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門體的製作方法
2023-11-03 14:12:37 5
專利名稱:節氣門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配置節流閥的吸氣通路的節氣門體。本發明尤其涉及裝有用於檢出吸氣通路內的壓力的吸氣壓力傳感器的節氣門體。
背景技術:
作為一種有關節氣門體的技術,已知有下列的技術,該節氣門體具有配置節流閥的吸氣通路且安裝有吸氣壓力傳感器,該傳感器經由在該吸氣通路的節流閥的下遊側具有開口部的壓力導入通路孔來檢出吸氣通路內的壓力。即,在該技術中,在節氣門體的吸氣通路的下遊側端面,形成直徑大於吸氣通路的圓弧狀溝,且在該圓弧狀溝的端部,形成與吸氣通路的延長方向正交且向吸氣通路內開口的直線狀溝,從而由這些圓弧狀溝及直線狀溝來形成壓力導入通路孔。(比如參照JP特開平8-261080號公報)。
在前述技術中,在壓力導入通路孔內發生氣流,從而使進入其中的油霧等返回到吸氣通路側。然而在前述技術中,油霧等易進入到壓力導入通路內。而且,所進入的油霧根據其粘度的不同,而有可能排不出來,從而堵塞壓力導入通路孔。如果發生這種壓力導入通路孔堵塞,便無法進行基於吸氣壓力傳感器的正確檢出。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防止油霧等浸入到壓力導入通路孔內、且可由吸氣壓力傳感器始終進行正確檢出的節氣門體。
為達到前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節氣門體,其具有配置節流閥的吸氣通路;壓力導入通路孔,其在前述吸氣通路中的前述節流閥的下遊側具有開口部;傳感器安裝部,其安裝有經由前述壓力導入通路孔來檢出前述吸氣通路內的壓力的吸氣壓力傳感器,其中,前述壓力導入通路孔,按照越靠近前述吸氣通路延長方向上的上遊側,則越遠離前述吸氣通路的方式,相對前述吸氣通路的延長方向傾斜地從前述開口部開始形成。
在前述構成的節氣門體中,壓力導入通路孔,按照越靠近前述吸氣通路延長方向上的上遊側,則越遠離前述吸氣通路的方式,相對吸氣通路的延長方向傾斜地從開口部開始形成。因此,在相對因吸氣通路中所產生的氣流而流動的油霧等形成銳角來返回到相反側的方向上,延伸有壓力導入通路孔。其結果是,油霧等便難以進入到壓力導入通路孔內。而且,對壓力導入通路孔的開口部側而言,越靠近吸氣流的下遊側,從吸氣通路開始的深度便越淺。因此,油霧等還將因此而難以進入。
在本發明的節氣門體中,前述開口部也可以呈在前述吸氣通路的延長方向上長的略橢圓形狀。
如上所述,如果開口部呈在吸氣通路的延長方向上長的略橢圓形狀,則即使在開口部有油霧等附著,也難以堵塞開口部。這裡,作為壓力導入通路孔,如果按前述來傾斜地形成圓形截面形狀的孔,則僅此便可使壓力導入通路孔的開口部呈在吸氣通路的延長方向上長的略橢圓形狀。
在本發明的節氣門體中,前述壓力導入通路孔的相對前述開口部的相反側,也可以與相對前述壓力導入通路孔垂直延長的連通通路孔相連通,且前述壓力導入通路孔經由前述連通通路孔來與前述吸氣壓力傳感器相連通。
如這樣,在壓力導入通路孔的相對吸氣通路的相反側,與相對該壓力導入通路孔垂直延長的連通通路孔相連通的場合下,油霧等便難以到達吸氣壓力傳感器。
在本發明的節氣門體中,前述開口部也可以被設置成接近於前述節流閥的轉動中心側。
這樣,在開口部被設置成接近於節流閥的轉動中心側的場合下,開口部便難以受到在節流閥開啟時產生的流速所引起的影響。
本發明的節氣門體,也可以還具有形成於節氣門體上部的存放部,且前述傳感器安裝部可具有配置部,其通過由壁部來包圍周圍而在前述存放部的底面形成;在前述配置部中穿設的插入通路孔。
圖1是表示包含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的節氣門體總成等的從一個方向觀看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包含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的節氣門體總成等的從另一個方向觀看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的剖視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的平面圖。
圖6是對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所用的節氣門體本體的一部分進行剖視的側視圖。
圖7是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所用的節氣門體本體的平面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節氣門體的一種實施方式作以說明。
參照圖1~圖5,對將發動機控制裝置(電子控制裝置)11一體組裝到本實施方式的節氣門體12上而模塊化的節氣門體總成13作以說明。
圖1及圖2所示的節氣門體總成13是比如安裝於摩託車上的,它具有節氣門體本體15。如圖5所示,該節氣門體本體15具有略帶階梯部的筒狀的吸氣通路形成部17,其在內側形成有軸正交截面呈圓形且沿一個方向延長的吸氣通路16;圓筒狀的入口側管道部18,其在該吸氣通路形成部17的吸氣通路16的延長方向上的一端側形成;圓筒狀的出口側管道部19,其在吸氣通路形成部17的另一端側形成;電氣部件存放用的存放部20,其在節氣門體12的外側且吸氣通路形成部17的上側形成,且在相對吸氣通路形成部17的相反側開口;燃料泵安裝部21,其設置於吸氣通路形成部17的下側,該節氣門體本體15是一種鋁等金屬制的一體成形品。
此外,在節氣門體總成13中,在節氣門體本體15的吸氣通路16內設有節流閥24,該節流閥24可通過以轉動軸23為中心進行轉動來使該吸氣通路16開閉。該節流閥24在節氣門體本體15的側部設有轉動構件25,其如圖1所示,與轉動軸23同軸連接,且通過未圖示的節氣門拉線來轉動;止動構件27,其支承節氣門拉線,且通過調整螺釘26來調整該轉動構件25的轉動極限位置。
此外,在節氣門體總成13中,在節氣門體本體15的相對轉動構件25的相反側,如圖2所示,設有節氣門開度傳感器28,其通過檢出轉動軸23的旋轉角度,來檢出節流閥24的開度。此外,與該節氣門開度傳感器28並排設有二次空氣供給裝置29。
這裡,以前述節氣門體本體15、節流閥24、轉動構件25、止動構件27、節氣門開度傳感器28及二次空氣供給裝置29,主要來構成節氣門體12。
節氣門體總成13具有圖1及圖2所示的連接管32,其與節氣門體本體15的吸氣通路形成部17的、圖4所示的出口側管道部19連接;進氣歧管33,其由該連接管32來連接於吸氣通路形成部17的出口側管道部19,且在內側形成有與吸氣通路形成部17的吸氣通路16連通的吸氣通路(省略圖示);噴射器34,其安裝於該進氣歧管33,且向吸氣通路內噴射燃料;燃料泵35,其安裝於節氣門體本體15的燃料泵安裝部21,且向噴射器34供給燃料;使噴射器34與燃料泵35連通的配管36;與噴射器34連接的配管37;與配管37連接的安全閥38。此外,進氣歧管33的中部彎曲,從而使相對節氣門體12的相反側的發動機安裝部39朝向下方。
此外,節氣門體總成13,如圖3及圖4所示,具有一起安裝於存放部20的底部42的吸氣壓力傳感器(電氣部件)43以及功率電晶體(電氣部件、發熱部件)44。
吸氣壓力傳感器43與存放於存放部20內的電路基板(電氣部件)45相連接。此外,吸氣壓力傳感器43經由在吸氣通路16內比節流閥24更向進氣歧管33側開口的圖5所示的開口部46,來檢出吸氣通路16內的信息即壓力。
功率電晶體44與存放於存放部20內的電路基板45連接。此外,該功率電晶體44與該電路基析45一起,來構成對發動機進行電子控制的發動機控制裝置11(所謂的ECU)。
此外,存放有電路基板45狀態下的存放部20,如圖5中部分所示,被實施在間隙內充填樹脂47的樹脂封裝。電路基板45、吸氣壓力傳感器43以及功率電晶體44,也被埋置於該封裝樹脂47內。
在前述節氣門體總成13中,如圖1及圖2所示,安全閥38經由配管48來與燃料箱49連接。此外,燃料泵安裝部21經由配管50來與燃料箱49連接。這樣,燃料泵35經由配管50,從燃料箱49吸引燃料,並經由配管36傳送給噴射器34。
在節氣門體12的上部形成的存放部20,具有形成長方形的底部42;從該底部42的四周端緣部形成長方形框狀且向上方豎立設置的壁部70,並形成在上部還設有開口部71的形狀。此外,在形成長方形的底部42的一個角部,具體地說,是在出口側管道部19側及節氣門開度傳感器28側的角部,如圖3~圖5所示,從底面73向開口部71側突出來一體形成有用於載置電路基板45的載置臺部74。在該載置臺部74上,設置有向開口部71側突出的插入銷75,由此來構成電路基板45用的基板安裝部76。這樣,在底面73中該基板安裝部76的附近位置,形成安裝吸氣壓力傳感器43的傳感器安裝部77。
此外,在底部42中,相對前述角部成為對角位置的角部,具體地說,在入口側管道部18側及轉動構件25側的角部,如圖3~圖5所示,從底面73向開口部71側突出來一體形成有用於載置電路基板45的載置臺部79。在該載置臺部79上,設置有向開口部71側突出的插入銷80,由此來構成電路基板45用的基板安裝部81。此外,在底面73中該基板安裝部81的附近位置,形成有安裝功率電晶體44的部件安裝部82。這樣,在底部42的對角位置,形成有傳感器安裝部77及部件安裝部82。
傳感器安裝部77具有通過由壁部83包圍周圍而在底面73上形成的配置部84;在該配置部84中穿設的插入通路孔85。該插入通路孔85,與相對吸氣通路16的節流閥24在接近進氣歧管33的一側開口的開口部46相連通。
吸氣壓力傳感器43,如圖5所示,具有軸狀的插入部87,其插入到插入通路孔85內,且其前端面成為檢出部86;傳感器本體部88,其以將該插入部87插入到插入通路孔85內的狀態,來載置於配置部84內,由此相對存放部20定位。在該傳感器本體部88中,設有相對插入部87沿相反的方向延長的多個連接銷89。具體地說,在三處設有該連接銷89。此外,在插入部87的外周部與插入通路孔85的內周部之間的間隙內,夾裝有筒狀的密封構件91。該密封構件91以在插入部87中預先嵌合的狀態,與該插入部87一起插入到插入通路孔85內。
部件安裝部82具有配置部93,其通過由壁部92包圍周圍而形成於底面73;在該配置部93中穿設的螺紋孔94。
功率電晶體44被載置於配置部93內,由此相對存放部20進行定位。在該狀態下,安裝螺釘95通過功率電晶體44來與螺紋孔94螺紋結合,由此該功率電晶體44以與存放部20的底部42直接接觸的方式被安裝(即直接安裝)。如圖3所示,在功率電晶體44中,形成有在該安裝狀態下向開口部71側延長的多個連接銷97。具體地說,在三處形成有該連接銷97。
在電路基板45上,預先安裝有電子部件102及外部連接配線103等。因此,在長方形的該電路基板45上,在對角位置形成有用於插入前述插入銷75的導孔98及用於插入插入銷80的導孔99。如圖5所示,在電路基板45上,在與一個導孔98接近的位置上,形成有用於插入安裝於存放部20的狀態的吸氣壓力傳感器43的連接銷89的連接孔100,其數量與連接銷89相同。在與另一個導孔99接近的位置上,形成有用於插入安裝於存放部20的狀態的功率電晶體44的連接銷97的連接孔101,其數量與連接銷97相同。
此外,在安裝這些部件時,在存放部20的底部42的傳感器安裝部77上,安裝將密封構件91嵌合到插入部87的狀態的吸氣壓力傳感器43。此外,與此同時,在將功率電晶體44安裝到部件安裝部82上後,在存放部20中安裝電路基板45。即,在處於電路基板45的對角位置的兩個導孔98、99內,插入存放部20的兩個基板安裝部76、81的插入銷75、80,同時,在電路基板45的連接孔100、101內,插入吸氣壓力傳感器43及功率電晶體44的連接銷89、97。由此,將電路基板45載置到兩個載置臺部74、79上。
接下來,利用軟釺焊等,使從電路基板45向開口部71側突出的連接銷89、97與電路基板45相接合。
此外,在存放有電路基板45狀態下的存放部20上,以直至達到開口部71為止的方式,實施樹脂封裝。由此,電路基板45、吸氣壓力傳感器43及功率電晶體44被埋置於封裝樹脂47內。其結果是,電路基板45在被載置於兩個載置臺部74、79的狀態下,被安裝到兩個基板安裝部76、81上,從而被安裝到存放部20內。
這裡,在本實施方式中,包含在節氣門體本體15中形成的傳感器安裝部77的插入通路孔85的壓力檢出通路105,在吸氣通路16內與開口部46相連通。吸氣壓力傳感器43經由該壓力檢出通路105,來檢出吸氣通路16內的壓力。以下主要參照圖4~圖7,對該壓力檢出通路105的形成作以說明。
插入通路孔85,在存放部20的底面73的出口側管道部19側及節氣門開度傳感器28側的角部,在底面73垂直穿設。該插入通路孔85具有軸正交截面呈圓形的嵌合孔部107,其中由吸氣壓力傳感器43的插入部87與覆蓋該外周面的密封構件91一起嵌合;軸正交截面呈圓形的小徑孔部108,其從該嵌合孔部107的底部進一步下凹,並具有小於它的直徑且同軸。這些嵌合孔部107及小徑孔部108,通過分段鑽孔機來一次性穿設。
接下來,從節氣門體本體15的節氣門開度傳感器28側的側面部至該插入通路孔85的小徑孔部108為止,通過鑽孔機來穿設軸正交截面呈圓形的直線狀第一連通通路孔110。該第一連通通路孔110,從比吸氣通路16延長方向上的插入通路孔85更靠近入口側管道部18的一側,直至該插入通路孔85的小徑孔部108為止,來斜向穿設。而且,第一連通通路孔110與該插入通路孔85正交。
接下來,在第一連通通路孔110的延長方向上比插入通路孔85隻偏離規定量,且與插入通路孔85平行地,從存放部20的底面73至貫通第一連通通路孔110且還靠前的位置為止,通過鑽孔機來穿設軸正交截面呈圓形的直線狀的第二連通通路孔(連通通路孔)111。該第二連通通路孔111與插入通路孔85平行,其結果是,與第一連通通路孔110正交。
接下來,從吸氣通路16延長方向上的比第二連通通路孔111更靠近出口側管道部19一側的吸氣通路16的內周面至第二連通通路孔111為止,通過鑽孔機來穿設軸正交截面呈圓形的直線狀的壓力導入通路孔112。該壓力導入通路孔112中,吸氣通路16內周面上的穿設開始位置成為前述的開口部46。並且,壓力導入通路孔112與第二連通通路孔111正交。此外,壓力導入通路孔112形成下述形狀,即按照越靠近吸氣通路16的延長方向上的上遊側即入口側管道部18側,越從吸氣通路16向該吸氣通路16的半徑方向偏離的方式,形成相對吸氣通路16的延長方向傾斜。該壓力導入通路孔112從開口部46形成為直線狀。
此後,用球塞113,來堵塞節氣門體本體15的節氣門開度傳感器28側的側面部上的第一連通通路孔110的開口部。此外與此同時,用球塞114,來堵塞第二連通通路孔111的存放部20的底面73上的開口部。這樣,使安裝於存放部20的吸氣壓力傳感器43與吸氣通路16連通的壓力檢出通路105便由以下部分來形成傳感器安裝部77的插入通路孔85;第一連通通路孔110;第二連通通路孔111;壓力導入通路孔112。
由此,壓力導入通路孔112,其相對開口部46的相反側與相對該壓力導入通路孔112垂直延長的第二連通通路孔111相連通。此外,壓力導入通路孔112,經由第二連通通路孔111及相對其垂直延長的第一連通通路孔110,來與吸氣壓力傳感器43相連通。
此外,壓力導入通路孔112的截面成為圓形。如上所述,相對吸氣通路16傾斜地形成該壓力導入通路孔112,由此,壓力導入通路孔112的開口部46呈在吸氣通路16的延伸方向上長的略橢圓形狀。
這裡,在直至稍微超過包含轉動軸23的軸線及吸氣通路16的軸線的平面位置為止的部位,形成有第二連通通路孔111。其結果是,在處於關閉狀態的節流閥24的周方向上,接近節流閥24的轉動中心即轉動軸23來設置有壓力導入通路孔112的開口部46。
根據前述的本實施方式,壓力導入通路孔112,按照越靠近吸氣通路16延長方向的上遊側,則越遠離吸氣通路16的方式,相對吸氣通路16的延長方向傾斜地從開口部46開始形成。因此,在相對由吸氣通路16中所產生的氣流而流動的油霧等形成銳角而返回到相反側的方向上,延伸有壓力導入通路孔112。其結果是,油霧等難以進入到壓力導入通路孔112內。而且,對壓力導入通路孔112的開口部46側而言,越處於端側,從吸氣通路16開始的深度便越淺。這樣,油霧等還將因此而難以進入。因而,可防止油霧等向壓力導入通路孔112內侵入,此外可利用吸氣壓力傳感器43來始終進行正確的檢出。
此外,開口部46呈在吸氣通路16的延長方向上長的略橢圓形狀。因此,即使油霧等附著於開口部46,也難以堵塞開口部46。因此,壓力導入通路孔112便難以因油霧等而堵塞,且可利用吸氣壓力傳感器43來始終進行正確的檢出。這裡,作為壓力導入通路孔112,如果按前述來傾斜地形成圓形截面形狀的孔,則僅此便可使壓力導入通路孔112的開口部46呈在吸氣通路16的延長方向上長的略橢圓形狀。
此外,壓力導入通路孔112的相對吸氣通路16的相反側,與相對該壓力導入通路孔112垂直延長的第二連通通路孔111相連通。因此,油霧等便難以到達吸氣壓力傳感器43。因而可防止油霧等附著於吸氣壓力傳感器43。
此外,在關閉狀態的節流閥24的周方向上,接近轉動中心側來設置開口部46。因此,開口部46便難以受到在節流閥24開啟時產生的流速所引起的影響。因此,可由吸氣壓力傳感器43來進行高精度的壓力檢出。
本申請針對在2003年3月20日提出申請的JP特願2003-78539號主張優先權,並在此引用了它的內容。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本發明提供一種節氣門體。在本發明的節氣門體中,壓力導入通路孔,按照越靠近吸氣通路延伸方向的上遊側,則越遠離吸氣通路的方式,相對吸氣通路的延伸方向傾斜地從開口部開始來形成。因此,在相對因吸氣通路中所產生的氣流而流動的油霧等形成銳角而返回到相反側的方向上,延伸有壓力導入通路孔。其結果是,油霧等難以進入到壓力導入通路孔內。而且,在本發明的節氣門體中,對壓力導入通路孔的開口部側而言,越處於端側,從吸氣通路開始的深度便越淺。這樣,油霧等還將因此而難以進入。因而,可防止油霧等浸入到壓力導入通路孔內,此外還可利用吸氣壓力傳感器來始終進行正確的檢出。
權利要求
1.一種節氣門體,其特徵在於,具有配置節流閥的吸氣通路;壓力導入通路孔,其在前述吸氣通路中前述節流閥的下遊側具有開口部;傳感器安裝部,其安裝有經由前述壓力導入通路孔來檢出前述吸氣通路內的壓力的吸氣壓力傳感器,其中,前述壓力導入通路孔,按照越靠近前述吸氣通路延長方向上的上遊側,則越遠離前述吸氣通路的方式,相對前述吸氣通路的延長方向而傾斜地形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氣門體,其特徵在於前述開口部呈在前述吸氣通路的延長方向上長的略橢圓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氣門體,其特徵在於前述壓力導入通路孔的相對前述開口部的相反側,與相對前述壓力導入通路孔垂直延長的連通通路孔相連通;前述壓力導入通路孔,經由前述連通通路孔,來與前述吸氣壓力傳感器相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氣門體,其特徵在於前述開口部被設置成接近於前述節流閥的轉動中心側。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氣門體,其特徵在於還具有形成於前述節氣門體的上部的存放部,前述傳感器安裝部具有配置部,其通過由壁部包圍周圍,而在前述存放部的底面形成;在前述配置部中穿設的插入通路孔。
全文摘要
一種節氣門體,具有配置節流閥的吸氣通路(16);壓力導入通路孔(112),其在前述吸氣通路(16)中前述節流閥的下遊側具有開口部(46);傳感器安裝部(77),其安裝有經由前述壓力導入通路孔(112)來檢出前述吸氣通路(16)內的壓力的吸氣壓力傳感器(43),其中,前述壓力導入通路孔(112),按照越靠近前述吸氣通路(16)延長方向上的上遊側,則越遠離前述吸氣通路(16)的方式,相對前述吸氣通路(16)的延長方向傾斜地從前述開口部(46)開始形成。
文檔編號F02M35/10GK1761808SQ200480007168
公開日2006年4月19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17日 優先權日2003年3月20日
發明者野村健一, 千田悟司 申請人:株式會社京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