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古代嫁娶流程(古代嫁娶的六禮)

2023-11-05 11:45:09

古代婚禮具體流程

古代結婚流程從說媒開始到提親定親、準備「三書六禮」(三書:聘書、禮書、迎書;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完成以上步驟即可拜堂成親,最後還有一個賀郎酒環節。
1、說媒
在古代,如果你看上了哪家姑娘,不會和現代一樣自己上門去追求,而是找一個經驗豐富的媒婆為你去姑娘家說媒,如果姑娘也對你有好感就會對父母說:「終生大事全憑父母做主」,而如果姑娘對男方不是很滿意則會對父母說:「還想再給父母盡兩年孝」。
 
2、提親
古話有云:「婚姻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新人們在結婚之前,男方一定要先去女方家進行提親,當雙方互換兒女的生辰八字,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測算之後,認定男女雙方適宜結婚,並且門當戶對,此時才能開始議親。
 
3、定親
當男方向女方家提親之後,確定男女雙方適宜結婚,這時兩家就可以進入到定親的環節了。在定親環節中,男方要給女方家送「過書」即為定親的憑證,俗稱「紅綠書紙」,而女方需要給男方送「回帖」進行認可,俗稱「文定」。在定親之時,除了有書面的定親之外,雙方還需商討嫁娶吉日,為新人們討得一個好彩頭。
 
4、三書六禮
雙方都比較滿意的情況下,男方就要開始準備三書六禮,其中三書指的是:聘書(訂親的證明,在六禮中納吉的時候交給女方),禮書(相當於現在的彩禮清單),迎書(相當於現在的結婚證,證明姑娘已經嫁給男方)。
 
六禮則是指納採(男方要送將近30種禮物給女方)、問名(將男女的年庚八字進行匹配)、納吉(將庚貼於神前請示)、納徵(彩禮和嫁妝)、請期(確定結婚吉日)、親迎(接親)。
 
5、拜堂
當花轎到夫家進門時,出轎小娘需要迎接新娘出轎。隨即走向結婚的主廳堂內開始繁瑣的拜堂儀式。拜堂儀式一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拜天地、拜父母、拜夫妻。並且這些儀式都需要新人們正兒八經的跪在地上磕頭,而不是如今的面對面鞠躬即可。
 
6、賀郎酒
拜堂晚上,男家為好日正席酒,叫「賀郎酒」。在賀郎酒上,新娘必須依次挨桌的向長輩們以及賓客們逐一的斟酒,此時需要注意的是,新娘在給大家斟酒時,酒是需要斟滿的,但是一定不能灑出來

古代中國結婚的流程?

《五禮通考》曾說,自後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採,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徵,五曰請期,六曰親迎。」 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
一、納採: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徵順乎陰陽之意,後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二、問名:是求婚後,託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三、納吉:是把問名後佔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後發展到用戒指、首飾、彩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四、納徵:是訂盟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後來,這項儀式還採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後,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五、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 備禮到女家,徵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六、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於社交關係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妝」,到男家時的「開揖」、「鬧洞房」等,都是確立社會關係的儀禮。純屬親迎部分的儀式,一般用花轎,分雙頂或單頂,扶親婦上轎的「送親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親客」,都各有要求,起轎、回車馬、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歡禮、入洞房……每一過程又都有幾種到十幾種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驅邪。親迎的季節,一般選在春天,州以農立,適逢農閒,豐收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禮」過後,進入過渡期,新婦回娘家的「歸寧」,一直到新婦進入育產期,第二代再行誕生禮。從此,婚禮只作為一種家慶紀念日,按周年慶賀(滿一個「花甲」舉行隆重慶賀儀式,叫辦重婚酒),年年值慶,直至終年。

古代結婚的流程

古代婚姻是要經過六禮才能結婚的,古人對婚姻是非常重視的,必須經歷六禮之後才能結婚,所以六禮是必須要走的程序,而不會像現在人一樣為了利益或者是為了彩禮金錢而結婚,而結婚流程這要比現代人繁瑣。。
第一納彩
在中國民間的婚姻中,媒人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中國禮俗一再強調「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的所謂緣分。男女雙方必須要經過媒人說合才能夠結成連理。在搓合成功一對男女後,媒人可接到一些錢財,這筆錢財被稱之為謝媒禮。
這筆錢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則由女方支付,在成親的前一天,連同送媒人的雞、鴨、肘子、鞋襪、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導接親,稱之為圓媒或啟媒、發媒,謝媒禮的錢數由主家的經濟狀況決定,而且必須用紅紙封好,稱為紅包。
第二問名
在經媒人說合之後,男方一般會提出看一看,這種在媒人的帶領下到女方家裡作初次訪問的活動,就稱之為相親,也稱問名,相親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決定時間並通知男女雙方,雙方都應做好準備。男方要帶一些禮物,禮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因此打動對方父母的心當然就更好了。作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應盡力收拾打扮得得體漂亮,以獲取對方的青睞。中國是一個含蓄的民族,這種事當然不會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全靠男方和媒婆察言觀色。當然,女方也可能會去男方家「拜訪」,這在有的地方叫做「看當」。若女方父母不願意接受款待,執意告辭,表明這門婚事難以告成。
如果女方父母要款待男方,這說明男方已得到了女方家裡的同意。若遲遲不備飯菜且任由男方告辭出門,則說明這門婚事即將告吹。
第三納吉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選擇結婚的日子也是十分講究的,人們認為結婚日子的選擇關係到男女雙方以後的幸福。這個選擇良辰吉日的活動就叫「擇期」,或叫「納吉」。擇期的任務一般由星相學者或算命先生完成,文化水平高的家長當然也可以自己看「皇曆」或自己推算決定。婚期決定後,雙方父母就可以發出請柬,邀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
第四納徵
相親之後就可履行一定的結婚程序,這個過程稱為「過禮」也稱為納徵。過禮」在婚禮中是一件大事,婚事的主動者,應向對方送一筆厚禮。各地風俗不同,所送之禮也有差異。有的地方要求禮物至少要包括豬肘子一個,酒兩瓶,雞鴨各一隻,給對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襪各一雙,包封一個,給姑娘給姑娘一些什麼訂婚之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雙方分別協商好,不能由男方給多少算多少。
第五請期
在經過「過禮」後,男女雙方可議定結婚的日子,請期為婚姻六禮之一,俗稱送日頭、提日。這是男方擇日,用紅箋書寫男女生庚、迎娶時日時辰,這叫做請期禮書,由媒妁攜同禮書禮炮禮燭送往女家,經女家復書表示同意,然後女家再以禮餅分贈親朋。
第六親迎親迎古時候中上人家都是新郎親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婦;中下人家則略之,僅由媒妁代往迎娶。
迎娶之際新郎偕同媒人到女家迎娶,陪同的親朋大都是六人或八人。如果是七人則車未到女家門前時,先請一人下車步行,喜車再開到女家大門前。到達女家新娘先拜祖宗,再叩別雙親,於擇定的時辰隨新郎從西階步出,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扶持上花轎(或喜車)。迎娶到男家廳堂,新郎新娘一齊拜天地祖先,而後行交拜禮。交拜後送入洞房並坐於案前,點燃花燭飲合巹酒至此才禮成。
迎娶方式有單頂娶、雙頂娶兩種。單頂娶即新郎在家不親迎,而由媒人領新娘轎單頂至女家迎娶。雙頂娶即男家備子婿轎、新娘轎雙頂,新郎同至女家親迎。 新婦婚衣出婚當天新婦內穿白布短衫白布裙(此套衫裙須保存一生,「張穿」時再穿之),腹掛肚裙,裙內裝放鉛錢(鉛緣音同,娶意姻緣)、烏糖、五穀、豬心(取意夫婦同心)等十二種物件。
別雙親,於擇定的時辰隨新郎從西階步出,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扶持上花轎(或喜車)。迎娶到男家廳堂,新郎新娘一齊拜天地祖先,而後行交拜禮。交拜後送入洞房並坐於案前,點燃花燭飲合巹酒至此才禮成。
婚姻是人與人之間最重的關係,一方面是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轉變階段;另一方面也是人群與人群聯合的橋梁。因此,不管是以個人的立場或是社會的觀點,婚姻現象都是很重要的社會事實;(1男人最怕入錯行,女人最怕嫁錯郎。女人嫁人如同男人選擇職業,最怕選擇錯誤。
願天下夫妻都願歲月相守,清貧無患與你談笑折柳共度春風!

中國古代結婚步驟詳細過程是怎樣的?有什麼講究和忌諱?

古代婚禮講究一曰納採,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徵,五曰請期,六曰親迎,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

一、古代六禮

1、納採: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徵順乎陰陽之意,後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2、問名:是求婚後,託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3、納吉:是把問名後佔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後發展到用戒指、首飾、彩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4、納徵:是訂盟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後來,這項儀式還採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後,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5、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備禮到女家,徵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6、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

二、古代婚禮要準備的東西

1、花轎:花轎成為傳統婚禮的核心部分是從南宋開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著絲穗,有錢人家娶親為五乘轎,花轎三乘,娶親去的路上迎親太太坐一乘,其餘二乘由壓轎男童坐,迎回時新娘、迎親、送親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藍(或綠)轎,用藍呢子圍蓋,上面插銅頂,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鑼傘扇:在迎親隊伍之中,花轎之前。令整個迎親儀式熱鬧、壯觀。

3、鞭炮:迎親禮車在行列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4、火盆:放置於大門口的一盆火,讓新娘跨過去,寓意婚後的日子紅紅火火。

5、蓋頭:古時新娘身著鳳冠霞帔的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6、秤桿:入洞房後,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的紅蓋頭,取意「稱心如意」。

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什麼?

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歷代統治者都極為重視。《易·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夫子;與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措)」《禮記·昏義》:「婚禮者,禮之本也」;「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這種觀念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習俗,婚姻主要被作為可以祭祀祖先、延續後代的手段。
後世儒家經典記載了西周時期貴族的婚姻狀況,當然這種狀況已經被理想化了,但它仍然對後世的法制和觀念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因為西周時期去古不遠,許多部族和地區在不同程度上還保留著氏族時期的一些婚姻習慣。《周禮·媒氏》裡說,在仲春時候,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和私奔,國家並不禁止。《詩經》裡也有許多反映民間男女自由戀愛的詩篇。近世有學者指出,一直到漢代以前,在燕、趙、中山、政、衛、齊、楚等地區,還盛行著各種非禮制的婚俗。因此,在西周時期的平民生活中,婚姻方式還是相當自由的。我們這裡所談的只是儒家經典所記載的貴族婚姻狀況。
據記載,西周時期就有了掌管婚姻事務的機構——媒氏。《周禮·地官·媒氏》:「掌萬民之判」。「判」就是判合,男女相匹配。可見,媒氏就是婚姻管理機關。
一、 婚姻關係的締結
1、 締結婚姻的限制性條件
(1)西周時,締結婚姻關係,男女雙方都必須嚴格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禮記·曲禮》:「男女無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2)同姓不婚
有學者指出,殷商時期有可能實行族內通婚。這種情況到西周時被完全改變了。按照周禮的規定,「娶妻不娶同姓」(禮記·坊記)。姓原是古代氏族的標誌,同姓則同族,血緣關係較近;反之,不同姓則不同族,血緣關係較遠。當時的人們可能已經認識到族內婚配不利於後代的繁衍。所謂「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國語·晉語》四)。當然,倡導族外婚還有其目的。「取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禮記·郊特牲》)。所謂「附遠」,就是通過聯姻與血緣關係遠的異性貴族建立姻親關係。通過族外通婚這種頻繁的聯姻,可以用甥舅關係將各異姓貴族緊密聯合起來。周族之所以能夠控制廣大地區,與其積極與各族聯姻有一定關係。所謂「厚別」,就是嚴格別於同宗,以防紊亂倫常。因為既然禁止通行親族通婚,那麼即使血緣關係親密的男女之間也應當有所迴避。「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同食」、「男女不同衣裳」、「男女授受不親」等等禮的要求即是從此而來。
(3)關於結婚年齡
西周禮制規定,男子二十歲「冠而列丈夫」(將頭髮全部挽至頭頂結為髮髻,戴上保護髮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則十五歲為「及笄」(也是將頭髮梳理為垂於腦後的髮髻),是為成年(《春秋穀梁傳·文公十二年》。男女未達到成年年齡不得成婚。
《周禮》記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過二十三歲。有的史籍說女子十五而嫁。說法不一。但是,後來的結婚年齡顯然是大大提前了。《韓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據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記載,漢代結婚年齡是男子十五六歲,女子十三四歲,其後的情況也基本如此。歷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4)其他不宜締結婚姻的情況
儒家禮制規定,父母死後子女應服喪三年,在此期間不得嫁娶,以示孝道。
二、 締結婚姻的程序
根據儒家經典的記載,我國傳統的婚聘禮儀,最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禮」,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或稱納成、納幣)、請期、親迎。
六禮是西周時就已確定了的,其內容儀注都比較複雜。但當時有所謂「禮不下庶人」的框框,並未達於民間。至漢代,六禮才開始普遍施用,但違禮之舉亦不罕見。元始四年(公元4年),立王莽女王氏為皇后,僅有納採、問名、卜吉及遣使奉迎等程序。東漢以後,社會動蕩,婚姻儀式更大為簡化。隋唐以後,六禮被人們有意識地增減,如在宋代,常常是並問名於納採,並請期於納徵,六禮僅存四禮。南宋時,朱熹又將納吉併入納徵,實際上六禮只剩下納採、納徵、親迎三禮。明初,官方命令士庶都要遵守《朱子家禮》行事。到了清代,又加入了成婦禮、成婿禮等禮節,但這可以看作是親迎禮的延續。從大的方面著眼,後世婚禮大都未脫周代六禮的大框架,而是在這個框架中有所增減。增減的大體輪廓是,前五禮多有合併、減損,而最後的親迎則不止是迎婦到家,而是顯著地增益,除了成婦禮、成婿禮之外,還有很多儀俗,在時間上甚至延續到親迎後的第三天。
兩千年前制禮作樂的先賢聖哲們就指出:「昏(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一繼後世,故君子重之。」又說:「昏(婚)禮者,禮之本也。」婚姻首先是家庭、家族的大事,它關係到家族世系能否延續的大問題,也是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大事,所以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1、 納採
納採,也就是男家請人向女家說明締婚的請求,相當於後世的提親、說媒。我國傳統上盛行包辦婚姻,青年男女沒有自主權。到了當婚當嫁的時候,男方家長便請媒人向早已物色好的女方家長提親,表達想和對方聯姻的願望。當然,這種選擇是有條件的。比如,《大戴禮記·本命》即有「五不取(娶)的說法:
「遂家子不取」,即行為有違禮教,沒有家法的女子不能取。
「亂家子不取」,即家風淫亂、天性冶蕩的女子不取。
「世有刑人不取」,即直系親屬中有受過墨、劓、剕、宮、髡等刑罰的女子不取。
「世有惡疾不取」,即直系親屬中有啞、聾、禿癘(瘟疫或惡瘡)、傴(駝背)等疾病的女子不取。
「喪婦長子不取」,即母親去世,和父親一起長大的大齡女子不取,恐其缺乏生活經驗。
後世的婚聘條件是「門當戶對」。所謂門當戶對,是指除了家族的社會地位外,還有經濟條件、家族世系、職業等等。結婚當時人本身的條件也要考慮。
儘管是婚聘的第一個步驟,納採也要攜帶禮品。先秦時用雁,所以這個儀注也叫「奠雁」。之所以用雁,是因為雁是候鳥,冬天飛往南方,夏季生活在北方,來去有時。納採用雁,實際上是告訴女家「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應該像雁那樣適時選擇其所在。後世納採的禮物大大豐富了,有時竟多達五十多種,而且具有象徵意義,如送羊表示「吉祥」、送鹿表示「福祿」、送膠、漆表示「和諧」……等等。
2、 問名
納採得到準許,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禮物,接下來就是六禮重的第二步——問名。問名即雙方相互探問男女的姓名、年齡、生辰、籍貫、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號、官職等,以便對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一儀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請八字」。
如果締結婚姻的意願是當事的男家或女家提出,再請媒人說合的,他們對對方已經有了一些了解,這個步驟就可有可無。但如果是每人主動來撮合的,問名則是必需的。但無論如何,納採既準,雙方都要主動將這些情況告知對方。
同樣,問名也要攜帶禮物,古禮也用雁。六禮簡化以後,納採和問名便同時進行。
3、 納吉
六禮的第三步是納吉。
在問名和納吉之間,有一個內容並不簡單的「地下工作」,即合婚。這也可以看作是納吉的一部分內容。我國傳統的婚姻,不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依據,而且也把「天神之兆」作為依據。問名之後的工作,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考察雙方締結婚姻的可能性。這一系列活動就是合婚,後世俗稱「批八字」。婚姻能否成立,這是最為要緊的一關。倘若其他方面的條件都比較相符,八字不合,也只好就此拉倒。
先秦的合婚似乎並不像後世那樣複雜。當時的納吉是「歸卜於廟」,即用卜筮的方法一錘定音。同時也說明婚姻是承繼祖祀的大事,所以要在家廟卜筮。卜得吉兆後,男家便仍以雁作禮物請媒人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婚姻。
所謂的「八字」,和我國傳統的曆法相關。我國古代以幹支紀年、紀時,天幹、地支相配組成的六十組名目及其順序分別指代著一定的年、月、日、時。每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由四組幹支紙袋,共有八個字,這就是「生辰八字」。此外,古人為了便於記憶,又用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支,形成了人的十二屬相。由生辰八字,一望可知其人的屬相,由屬相的合與不合就可以判定婚姻是否相宜。關於這方面的合與不合,民間流行有許多俗謠,相合的如「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壽命長;黑鼠黃牛兩興旺,青牛黑豬喜洋洋;龍雞更長久;蛇盤兔,必定富。」等等。不合的有「白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如此等等。如果把各地的俗諺收集到一起,就可以發現矛盾百出,其意義也就不攻自破。
批八字除涉及屬相以外,還涉及陰陽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每個人的命運都與此有關,或木命,或土命……。五行也有相生、相剋兩種關係。與此相應,還有命相,也可以根據生辰八字推算出來,從而也就可以判斷婚姻的吉兇。
此外,還要考慮面相、手相、骨相等等。
合婚得到吉相後,就要派人把結果告訴對方,並繼續婚禮的步驟。這也就是納吉的主體內容。這一儀注唐代叫做「報婚書」;宋代叫做「過細帖」;晚近則稱「定親」、「換貼」、「小定」,也就是現代所說的「訂婚」。
納吉以後,婚姻關係確定,雙方交換的帖子類似於後世的結婚證書。此後,男女雙方都要受到社會倫理的約束,婚姻的終止再不是隨便的事情,而要經過雙方的協商或外人的調解。同時,男方逢年過節都要給女家送禮,還要給女方四季衣服。
4、 請期
納徵之事完結以後,婚姻基本地界,接下來就該迎娶進門了。而此前的準備工作,就是請期。
所謂請期,就是男家佔卜擇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讓媒人告知女家,徵求女家的同意,相當於後世的「告期」、「夏日子」。
古禮請期用雁,後世用各種物品。請期儀式過程中,進行第二次迷信佔卜活動。大體與問名後的佔卜相同,主要是選擇適當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適的迎親、送親之人。佔卜的選擇中心仍然是八字和屬相。首先是選擇吉日良辰,民間一般選雙月雙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不過,嫁娶月份一定不能選男女雙方的屬相忌諱,迎親、送親也不能犯屬相忌諱。
古時候的請期似乎是口頭進行的,後世則口頭、書面皆有,尤其是世家大族或小康的耕讀人家,大多是以書面進行的,也就是所謂「下婚書」。
晚近以來,請期和過彩禮、過嫁妝基本上是前後進行的。彩禮的數量不一,,有十二扛、十六扛、二十四扛、三十二扛,甚至更多,都是雙數。
男家過彩禮之後,迎娶之前(一般是前一天,有時也隨新娘子一道進門)女方要過嫁妝。在薄板、買賣婚姻盛行的時代,假裝這種外在物也成了女方社會地位以及姑娘身價的標誌。
5、 親迎
親迎,是六禮中的最後一道程序,相當於後世的婚禮大典。古禮中的婚禮儀式,並不是一天之內完成的,而是要持續兩三天,除迎娶當日外,前後各要延展一天。
《禮記》等古籍並未詳盡記述親英前的準備議程,但後是卻發展出了一套比較繁雜的準備程序。一般地,請期過後,女家要為女兒「開臉」、「上頭」,臨近婚期,男家要給女家送「催妝禮」。婚禮前一天,女家要派幾位婦女到男家整理新房,稱為「鋪房」,這意味著娘家對女兒的最後一次照顧,也有在女兒未過門時對女婿的禮儀性的侍奉的意義。所以,鋪房也稱「暖房」。
新郎到親戚朋友家行禮,稱「行家禮」,男女兩家還要向親友林裡發出邀請。平民百姓家婚嫁,不過是遞個口信,大戶人家則要送請鐵、發告示。
古禮親迎的第一個程序是由新郎迎接新娘。遠自先秦,近至當代,上至品官,下至庶民,無不親迎,只有皇帝因「至尊」而例外。(不過,先秦時似乎帝王也要親迎。《詩·大雅·大明》就記述說周文王娶太姒「親迎於渭」。)它是傳統社會中一個女子一生中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禮遇,因此也歷來為女性所看重。
古時迎親在黃昏,婚禮的取義就在於此。《白虎通·嫁娶》:「婚者,昏時行禮,故曰婚。」 《說文》:「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婚,婦家也。」
先秦時親迎的程序比較簡單。新郎受父之命迎親,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門響應,新郎進門要獻出禮品雁,這個禮俗叫「奠雁」,是古婚禮中比較重要的議程。然後,新郎要把新娘很禮貌地接到車上,迎往家中。「婦至,主人揖婦以入」(《儀禮·士昏禮》。後世的迎親之舉似乎要複雜得多。親迎的隊伍往往比較壯觀,有多至幾十人的。新娘在漢代和唐代都是坐車,宋代以後才流行起人們所熟悉的花轎。在迎親的隊伍裡,也包括鼓吹的樂隊等。清代北京的婚禮,大多有模仿帝王的儀仗的趨向。迎親的隊伍裡有許多挑夫拿著「開道」、「迴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燈,還舉著金瓜、斧鉞等兵器。新郎戴官帽,新娘則鳳冠霞帔。因為婚姻是人生大事,雖然這些舉措逾禮,官府一般也不幹涉。
娶親的隊伍回到男家時,也並不馬上進門,而是把喜轎關在門外,俗信稱此為「憋性子」,意思是指把新娘性格憋得柔順些。此外,還有很多習俗:
A、 撒谷豆
喜轎進門後,撒穀子、豆子、草節等,用意是避邪。這是一項比較古老的儀俗,宋代以後比較流行。其用意在於避「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三煞忙於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現代新娘子下車撒花紅紙屑,或許就由此而來。
B、 跨火盆
喜轎到院子裡,要從預先擺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過,意思是燒去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日後夫妻會越過越紅火。
C、 傳代
「新婦進門,布袋鋪地,碾轉更換,令步其上,謂之傳袋,猶言傳代也」。
D、 拜堂
入洞房以前,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儀式,就是拜堂,俗稱「拜天地」。唐代以前就比較流行。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有些地區(華東、西北)還要「拜人」,即拜送禮錢的人。只要比新郎輩分大或雖然同輩但年齡比新郎大的人,都要拜。拜人時,司儀按預先擬好的禮單唱名,然後由「接禮的」找所唱者接禮。接來後,司儀唱「×××禮錢×元,磕下啦」,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禮。客人多的時候,這種儀式要進行一二個小時。
拜堂之後,就是大宴賓客,這裡也有許多講究,不贅述。
E、 洞房禮俗
新郎新娘入洞房以後,還有一系列儀俗
a、 坐帳
也稱坐福,即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把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倒女人一頭。
b、 撒帳
是指親人在新人入洞房後,把喜果等撒向洞房的每一個角落。這一儀俗始於漢代。所撒的物品一般常見的有棗、慄子、花生等,利用其諧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著生」。
c、子孫餃子
女家包好帶來,男家煮熟。吃的時候,一群孩子在窗外問:「生不生?」娶親太太或新郎答:「生!」或者乾脆把餃子煮得半生不熟,讓新娘自己說「生」。這叫「討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怎樣的,到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還是一夫一妻一妾...

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個老婆,但那個時候的內容只要有條件,可以娶很多個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稱妻。妾下面還有通房丫頭。只有辦了手續的通房丫頭才能稱妾。
在禮法中,妾的數量是有嚴格規定的。
《禮記》規定:「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周禮》:「王之妃百二十人:後一人、夫人三人、嬪九人、世婦二十七人、女御八十一人。」

展開全文
同类文章
低智面不不出

低智面不不出

領導:生命中總會有這樣的人。他們總是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不關心他人,他們非常不開心,這些人往往非常低,從我們來看,也可以看到臉。今天
那個說的人是什麼,不相信嗎?

那個說的人是什麼,不相信嗎?

對於一個人來說,你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說它,你將永遠被視為空氣,然後事實上,他們的一方會感到痛苦,如果你很高興聽到他們的一些人,他們總是說話
百萬富翁的面部階段功能財富,偉大的特許經營權

百萬富翁的面部階段功能財富,偉大的特許經營權

每個人的臉都不同,但通過臉,你可以找到這個人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些人更好,就像一個散步的錦鯉一樣,一切都可以成功,甚至隨便買彩票,它將是唯一的贏家
你孩子臉的特點是什麼?

你孩子臉的特點是什麼?

這通常是一個非常幸福的東​​西,可以與巨人結婚,但也是一個女孩的夢想,那麼每個人都會稱他們為一個小奶奶。這不是每個可以成為昂貴的小祖母的人。所以在階段
我知道男人的妻子厚厚,眉毛很厚。

我知道男人的妻子厚厚,眉毛很厚。

每個女人都想找到像郎君的那樣。我希望對方可以知道如何接受自己,照顧一個家庭,有責任感,自我激勵,這樣的婚姻生活會很開心。這時,女人最好自己
面對這個人的忠誠部長

面對這個人的忠誠部長

每個女人都想找到自己的真正生活,以及長期的愛,但現實經常被擊中。如果你想快速找到合適的人並不那麼容易。最近,有些女孩想去訂單
男人和兒童面臨前所未有的淺層表面分析

男人和兒童面臨前所未有的淺層表面分析

在古代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是要繼續家庭線,有些家庭有很多男孩在未來出生不會是前所未有的,但有些家庭基本上沒有男孩女孩,這樣的家庭,不是女孩的身體問題
在耳朵反鼻子中確定女性面孔的臉

在耳朵反鼻子中確定女性面孔的臉

許多戀人正在婚姻奔跑,我希望這兩個人有兩個愛,孩子的手,與舊生活共度消退。但是,即使他們想要自己走到盡頭,也有很多人能夠幸福,但他們的婚姻正在蹲著
有豐富以下功能的人的特徵是什麼?

有豐富以下功能的人的特徵是什麼?

財富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徵。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豐富的事情,它不是一個表面,你首先需要經歷長期的努力,沉澱,最後你需要運氣。從面部的角度來看,有些人誕生的是面對財富
一般來說,做大老闆的人是溫和和溫柔的。

一般來說,做大老闆的人是溫和和溫柔的。

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在古代案例中,他們將採取一個人的手來觀察他們未來的財富。有些人更敏感,他們可以提前檢查機遇,將發現該行業可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