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立式幹泵頂軸承潤滑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1-04 07:16:12

本發明涉及一種立式幹泵頂軸承潤滑系統,屬於立式乾式真空泵軸承潤滑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在工業領域,立式乾式真空泵(以下簡稱立式幹泵)的頂軸承潤滑均採用潤滑脂潤滑方式;用此種方式帶來了兩大缺點。而這樣的缺點對於立式幹泵而言幾乎是致命的。
1)軸承的冷卻差:大家都知道,軸承運轉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熱量,如果熱量不及時散發出去,設備運轉到幾個小時後,軸承位置的溫度會大幅度上升,最高溫度達到130-150℃.在此溫度下工作,軸承容易失效。
2)潤滑脂容易揮發:眾所周知,在設備開始工作後,由於抽真空的作用立式幹泵的頂軸承長期處於真空狀態下,潤滑脂非常容易揮發。當潤滑脂揮發以後,軸承位置的溫度局部會上升到150℃以上。
當然不排除使用特殊的不揮發的潤滑脂,依然不排除其上面兩個原因的正面疊加,導致普通軸承正常的平均生命周期5年變成了3個月左右,當然不排除極個別情況存在。
更為嚴重的是,當立式幹泵的軸承失效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軸承是裝在泵體內部的;人們習慣地認為更換軸承的周期為5年左右,軸承損壞後,就更不容易覺察。忙於生產而繼續工作,轉子的運轉不再平穩,導致轉子直接碰撞,以及轉子和泵腔的直接摩擦,泵的運轉噪聲快速非線性增加而帶來不可逆的損壞。每年生產幾萬臺乃至將來生產幾十萬臺的真空泵,已經變成了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本發明通過多次結構設計以及優化,最終在幾乎不增加成本的問題下,巧妙地把潤滑脂潤滑改稱了潤滑油潤滑:飛濺潤滑或油浸潤滑,從根本上解決了軸承潤滑的老大難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立式幹泵頂軸承自潤滑系統,採用了新的軸承潤滑密封系統來解決常規的方案中的轉速提升困難,由於溫度過高頂軸承損壞造成的成本高及其局限性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採用以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立式幹泵頂軸承自潤滑系統,其特徵在於,它包括:傳動軸(1)、軸承(4)、軸承定位甩油環(5)、軸承油盒(6);所述傳動軸(1)頂端支撐在所述軸承(4)上;所述軸承油盒(6)設有的儲油槽(7)位於在所述軸承(4)下端並與所述軸承(4)棍子槽相對;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設有的軸承座10定位所述軸承(4)內環或外環,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的軸承座10下端連接甩油板9,所述甩油板9插入所述儲油槽(7)的油液中;所述軸承油盒(6)、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連接在設備殼體12上或連接在所述傳動軸(1)上,使得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與所述軸承油盒(6)相對轉動。
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設置的軸承座10定位所述軸承(4)外環並連接在設備殼體12上,所述軸承油盒(6)連接所述傳動軸(1)。
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為中空軸套形狀固定在設備殼體12上,該軸承定位甩油環(5)內環上設軸承座10臺階及軸用擋圈3定位所述軸承(4)外環,所述軸承座10臺階下部連接甩油板9;所述軸承油盒(6)為上部設有環形儲油槽(7)的中空軸套,所述儲油槽(7)與所述傳動軸(1)同軸且上邊敞口,所述儲油槽內圈(13)套接固定在所述傳動軸(1)上並位於所述軸承(4)內環底部,所述軸承油盒(6)儲油槽外圈14壁套在所述軸承座10臺階外部並嵌入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底部的凹槽15內動配合,所述軸承油盒(6)下部外壁上設置骨架油封(8)將所述軸承油盒(6)下部外壁與所述設備殼體12之間密封。
所述甩油板9為一板塊結構,且向所述傳動軸(1)軸心線傾斜。
所述軸承(4)棍子槽與所述儲油槽(7)相通,所述甩油板9與所述儲油槽(7)壁圍成通路。
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設置的軸承座10定位所述軸承(4)內環並連接在所述傳動軸(1)上,所述軸承油盒(6)連接在設備殼體12上。
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為中空軸套形狀,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內環套在所述傳動軸(1)外連接固定,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外環上段設置軸承座10及軸用擋圈3,與所述軸承(4)內環連接固定,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下段設內直套16及甩油板9,所述軸承座10向下延伸出所述甩油板9,所述甩油板9為喇叭形的環形套並與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內環同軸,所述甩油板9裡部為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內環向下延伸後的軸套形內直套16;所述甩油板9上端與所述內直套16之間設置階梯型環形槽17;中空軸套形所述軸承油盒(6)固定在設備殼體12上,其上部內圈設置階梯軸承座10定位所述軸承(4)外圈及底部,所述階梯軸承座10下部向內延伸設置上部敞口的並與所述傳動軸(1)同軸的環形儲油槽(7),所述環形儲油槽內圈13壁上部嵌入所述階梯型環形槽17動配合併構成迷宮式密封道18;所述甩油板9插入所述儲油槽(7)油液中。
所述軸承油盒(6)底部設置縮進的環形階梯槽,所述骨架油封(8)外套在所述內直套16外部並嵌入所述環形階梯槽內用孔用擋圈11定位,所述骨架油封(8)密封在所述軸承油盒(6)與所述內直套16之間及所述迷宮式密封道18底口;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的所述軸承座10為外凸的外臺階,所述軸承(4)內圈底部位於該臺階上,所述軸承(4)內圈上端面被甩油環外環上部設置的軸承軸用擋圈3卡住。
所述軸承(4)棍子槽與所述儲油槽(7)相連通,所述甩油板9與所述儲油槽(7)壁圍成通路。
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與所述軸承油盒(6)與所述傳動軸(1)同軸;所述儲油槽(7)、所述甩油板9與所述傳動軸(1)同軸。
本發明的優點如下:
a)提高了設備的運轉速度,從而提高了設備使用效率。
b)頂軸承能更有效的得到潤滑,從而降低了設備的維護維修成本。
c)提高了設備的使用壽命。
d)降低了物料回收利用的成本。
e)軸承定位甩油環與軸承油盒相對轉動。傳動軸高速旋轉時會帶動軸承定位甩油環或軸承油盒一起旋轉,從而將軸承盒內的潤滑油攪動起來,使潤滑油飛濺至軸承上,從而起到很好潤滑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1、圖2-2為本發明實施例一中的軸承油盒結構示意圖;
圖3-1、圖3-2為本發明實施例一中的軸承定位甩油環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二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1、圖5-2為本發明實施例二中的軸承定位甩油環結構示意圖;
圖6-1、圖6-2為本發明實施例二中的軸承油盒結構示意圖;
圖7為傳統結構中採用脂潤滑方式示意圖;
附圖編號說明:傳動軸1、圓螺母2、軸用擋圈3、軸承4、軸承定位甩油環5、軸承油盒6、儲油槽7、骨架油封8、甩油板9、軸承座10、孔用擋圈11、設備殼體12、儲油槽內圈13、儲油槽外圈14、凹槽15、內直套16、階梯型環形槽17、迷宮式密封道1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說明。
以下實施例僅是為清楚的發明本所作的舉例,而並非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下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而這些屬於本發明精神所引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中。
實施例一,參見圖1-3,一種立式幹泵頂軸承自潤滑系統,它包括:傳動軸1、軸承4、軸承定位甩油環5、軸承油盒6;所述傳動軸1頂端支撐在所述軸承4上;所述軸承油盒6設有的儲油槽7位於所述軸承4下端並與所述軸承4棍子槽相對;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設有的軸承座10定位所述軸承4外環,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的軸承座10下端連接甩油板9,所述甩油板9插入所述儲油槽7的油液中;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連接在設備殼體12上,所述軸承油盒6連接在所述傳動軸1上,使得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與所述軸承油盒6相對轉動。
參見圖1-3,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設置的軸承座10定位所述軸承4外環並連接在設備殼體12上,所述軸承油盒6連接所述傳動軸1。
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為中空軸套形狀並固定在設備殼體12上,該軸承定位甩油環5內環上設軸承座10臺階及軸用擋圈3定位所述軸承4外環,所述軸承座10臺階下部連接甩油板9;所述軸承油盒6為上部設有環形儲油槽7的、上半部為雙環形的中空軸套見圖2-1、圖2-1,所述儲油槽7與所述傳動軸1同軸且上邊敞口,所述儲油槽內圈13套接固定在所述傳動軸1上並位於所述軸承4內環底部,所述軸承油盒6儲油槽外圈14壁套在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軸承座10臺階外部並嵌入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底部的凹槽15內動配合,所述軸承油盒6下部外壁上設置骨架油封8將所述軸承油盒6下部外壁與所述設備殼體12之間密封。
所述甩油板9為一個板塊結構,且向所述傳動軸1軸心線傾斜。
所述軸承4棍子槽與所述儲油槽7相通,所述甩油板9與所述儲油槽7壁圍成通路。
實施例二,參見圖4-6,一種立式幹泵頂軸承自潤滑系統,它包括:傳動軸1、軸承4、軸承定位甩油環5、軸承油盒6;所述傳動軸1頂端支撐在所述軸承4上;所述軸承油盒6設有的儲油槽7位於所述軸承4下端並與所述軸承4棍子槽相對;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設有的軸承座10定位所述軸承4內環,所述軸承定位甩油5的軸承座10下端連接甩油板9,所述甩油板9插入所述儲油槽7的油液中;所述軸承油盒6連接在設備殼體12上、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連接在所述傳動軸1上,使得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與所述軸承油盒6相對轉動。
參見圖4-7,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設置的軸承座10定位所述軸承4內環並連接在所述傳動軸1上,所述軸承油盒6連接在設備殼體12上。
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為下半部是雙環型結構的中空軸套形狀,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內環套在所述傳動軸1外連接固定,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外環上段設置軸承座10,與所述軸承4內環連接固定,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下段設內直套16及甩油板9,所述軸承座10向下延伸出所述甩油板9,所述甩油板9為喇叭形的環形套並與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內環同軸,所述甩油板9裡部為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內環向下延伸後的軸套形內直套16;所述甩油板9上端與所述內直套16之間設置階梯型環形槽17;中空軸套形所述軸承油盒6固定在設備殼體12上,其上部內圈設置階梯軸承座10定位所述軸承4外圈及底部,所述階梯軸承座10下部向內延伸設置上部敞口的並與所述傳動軸1同軸的環形儲油槽7,所述環形儲油槽內圈13壁上部嵌入所述階梯型環形槽17動配合併構成迷宮式密封道18;所述甩油板9插入所述儲油槽7油液中。
所述軸承油盒6底部設置縮進的環形階梯槽,所述骨架油封8外套在所述內直套16外部並嵌入所述環形階梯槽內用孔用擋圈11定位,所述骨架油封8密封在所述軸承油盒6與所述內直套16之間及所述迷宮式密封道18底口;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的所述軸承座10為外凸的外臺階,所述軸承4內圈底部位於該臺階上,所述軸承4內圈上端面被甩油環外環上部設置的軸承軸用擋圈3卡住。
所述軸承4棍子槽與所述儲油槽7相連通,所述甩油板9與所述儲油槽7壁圍成通路。
所述軸承定位甩油環5與所述軸承油盒6與所述傳動軸1同軸;所述儲油槽7、所述甩油板9與所述傳動軸1同軸。
所述的潤滑油7加入到軸承油盒6內大約二分之一位置,所述的軸承定位甩油環5、軸承油盒6之間接觸的中間介質是潤滑油7,潤滑油7在軸承定位甩油環5的帶動下,沿斜面運動,從而濺入到軸承4內進行潤滑。
所述軸承油盒6與所述的軸承定位甩油環5處於同心。
軸承油盒6與傳動軸1之間利用骨架油封8進行密封,同時軸承油盒6與軸承定位甩油環5之間有迷宮式密封。
本發明適用於所有立式的設備上。
實施例一工作原理如下:
如圖1-3所示為頂軸承自潤滑系統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所述軸承油盒6過度配合壓入傳動軸1上,所述的軸承定位甩油環5固定在設備殼體12上,所述的潤滑油加入到軸承油盒內大約二分之一位置,軸承裝入軸承定位甩油環5內,通過孔用擋圈11固定在所述的軸承定位甩油環5內,使軸承內圈過渡配合到傳動軸1上。軸承油盒與傳動軸1一起運動,在高速旋轉運動過程中,潤滑油在軸承油盒6的帶動下高速旋轉,而在軸承定位甩油環5上有一個斜面拔叉即甩油板9,使潤滑油油斜面飛濺至軸承位,從而起到潤滑軸承4的作用。為防止潤滑油流入下面腔體,所以在軸承油盒與軸承定位甩油環5中間有靜密封及迷宮密封道結構15進行密封
實施例二
如圖4-6所示為頂軸承自潤滑系統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其工作原理如下:所述的軸承油盒6固定在設備殼體12上,其中起密封作用的骨架油封通過孔用擋圈11固定在軸承油盒6內。在軸承油盒6內裝入潤滑油,油位大約是腔體的二分之一。軸承4配合壓入軸承定位甩油環5上,並用軸用擋圈3將軸承4定位。然後再將裝有軸承4的軸承定位甩油環5過渡配合裝入到傳動軸1上,用圓螺母將軸承定位甩油環5固定在傳動軸1上。傳動軸高速旋轉時帶動軸承定位甩油環5一起運動,在高速旋轉過程中,軸承定位甩油環5上的斜面拔叉即甩油板9會帶動潤滑油運動,潤滑油會沿拔叉斜面飛濺至軸承4處,從而起到軸承潤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