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的製作方法
2023-11-08 23:32:02 2
專利名稱: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環氧樹脂底漆。
背景技術:
據報導,鋼鐵設施長期暴露在大氣中,每年腐蝕報廢的量約佔鋼鐵總產量的20% 以上。為防止腐蝕,最簡便有效的方法是用塗料加以保護。而塗料防腐性能的充分發揮,則主要依賴於良好的表面處理,在鋼鐵表面塗裝傳 統塗料時,通常都要求徹底除鏽Sa2. 5級)。一般情況下,鋼結構維修施工費用中,除鏽 約佔45%。在已建好的大型鋼結構的維修過程中,如船舶結構緊湊,受施工條件的限制,維 修時往往採用手工或電動工具除鏽,所以難以進行徹底的表面處理,在表面必然還會殘留 鐵鏽、老化的漆膜和腐蝕介質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對金屬表面處理要求高的、性能再優良 的防鏽塗料也難以發揮作用,得不到預期的防腐效果,其壽命通常只有原設計壽命的一半 甚至更低,因此需要一種可以在這種帶鏽蝕表面直接進行塗裝的高性能,低表面處理要求 的塗料,以減少表面處理的工作量,適應維修工程的需要。而該塗料必須具有卓越的滲透和 螯合性能,能滲透到附著在鐵基體表面的鏽斑中,起到穩定固鏽的作用,這樣就能減少或省 去除鏽的表面處理,可顯著降低塗裝成本,提高複合防腐塗層的防腐效果,對船舶、鋼結構 塗層的維修具有很大的意義。此外,目前大型鋼結構長效防腐比較常用的是水性無機富鋅塗料,塗層表面較為 粗糙,孔隙率較大,在塗敷表面塗層之前,需要一道封閉漆封閉表面細孔,以免在面漆塗裝 後出現針孔等缺陷。該封閉漆一般是溶劑型環氧雲鐵塗料加大約70%溶劑兌稀而成,有機 揮發物(VOC)的揮發量很高,施工時對環境的汙染極為厲害,有違採用水性塗料的初衷,為 此很有必要開發與水性無機鋅塗料相配套的高滲透封閉底漆,滿足防腐工程的要求。目前,由於海洋工程的發展,大型持久的混凝土工程增多,用於維修混凝土裂縫的 低粘度高滲透的環氧塗料也較常見。國內的高滲透環氧塗料大多數應用於工業混凝土、地 坪的保護,大多是溶劑型塗料。在專利中具有穩定固鏽、螯合功能的改性環氧底漆通常是單組份的,一般是柔韌 性的低粘度環氧塗料,但低粘度環氧塗料通常是固體含量較低,有機揮發物含量(VOC)很
尚O現有的國內外產品技術指標見表1。表1國內外產品技術指標
權利要求
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其特徵在於,由A組份和B組份組成;所述的A組份,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組份環氧樹脂 90~120份活性稀釋劑20~80份過渡族亞納米金屬氧化物0.1~5份二甲氨基甲基 苯酚 0.1~0.2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其特徵在於,所述環氧樹脂選自雙酚A 二縮水甘油醚和雙酚F二縮水甘油醚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其特徵在於,所述活性稀釋劑選自丁 基縮水甘油醚或聚丙二醇縮水甘油醚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其特徵在於,所述過渡族亞納米金屬 氧化物選自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鎳、氧化錳、氧化鉻、氧化銅、氧化鐵或氧化鈣。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其特徵在於,所述的A組份,還包括如 下重量份數的組份磷酸鋅0 10份丹寧酸0 10份。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其特徵在於,所述的B組份,由40 70重量份的芳香胺改性聚合物固化劑和5 20重量份的611固化劑組成;所述的611固化劑為以甲基異丁基酮、二甲苯、水楊酸和乙二胺為原料的反應產物。
7.根據權利要求1 6任一項所述的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其特徵在於,A組份和B組 份的重量比為A組份B組份=2.0 2. 7 1。
8.根據權利要求1 7任一項所述的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包 括如下步驟A組份的製備(1)將液體環氧樹脂與活性稀釋劑混合,分散;(2)加入其它組份,分散;(3)砂磨,然後進行分散,即可獲得產品。
9.根據權利要求1 7任一項所述的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的應用,其特徵在於,用於低 表面處理、帶鏽蝕的鋼材表面和水性無機鋅塗料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所述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由A組份和B組份組成,A組份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組份環氧樹脂90~120份,活性稀釋劑20~80份,過渡族亞納米金屬氧化物,二甲氨基甲基-苯酚0.1~0.2份。本發明的高滲透環氧樹脂底漆是由改性環氧樹脂、改性的固化劑製成的雙組份塗料。該塗料具有高固體、低粘度,滲透性強、很低的有機揮發物含量(VOC)、附著力大、耐腐蝕等特點,能在低表面處理、帶鏽蝕的鋼材表面和水性無機鋅等塗料上應用,凡能與環氧塗料配套的塗料均能與之相容配套,效果良好。
文檔編號C09D163/02GK101955718SQ20091005495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16日
發明者傅建華, 凌小桐, 江楓 申請人: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