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效低毒的放線菌素d類抗腫瘤新化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12:44:36 3
專利名稱:一種高效低毒的放線菌素d類抗腫瘤新化合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個新的化合物,具體是指一個放線菌素D的新類似物及該 化合物的製備方法和抗腫瘤作用。
背景技術:
放線菌素D(ActinomycinD, AMD,亦稱更生黴素),是國家基本醫療保 險藥物品種之一,在臨床廣泛用於治療多種惡性腫瘤,如小兒腎母細胞瘤 (Wilm,s Tumor)、妊娠絨毛膜上皮癌、惡性葡萄胎、何杰金氏惡性淋巴瘤 (Hodgkin's disease)等多種惡性腫瘤,有顯著的療效。近年來發現放線菌素 D有抗HIV病毒作用,並對愛滋病患者易感染的Kaposi's腫瘤細胞有誘導凋 亡作用。但是放線菌素D較強的毒性限制了該藥物的應用範圍。
放線菌素D分子內含有兩個環五肽和平面結構的吩噁嗪酮,其環五肽中 1位胺基酸為蘇氨酸(Threonine, Thr), 2位胺基酸為D型纈氨酸(D-Valine, D-Val), 3位胺基酸為脯氨酸(Proline, Pro), 4位胺基酸為N甲基甘氨酸 (Sarcosine, Sar), 5位胺基酸(Aa5)為L型N甲基纈氨酸(L-MeVal)。其 結構參見下式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
放線菌素D很強的毒性限制了其應用範圍,放線菌素D對增殖期細胞與 非增殖期細胞毒性的差別說明其選擇性毒性並非完全由RNA的合成被抑制而引起。藥理學研究表明放線菌素D在體內代謝緩慢,在宿主細胞核內產生 積累,也會直接導致累積毒性。
放線菌素D通過與DNA結合,抑制DNA的轉錄過程,從而表現出放線 菌素D的生物活性,因此放線菌素D的研究熱點集中在與DNA結合的機理 及其抗腫瘤活性與毒性方面。放線菌素D的結構對其抗腫瘤等活性非常重要, 胺基酸的替換或者細微的修飾,都可以影響與DNA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會影 響到疏水性、膜穿透性等特徵,從而對抗腫瘤活性和毒性產生較大的影響。 現有技術中採用了多種方法對放線菌素D進行結構改造,例如在吩噁嗪酮 8位進行N取代a無C7z綴5bc" 1994, 116:4154);吩噁嗪酮7位氨基取代 類似物U 1983, 26:448; /C/^w., 1988, 31:1540等);吩噁
嗪酮2位氨基進行修飾改造或引入自由基(CTzem. 5m, 1967, 100:1051 ;乂 MW Cfem., 1979,22:1051等);環五肽2、 3、 4、 5位胺基酸分別替換和修飾的類 似物U Med Ozew., 1991, 94:1297; Biochemistry, 1996, 35:13240等),通過 這些技術措施得到的類似物中,有一些表現出較好的生物活性,但是作為藥 物來說,所得產物的毒性仍然較大。
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放線菌素D的類似物"(申請號200410026093.1),
其對放線菌素D分子內兩個環五肽2位和5位胺基酸同時組合替換,在保持 較高的轉錄抑制活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抗腫瘤活性,但其後的抗腫瘤活 性和毒性研究發現,2位胺基酸替換為D-Phe時引起的側鏈的空間位阻效應, 雖然導致兩環之間空間位置發生較大變化,卻表現出抗腫瘤活性的下降。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放線菌素D類似物中環五肽2位和5位胺基酸同時組合替換後, 表現出抗腫瘤活性的下降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效低毒的放線 菌素D類抗腫瘤新化合物,該化合物保持原有環五肽2位結構和兩環之間空 間位置,以有利於保持對DNA的嵌入作用,但是採用N-Me-D-Leu替換環肽 5位的N-Me-L-Val,延長5位胺基酸側鏈基團並使胺基酸側鏈空間結構翻轉, 進一步提高與DNA之間的結合作用。研究試驗表明該化合物抗腫瘤活性顯 著提高,並且降低了毒性,具有明顯的創新性和優越性,具有用於臨床抗腫瘤的潛在價值。
一種高效低毒的放線菌素D類抗腫瘤新化合物,其結構式如下所示
conhr conhR
O^^j^Sd r= ljhr-/)-Val2-Pro-Sar-w-Me-D-Leu5 ch3 ch3 I-o——~~~I
式中環五肽上的5位胺基酸(Aa5)為D型N甲基亮氨酸(N-Me-D-Leu 或D-MeLeu)。
本發明的化合物的製備方法是將化合物N-苄氧羰基-N-甲基甘氨酸叔丁酯 溶於甲醇中,用10%鈀碳催化氫化,脫去Z (CBz,苄氧羰基)保護基後, 與N-苄氧羰基-脯氨酸(Z-Pro)通過DCC (N,N-二環己基碳二亞胺)法縮合 得到二肽,再經過催化氫化脫去Z保護基後,與N-苄氧羰基-D型纈氨酸 (Z-D-Val)通過DCC法縮合得到三肽,再經過催化氫化脫去Z保護基後與 N-苄氧羰基-蘇氨酸(Z-Thr)用DCC/HOBt活化酯法縮合得到四肽;再將四 肽與D型N甲基亮氨酸(D-MeLeu)用DCC法縮合反應得到線性五肽,再 用三氟乙酸脫除五肽N端BOC (叔丁氧羰基)和C端OtBu (叔丁基)保護 後,用三乙胺將體系調為中性,用BOP-Cl作為縮合劑在二氯甲垸(DCM) 中反應得到環五肽,再經催化氫化脫除Z-Thr的Z保護基後,用DCC/HOBt 活化酯法與3-苄氧基-4-甲基-2-硝基-苯甲酸(BMNBA)縮合,再經催 化氫化後,在磷酸緩衝液中用K3Fe(CN)6氧化得到終產物[D-MeLeu5]2 AMDo
本發明的優點是
研究表明,放線菌素D與DNA發生作用,選擇性的抑制RNA的合成而 表現出抗腫瘤活性。對放線菌素D與DNA作用過程的研究表明,放線菌素 D吩噁嗪酮部分插入到DNA的5'-GC-3,鹼基對中形成氫鍵,兩個環五肽位於 DNA的小溝內,通過疏水堆積作用與DNA小溝表面作用,而環肽5位氨基 酸側鏈基團的體積、側鏈基團的構型(L型與D型胺基酸側鏈所指方向不同)、 親水性還是疏水性都將決定藥物與DNA結合的選擇性。本發明的化合物在不改變放線菌素D兩環之間空間位置,並且不影響放線菌素D與DNA嵌合作 用的基礎上,對環五肽5位胺基酸用D型N甲基亮氨酸(D-MeLeu)進行替 換,改變了原有的5位N甲基纈氨酸側鏈基團的指向和基團的體積,從而對 藥物的微觀結構進行了調整。
本發明的化合物,通過MTT法即四甲基偶氮唑鹽微量酶反應比色法,對 人肝癌細胞BEL-7402、人乳腺癌細胞MCF-7、舌癌細胞TB、人肝癌細胞 HepG-2、人胃腺癌細胞SGC-7901等腫瘤細胞株進行了體外抗腫瘤活性測試。 結果表明該化合物對MCF-7、 TB、 HepG-2、 SGC-7901等腫瘤細胞株的體外 抗腫瘤活性明顯高於放線菌素D母體。DNA結合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的化 合物與放線菌素D母體作用方式相同,以嵌入作用為主與DNA結合。小鼠 急性毒性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的化合物的毒性低於放線菌素D母體。因此 本發明化合物高效低毒的特點使其具有用於臨床抗腫瘤的潛在價值。
圖1放線菌素D與DNA結合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其中藥物濃度為 2pM, DNA濃度分別為IO、 20、 30、 40、 50和60 ^M。曲線1代表DNA濃 度為10pM,曲線2代表DNA濃度為20pM,曲線3代表DNA濃度為30jaM, 曲線4代表DNA濃度為40pM,曲線5代表DNA濃度為50pM,曲線6代表 DNA濃度為60[xM。
圖2放線菌素D類似物[D-MeLeu5]2 AMD與DNA結合的紫外-可見吸收 光譜,其中藥物濃度為2(aM, DNA濃度分別為10、 20、 30、 40、 50和60 iiM。 曲線1代表DNA濃度為10pM,曲線2代表DNA濃度為20pM,曲線3代表 DNA濃度為30jiM,曲線4代表DNA濃度為40pM,曲線5代表DNA濃度 為50(iM,曲線6代表DNA濃度為60|aM。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D-MeLeu5]2 AMD的合成
I取化合物N-苄氧羰基-N-甲基甘氨酸叔丁酯0.63g (2.26mmol)溶於6ml 無水甲醇(MeOH)中,加入80mg 10%Pd/C,加氫攪拌2小時後過濾,濃縮, 向殘渣中加入Z-Pro0.535g(2.15mmo1),用乾燥的二氯甲烷(DCM)溶解並
6冷卻到-10。C,加入0.44g(2.15mmol)DCC的二氯甲烷溶液,在-10。C反應2 小時後,室溫反應過夜。過濾掉反應生成的DCU,濃縮濾液,殘渣溶於乙酸 乙酯(EtOAc),依次用10%檸檬酸水溶液、10%碳酸氫鈉(NaHC03)水溶 液、飽和氯化鈉(NaCl)水溶液洗滌,並用無水硫酸鈉(Na2S04)乾燥。過 濾,減壓蒸除溶劑,粗產物經矽膠柱層析(EtOAc:石油醚PE 2:1),得到無 色油狀產物N-苄氧羰基-脯氨醯-N-甲基甘氨酸叔丁酯;
II取化合物N-苄氧羰基-脯氨醯-N-甲基甘氨酸叔丁酯2.34g (6.22mmo1) 溶於50ml無水MeOH中,加入300mg 10%Pd/C,氫化2小時後過濾,濃縮, 向殘渣中加入Z-D-Val 1.87g (7.46mmo1),用乾燥的DCM溶解並冷卻到 -10。C,加入1.54g(7.46mmol)DCC的DCM溶液,-10。〔反應2小時後,室 溫反應過夜。後處理過程同上,粗產物經矽膠柱層析(EtOAc:PE2:l),得 到無色油狀產物N-苄氧羰基-D-纈氨醯-脯氨醯-N-甲基甘氨酸叔丁酯;
III取化合物N-苄氧羰基-D-纈氨醯-脯氨醯-N-甲基甘氨酸叔丁酯1.2g (2.53mmol)溶於40ml無水MeOH中,加入100 mg 10%Pd/C,氫化2小時後 過濾,濃縮得到脫保護三肽。Z-Thr 810mg, (3.20mmol)與HOBt 432mg (3.20mmol)溶於DCM中,並加入少量DMF至HOBt溶解,將反應液 冷卻到-10。C,加入660mg(3.20mmol)DCC的DCM溶液,-10。C反應15分 鍾後,室溫反應一小時,將反應混合液轉入脫保護三肽中,室溫反應過夜, 後處理過程同上,粗產物經矽膠柱層析(EtOAc),得到白色粉末狀的N-苄氧羰基-蘇氨醯-D-纈氨醯-脯氨醯-N-甲基甘氨酸叔丁酯;
IV取化合物N-苄氧羰基-蘇氨醯-D-纈氨醯-脯氨醯-N-甲基甘氨酸叔丁酯 1.00g (1.74mmol)與Boc-D-MeLeu 640.0mg (2.61mmo1),用乾燥的DCM 溶解並冷卻到-10。C,加入540.0mg (2.61mmol)DCC的DCM溶液,以及二 甲基氨基吡啶(DMAP) 160mg (1.31mmo1),室溫反應過夜,後處理過程 同上,粗產物經矽膠柱層析(EtOAc:PE2:l),得到白色粉末狀N-叔丁氧羰 基-N-甲基-D-亮氨醯-N-苄氧羰基-蘇氨醯-D-纈氨醯-脯氨醯-N-甲基甘氨酸 叔丁酯;
V取化合物N-叔丁氧羰基-N-甲基-D-亮氨醯-N-苄氧羰基-蘇氨醯-D-纈氨醯-脯氨醯-N甲基甘氨酸叔丁酯400.Omg (0.50mmol)溶於10ml TFA 中,在0。C攪拌4小時,蒸除TFA,加入EtOAc蒸除殘留TFA,產物 用50ml無水DCM溶解後,於0°C加TEA調pH至7,用500ml DCM 稀釋反應體系,加入B0P-C1 191.0mg (0.75mmol), 27-29°C反應5天, 後處理過程同上,粗產物經矽膠柱層析(EtOAc:MeOH12:l),得到白色粉 末狀N-苄氧羰基-蘇氨醯-D-纈氨醯-脯氨醯-N甲基甘氨醯-N-甲基-D-亮 氨醯內酯;
VI取化合物N-苄氧羰基-蘇氨醯-D-纈氨醯-脯氨醯-N-甲基甘氨醯 -N-甲基-D-亮氮醯內酯236mg (0.38mmol)溶於20ml無水MeOH中,加 入20 mg 10%Pd/C,氫化2小時後過濾,濃縮得到脫保護環五肽。BMNBA 154.7mg (0.54mmol)與HOBt 72mg (0.53mmol)溶於DCM中,並加入少 量DMF至HOBt溶解,將反應液冷卻到-10。C,加入108.8mg(0.53mmo1) DCC的DCM溶液,-10°(:避光反應15分鐘後,室溫避光反應一小時,將反 應混合液轉入脫保護環五肽中,室溫避光反應過夜,後處理過程同上,粗 產物經矽膠柱層析(EtOAc:MeOH 12:1),得到白色粉末狀的3-苄氧基-4-甲基-2-硝基-苯甲醯-蘇氨醯-D-纈氨醯-脯氨醯-N-甲基甘氨醯-N-甲基 -D-亮氨醯內酯;
VD取化合物3-苄氧基-4-甲基-2-硝基-苯甲醯-蘇氨醯-D-纈氨醯-脯 氨醯-N-甲基甘氨醯-N-甲基-D-亮氨醯內酯21mg (0.027mmo1)溶於 10ml無水MeOH中,加入10mg 10%Pd/C,避光催化氫化2小時後過濾,濾 液加至等體積的含有30.6mg (0.092mmol) K3Fe(CN)6的pH7.12的0.067M 磷酸緩衝液中,空氣中攪拌反應20分鐘,用水稀釋反應體系,EtOAc 萃取產物,產物用飽和NaHC03溶液洗滌三次,10%鹽酸洗滌三次, 飽和NaCl洗滌,無水Na2S04乾燥。過濾,減壓蒸除溶劑,粗產物經矽 膠柱層析(EtOAc:MeOH5:l),得到紅色固體[D-MeLeu5]2AMD; [a]D20 = -87。(c = 1.53,MeOH); 'H畫R (CDC13, 400M): 8.38 (1H, s, NH ), 8.08 (1H, s,麗),7.78 (1H, s, NH), 7.55 (1H, s, 8-H), 7.35 (1H, s, 7鄰,7.07 (1H, s, NH), 2.92 (6H, s, N-CH3), 2.73 (6H, s, N-CH3), 2.57 (3H, s, 6-CH3), 2.22 (3H, s:4-CH3), 1.23 (顧,s, Thr-CH3, Val-CH3, MeLeu畫卩-H), 1.04 (6H, s, Val-CH3), 0.87 (12H, d, MeLeu-CH3);高分辨質譜(ESI-MS): m/z 1283.6693 (M+H""), C64H91N12016,計算值1283.6671; m/z 1305.6478 (M+Na+), C64H9N12016Na, 計算值1305.6490
實施例2: [D-MeLeu5]2 AMD的體外抗腫瘤活性實驗
本發明的化合物和放線菌素D母體,通過對人肝癌細胞BEL-7402、人乳 腺癌細胞MCF-7、舌癌細胞TB、人肝癌細胞HepG-2、人胃腺癌細胞SGC-7901 等腫瘤細胞株,採用MTT法進行了體外抗腫瘤活性測試和比較。MTT法即 四甲基偶氮唑鹽微量酶反應比色法。MTT是一種噻唑鹽,化學名3-(4,5-二甲 基_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唑,水溶液為黃橙色。氧化型的MTT進入細胞 後被脫氫酶還原生成藍紫色的甲臢(Formazan)顆粒沉積於細胞內或細胞周 圍。由於甲臢的生成量與細胞數量、細胞種類、作用時間等有關。當細胞種 類、作用時間一定時,則甲臢的生成量與細胞數量呈正比,本方法根據該比 例關係,通過測定腫瘤細胞代謝活性的減少來反映藥物對腫瘤細胞的抑制作 用。活細胞生成的甲臢經溶解後用酶標測定儀比色定量,測定波長為570 nm, 其顏色深淺直接與活細胞數有關,與對照比較即可計算藥物對腫瘤細胞的抑 制和殺傷作用。
I材料儀器MultiskanEX酶標儀,Olympus倒像型系統顯微鏡。材料 RMPI-1640培養基購自Sigma,小牛血清購自中美合資蘭州民海生物技術公 司,胰蛋白酶和MTT均購自上海生工,[D-MeLeu5]2 AMD及放線菌素D母 體均為本實驗室自己合成,HPLC純度大於95% ( C18反相柱,流動相MeOH : H20 = 80 : 20 );人肝癌細胞BEL-7402 ( Human hepatic carcinoma BEL-7402, BEL-7402)、人乳腺癌細胞MCF-7、舌癌細胞TB、人肝癌細胞HepG-2和人 胃癌細胞SGC-7901 ( 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SGC-7901, SGC-7901 )引 自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和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緩衝溶液D-Hanks緩衝液 O//7.0-7.2, 8.0 g/LNaCl, 0.2 g/LNaH2P04, 1.4 g/LNa2HP04, 2.2 g/LNaHC03, 0.4g/LKCl, 0.01g/L酚紅,1.0 g/L葡萄糖),用去離子水配製,8磅滅菌15 分鐘;
9II取培養3 4天,處於對數生長期生長旺盛的腫瘤細胞,用0.25%胰蛋 白酶消化,使貼壁細胞脫落,用含10。/。小牛血清的RMPI-1640培養液使細胞 懸浮,用玻璃吸量管輕輕吹打成單細胞懸液;
III取少許細胞懸液加等量的0.4%臺盼藍染液,顯微鏡下用血細胞計數 板計數活細胞(臺盼藍不著色的為活細胞);
IV用新鮮的含10%小牛血清RMPI-1640培養液稀釋細胞懸液,調整細 胞濃度為0.5Xl5個/ml;
取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加入調好的細胞懸液100nl,置於37。C, 100% 相對溼度,含5%(:02、 95%空氣的培養箱中培養24小時;
V藥物用含10%小牛血清的RMPI-1640培養液配製,作五個稀釋度(1/4 倍稀釋),其濃度為終濃度的2倍,樣品不需加熱消毒或過濾;每個劑量組5 個平行孔,加入藥液100 pl/孔,因為接種的細胞懸液體積是100 pl,因此, 藥液被稀釋了 2倍後等於所需要的終濃度;
VI將96孔細胞培養板置於培養箱中繼續培養48小時後取出,每孔加5 mg/ml的MTT溶液(用RMPI-1640培養液配製)10 pl,然後在培養箱中溫 育4小時;仔細吸去上清,每孔加入150 pl DMSO,於微量振蕩器震蕩以使 甲臢完全溶解;用酶標儀在570nm波長處測OD值。數據處理以T/C值表示, T/C%=100XOD值處艦/OD值對照組。通過回歸計算,可求出T/C=50%的藥物
濃度,即IC50值。
VII實驗結果
表1.放線菌素D和D-Me-Leu52AMD對腫瘤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藥物半抑制濃度IC50(1 >< 10-6 M )
SGC-7卯1BEL-7402TBHepG-2MCF-7
放線菌素D0.1260.0740.190.120.0162 AMD0.070攝0扁80.0520細0
實驗結果顯示,放線菌素D類似物[D-Me-Leu5]2 AMD除了對BEL-7402 的作用與母體基本相同外,對SGC-7901、 TB、 HepG-2、 MCF-7等腫瘤細胞 的體外抗腫瘤活性提高2倍到20倍,作用非常顯著。研究結果表明,本發明 的化合物比較母體對於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有顯著提高,顯示出一定的臨床應用前景。
實施例3: [D-MeLeu5]2 AMD的DNA結合活性研究
放線菌素D與DNA發生嵌入作用時,可見光譜表現為紅移和減色效應; 當放線菌素D類似物與DNA的結合方式與母體類似,以嵌入作用為主時, 紫外—可見光譜表現為紅移和減色效應;當放線菌素d類似物與dna的結
合方式以疏水堆積作用為主時,紫外一可見光譜表現僅為減色效應,或者有 微弱的紅移。通過研究[D-MeLeu5]2 AMD和放線菌素D母體與DNA結合的 紫外一可見光譜,可以研究[D-MeLeu5]2 AMD與DNA結合方式的變化。
I材料與方法儀器Hewlett-Packard公司的HP-8453型紫外一可見分 光光度計。材料小牛胸腺DNA購自Sigma,用前檢測A260/A280>1.8,純 度符合實驗要求;[D-MeLeu5]2 AMD和放線菌素D母體均為本實驗室合成, HPLC純度大於98。/。。緩衝溶液45mMTris緩衝液(pi/8, 1.25mMMgCl2, 2.5 mM NaF, 6.0 mM KC1 ),所有緩衝液均用雙蒸水配製。
II藥物溶液和DNA溶液藥物用丙酮助溶後溶解於45mM Tris緩衝液 中,濃度為2pM,其在440nm處的吸光值約為0.049; DNA的濃度按照260nm 摩爾消光係數1.25Xl4M"cm"來配製,配製成6個梯度125, 250, 375, 500, 625, 750(iM;
III紫外一可見吸收光譜分析加入0.16mLDNA溶液和1.84mL緩衝溶 液,充分混合,靜置10分鐘,作為空白對照;加0.16mL的緩衝溶液和1.84 mL的藥物溶液,充分混合後在350-600 nm的波長範圍內掃描,作為沒有加 入DNA時的藥物吸光曲線;加入0.16 mL相應濃度DNA溶液和1.84mL藥 物溶液,充分混合,靜置10分鐘,在350-600nm的波長範圍內掃描,改變 DNA濃度重複6次,得到藥物在6個DNA濃度梯度下的吸光曲線。
IV實驗結果如圖l、圖2和表2所示
表2.放線菌素D和[D-MeLeu512 AMD與DNA結合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的紅移和減色效應
藥物最大吸收波長Xms>ma最大吸收波長變化AUnmb減色率H(%)b
放線菌素D44111432AMD4421342
a: 45mM Tris buffer;b: 45mM Tris buffer, C DNAbase/Cdmg = 30
H:減色率,加入DNA後最大光吸收值較未加入DNA時降低的百分率
根據[D-Me-Leu5]2 AMD和放線菌素D與DNA結合的紫外一可見光譜, 以及相應的紅移和減色效應數據,可以看出[D-Me-Leu5]2 AMD與放線菌素D 母體作用方式相同,主要以嵌入作用與DNA結合,而5位側鏈的延長對類似 物與DNA的結合方式,尤其是嵌合作用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實施例4: [D-MeLeu勺2AMD的急性毒性實驗
對[D-Me-Leu5]2 AMD和放線菌素D進行小鼠急性毒性測試和比較。
I實驗方法18-22g昆明小鼠,隨機分為六組,每組10隻小鼠,雌雄各 半;藥物預設6種濃度,相鄰濃度之間的比值為0.8;實驗前小鼠禁食過夜, 採用腹腔給藥方式,每隻小鼠給藥體積為0.2ml/10g,給藥後觀察14天,期 間觀察小鼠的反應情況以及記錄小鼠的死亡數;
II計算藥物的LDM):通過寇氏法計算藥物的LD,
寇氏法的計算公式l。gLD5。=Xm-d(Ep-0.5), Xm為最大劑量的對數,d 為相鄰劑量比值的對數,p為各組的死亡率,Ep為各組死亡率的總和。
LD5o的95。/o可信限"。g(logLD5o土1.96XSlogLD50),其中SlogLDso為標 準誤差。
III實驗結果
表3.放線菌素D和[D-Me-Leu52 AMD的小鼠急性毒性實驗結果(LD50)
藥物半致死劑量LDso (mg/kg)95%可信限(mg/kg)
放線菌素D0.8340.736 0.9442 AMD1.3791.312 1.450
急性毒性實驗結果顯示,本發明的化合物[D-Me-Leu5]2 AMD與放線菌素 D母體相比較,毒性顯著降低,約為放線菌素D母體的60。/。左右,結合顯著 提高的抗腫瘤活性,可以認為本發明的化合物[D-Me-Leu5]2 AMD是一種高效 低毒的,具有明顯應用潛力和價值的抗腫瘤藥物。
1權利要求
1、一種高效低毒的放線菌素D類抗腫瘤新化合物,其結構式如下所示式中環五肽上的5位胺基酸為D型N甲基亮氨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效低毒的放線菌素D類似物[D-MeLeu5]2 AMD作藥物在抗腫瘤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效低毒的放線菌素D類抗腫瘤新化合物,其結構式如上所示。本發明的化合物在不改變放線菌素D兩環之間空間位置,並且不影響放線菌素D與DNA嵌合作用的基礎上,對放線菌素D環五肽5位胺基酸用D型N甲基亮氨酸(D-MeLeu)進行替換,改變了原有的5位N甲基纈氨酸側鏈基團的指向和體積,得到的[D-MeLeu5]2AMD表現出更好的抗腫瘤活性和更低的毒性,具有用於臨床抗腫瘤的潛在價值。
文檔編號C07K7/00GK101429235SQ200810182050
公開日2009年5月13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29日 優先權日2008年11月29日
發明者倪京滿, 張邦治, 銳 王 申請人: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