷中佔有較大的比例。為了保證室內良好的空氣品質,所有空調過程均應有一個最小新風量的要求,該最小新風量通常按設計規範所推薦的最小新風換氣次數確定並且成為總送風量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因此,新風負荷在空調總負荷中的比重也是不可忽視的。室內汙染物的散發強度越大,所需最小新風換氣次數越多,新風負荷和新風空調的能耗也就越高。新風的引入雖然會產生新風負荷,但同時也存在能量回收的機會。供冷季節,較高的室外空氣溫度和溼度將產生較大的新風冷負荷和空調能耗。但同時,排風中也蘊藏了相當量的用於冷卻和除溼的能量。因此,回收排風中的能量用於新風的冷卻和除溼可以在供冷季節節約大量的新風空調能耗。供熱季節,較低的室外空氣溫度和溼度將產生較大的新風熱負荷和空調能耗。但同時,排風中也蘊藏了相當量的用於加熱和加溼的能量。因此,回收排風中的能量用於新風的加熱和加溼也可以在供熱季節節約大量的新風空調能耗。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有較大室內溼負荷的條件下,新風的冷卻除溼與再熱過程將同時產生冷負荷和熱負荷,從而導致較大的空調系統能耗。然而,回收新風再熱過程中的冷量用於新風的預冷和除溼也就等於是回收新風預冷和除溼過程的熱量用於新風的再熱,因此可以同時減少新風處理過程的冷負荷和熱負荷,也同樣可以節約大量的空調系統能耗。乾熱氣候條件下,雖然新風需要降溫,但室外空氣同時蘊藏著免費供冷的潛力。這個免費供冷潛力就是室外空氣的蒸發冷卻能力。利用室外空氣的蒸發冷卻能力實現新風的降溫調節有可能使空調系統的能效大為提高,甚至可以在擴大新風換氣次數的同時還能起到減少空調系統總能耗的作用。就現有的新風空調機組而言,如紙質全能熱交換新風空調機組等,都還不能很好地融合上述節能途徑於一體,以充分發揮能量回收、免費供冷的作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該新風空調機組可以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藉助恰當的運行調節機制充分發揮能量回收、免費供冷和減少再熱過程能耗的作用來實現高效節能的新風空調過程,從而以低能耗的方式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包括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所述新風系統包括外殼1、風扇1、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新風系統水池,所述外殼I上設有新風入口和新風送風口,所述外殼I的下端與新風系統水池相連,所述風扇1、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沿新風流動路線安裝於外殼I內,所述排風系統包括外殼I1、風扇I1、液體分布器、填料床熱質交換器、排風系統水池,所述外殼II上設有排風入口和排風出口,所述外殼II的下端與排風系統水池相連,所述填料床熱質交換器安裝在外殼II內,並位於液體分布器的下方,所述排風系統水池上設有排水閥,所述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之間設有循環泵,所述循環泵的進口通過管路與排風系統水池相連,所述循環泵的出口通過管路與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進口相連,所述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出口通過管路與液體分布器相連,構成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所述新風系統內設有用於新風加溼的水或水溶液噴霧系統。進一步,所述新風系統內設有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外殼I內設有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所述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的入口通向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出口,所述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的出口與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一端直接連通,所述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另一端與新風送風口直接連通;所述排風系統內設有表面式換熱器,所述表面式換熱器位於填料床熱質交換器之前;所述新風系統與排風系統之間設有循環泵II,所述循環泵I1、表面式換熱器、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通過管路相連構成用於顯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進一步,所述新風系統與排風系統之間還設有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所述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入口端連接在循環泵I的出口管道上,連接點為一分流節點,出口端連接在排風系統表面式換熱器的入口和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連接點為另一分流節點,所述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上設有控制閥I ;所述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入口端連接在排風系統表面式換熱器的出口和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連接點為一匯流節點,出口端連接在液體分布器和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連接點為另一匯流節點;所述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入口端匯流節點與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設有三通控制節點I,該三通控制節點I的第一個埠通向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入口端匯流節點,第二個埠與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出口端分流節點相連通,第三個埠通向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所述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出口端分流節點至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設有三通控制節點II,該三通控制節點II的第一個埠通向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出口端分流節點,第二個埠與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入口端相連通,第三個埠與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相連通;所述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入口端分流節點至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和三通控制節點II的公共連通管道上設有控制閥II。進一步,所述新風送風口為兩個,即第一新風送風口、第二新風送風口,所述新風送風口均為帶控制閥的新風送風口,外殼I內設有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道和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閥,所述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的出口與第二新風送風口直接連通,所述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道的出口與第一新風送風口直接連通,所述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道的入口與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入口管道相連通。進一步,所述用於新風加溼的水或水溶液噴霧系統包括噴霧器、三通閥、輸送泵、蓄壓緩衝罐,所述三通閥的第一進口通過管路與排風系統水池相連,所述三通閥的第二進口通過管路與新風系統水池相連,所述三通閥的出口通過管路與輸送泵的進口相連,所述輸送泵的出口通過管路與噴霧器相連,所述蓄壓緩衝罐安裝於輸送泵與噴霧器相連的管路上。進一步,所述外殼I內設有新風再循環通道,所述新風再循環通道內設有新風再循環控制閥,且新風再循環通道的出口連通於新風入口和噴霧系統之間的風道,新風再循環通道的入口連通於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後的風道。進一步,所述新風系統內還設有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所述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安裝於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下遊。進一步,所述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之間還設有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並在新風系統水池上設有補水閥,所述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包括疏水閥、回水泵,所述疏水閥的入口通過管路與新風系統水池相連,疏水閥的出口通過管路與回水泵的入口相連,回水泵的出口通過管路與排風系統水池相連。進一步,所述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之間設有新風-排風旁通風道,並在該旁通風道內設有新風-排風旁通風閥,所述新風-排風旁通風道的入口位於新風系統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後的風道上,所述新風-排風旁通風道的出口位於排風系統填料床熱質交換器之前的風道上。通過所述新風系統控制閥的調節可實現新風再循環比例的調節或新風流程的控制。通過新風流程的控制可以讓新風依次流過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和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直至通過送風口送出,以提高新風空調機組的整體熱回收效率。在乾熱氣候條件下,通過新風流程的控制也可以讓新風並行流過兩個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以提高新風換氣次數或新風冷卻效果,從而提高新風空調機組的免費供冷能力。通過新風再循環通道實現新風再循環可以提高供熱季節混合新風進入熱溼處理段的溼球溫度,防止噴霧水或水溶液的結冰或結晶,提高供熱季節新風空調機組的使用率和熱回收效率。 所述噴霧器用於在供熱季節或其他季節乾燥氣候條件下向新風中噴入霧化水或水溶液。霧化水或水溶液自噴霧器噴出後隨新風依次流過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和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然後在重力或慣性力的作用下從氣流中分離並匯集到新風系統水池內。霧化水或水溶液隨新風在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內流過時將蒸發而產生加溼甚至冷卻的效果。所述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為新風與循環水或水溶液之間非直接接觸的換熱器,用於在循環水或水溶液與新風之間傳遞冷量或熱量,也就是傳遞循環水或水溶液中回收的能量至新風,實現新風的冷卻或加熱、除溼或加溼等過程。在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新風在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中被冷卻和除溼後,經過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時還可以進一步被除溼,以滿足空調送風的要求。所述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可以是與熱泵直接相連的製冷劑蒸發器,也可以是與熱泵間接相連的冷媒水換熱器,或是任何其他形式的除溼換熱器,用來為新風補充除溼提供所需的能量(如冷量)。所述新風系統水池可以是簡單的接水盤,用於承接在新風系統內產生的冷凝水或未蒸發而沉降的霧化水或水溶液。所述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為空氣與循環水或水溶液之間非直接接觸的換熱器,用於在循環水或水溶液與新風之間傳遞熱量或冷量,也就是傳遞循環水或水溶液中回收的能量至新風,實現新風的再加熱或冷卻過程。新風在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內的冷卻過程也有可能產生除溼效果,再熱過程也可回收新風釋放的冷量至循環水或水溶液。所述液體分布器用於向填料床熱質交換器淋灑循環水或水溶液,並實現均勻的分布。所述填料床熱質交換器為空氣與循環水或水溶液直接接觸的熱質交換器,通過其中的熱質交換回收排風中的全熱能量至循環水或水溶液,實現循環水或水溶液的加熱或冷卻。所謂全熱能量包括顯熱和潛熱能量,其中顯熱能量可以是供熱季節排風的顯熱熱能(即高溫的排風因熱交換過程降溫而釋放的熱量),也可以是其他季節排風的顯熱冷量(即低溫的排風因熱交換過程升溫而吸收的熱量),潛熱能量可以是供熱季節排風中的水蒸氣冷凝時的冷凝熱,也可以是其他季節水或水溶液在排風中蒸發冷卻產生的冷量。通過填料床熱質交換器中的熱質交換也可以回收排風中的水蒸汽冷凝時產生的冷凝水,以減少補水資源的消耗。所述排風系統水池可以是簡單的接水盤,用於承接從填料床熱質交換器流出的循環水或水溶液。所述排風系統表面式換熱器為空氣與循環水或水溶液之間非直接接觸的換熱器,用於在排風進入填料床熱質交換器之前實現排風與循環水或水溶液之間的顯熱能量傳遞,通過顯熱能量傳遞實現循環水或水溶液的加熱和排風的預冷,有利於提高填料床熱質交換器內的全熱回收效率或蒸發冷卻效果,也可回收排風中的顯熱熱能。噴霧系統的作用在於為噴霧器輸送水或水溶液,保證噴霧器的正常工作。三通閥的作用在於使噴霧系統可以選擇不同的噴霧水或水溶液的來源。在潔淨的室內空氣環境下,新風空調機組內的循環水或水溶液的水質較好,噴霧系統可以選擇從排風系統水或水溶液池吸取循環水或水溶液作為噴霧水或水溶液,有利於利用排風過程回收在循環水或水溶液中的冷凝水補償噴霧蒸發過程的水分消耗。在排風汙染較嚴重的情況下,噴霧系統可以選擇從新風系統水或水溶液池直接吸取補充水水或水溶液作為噴霧水或水溶液,以確保噴霧的水質和新風的空氣品質。蓄壓緩衝罐用於壓力式噴霧系統,其作用在於使噴霧系統水或水溶液輸送泵可以採取間歇式的方式工作,有利於節省噴霧泵的能耗,也有利於噴霧泵的選配。而且,通過調節噴霧系統水或水溶液輸送泵間歇工作過程的佔空比可以輕鬆地實現噴霧壓力的調節,從而實現噴霧量的調節,有利於調節新風加溼量,也有利於優化供熱季節新風空調機組的熱回收效果和節能效益。 所述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的作用在於回收冷凝水或未蒸發的霧化水或水溶液至排風機組水或水溶液池。冷凝水的回收可以補償填料床熱質交換器內循環水或水溶液蒸發時消耗的水分,減少補水資源的消耗。如果新風系統水或水溶液池的液面高於排風系統水或水溶液池的液面,回水泵可以省去。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在供熱季節、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該迴路中的水或水溶液依靠循環泵I的驅動在填料床熱質交換器和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間循環流動,實現從排風中回收全熱能量,用於新風的冷卻或加熱、除溼或加溼等處理過程。在乾熱氣候條件下,也可以通過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模式切換控制閥1、控制閥I1、三通控制節點I及三通控制節點II的調節,使該循環系統和用於顯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合併為一個複合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以實現免費供冷循環或提高免費供冷效果。用於顯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在供熱季節、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該循環系統用於實現排風和新風之間的顯熱交換,也是為了實現排風預冷和新風再熱的效果,以優化新風空調機組的整體能量回收或蒸發冷卻效果。在乾熱氣候條件下,也可以通過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模式切換控制閥1、控制閥I1、三通控制節點I及三通控制節點II的調節,使該循環系統和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合併為一個複合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以實現免費供冷循環。在乾熱氣候條件下,通過開啟新風-排風旁通風閥可以讓一部分被冷卻後的新風從新風系統直接進入排風系統,並與來自室內空氣的排風混合,從而使填料床熱質交換器內的蒸發冷卻效果更好,從填料床熱質交換器流出的水或水溶液的溫度更低。經循環流動,這樣的低溫水或水溶液流入新風系統後可以對新風產生更好的冷卻效果,提高新風空調機組的免費供冷能力。所述全熱能量回收包括顯熱和潛熱能量回收,並且回收的能量可以是用於冷卻或除溼的冷量(吸熱量),也可以是用於加熱或加溼的熱量(加熱量)。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I)將排風與循環水或水溶液直接接觸式的填料床熱質交換器和有選擇性噴霧加溼的非直接接觸式新風-循環水或水溶液換熱器相結合形成一個冷、熱氣候條件下均可實現全熱能量回收的循環系統。該循環系統可以在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同時利用顯熱傳遞和間接蒸發冷卻原理向新風傳遞排風的全熱冷量,用於實現新風的冷卻甚至除溼過程。該循環系統也可以在供熱季節回收排風的全熱熱能用於新風的加熱和加溼;2)在乾熱氣候條件下,利用填料床熱質交換器和非直接接觸式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組成的間接蒸發冷卻系統可以實現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過程。在乾熱氣候條件下,通過間接蒸發冷卻方式可以利用排風的蒸發冷卻能力實現新風的降溫調節並滿足新風空調送風參數的要求,或者僅需少量的能量用於新風的補充除溼。經過間接蒸發冷卻後的新風進入空調室內吸收餘熱餘溼,然後又回到新風空調機組的排風系統產生蒸發冷卻作用。因此,排風的蒸發冷卻能力最初還是來自於或主要來自於新風,也就是來自於或主要來自於室外空氣。所以,新風空調機組利用了室外空氣的蒸發冷卻能力實現了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過程;3)設置了顯熱能量回收的新風空調機組可實現兩級能量回收,提高新風空調機組能量回收的總效益。在供熱季節,兩級能量回收使顯熱和全熱能量回收過程分開進行,且每一級能量回收過程中排風和新風經歷的過程類型相同,要麼全是等溼熱交換過程、要麼全是有溼交換的全熱交換過程,因而排風和新風的熱容量總是匹配的,從而使每一級的能量回收效率提高,也就使新風空調機組總的能量回收效率提高。在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顯熱能量回收實現了排風預冷和新風再熱。排風預冷可以提高全熱能量回收循環通過顯熱傳遞和間接蒸發冷卻原理向新風傳遞全熱冷量並實現對新風的冷卻和除溼的效果,減少補充除溼耗能量,可以讓更多的冷負荷由能效比更高的室內空調機組承當,這是一種間接的節能方式。在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利用顯熱能量回收實現新風再熱還可以減少新風再熱所需的額外能耗,實現了雙重節能的效果;4)在乾熱氣候條件下,設置了顯熱能量回收的新風空調機組可以通過模式切換擴大新風量而仍然保持較高的蒸發冷卻效率,從而可以提高新風機組的免費供冷能力並改善室內空氣品質;5)在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設置了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的新風空調機組可以獨立地運行而不增加室內空調機組的溼負荷,甚至室內空調機組完全可以僅承擔顯熱冷負荷,從而使室內空調機組製冷循環可以在較高的蒸發溫度下工作並因此而具有較高的能效比,通過高能效比實現節能運行;6)在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室內冷負荷較小,設置了顯熱能量回收和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的新風空調機組不僅可以獨立地完成所有的空調製冷和除溼的任務,而且還實現了新風的再熱,不需要室內空調機組和附加再熱設備的配合也能保證室內較嚴格的溫溼度控制要求,以低能耗空調方式適應了恆溫恆溼空調的要求;7)在供熱季節,設置了新風再循環通道的新風空調機組可以讓一部分經過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加熱後的新風通過再循環流回新風系統入口段並與新進入的冷新風混合,以提高混合新風氣流進入熱溼處理段之前的溼球溫度,防止噴霧水或水溶液的結冰或結晶,提高新風空調機組的使用率和全熱回收效率;8)在乾熱氣候條件下,設置了新風-排風旁通風道的新風空調機組可以通過新風芳通提聞新風空調機組的間接蒸發冷卻效率,提聞節能效果;9)具有冷凝水回收功能,可以補償加溼和蒸發冷卻過程消耗的水分,減少水資源 的消耗。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參照圖1,本實施例包括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所述新風系統包括外殼I 200、風扇I 203、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新風系統水池206,所述外殼I 200上設有新風入口 201和新風送風口 217,所述外殼I 200的下端與新風系統水池206相連,所述風扇I 203、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沿新風流動路線安裝於外殼I 200內,所述新風系統水池206上設有補水閥207,所述排風系統包括外殼II 100、風扇II 109、液體分布器108、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排風系統水池105,所述外殼II 100上設有排風入口 110和排風出口112,所述外殼II 100的下端與排風系統水池105相連,所述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安裝在外殼II 100內,並位於液體分布器108的下方,所述排風系統水池105上設有排水閥104,所述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之間設有循環泵I 31,所述循環泵I 31的進口通過管路與排風系統水池105相連,所述循環泵I 31的出口通過管路與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的進口相連,所述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的出口通過管路與液體分布器108相連,構成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所述新風系統內設有用於新風加溼的水或水溶液噴霧系統。所述用於新風加溼的水或水溶液噴霧系統包括噴霧器202、三通閥51、輸送泵52、蓄壓緩衝罐53,所述三通閥51的第一進口通過管路與排風系統水池105相連,所述三通閥51的第二進口通過管路與新風系統水池206相連,所述三通閥51的出口通過管路與輸送泵52的進口相連,所述輸送泵52的出口通過管路與噴霧器202相連,所述蓄壓緩衝罐53安裝於輸送泵52與噴霧器202相連的管路上。當然,若噴霧器使用超聲波或其它形式的噴霧器,則噴霧系統中可以不設蓄壓緩衝罐。此外,該噴霧系統也可通過連接管道與外界相連,直接獲得水或水溶液。所述外殼I 200內設有新風再循環通道209,所述新風再循環通道209內設有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且新風再循環通道209的出口連通於新風入口 201和噴霧系統之間的風道,新風再循環通道209的入口連通於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之後的風道。所述新風系統內還設有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所述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安裝於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的下遊。所述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之間還設有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所述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包括疏水閥61、回水泵62,所述疏水閥61的入口通過管路與新風系統水池206相連,疏水閥61的出口通過管路與回水泵62的入口相連,回水泵62的出口通過管路與排風系統水池105相連。當然,所述疏水閥61也可用類似作用的設備代替,如存水灣頭等;如果新風系統水池206的液面高於排風系統水池105的液面,回水泵62可以省去。所述噴霧器202用於在供熱季節或其它季節乾燥氣候(主要是乾熱氣候)條件下向新風氣流中噴入霧化水或水溶液,並儘量實現與新風的均勻混合。霧化水或水溶液自噴霧器202噴出後,隨新風依次流過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和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然後在重力和慣性力的作用下從氣流中分離並聚集到新風系統水池206內。霧化水或水溶液隨新風在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內流過時將氣化而產生加溼甚至蒸發冷卻的效果。所述風扇I 203也可以設置在其它位置,只要能夠確保實現新風流動路線即可。所述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為新風與循環水或水溶液之間非直接接觸的換熱器(該換熱器內,循環水或水溶液的流動方向與新風形成逆流,否則,效果較差),用於在循環水或水溶液與新風之間傳遞冷量或熱量,也就是傳遞循環水或水溶液中回收的能量至新風,實現新風的冷卻或加熱、除溼或加溼等過程。所述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是與熱泵直接相連的製冷劑蒸發器,當然,也可以是與熱泵間接相連的冷媒水換熱器,或任何其他形式的除溼換熱器,用來為新風補充除溼提供所需的能量(如冷量)。所述新風系統水池206可為簡單的接水盤,用於承接在新風系統內產生的冷凝水或未蒸發而沉降的噴霧水或水溶液。所述排風扇II 109設置在排風出口 112處,當然,也可以設置在其他位置,或者排風系統本身也可以不包括排風扇II 109,而由外部風扇驅動,只要能保證排風從排風口吸入之後流過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並最後經排風出口 112排出排風系統外即可。所述液體分布器108用於向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淋灑循環水或水溶液,並儘量實現均勻的分布。所述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為空氣與循環水或水溶液直接接觸的熱質交換器,通過其中的熱質交換回收排風中的全熱能量至循環水或水溶液,實現循環水或水溶液的加熱或冷卻。所謂全熱能量包括顯熱和潛熱能量,其中顯熱能量可以是供熱季節排風的顯熱熱能(即高溫的排風因熱交換過程降溫而釋放的熱量),也可以是其他季節排風的顯熱冷量(即低溫的排風因熱交換過程升溫而吸收的熱量),潛熱能量可以是供熱季節排風中的水蒸氣冷凝時的冷凝熱,也可以是其他季節水或水溶液在排風中蒸發冷卻產生的冷量。通過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中的熱質交換也可以回收排風中的水蒸汽冷凝時產生的冷凝水,減少補水資源的消耗。而且,該熱質交換器內,循環水或水溶液的流動方向應儘量與排風形成逆流。所述排風系統水池105可為簡單的接水盤,用於承接從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流出的循環水或水溶液。所述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迴路中,水或水溶液從排風系統水池105吸入連接管道後,在循環泵I 31的驅動下,依次流過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液體分布器108以及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直至流回排風系統水池105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全熱能量回收或免費供冷循環。所述循環泵I 31除了可以設置在排風系統水池105和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之間外,也可以設置在其他位置,能夠確保上述水或水溶液的循環流動路線即可。該循環的目的在於從排風中回收全熱能量,用於新風的冷卻或加熱、除溼或加溼處理過程。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及特徵如下。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新風和排風的控制方式及流通路線如下。排風系統中,在風扇II 109的驅動下,室內空氣(RA)先經排風入口 110吸入,然後依次流過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液體分布器108直至經過排風出口 112作為排風(EA)排出。新風系統中,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關閉,在風扇I 203的驅動下,新風(FA)先經新風入口 201吸入,然後依次流過噴霧器202、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直至經過新風送風口 217作為空調送風(SA)送出。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實質上是實現全熱能量回收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其工作原理及特徵如下。在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內,不僅因為排風溫度低使得循環水或水溶液向排風傳遞顯熱而得到冷卻,也因為排風溼度低而使循環水或水溶液被蒸發冷卻,後者實質上就是潛熱傳遞。所以,在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內實現了從排風向循環水或水溶液傳遞全熱冷卻能力的過程,也就是排風全熱冷量的回收。因為循環水或水溶液的循環流動,得到全熱冷量回收的循環水或水溶液將在循環泵I 31的輸送作用下流向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通過該換熱器實現對新風的冷卻和除溼過程,從而最終將從排風中回收的全熱冷量轉移給新風,實現了從排風到新風的全熱冷量回收傳遞過程。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用來為新風補充除溼提供所需的能量(如冷量)。新風首先在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中依靠能量回收穫得冷卻和除溼效果。但這時的新風含溼量仍然不夠低,還需要進一步除溼才能滿足空調送風的要求。因此,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是專為新風的補充除溼提供除溼能量而設計的,例如通過提供冷量進一步實現冷卻除溼。設置了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的新風空調機組可以獨立地運行而不增加室內空調機組的溼負荷,甚至室內空調機組完全可以僅承擔顯熱冷負荷,從而使室內空調機組製冷循環可以在較高的蒸發溫度下工作並因此而具有較高的能效比,通過高能效比實現節能運行。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補水供給和冷凝水回收過程及特徵如下。在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內的蒸發冷卻過程中,循環水或水溶液中的部分水分被蒸發。另外,為了維持系統內循環水或水溶液水質的穩定,一部分水或水溶液必須排洩掉,排洩量可由排水閥104控制。這樣就需要靠補充水來維持新風空調機組內循環水或水溶液的質量平衡。出於此目的,補充水可首先經由補水閥207提供至新風系統水池206,然後在泵或重力的作用下經由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輸送至排風系統水池105,從而補充到循環水或水溶液中。與此同時,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和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表面上產生的冷凝水將首先隨流過的氣流一起運動,然後從氣流中分離出來並匯集到新風系統水池206。這部分水也將通過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輸送至排風系統水池105而補充到循環水或水溶液中,實現了冷凝水的回收利用,減少了補水水資源的消耗。供熱季節,排風的流通路線與供冷季節完全相同,新風的控制方式及流通路線如下。新風系統中,開啟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以實現部分新風的再循環。由於風扇I 203的驅動,室外新風(FA)將首先經新風入口 201吸入,然後與來自新風再循環通道209的再循環新風混合。接著,混合新風將依次流過噴霧器202、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和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再接下來,混合新風又將分為兩股氣流:一股通過新風再循環通道209和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流回新風入口 201處的風道內實現再循環,另一股將通過新風送風口 217作為空調送風(SA)送出。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的開度將取決於室外空氣狀態,以確保經過噴霧器組202的混合新風溼球溫度足夠的高,從而能達到防止噴霧結冰或結晶的效果。當室外溫度足夠高而不會導致噴霧結冰時,可以關閉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對於沒有噴霧結冰或結晶危險的地區(溼球溫度高於0°C ),完全可以取消新風再循環通道209和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供熱季節,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實質上是實現全熱能量回收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其工作原理及特徵如下。全熱能量回收循環中,由於排風的溫度和溼度均較高,排風流過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時不僅向水或水溶液傳遞顯熱熱能,也通過水蒸汽凝結向水或水溶液傳遞潛熱熱能,即實現了排風向水或水溶液的全熱熱能傳遞,也就是排風全熱熱能的回收。因為循環水或水溶液的循環流動,得到全熱能回收的循環水或水溶液將在循環泵I 31的輸送作用下流向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通過該換熱器實現對新風的加熱和加溼處理過程,從而最終將從排風中回收的全熱熱能轉移給新風,實現了從排風到新風的全熱熱能回收傳遞過程。由於噴霧器202將向新風氣流中噴入霧化水或水溶液,這些霧化水或水溶液將隨新風流入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內。在該換熱器內,新風不僅被加熱,同時新風中夾帶的霧粒蒸發,這就是為什麼全熱回收過程中新風也獲得加溼的效果。因此,全熱能量回收循環中排風和新風均同時進行熱質交換,它們的流動總熱容量近似匹配,使全熱能量回收循環的性能獲得優化。通過全熱能量回收循環,新風有可能被加溼到一個合適的溼度狀態,從而可能免去進一步加溼的需要。供熱季節,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不需要提供任何加熱量或製冷量。供熱季節,噴霧系統的工作原理及特徵如下。首先,待噴入的水或水溶液需從排風系統水池105或新風系統水池206吸入,取決於三通閥51的選通狀態。在潔淨的室內空氣環境下,如果新風空調機組內循環水或水溶液的水質較好,噴霧系統可以選擇從排風系統水池105吸取循環水或水溶液,有利於利用排風系統回收的冷凝水補償噴霧蒸發引起的水分消耗。如果循環水或水溶液的水質較差,噴霧系統可以選擇從新風系統水池206吸取水或水溶液,相當於直接採用補充水進行噴霧,以確保噴霧的水質。吸入的水或水溶液將經過三通閥51流向噴霧系統輸送泵52,然後由噴霧系統輸送泵52輸送至噴霧器202並噴入新風氣流中。由於在噴霧系統輸送泵52與噴霧器202之間設置了蓄壓緩衝罐53,噴霧系統輸送泵52可以採取間歇式的方式工作,有利於節省噴霧泵的能耗,也有利於噴霧泵的選配。而且,通過調節噴霧系統輸送泵52間歇工作過程的佔空比可以輕鬆地實現噴霧壓力的調節,從而實現噴霧量的調節,有利於調節新風加溼量,也有利於優化供熱季節新風空調機組的熱回收效果和節能效益。供熱季節,補水供給和冷凝水回收過程及工作特徵描述如下。噴霧水或水溶液可以來自於新風系統水池206,也可來自於排風系統水池105。未蒸發的噴霧水或水溶液最終將從新風氣流中分離並落入新風系統水池206,或者進一步經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輸送至排風系統水池105,從而進入再循環。在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中,噴霧水或水溶液將因蒸發而失去部分或全部水分。另外,為了維持系統內循環水或水溶液水質的穩定,一部分水或水溶液將通過排水閥104排掉。這樣就需要靠補充水來維持新風空調機組內循環水或水溶液的質量平衡。出於此目的,補充水可經補水閥207提供至新風系統水池206,或者進一步經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輸送至排風系統水池105,從而補充到系統循環水或水溶液中。在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內的熱質交換過程中,排風中的部分水蒸氣將凝結並溶入到循環水或水溶液中。在潔淨的室內空氣條件下,這部分凝結水也可能隨循環水或水溶液進入噴霧循環,以補償噴霧蒸發過程消耗的水分,這也是凝結水的回收利用。在乾熱氣候條件下,新風和排風的控制方式及流通路線與供冷季節相同。在乾熱氣候條件下,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實質上是實現免費供冷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其工作原理和特徵如下。像供冷季節一樣,該系統實現了從排風到新風的全熱冷量回收傳遞過程。但這一過程具有另一面特徵。因為進入新風空調機組的新風(FA)很乾燥,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可以不需提供任何除溼能量或僅需提供很少量的能量用於補充除溼。經全熱冷量回收傳遞(也就是間接蒸發冷卻)冷卻後的新風通過新風送風口 217送至空調房間,然後在室內吸收餘熱餘溼並達到室內空氣狀態。最後,室內空氣又可通過循環回到新風空調機組的排風系統產生蒸發冷卻作用。也就是說,排風的蒸發冷卻能力最初還是來自於或主要來自於室外空氣。因此,這是一個免費供冷的過程。這種工作模式下,因為利用了免費供冷,新風空調機組有可能通過引入超過最小新風量的新風來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同時還可以減少整個空調系統的能耗。在乾熱氣候條件下,補水供給過程與供冷季節的相同,而冷凝水或未蒸發的噴霧水或水溶液回收狀況如下。如果室外空氣足夠乾燥(室外空氣含溼量低於要求的送風含溼量),不需要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提供冷量實現新風的補充除溼,則沒有冷凝水的回收,甚至還需要通過噴霧系統向新風中提供噴霧水或水溶液,以實現新風的加溼。反之,則與供冷季節相同。如果存在冷凝水或未蒸發的噴霧水或水溶液,其回收過程與供冷季節或供熱季節相同。實施例2參照圖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所述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之間設有新風-排風旁通風道70,所述新風-排風旁通風道70內設有新風-排風旁通風閥71,所述新風-排風旁通風道70的入口 208位於新風系統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之後的風道上,所述新風-排風旁通風道70的出口 106位於排風系統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之前的風道上。在乾熱氣候條件下,通過開啟新風-排風旁通風閥71可以讓一部分被冷卻後的新風從新風系統直接進入排風系統,並與來自室內空氣(RA)的排風混合,從而使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內的蒸發冷卻效果更好,從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流出的水或水溶液的溫度更低。經循環流動,這樣的低溫水或水溶液流入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後可以對新風產生更好的冷卻效果。此外,本實施例在排風系統排風入口還可設置排風閥111以配合新風-排風旁通風閥71實現新風-排風旁通風量的調節。本實施例中通過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對新風進行冷卻的工作原理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2的新風空調機組在其他工況下的工作原理與特徵均與實施例1的對應工況相同。實施例3參照圖3,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區別在於:所述新風系統內設有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所述新風送風口為兩個,即第一新風送風口 214、第二新風送風口 212,外殼內設有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道216、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閥215、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211,所述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211的出口與第二新風送風口 212直接連通,所述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道216的出口與第一新風送風口 214直接連通;所述排風系統內設有表面式換熱器102,所述表面式換熱器102位於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之前,與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之間設有排風系統內部風道103 ;所述新風系統與排風系統之間設有循環泵II 41、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80、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82,所述循環泵II 41、表面式換熱器102、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通過管路相連構成用於顯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所述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80的入口端連接在循環泵I 31的出口管道上,連接點為一分流節點,出口端連接在表面式換熱器102的入口和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連接點為另一分流節點,並在該跨迴路連接管道80上設有控制閥I 81,所述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82的入口端連接在表面式換熱器102的出口和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連接點為一匯流節點,出口端連接在液體分布器108和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連接點為另一匯流節點,所述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82的入口端匯流節點與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設有三通控制節點I 42,該三通控制節點I的第一個埠通向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82的入口端匯流節點,第二個埠與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80的出口端分流節點相連通,第三個埠通向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通過該三通控制節點對應控制閥的控制操作可以選擇讓該三通節點的第三個埠與第一個或第二個埠相連通,所述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80的出口端分流節點至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設有三通控制節點II 43,該三通控制節點II的第一個埠通向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80的出口端分流節點,第二個埠與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的入口端相連通,第三個埠與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相連通,通過該三通控制節點對應控制閥的控制操作可以選擇讓該三通控制節點的第三個埠與第一個或第二個埠相連通,所述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80的入口端分流節點至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和三通控制節點II 43的公共連通管道上設有控制閥II 32。本實施例通過增設用於顯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以提高新風空調機組的能量回收效率,同時,相應的設置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模式切換控制閥I 81、控制閥II 32、三通控制節點I 42、三通控制節點II 43,其目的是為了使新風空調機組能更好的適應氣候條件和應用條件的變化,以利於最大限度的發揮新風空調機組利用室外空氣免費供冷能力的作用。更具體的說,本實施例包括新風系統、排風系統、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用於新風加溼的水或水溶液噴霧系統、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及用於顯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上述系統通過部件共享或相互連接而實現交叉耦合。與實施例1相比,為了適應新風空調機組組成結構的變化,本實施例的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的結構也作了適當的調整,具體描述如下。新風系統內,空氣的具體流動路線最終還取決於風閥的狀態。本實施例中,噴霧器202、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新風系統水池206和補水閥207的特徵和作用均與實施例1相同,霧化水或水溶液自噴霧器202噴出後的流動路線、產生的作用也與實施例1相同。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為空氣與循環水或水溶液之間非直接接觸的換熱器,用於在循環水或水溶液與新風之間傳遞熱量或冷量,也就是傳遞循環水或水溶液中回收的能量至新風,實現新風的再加熱或冷卻過程,也可以同時回收新風再熱過程釋放的冷量至循環水或水溶液。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內的循環水或水溶液的流動方向應儘量與新風形成逆流。[0081]排風系統內,室內空氣(RA)經排風入口 101吸入後依次流過表面式換熱器102、排風系統內部風道103、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直至經排風出口 112作為排風系統排風(EA)排出。風扇II 109設置在排風出口 112處,當然,也可以設置在其他位置,或者排風系統本身也可以不包括風扇II 109,而由外部風扇驅動,能夠確保實現上述排風流動路線即可。本實施例中,液體分布器108、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排風系統水池105和排水閥104的特徵和作用均與實施例1相同。表面式換熱器102為空氣與循環水或水溶液之間非直接接觸的換熱器,主要用於在排風進入填料床熱質交換器之前實現排風與循環水或水溶液之間的顯熱能量傳遞,通過顯熱能量傳遞實現循環水或水溶液的加熱和排風的預冷,有利於提高填料床熱質交換器內的全熱回收效率或蒸發冷卻效果,也可回收排風中的顯熱熱能。表面式換熱器102內的循環水或水溶液的流動方向應儘量與排風形成逆流。本實施例中,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的組成與實施例1相同。本實施例中,用於新風加溼的水或水溶液噴霧系統以及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的組成結構均與實施例1相同。下面是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與特徵描述。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新風和排風的控制方式及流通路線如下。排風系統中,在風扇II 109的驅動下,室內空氣(RA)先經排風入口 101吸入,然後依次流過表面式換熱器102,排風系統內部風道103,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直至經過排風出口 112作為排風系統排風(EA)排出。新風系統中,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閥215和第二新風送風口閥212關閉,第一新風送風口閥214開啟,在風扇I 203的驅動下,新風(FA)先經新風入口 201吸入,然後依次流過噴霧器202、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211、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直至經過第一新風送風口 214作為空調送風(SA)送出。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用於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的工作原理及特徵如下。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模式切換控制閥組中,控制閥I 81關閉,控制閥II 32開啟,三通控制節點I 42和三通控制節點II 43的第三個埠均選擇與第一個埠相連通。因此,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的工作原理及特徵與實施例1的對應工況相同,而用於顯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主要是實現顯熱能量回收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顯熱能量回收循環系統中,在循環泵II 41的驅動下,水或水溶液將在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和表面式的排風換熱器102之間循環流動,實現顯熱能量回收循環。顯熱能量回收循環中,主要是顯熱熱能首先經表面式換熱器102由排風傳遞給循環中的水或水溶液,再經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由循環中的水或水溶液傳遞給新風。因此,排風得到預冷,新風得到再熱。由於排風在進入填料床107之前被預冷,使得排風可以在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中產生更好的蒸發冷卻效果,使從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流出的循環水或水溶液溫度更低。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中,水或水溶液總是在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和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之間循環流動。因此,較低的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出口水或水溶液溫度也意味著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內循環水或水溶液的進口溫度更低,從而使新風獲得更好的冷卻和除溼效果,有利於降低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的除溼負荷及其相關聯的熱泵冷負荷。這樣的調節過程還可以產生另外兩種可能的收益:一種是在室內冷負荷較大的情況,新風空調機組承當所有的溼負荷,讓更多的冷負荷由不需要承擔除溼任務因而能效比更高的室內空調機組承當,這是一種間接的節能方式;另一種是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室內冷負荷小,由新風空調機組承當所有的冷溼負荷即可以滿足空調要求,則通過顯熱能量回收使新風獲得再熱還可以節約新風再熱所需的能耗。供冷季節、過渡季節潮溼氣候或室內溼負荷較大的條件下,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的作用、補水供給和冷凝水回收過程及其工作特徵與實施例1的對應工況基本相同,但不排除表面式換熱器102內也會有冷凝水的產生。如果表面式換熱器102內有冷凝水,則直接匯集到排風系統水池而獲得回收利用。供熱季節,排風的流通路線與供冷季節完全相同,新風的控制方式及流通路線如下。新風系統中,開啟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以實現部分新風的再循環。同時,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閥215和第二新風送風口閥212關閉,第一新風送風口閥214開啟。由於風扇I 203的驅動,室外新風(FA)將首先經新風入口 201吸入,然後與來自新風再循環通道209的再循環新風混合。接著,混合新風將依次流過噴霧器202、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和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再接下來,混合新風氣流又將分為兩股:一股通過新風再循環通道209和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流回新風入口 201處的風道內實現再循環,另一股將依次流過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211、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直至經過第一新風送風口 214作為空調送風(SA)送出。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的開度將取決於室外空氣狀態,以確保經過噴霧器202的混合新風溼球溫度足夠的高,從而能達到防止噴霧結冰或結晶的效果。當室外溫度足夠高而不會導致噴霧結冰或結晶時,可以關閉新風再循環控制閥。對於沒有噴霧結冰或結晶危險的地區,完全可以取消新風再循環通道209和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供熱季節,用於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的工作原理及特徵如下。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模式切換控制閥組中,控制閥I 81關閉,控制閥II 32開啟,三通控制節點I 42和三通控制節點II 43的第三個埠均選擇與第一個埠相連通。因此,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的工作原理及特徵與實施例1的對應工況相同,而用於顯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主要是實現顯熱能量回收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顯熱能量回收循環系統中,在循環泵II 41的驅動下,水或水溶液將在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和表面式換熱器102之間循環流動,實現顯熱能量回收循環。顯熱能量回收循環中,主要是顯熱熱能首先經表面式換熱器102由排風傳遞給循環中的水或水溶液,再經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由循環中的水或水溶液傳遞給新風。因此,排風得到預冷,新風得到再加熱。因為顯熱能量回收循環中排風和新風的質流量近似相等,而且基本都是顯熱交換,所以他們的流動熱容量也就近似匹配,有利於優化顯熱能量回收的效率。同時,顯熱能量回收循環中,排風的溼度幾乎不變。當室外空氣溫度較低時,經過顯熱能量回收後,排風的溫度和溼度仍然比室外空氣的溫度和溼度高,還具有全熱能量回收的潛力。因此,排風流入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之後還可以通過全熱能量回收循環系統中水或水溶液的循環過程將剩餘的全熱能量傳遞給新風,其工作原理與特徵與實施例1的對應工況相同。因為顯熱能量回收和全熱能量回收兩個階段中排風和新風的熱容量始終匹配,優化了整個能量回收過程的效率。在本工作模式下,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不需要提供任何加熱量或製冷量。供熱季節,噴霧系統工作原理及特徵、補水供給和冷凝水回收過程及其工作特徵與實施例1的對應工況基本相同,但不排除表面式換熱器102內也會有冷凝水的產生。如果表面式的排風換熱器102內有冷凝水,則直接匯集到排風系統水池而獲得回收利用。乾熱氣候條件下可以採取兩種不同的調節方式,分別對應不同的新風流動路線和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模式切換方式。一種調節方式可以適應免費供冷低溫送風的要求,另一種調節方式可以適應免費供冷擴大新風量的要求。在乾熱氣候條件第一種調節方式下,排風和新風的流通路線與供冷季節完全相同。在乾熱氣候條件第一種調節方式下,用於能量回收和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工作原理和特徵如下。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模式切換控制閥組中,控制閥I 81開啟,控制閥II 32關閉,三通控制節點I 42和三通控制節點II 43的第三個埠均選擇與第二個埠相連通。此時,顯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系統循環泵II 41停止工作,兩個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合併為一個循環系統。在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系統循環泵I 31的驅動下,排出的循環水或水溶液首先流過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80,接著將分兩股並行流動,一股將順序流過表面式換熱器102和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82,另一股將順序流過三通控制節點I 42、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三通控制節點II 43和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然後,兩股液流在液體分布器108之前匯合形成一股液流,最後依次流過液體分布器108、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和排風系統水池105直至流回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系統循環泵I 31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免費供冷循環。水或水溶液流過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時與排風接觸,因蒸發冷卻作用而降溫。然後流經表面式換熱器102時,被冷卻了的水或水溶液又反過來冷卻流過的排風,使排風進入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之前獲得預冷,從而可以在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內產生更好的蒸發冷卻效果,使從填料床排出的水或水溶液的溫度更低。經循環,低溫的水或水溶液將順序流過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和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並通過這兩個換熱器對新風進行冷卻,從而產生更好的新風冷卻效果。此時,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不提供任何冷量。被冷卻後的新風將通過第一新風送風口 214作為空調送風(SA)送出。送風(SA)在吸收室內餘熱餘溼後達到室內空氣狀態。室內空氣又可通過循環回到新風空調機組的排風系統產生蒸發冷卻效果。也就是說,排風的蒸發冷卻能力最初還是來自於室外空氣。因此,這是一個免費供冷的過程。由於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和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串聯在一起,而且水或水溶液與新風形成逆流,因此可是實現對新風的高效冷卻,適應免費供冷低溫送風的要求。在乾熱氣候條件第二種調節方式下,排風的流通路線與供冷季節完全相同,新風的控制方式及流通路線如下。新風系統中,新風再循環控制閥210和第一新風送風口 214的控制閥關閉,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閥215和第二新風送風口 212的控制閥開啟。在風扇I 203的驅動下,新風(FA)先經新風入口 201吸入,然後流過噴霧器202和風扇I 203直至新風系統內部分岔口。之後,新風氣流將分為兩股:一股將依次流過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和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211,另一股將依次流過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道216和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最後,兩股氣流又重新匯合併流過第二新風送風口 212而作為空調送風(SA)送出。在乾熱氣候條件第二種調節方式下,用於能量回收和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工作原理和特徵如下。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模式切換控制閥組中,控制閥I 81和控制閥II 32均開啟,三通控制節點I 42和三通控制節點II 43的第三個埠均選擇與第一個埠相連通。此時,顯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系統循環泵II 41停止工作,兩個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合併為一個循環系統。在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系統循環泵I 31的驅動下,排出的循環水或水溶液將分三路並行流過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表面式換熱器102和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具體地說就是,從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系統循環泵I 31排出的循環水或水溶液將首先分成兩股液流:一股將流過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另一股將流過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80。接著,第二股液流將再分成兩股支流:一股流過表面式換熱器102,另一股將流過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然後,這兩股支流在第二條跨迴路連接管道82之前匯合併流過管道。再接下來,從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82流出的混合液體與從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流出的液體匯合形成一股液流,最後依次流過液體分布器108、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和排風系統水池105直至流回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系統循環泵I 31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免費供冷循環。水或水溶液流過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時與排風接觸,因蒸發冷卻作用而降溫。然後流經表面式換熱器102時,被冷卻了的水或水溶液又反過來冷卻流過的排風,使排風進入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之前獲得預冷,從而可以在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內產生更好的蒸發冷卻效果,使從填料床排出的水或水溶液的溫度更低。經循環,低溫的水或水溶液流向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和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並通過這兩個換熱器對新風進行冷卻,從而產生更好的新風冷卻效果。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可以提供補充的冷量用以對流過的新風進行補充除溼。如果進入新風空調機組的新風足夠的乾燥,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可以不需要提供任何冷量。被冷卻後的新風將通過第二新風送風口 212作為空調送風(SA)送出。送風(SA)在吸收室內餘熱餘溼後達到室內空氣狀態。室內空氣又可通過循環回到新風空調機組的排風系統產生蒸發冷卻效果。也就是說,排風的蒸發冷卻能力最初還是來自於室外空氣。因此,這是一個免費供冷的過程。這種工作模式不僅利用了免費供冷,而且因為新風並行流過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04和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213,流動阻力低,有利於提高新風量,使得新風空調機組有可能利用有利的氣候條件引入超過最小新風量的新風來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同時還可能減少整個空調系統的能耗。在乾熱氣候條件下,補水供給過程與供冷季節的相同,而冷凝水或未蒸發的噴霧水或水溶液回收狀況如下。如果室外空氣足夠乾燥,也不需要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提供冷量實現新風的補充除溼,則沒有冷凝水的回收,甚至還需要通過噴霧系統向新風中提供噴霧水或水溶液,以實現新風的加溼。反之,在所有新風換熱器內都有可能產生冷凝水。冷凝水或未蒸發的噴霧水或水溶液均可以匯集到新風系統水或水溶液池而獲得回收利用,其原理與供冷季節或供熱季節相同。實施例4參照圖4,本實施例與實施例3的區別在於:所述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之間設有新風-排風旁通風道70,所述新風-排風旁通風道70內設有新風-排風旁通風閥71 ;新風-排風旁通風道70的入口 208位於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205出風口的風道上,新風-排風旁通風道的出口 106位於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的進風口的風道上。在乾熱氣候條件下,通過開啟新風-排風旁通風閥71可以讓一部分被冷卻後的新風從新風系統直接進入排風系統,並與來自室內空氣(RA)的排風混合,從而使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內的蒸發冷卻效果更好,從填料床熱質交換器107流出的水或水溶液的溫度更低。經循環流動,這樣的低溫水或水溶液流入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後可以對新風產生更好的冷卻效果。本實施例中通過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對新風進行冷卻的工作原理與實施例3相同。實施例4的新風空調機組在其他工況下的工作原理與特徵均與實施例3的對應工況相同。
權利要求1.一種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包括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所述新風系統包括外殼1、風扇1、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新風系統水池,所述外殼I上設有新風入口和新風送風口,所述外殼I的下端與新風系統水池相連,所述風扇1、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沿新風流動路線安裝於外殼I內,所述排風系統包括外殼I1、風扇I1、液體分布器、填料床熱質交換器、排風系統水池,所述外殼II上設有排風入口和排風出口,所述外殼II的下端與排風系統水池相連,所述填料床熱質交換器安裝在外殼II內,並位於液體分布器的下方,所述排風系統水池上設有排水閥,其特徵在於:所述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之間設有循環泵,所述循環泵的進口通過管路與排風系統水池相連,所述循環泵的出口通過管路與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進口相連,所述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出口通過管路與液體分布器相連,構成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所述新風系統內設有用於新風加溼的水或水溶液噴霧系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其特徵在於:所述新風系統內設有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外殼I內設有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所述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的入口通向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出口,所述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的出口與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一端直接連通,所述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另一端與新風送風口直接連 通;所述排風系統內設有表面式換熱器,所述表面式換熱器位於填料床熱質交換器之前;所述新風系統與排風系統之間設有循環泵II,所述循環泵I1、表面式換熱器、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通過管路相連構成用於顯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其特徵在於:所述新風系統與排風系統之間還設有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所述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入口端連接在循環泵I的出口管道上,連接點為一分流節點,出口端連接在排風系統表面式換熱器的入口和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連接點為另一分流節點,所述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上設有控制閥I ;所述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入口端連接在排風系統表面式換熱器的出口和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連接點為一匯流節點,出口端連接在液體分布器和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連接點為另一匯流節點;所述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入口端匯流節點與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設有三通控制節點I,該三通控制節點I的第一個埠通向第二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入口端匯流節點,第二個埠與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出口端分流節點相連通,第三個埠通向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所述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出口端分流節點至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間的循環迴路連接管道上設有三通控制節點II,該三通控制節點II的第一個埠通向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出口端分流節點,第二個埠與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入口端相連通,第三個埠與第二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相連通;所述第一跨迴路連接管道的入口端分流節點至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和三通控制節點II的公共連通管道上設有控制閥II。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其特徵在於:所述新風送風口為兩個,即第一新風送風口、第二新風送風口,所述新風送風口均為帶控制閥的新風送風口,外殼I內設有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道和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閥,所述新風系統內部連接風道的出口與第二新風送風口直接連通,所述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道的出口與第一新風送風口直接連通,所述新風系統內部旁通風道的入口與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入口管道相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用於新風加溼的水或水溶液噴霧系統包括噴霧器、三通閥、輸送泵、蓄壓緩衝罐,所述三通閥的第一進口通過管路與排風系統水池相連,所述三通閥的第二進口通過管路與新風系統水池相連,所述三通閥的出口通過管路與輸送泵的進口相連,所述輸送泵的出口通過管路與噴霧器相連,所述蓄壓緩衝罐安裝於輸送泵與噴霧器相連的管路上。
6.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I內設有新風再循環通道,所述新風再循環通道內設有新風再循環控制閥,且新風再循環通道的出口連通於新風入口和噴霧系統之間的風道,新風再循環通道的入口連通於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後的風道。
7.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其特徵在於:所述新風系統內還設有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所述新風補充除溼換熱器安裝於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下遊。
8.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其特徵在於:所述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之間還設有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並在新風系統水池上設有補水閥,所述水或水溶液回收管路包括疏水閥、回水泵,所述疏水閥的入口通過管路與新風系統水池相連,疏水閥的出口通過管路與回水泵的入口相連,回水泵的出口通過管路與排風系統水池相連。
9.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其特徵在於:所述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之間設有新風-排風旁通風道,並在該旁通風道內設有新風-排風旁通風閥,所述新風-排風旁通風道的入口位於新風系統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之後的風道上,所述新風-排風旁通風道的出口位於排風系統填料床熱質交換器之前的風道上。`
專利摘要一種可實現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的新風空調機組,包括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所述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之間設有循環泵,所述循環泵的進口通過管路與排風系統水池相連,所述循環泵的出口通過管路與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進口相連,所述第一能量回收新風換熱器的出口通過管路與液體分布器相連,構成用於全熱能量回收與免費供冷循環的水或水溶液循環系統;所述新風系統內設有用於新風加溼的水或水溶液噴霧系統。本實用新型可以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藉助恰當的運行調節機制充分發揮能量回收、免費供冷和減少再熱過程能耗的作用來實現高效節能。
文檔編號F24F3/14GK203052865SQ201320079358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1日
發明者任承欽 申請人:任承欽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