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心血管科用引流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09:24:4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引流裝置,尤其是一種心血管科用引流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引流設備也越來越先進。經檢索得知專利號為201320640277.1的專利公開了一種負壓引流設備,由負壓吸引器和吸引導管組成,負壓吸引器包括彈性負壓瓶,彈性負壓瓶頂端設置有與彈性負壓瓶內腔導通的排出管,排出管上設置有密封頭,所述的彈性負壓瓶頂端設置有多個與彈性負壓瓶內腔導通的引流連接管,每個引流連接管內均設置有從彈性負壓瓶外部向內腔導通的第一單向閥,每個引流連接管的上開口內均插接有引流連接管密封塞;該專利能夠當某個正在使用的引流連接管或其內部設置的第一單向閥出現損壞時,僅需將吸引導管重新安裝在另一個去掉了引流連接管密封塞的引流連接管上,即可繼續進行引流,避免換掉整個負壓吸引器,能夠降低醫療成本,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但在使用過程中由於容器空間有限不能實現連續引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在此提供一種心血管科用引流裝置,包括負壓管、第一集液瓶、第二集液瓶、負壓橡皮球以及緩衝瓶;設備主體是由密封蓋、第一集液瓶、第二集液瓶、緩衝瓶組成,第一集液瓶和第二集液瓶是兩個相匹配的半圓柱;在第一集液瓶和第二集液瓶的側面上各設置有玻璃視窗和刻度線;在第一集液瓶和第二集液瓶的上方設置有兩個相匹配的半圓柱型開口;緩衝瓶設置在第一集液瓶和第二集液瓶的正上方,且緩衝瓶出口與半圓柱型開口相配合;緩衝瓶的出口與半圓柱型開口結合處設置有密封圈;密封蓋上設置有負壓管,負壓管與負壓橡皮球連接;吸引導管設置在密封蓋上,並在密封蓋上設置有壓力表;緩衝瓶出口的上部設置有切換塞,切換塞轉動設置在緩衝瓶出口的下端,切換塞上設置有通孔,切換塞上與轉動杆連接,轉動杆穿出密封蓋的上部,並在轉動杆上端端部設置有轉動把手,轉動杆與密封蓋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吸引導管的端部設置有連接接頭,連接接頭與一根單獨引流管或與帶有分叉的引流管螺紋連接;單獨引流管的管壁設置有小孔;帶有分叉的引流管包括導管和粘結基質,粘結基質為兩層結構,上層為不透氣結構,下層為矽膠,下層設置有與導管連通的孔狀結構;所述的負壓橡皮球內部設置有彈性金屬片和彈簧。
作為本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所述的小孔個數為3-6個。
作為本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所述的負壓管上設置有單向閥。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改進一:在負壓橡皮球內設置彈性金屬片和與金屬片配合的彈簧,使按壓時產生的彈性更大,不至於出現由於壓強太大而造成負壓橡皮球無法依靠自身彈性還原的情況,這種設計吸力更大、吸氣效果更好。
改進二:將第一集液瓶和第二集液瓶設置為相互配合的半圓柱,節省了空間,通過緩衝瓶和切換塞與第一集液瓶和第二集液瓶轉換連接,達到可以更換集液瓶的目的,進而實現連續引流。
改進三:吸引導管的端部設置有連接接頭,可以根據不同需求安裝不同的吸引結構。單獨引流管的管壁設置有小孔,在因為有雜質而堵塞管孔時,可以通過設置在管壁的小孔達到引流的目的。
改進四:設置帶有分叉的引流管包括導管和粘結基質,粘結基質為兩層結構,上層為不透氣結構,下層為矽膠,下層設置有與導管連通的孔狀結構,能夠大面積吸液、引流,採用單面設置孔狀結構通氣,能減少負壓流失,達到定向吸液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用新型的構件14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構件14的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構件13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1-5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心血管科用引流裝置,可以按照圖1-5所示予以實施;包括負壓管1、第一集液瓶2、第二集液瓶3、負壓橡皮球4以及緩衝瓶5;設備主體是由密封蓋6、第一集液瓶2、第二集液瓶3、緩衝瓶5組成,第一集液瓶2和第二集液瓶3是兩個相匹配的半圓柱;在第一集液瓶2和第二集液瓶3的側面上各設置有玻璃視窗9和刻度線91;在第一集液瓶2和第二集液瓶3的上方設置有兩個相匹配的半圓柱型開口7;緩衝瓶5設置在第一集液瓶2和第二集液瓶3的正上方,且緩衝瓶出口51與半圓柱型開口7相配合;緩衝瓶的出口51與半圓柱型開口7結合處設置有密封圈8;密封蓋6上設置有負壓管1,負壓管1與負壓橡皮球4連接;吸引導管10設置在密封蓋6上,並在密封蓋6上設置有壓力表61;緩衝瓶出口51的上部設置有切換塞11,切換塞11轉動設置在緩衝瓶出口51的下端,切換塞11上設置有通孔,切換塞上與轉動杆12連接,轉動杆12穿出密封蓋6的上部,並在轉動杆12上端端部設置有轉動把手121,轉動杆12與密封蓋6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吸引導管10的端部設置有連接接頭101,連接接頭101與一根單獨引流管13或與帶有分叉的引流管14螺紋連接;單獨引流管13的管壁設置有小孔131;帶有分叉的引流管14包括導管141和粘結基質142,粘結基質142為兩層結構,上層為不透氣結構,下層為矽膠,下層設置有與導管連通的孔狀結構15;所述的負壓橡皮球4內部設置有彈性金屬片41和彈簧42,所述的小孔131個數為3-6個,所述的負壓管1上設置有單向閥16。
在負壓橡皮球4內設置彈性金屬片41和與金屬片配合的彈簧42,使按壓時產生的彈性更大,不至於出現由於壓強太大而造成4負壓橡皮球無法依靠自身彈性還原的情況,這種設計吸力更大、吸氣效果更好。
將第一集液瓶2和第二集液瓶3設置為相互配合的半圓柱,節省了空間,通過緩衝瓶5和切換塞11與第一集液瓶2和第二集液瓶3轉換連接,當一個集液瓶集滿液體之後,切換切換塞11,連通到另一個集液瓶,達到可以更換集液瓶的目的,進而實現連續引流。
吸引導管10的端部設置有連接接頭101,可以根據不同需求安裝不同的吸引結構。單獨引流管的13管壁設置有小孔131,在因為有雜質而堵塞管孔時,可以通過設置在管壁的小孔131達到引流的目的。
設置帶有分叉的引流管14包括導管141和粘結基質142,粘結基質142為兩層結構,上層為不透氣結構,下層為矽膠,下層設置有與導管連通的孔狀結構15,能夠大面積吸液、引流,採用單面設置孔狀結構通氣,能減少負壓流失,達到定向吸液的目的。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