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電線路噴塗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3 20:51:36 3
專利名稱:輸電線路噴塗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輸電線路行走機器人的輔助設備,具體的說,涉及了一種輸電線路噴塗裝置。
背景技術:
電力公司經常需要對輸電線路進行一些檢修和維護,例如在輸電線路上噴塗防覆冰塗料,增加輸電線路的憎水性,這是一種可有效防止輸電線路覆冰的措施,有助於限制冰災;目前,主要採用人工作業的方法在輸電線路上刷塗這些防覆冰塗料,但是人工作業危險性高,且塗料浪費嚴重、塗料刷塗厚度不均勻,不能有效控制憎水性表面的形成,嚴重影響使用效果。為了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人們一直在尋求一種理想的技術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設計科學、節約塗料、工作效率高的輸電線路噴塗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輸電線路噴塗裝置,它包括筆筒、前臂板、臂墊、後臂板、承座、前拉板、後拉板和轉動裝置;其中,所述筆筒是一根頂部密封、底部設置有噴嘴的鋼管,所述筆筒的筒壁上自上而下依次設置有進氣管和進料管,所述筆筒的筒壁上設置有固定杆;所述前臂板前端設置有進氣管套孔,所述前臂板尾部依次設置有前臂板滑動螺栓孔和前臂板固定螺栓孔;所述臂墊上設置有滑動螺栓孔和固定螺栓孔;所述後臂板中部設置有固定杆孔,所述後臂板尾部依次設置有後臂板滑動螺栓孔和後臂板固定螺栓孔;所述承座上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兩側槽壁上分別設置有承座固定螺孔;所述進氣管穿設在所述進氣管套孔內,所述固定杆穿設在所述固定杆孔內,所述前臂板、所述臂墊、所述後臂板依序設置在所述承座的凹槽內,所述前臂板固定螺栓孔、所述固定螺栓孔、所述後臂板固定螺栓孔和所述承座固定螺孔內穿設有固定螺栓;所述前拉板一端是弧形拉板,所述弧形拉板中部設置有前拉板連接螺孔,所述前拉板一端端部設置有進料管孔,所述前拉板另一端設置有滑動長條孔,所述前拉板另一端端部設置有前拉板軸承孔;所述後拉板一端是凹弧形拉板,所述凹弧形拉板中部設置有後拉板連接螺孔,所述後拉板另一端設置有後拉板滑動長條孔,所述後拉板另一端端部設置有後拉板軸承孔;所述前拉板上的進料管孔套裝在所述筆筒的進料管上,所述前拉板連接螺孔和所述後拉板連接螺孔通過連接螺栓連接,所述滑動長條孔、所述前臂滑動螺栓孔、所述臂墊的滑動螺栓孔、所述後臂滑動螺栓孔、所述後拉板滑動長條孔內穿設有滾動軸,所述前拉板軸承孔和所述後拉板軸承孔內穿設有轉動軸;所述轉動裝置包括連杆、舵機和設置在所述舵機上的舵盤,所述連杆一端與所述轉動軸活連接,所述連杆另一端與所述舵盤活連接。基於上述,所述後臂板前端設置有直角角鋼。[0009]本實用新型相對現有技術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具體地說,該輸電線路噴塗裝置能夠代替人工作業,不僅節約塗料、節省人力、施工安全,而且能夠很好的形成憎水性表面,同時,該輸電線路噴塗裝置上設置有轉動裝置,能夠根據線路實現情況調整噴筆張開的角度,其具有設計科學、節約塗料、工作效率高的優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所述筆筒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所述臂墊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所述承座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所述前臂板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所述後臂板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所述前拉板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所述後拉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和圖8所示,一種輸電線路噴塗裝置,它包括筆筒1、前臂板4、臂墊2、後臂板5、承座3、前拉板6、後拉板7和轉動裝置;其中,所述筆筒1是一根頂部密封、底部設置有噴嘴的鋼管,所述筆筒1的筒壁上自上而下依次設置有進氣管12和進料管11,所述筆筒的筒壁上設置有固定杆13 ;為了使所述筆筒1能夠順利的打開,使整個輸電線路噴塗裝置的結構科學合理、簡潔,所述固定杆13 對應所述進氣管12設置;所述前臂板4前端設置有進氣管套孔41,所述前臂板4尾部依次設置有前臂板滑動螺栓孔42和前臂板固定螺栓孔43 ;所述臂墊2上設置有滑動螺栓孔21和固定螺栓孔22 ;所述後臂板5前端設置有直角角鋼M,起到保護筆筒1在輸電線路上行走時不被損壞的作用;所述後臂板5中部設置有固定杆孔51,所述後臂板5尾部依次設置有後臂板滑動螺栓孔52和後臂板固定螺栓孔53 ;所述承座3上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兩側槽壁上分別設置有承座固定螺孔31,為了方便所述輸電線路噴塗裝置的安裝,所述承座3底部設置有承座連接螺孔32 ;所述進氣管12穿設在所述進氣管套孔41內,所述固定杆13穿設在所述固定杆孔 51內,所述前臂板4、所述臂墊2、所述後臂板5依序設置在所述承座3的凹槽內,所述前臂板固定螺栓孔43、所述固定螺栓孔22、所述後臂板固定螺栓孔53和所述承座固定螺孔31 內穿設有固定螺栓;所述前拉板6 —端是弧形拉板,所述弧形拉板中部設置有前拉板連接螺孔61,所述前拉板6 —端端部設置有進料管孔64,所述前拉板6另一端設置有滑動長條孔62,所述前拉板6另一端端部設置有前拉板軸承孔63 ;所述後拉板7 —端是凹弧形拉板,所述凹弧形拉板中部設置有後拉板連接螺孔
471,所述後拉板7另一端設置有後拉板滑動長條孔72,所述後拉板7另一端端部設置有後拉板軸承孔73 ;所述前拉板6上的進料管孔64套裝在所述噴筆1的進料管11上,所述前拉板連接螺孔61和所述後拉板連接螺孔71通過連接螺栓8連接,所述滑動長條孔62、所述前臂滑動螺栓孔42、所述臂墊的滑動螺栓孔21、所述後臂滑動螺栓孔52、所述後拉板滑動長條孔 72內穿設有滾動軸65,所述前拉板軸承孔63和所述後拉板軸承孔73內穿設有轉動軸10 ;所述轉動裝置包括連杆91、舵機92和設置在所述舵機92上的舵盤93,所述連杆 91 一端與所述轉動軸10活連接,所述連杆91另一端與所述舵盤93活連接;採用活連接的方式,能夠方便所述轉動裝置控制所述筆筒1運動。所述前臂板4與所述後臂板5對應設置,所述前拉板6設置在所述前臂板4外側, 所述後拉板7設置在所述後臂板5外側,使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方便筆筒1的打開;所述連杆91能夠拉動所述轉動軸10,使所述滾動軸65在所述滑動長條孔62和後拉板滑動長條孔72內移動,進而打開所述筆筒1 ;所述承座3上設置有連接螺孔32,可根據具體的需要, 將承座3方便的安裝在輸電線路行走裝置上;所述舵機根據施工需要設置在輸電線路行走裝置上;通過地面監測站,發出指令控制所述舵機13啟動,使筆筒1開打到合適的角度,以便對輸電線路進行噴塗。工作時,根據需要將三個安裝有輸電線路噴塗裝置的連接鋼板呈120夾角安裝在輸電線路行走裝置上,由進料管和進氣管分別給筆筒提供塗料和氣壓,通過地面控制所述筆筒的張開角度,實現噴塗作業。最後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修改或者對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範圍當中。
權利要求1.一種輸電線路噴塗裝置,其特徵在於它包括筆筒、前臂板、臂墊、後臂板、承座、前拉板、後拉板和轉動裝置;其中,所述筆筒是一根頂部密封、底部設置有噴嘴的鋼管,所述筆筒的筒壁上自上而下依次設置有進氣管和進料管,所述筆筒的筒壁上設置有固定杆;所述前臂板前端設置有進氣管套孔,所述前臂板尾部依次設置有前臂板滑動螺栓孔和前臂板固定螺栓孔;所述臂墊上設置有滑動螺栓孔和固定螺栓孔;所述後臂板中部設置有固定杆孔,所述後臂板尾部依次設置有後臂板滑動螺栓孔和後臂板固定螺栓孔;所述承座上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兩側槽壁上分別設置有承座固定螺孔;所述進氣管穿設在所述進氣管套孔內,所述固定杆穿設在所述固定杆孔內,所述前臂板、所述臂墊、所述後臂板依序設置在所述承座的凹槽內,所述前臂板固定螺栓孔、所述固定螺栓孔、所述後臂板固定螺栓孔和所述承座固定螺孔內穿設有固定螺栓;所述前拉板一端是弧形拉板,所述弧形拉板中部設置有前拉板連接螺孔,所述前拉板一端端部設置有進料管孔,所述前拉板另一端設置有滑動長條孔,所述前拉板另一端端部設置有前拉板軸承孔;所述後拉板一端是凹弧形拉板,所述凹弧形拉板中部設置有後拉板連接螺孔,所述後拉板另一端設置有後拉板滑動長條孔,所述後拉板另一端端部設置有後拉板軸承孔;所述前拉板上的進料管孔套裝在所述筆筒的進料管上,所述前拉板連接螺孔和所述後拉板連接螺孔通過連接螺栓連接,所述滑動長條孔、所述前臂滑動螺栓孔、所述臂墊的滑動螺栓孔、所述後臂滑動螺栓孔、所述後拉板滑動長條孔內穿設有滾動軸,所述前拉板軸承孔和所述後拉板軸承孔內穿設有轉動軸;所述轉動裝置包括連杆、舵機和設置在所述舵機上的舵盤,所述連杆一端與所述轉動軸活連接,所述連杆另一端與所述舵盤活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電線路噴塗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後臂板前端設置有直角角鋼。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輸電線路噴塗裝置,它包括筆筒、前臂板、臂墊、後臂板、承座、前拉板、後拉板和轉動裝置;其中,所述筆筒是一根頂部密封、底部設置有噴嘴的鋼管,所述筆筒的筒壁上設置有進氣管、進料管和固定杆;所述前臂板、所述臂墊、所述後臂板依序設置在所述承座的凹槽內,通過固定螺栓連接,所述前拉板設置在所述前臂板外側,所述後拉板設置在所述後臂板外側,所述前拉板和所述後拉板通過連接螺栓和轉動軸連接;所述轉動裝置包括連杆、舵機和設置在所述舵機上的舵盤,所述連杆一端與所述轉動軸活連接,所述連杆另一端與所述舵盤活連接。該輸電線路機噴塗裝置具有設計科學、節約塗料、工作效率高等優點。
文檔編號H02G1/02GK202277927SQ20112039430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7日
發明者劉東華, 張學龍, 李衛國, 李大偉, 王中克, 王琳琳, 賈鵬飛, 陶鳳源, 韓源 申請人:華北電力大學, 河南省電力公司漯河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