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驅動泵的製作方法
2023-11-04 17:35:27 1
專利名稱:磁力驅動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驅動泵,特別涉及一種磁力驅動泵。
背景技術:
傳統的磁力泵的泵軸兩端一般都固定在泵體和隔離套上,而因為磁力傳遞扭矩原因,隔離套一般都儘可能的設計成薄壁型,這導致在泵長時間運轉時隔離套容易變形甚至與外磁鋼產生刮搽而破裂洩漏;泵軸兩端都採用螺紋緊固;滑動軸承副的循環潤滑設計簡單,泵運轉前灌液後隔離套內部甚至還有空氣,從而造成該泵幹運轉現象,維修泵時有些隔離套內甚至還有部分腐蝕性介質;軸承套一般採用碳石墨材料,並且泵軸直接與軸承套摩擦工作;動靜環採用碳石墨及陶瓷材料,這些材料都容易磨損碎裂;並且都設計成單層隔離套,在惡劣工況運轉時隔離套變形破裂後介質洩漏從而引發事故。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在惡劣工況環境下正常工作的磁力驅動泵。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磁力驅動泵,包括泵體、泵蓋、泵軸、葉輪、 外磁轉子、內磁轉子、隔離套和電動機,隔離套設於外磁轉子和內磁轉子之間;泵蓋與泵體之間形成泵腔,泵蓋與內磁轉子、隔離套之間形成內腔;其特點是,所述的隔離套包括一級隔離套和二級隔離套,一級隔離套設置在靠近內磁轉子一側,二級隔離套設置在靠近外磁轉子一側,在一級隔離套與二級隔離套之間設有間隔形成隔離套腔。所述的泵蓋的中心設有用於安裝泵軸的軸孔,泵蓋的一側設有前後貫通泵腔與內腔的通孔,泵蓋的另一側設有一個斜向循環孔,該循環孔的前端向泵蓋的前端貫通泵腔,循環孔的後端與軸孔連通。所述的泵軸的前部設有前滑動軸承副,後部設有後滑動軸承副;前滑動軸承副和後滑動軸承副分別由軸套和軸承套組成,兩軸承套分別套裝在泵軸上並與泵蓋固定相連, 兩軸套分別套裝在兩軸承套上,其中,前滑動軸承副的軸套與葉輪固定相連,後滑動軸承副的軸套與內磁轉子固定相連;在前滑動軸承副與後滑動軸承副之間的泵軸上套有軸套擋套,軸套擋套與泵蓋之間形成環腔,該環腔與泵蓋上的循環孔連通。所述的軸承套內壁間隔設有多條軸向貫通的潤滑槽,軸承套的一個端面對應設有多條徑向槽溝,所述的潤滑槽的一端與所述徑向槽溝連通,另一端與所述環腔連通;前滑動軸承副軸承套上的徑向槽溝還與泵腔連通,後滑動軸承副軸承套上的徑向槽溝還與內腔連
ο所述的軸套包括直徑較小的軸套本體和直徑較大的連接端,在軸套本體鄰近連接端處設有一圈環槽,該環槽與軸承套的潤滑槽及徑向槽溝適配連通。所述的前滑動軸承副和後滑動軸承副均採用無壓燒結碳化矽材料製作而成。所述的二級隔離套包括U形套體,在U形套體的開口端側面連接有用於與外界連通的接管。[0011]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了以上技術方案,當泵輸送的介質需要加熱或冷卻時,可利用外部熱體/冷體,直接傳導至泵腔、滑動軸承副、隔離套腔來加熱或冷卻介質;葉輪、泵軸和內磁轉子的重量由泵蓋承受;泵軸上的兩個軸套由固定在葉輪和內轉子上的銷釘傳遞扭矩,保證軸套和泵軸同步運轉;滑動軸承副採用新型無壓燒結碳化矽材料,具有高硬度、高耐磨等特性,軸承套內部設置幾個潤滑槽,與泵蓋上的循環孔相匹配,可以強制性的潤滑滑動軸承副並帶走因滑動摩擦產生的熱量;內循環液流用於帶走隔離套上由渦流產生的熱量,合理的結構設計使所有內部循環潤滑系統都有足夠的壓力和流量保證泵穩定運行;隔離套具有完全排乾介質(停泵修理時)和自動排空(啟動前灌注時)的能力;整臺泵的過流部件選用優質不鏽鋼採用先進的中溫蠟矽溶膠工藝製成,流道清爽光潔,水力綜合性能優越;雙層隔離套設計還可以在二級隔離套的接管處裝配測漏傳感器,通過控制系統監測一級隔離套的洩露情況,確保磁力泵在更為嚴峻的場合也能正常運行。
圖1是本實用新型磁力驅動泵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的泵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的軸承套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的軸承套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的軸套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的二級隔離套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配合參見圖2至圖6,本實用新型的磁力驅動泵,包括泵體1、泵蓋2、泵軸3、葉輪4、外磁轉子5、內磁轉子6、一級隔離套7、二級隔離套8和電動機9,泵體1和電動機9安裝在底座10上。在電動機9與泵蓋2之間連接有連接架11。泵蓋2與泵體1之間形成泵腔12,泵蓋2與內磁轉子6、一級隔離套7之間形成內腔13 ;隔離套設於外磁轉子 5和內磁轉子6之間,其中的一級隔離套7設置在靠近內磁轉子6 —側,二級隔離套8設置在靠近外磁轉子5 —側,在一級隔離套7與二級隔離套8之間設有間隔形成隔離套腔14。配合參見圖2,本實用新型中的泵蓋2的中心設有用於安裝泵軸的軸孔21,泵蓋的一側設有前後貫通泵腔12與內腔13的通孔22,泵蓋的另一側設有一個斜向循環孔23,該循環孔23的前端向泵蓋的前端貫通泵腔12,循環孔的後端與軸孔21連通。繼續參見圖1,配合參見圖3、圖4、圖5,本實用新型中的泵軸3的前部設有前滑動軸承副,後部設有後滑動軸承副;前滑動軸承副和後滑動軸承副均採用無壓燒結碳化矽材料製作而成。前滑動軸承副和後滑動軸承副分別由軸套15和軸承套16組成,兩軸承套15 分別套裝在泵軸3上並與泵蓋2固定相連,兩軸套16分別套裝在兩軸承套15上,其中,前滑動軸承副的軸套16與葉輪4固定相連,後滑動軸承副的軸套16與內磁轉子6固定相連; 在前滑動軸承副與後滑動軸承副之間的泵軸上套有軸套擋套17,軸套擋套17與泵蓋2之間形成環腔18,該環腔18與泵蓋2上的循環孔23連通。配合參見圖3、圖4,本實用新型中軸承套15內壁間隔設有多條軸向貫通的潤滑槽 151,軸承套的一個端面對應設有多條徑向槽溝152,潤滑槽151的一端與徑向槽溝152連通,另一端與環腔18連通;前滑動軸承副軸承套上的徑向槽溝還與泵腔12連通,後滑動軸承副軸承套上的徑向槽溝還與內腔13連通。配合參見圖5,本實用新型中軸套16包括直徑較小的軸套本體161和直徑較大的連接端162,在軸套本體鄰近連接端處設有一圈環槽163,該環槽163與軸承套的潤滑槽151 及徑向槽溝152適配連通。配合參見圖6,本實用新型中二級隔離套8包括U形套體81,在U形套體的開口端側面連接有用於與外界連通的接管82。
權利要求1.一種磁力驅動泵,包括泵體、泵蓋、泵軸、葉輪、外磁轉子、內磁轉子、隔離套和電動機,隔離套設於外磁轉子和內磁轉子之間;泵蓋與泵體之間形成泵腔,泵蓋與內磁轉子、隔離套之間形成內腔;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隔離套包括一級隔離套和二級隔離套,一級隔離套設置在靠近內磁轉子一側,二級隔離套設置在靠近外磁轉子一側,在一級隔離套與二級隔離套之間設有間隔形成隔離套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驅動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泵蓋的中心設有用於安裝泵軸的軸孔,泵蓋的一側設有前後貫通泵腔與內腔的通孔,泵蓋的另一側設有一個斜向循環孔,該循環孔的前端向泵蓋的前端貫通泵腔,循環孔的後端與軸孔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驅動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泵軸的前部設有前滑動軸承副,後部設有後滑動軸承副;前滑動軸承副和後滑動軸承副分別由軸套和軸承套組成,兩軸承套分別套裝在泵軸上並與泵蓋固定相連,兩軸套分別套裝在兩軸承套上,其中,前滑動軸承副的軸套與葉輪固定相連,後滑動軸承副的軸套與內磁轉子固定相連;在前滑動軸承副與後滑動軸承副之間的泵軸上套有軸套擋套,軸套擋套與泵蓋之間形成環腔,該環腔與泵蓋上的循環孔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磁力驅動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軸承套內壁間隔設有多條軸向貫通的潤滑槽,軸承套的一個端面對應設有多條徑向槽溝,所述的潤滑槽的一端與所述徑向槽溝連通,另一端與所述環腔連通;前滑動軸承副軸承套上的徑向槽溝還與泵腔連通,後滑動軸承副軸承套上的徑向槽溝還與內腔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磁力驅動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軸套包括直徑較小的軸套本體和直徑較大的連接端,在軸套本體鄰近連接端處設有一圈環槽,該環槽與軸承套的潤滑槽及徑向槽溝適配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磁力驅動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前滑動軸承副和後滑動軸承副均採用無壓燒結碳化矽材料製作而成。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驅動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二級隔離套包括U形套體, 在U形套體的開口端側面連接有用於與外界連通的接管。
專利摘要一種磁力驅動泵,包括泵體、泵蓋、泵軸、葉輪、外磁轉子、內磁轉子、隔離套和電動機,其中的隔離套包括一級隔離套和二級隔離套,一級隔離套設置在靠近內磁轉子一側,二級隔離套設置在靠近外磁轉子一側,在一級隔離套與二級隔離套之間設有間隔形成隔離套腔。在泵蓋的一側設有前後貫通泵腔與內腔的通孔,在泵蓋的另一側設有一個斜向循環孔,該循環孔的前端向泵蓋的前端貫通泵腔,循環孔的後端與軸孔連通。當泵輸送的介質需要加熱或冷卻時,通過上述泵蓋以及採用雙層隔離套設計,利用外部熱體/冷體,直接傳導至泵腔、滑動軸承副、隔離套內腔來加熱或冷卻介質。合理的結構設計使所有內部循環潤滑系統都有足夠的壓力和流量保證泵穩定運行。
文檔編號F04D13/02GK202228368SQ20112029823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6日
發明者周大財 申請人:上海佰諾泵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