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中藥外敷散劑及其製備方法
2023-12-03 05:47:36 1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中藥外敷散劑及其製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 種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的中藥外敷散劑,並涉及其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腸易激症候群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徵的功能性腸病,經檢查排除可引起這些症狀的器質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根據臨床特點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腹瀉便秘交替型。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一般每日3 5次左右,少數嚴重發作期可達十數次。大便多呈稀糊狀,也可為成形軟便或稀水樣。多帶有粘液, 部分患者糞質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絕無膿血。現代醫學多採用胃腸解痙藥、止瀉藥、抗抑鬱藥、腸道菌群調節藥以及心理行為治療等處理措施,雖能暫時取得療效,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且現有西藥有較大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目前現有的中成藥普遍存在針對性差,治療效果不能令人滿意的缺陷。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針對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具有確切、顯著療效且無不良反應的中藥外敷散劑,並提供該外敷散劑的製備方法。以克服現有治療該類疾病藥品的缺陷。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中藥外敷散劑,其特徵在於其處方為乾薑50份, 附子20份,肉桂20份,吳茱萸15份,胡椒15份,木香15份,蒼朮20份,補骨脂15份,石榴皮15份,赤石脂15份;所述的份均指重量份。所述的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中藥外敷散劑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按照以下步驟製備而成所述的處方藥混合,烘乾,粉碎成80 120目細粉。乾薑性味辛,熱。歸脾、胃、心、肺經。具有溫中,回陽,溫肺化飲的作用。主治主治脘腹冷痛,嘔吐瀉痢,胸痺心痛,亡陽厥逆,寒溼痺痛,寒飲喘咳。附子性味辛,熱;有毒。歸心、脾、腎經。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作用。用於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瀉厥逆,肢冷脈微,心腹冷痛,冷痢,腳氣水腫,風寒溼痺,陽痿,宮冷,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陰疽瘡瘍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肉桂性味辛、甘,熱。歸腎、脾、心、肝經。具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的作用。主治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尿頻,脘腹冷痛,寒溼痺痛,虛寒吐瀉,經閉,痛經,陰疽流注或虛寒癰瘍膿成不潰,或潰後不斂。吳茱萸性味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經。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溼的作用。主治脘腹冷痛,疝痛,厥陰頭痛,虛寒洩瀉,嘔吐吞酸,寒溼腳氣等證。胡椒性味辛、熱。歸胃、大腸經。具有溫中止痛的作用。用於腸胃有寒,脘腹疼痛、嘔吐洩瀉。木香性味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膽經。具有行氣,調中,止痛的功效。用於脾胃氣滯所致的食欲不振、食積不化、脘腹脹痛、腸鳴洩瀉及下痢腹痛、裡急後重;肝膽氣滯引起的脅痛口苦;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脘腹脹滿、嘔吐腹瀉等證。蒼朮性味辛、苦,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溼健脾,祛風溼的功效。主治溼盛困脾, 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洩灣,風寒溼搏,腳膝腫痛、痿軟無力,夜盲症等。補骨脂性味苦、辛,大溫。歸腎、脾經。具有補腎壯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的功效。主治陽痿,腰膝冷痛,滑精,遺尿、尿頻,脾腎陽虛的洩瀉。石榴皮性味酸、澀,溫。歸大腸、胃經。具有澀腸止瀉,殺蟲的功效。主治久瀉、久痢、脫肛,蟲積腹痛等證。赤石脂性味甘、酸、澀,溫。歸胃、大腸經。具有澀腸止瀉,止血的作用;外用收澀生肌,斂瘡。主治下焦不固,瀉痢不止,便血脫肛,崩漏帶下,潰瘍不斂,溼瘡流水,外傷出血等。本發明的積極效果在於諸藥合用,可以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澀腸止瀉的作用,從而使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中醫屬「洩瀉」範疇)達到治療目的。經臨床對476例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患者進行神闕穴外敷治療,總有效率 99. 2%,顯效率67.4%,治癒率35.3%。未見不良反應。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例和臨床實驗報告進一步說明本發明。處方實例處方例一處方乾薑50份,附子20份,肉桂20份,吳茱萸15份,胡椒15份,木香15份,蒼朮20份,補骨脂15份,石榴皮15份,赤石脂15份;所述的份均指重量份。製備方法所述的處方藥混合,烘乾,粉碎成80 120目細粉。以下是臨床資料自2007年8月至2011年1月,發明人在煙臺中醫醫院應用本發明處方例一製備的中藥散劑對476例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患者進行神闕穴外敷治療,並與同期應用補脾益腸丸(廣州陳李濟藥廠生產,國藥準字Z44023376)治療476例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患者進行對照觀察,具有顯著性差異,現報告如下。(I)、臨床資料所有病例均為煙臺中醫醫院門診患者,符合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統編教材《內科學》 第七版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最新的羅馬III診斷標準(1)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個月來持續存在腹部不適或腹痛,並伴有下列特點中至少2項①症狀在排便後改善;②症狀發生伴隨排便次數改變;③症狀發生伴糞便性狀改變。(2)以下症狀不是診斷所必備,但屬常見症狀,這些症狀越多越支持腸易激症候群的診斷①排便頻率異常(每天排便> 3次);糞便性狀異常(稀糊狀,成形軟便或稀水樣);③糞便排出過程異常(急迫感、排便不盡感);④ 黏液便;⑤胃腸脹氣或腹部膨脹感。(3)缺乏可解釋症狀的形態學改變和生化異常。排除腫瘤、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等器質性疾病。共952例,按就診序號(1 1)隨機分成兩組, 治療組476例,其中男248例,女228例;年齡為14-72歲(平均40歲);病程半年_20年 (平均12年);對照組476例,男244例,女232例;年齡13-70歲(平均38歲);病程半年-20年(平均12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P > 0. 05)。(II)、治療方法1、治療方案(1)治療組 用乾薑50份,附子20份,肉桂20份,吳茱萸15份,胡椒15份,木香15份,蒼朮20 份,補骨脂15份,石榴皮15份,赤石脂15份。諸藥混合,烘乾,粉碎成80 120目細粉。患者取仰臥位,將藥粉敷於神闕穴上, 用醫用膠布固定,持續敷貼3天後取下藥物,再更換新藥,連續貼敷12天,為一療程,休息3 天,繼續下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後統計療效。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任何藥物。(2)對照組口服補脾益腸丸,每次6克,每日三次。服用療程同治療組。(III)、療效觀察1、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根據主要症狀總分值(為各項症狀積分之和)求出療效指數。療效指數=(治療前主要症狀總分值-治療後主要症狀總分值)/治療前主要症狀總分值χιοο%。痊癒主要症狀消失,大便成形,粘液消失,療效指數100% ;顯效主要症狀基本消失,大便近似成形,粘液明顯減少,療效指數> 75% ;有效主要症狀好轉,大便仍溏,粘液減少,療效指數> 30%但< 75% ;無效臨床症狀無改善,療效指數<30%。治療前後主要症狀(包括腹痛、腹脹、排便次數、排便不盡感、大便性狀等)積分變化。主要症狀程度分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按無、輕度、中度、重度4級計0 3分,無症狀積0分,輕度積1分,中度積2分,重度積3分。2、統計學方法所有資料用SpsslO. 0統計軟體分析,有效率比較用χ2檢驗,症狀計分比較用t檢驗。3、治療結果(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中藥外敷散劑,其特徵在於其處方為乾薑50份,附子20份,肉桂20份,吳茱萸15份,胡椒15份,木香15份,蒼朮20份,補骨脂15份,石榴皮 15份,赤石脂15份;所述的份均指重量份。
2.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中藥外敷散劑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按照以下步驟製備而成所述的處方藥混合,烘乾,粉碎成80 120目細粉。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中藥外敷散劑及其製備方法,其處方為乾薑50份,附子20份,肉桂20份,吳茱萸15份,胡椒15份,木香15份,蒼朮20份,補骨脂15份,石榴皮15份,赤石脂15份。經臨床對476例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患者進行神闕穴外敷治療,總有效率99.2%,顯效率67.4%,治癒率35.3%。未見不良反應。
文檔編號A61K33/26GK102188685SQ20111011760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7日
發明者嚴婉力, 劉仁靜, 吳長巖 申請人:吳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