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質貯存器、供紙裝置及記錄介質的姿態控制方法
2023-11-12 02:39:22 2
專利名稱:介質貯存器、供紙裝置及記錄介質的姿態控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介質貯存器(stacker)、供紙裝置及記錄介質的姿態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貯存很多記錄介質的介質貯存器通過使供紙臺垂直升降而使該供紙臺上的記錄 介質與拾取輥抵接。因此,其與諸如日本特開2005-330027公報(文獻1)所述的使供紙 臺旋轉從而將記錄介質推至拾取輥的方式不同,可以貯存超過數百張例如超過400張的 龐大數量的記錄介質。另一方面,近年來人們開發並實際應用了嵌入有可實現RFID通信的RFID介質 的記錄介質,例如標籤紙。在這樣的記錄介質中,RFID介質有時被嵌入在偏離其輸送方 向上遊側端部與下遊側端部之間的中央部分的位置。RFID介質的厚度並不那麼大,例如為0.1mm左右。然而,在將上述那樣偏離 配置有RFID介質的記錄介質裝入介質貯存器時,由於RFID介質的厚度累積,記錄介質 以設有RFID介質的一側變高的方式傾斜。另一方面,作為介質貯存器這一技術領域中的技術常識,所拾取的最上方的記 錄介質的姿態最好為水平。這是因為,如果最上方的記錄介質傾斜,則通過拾取輥輸送 的輸送方向也隨著此傾斜而發生傾斜。這樣的傾斜會使位於拾取輥的輸送方向下遊側的 用於僅分離最上方的記錄介質的分離機構中產生不佳狀態。此不佳狀態會導致輸送不 良。分離機構中的不佳狀態例如是指最上方的記錄介質不能被正確分離,或因分離機構 的結構而使最上方的記錄介質發生偏斜。
發明內容
鑑於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即使在層疊貯存輸送方向的上遊側與下遊 側厚度不同的介質的情況下,例如使用在偏離中心的位置具有RFID介質的記錄介質的情 況下,也能將層疊配置的最上方的記錄介質的姿態保持水平。本發明涉及的介質貯存器包括供紙臺,支撐層疊的多張記錄介質;使上述供 紙臺升降的升降機構;底板,安裝在上述供紙臺上,裝載並支撐上述記錄介質,以使上 述供紙臺中上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的下遊側端部對於上遊側端部相對地上下移動;以 及控制部,可調整上述底板的角度,以使最上位的上述記錄介質的表面沿著相對於上述 供紙臺的升降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另外,本發明涉及的供紙裝置包括供紙臺,支撐多張層疊的記錄介質;使上 述供紙臺升降的升降機構;底板,安裝在上述供紙臺上,裝載並支撐上述記錄介質,以使上述供紙臺中上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的下遊側端部對於上遊側端部相對地上下移 動;控制部,可調整上述底板的角度,以使最上位的上述記錄介質的表面沿著相對於上 述供紙臺的升降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以及拾取輥,向指定的輸送方向拾取輸送放置於 上述供紙臺上最上位的上述記錄介質。另外,本發明涉及的記錄介質的姿態控制方法是包括如下組件的介質貯存器中的記錄介質的姿態控制方法支撐多張層疊的記錄介質的供紙臺;使上述供紙臺升降的 升降機構;底板,安裝在上述供紙臺上,裝載並支撐上述記錄介質,以使上述供紙臺中 上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的下遊側端部對於上遊側端部相對地上下移動;記錄介質的姿 態控制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調整上述底板的角度,以使最上位的上述記錄介質的表面 沿著相對於上述供紙臺的升降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
圖1是一個實施方式的整體正視圖。圖2是帶RFID介質的記錄介質的一個示例的俯視圖。圖3是供紙臺及其升降機構的側視圖。圖4是供紙臺及其升降機構的正視圖。圖5是作為供紙臺底板的擺動中心的軸的位置說明圖。圖6是構成控制部的盤簧的作用及最優回復力的說明圖。圖7是供紙臺的另一實施方式的正視圖。圖8是供紙臺的又一實施方式的正視圖。圖9是供紙臺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是整體正視圖。本實施方式的供紙裝置31附加了與介質貯存器101對應的 拾取輥41與分離機構51。作為一個例子,供紙裝置31將圖2所示的記錄介質11貯存於 介質貯存器101。圖2是記錄介質11的一個示例,記錄介質11具有可實現RFID通信的RFID介 質12。雖未在圖2中示出,RFID介質12包括執行RFID通信的IC晶片以及與該IC芯 片連接的天線。記錄介質11將RFID介質12配置於從圖2中箭頭所示的輸送方向的上遊 側端部IlU與下遊側端部IlD的中央部分C偏向下遊側端部IlD的位置。帶RFID介質 的記錄介質11中RFID介質12的厚度例如為0.1mm左右。如圖1所示,供紙裝置31通過拾取輥41拾取輸送貯存於介質貯存器101的記錄 介質11中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通過分離機構51將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與其他的記錄 介質11分離並提供至畫像形成裝置的供紙口(未示出)。拾取輥41隻是將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或者將位於其下方的記錄介質11通過依 靠摩擦進行的拾取輸送送至分離機構51。另外,拾取輥41位於介質貯存器101中貯存的記錄介質11的RFID介質12的 附近(介質貯存器101中貯存的記錄介質11的厚度較厚側的附近)。也就是說,拾取輥 41位於記錄介質11的輸送方向的一端側。
分離機構51包括隔著記錄介質11的饋送路徑SP相互對置的輸送輥52和分離輥 53。輸送輥52在拾取輥41開始旋轉並拾取輸送記錄介質11時旋轉。輸送輥52對拾取 輥41所拾取輸送的記錄介質11施加輸送力。分離輥53在輸送輥52開始旋轉時隨之旋 轉。另外,分離輥53在拾取輥41所拾取輸送的記錄介質11即將到達分離機構51的位 置時停止旋轉。也就是說,供紙裝置31在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及位於其下方的記錄介質11即將到達分離機構51的位置時停止分離輥53的旋轉。因此,分離機構51通過使位於最上 方的記錄介質11下方的記錄介質11碰上分離輥53,可以阻擋位於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 下方的記錄介質11。也就是說,分離機構51僅將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與其他記錄介質 11分離。與其他記錄介質11分離的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被輸送至輸送輥52後被送往畫 像形成裝置的供紙口(未示出)。這樣只有與其他記錄介質11分離的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被輸送,這是因為與最 上方的記錄介質11和位於其正下方的被阻擋的記錄介質11之間的摩擦力相比,最上方的 記錄介質11因輸送輥52的旋轉而受到的輸送力更大。因此,供紙裝置31通過分離機構 51整理好由拾取輥41拾取輸送的多張記錄介質11,並僅分離和饋送最上方的記錄介質 11。這裡,分離輥53的停止旋轉是通過單向離合器(未示出)完成的。另外,記錄 介質11即將到達分離機構51的位置這一點例如可利用配置於拾取輥41與分離機構51之 間的傳感器(未示出)的檢測值來判定。另外,分離機構51並不一定需要是上述那樣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反轉輥 (reverse roller)方式。接下來對介質貯存器101進行說明。圖3是供紙臺103及其升降機構104的側 視圖。圖4是供紙臺103及其升降機構104的正視圖。介質貯存器101將供紙臺103升降自如地安裝在由金屬板形成的一塊基板102 上。使供紙臺103升降自如的是升降機構104。因此,在對升降機構104進行說明之後 再詳細說明供紙臺103。升降機構104具有安裝在供紙臺103的下部且能圍繞水平旋轉軸自由旋轉的一對 升降輥105、以及夾著基板102位於供紙臺103的相對側的一對背面升降輥106。升降機 構104將這些背面升降輥106分別以能圍繞水平旋轉軸自由旋轉的方式安裝在由金屬板制 成的單個輥保持體107上。而且,升降機構104通過形成在基板102上的三個沿著垂直 方向延伸的細長孔狀連接孔108將供紙臺103與輥保持體107連接固定。因此,升降機 構104由於通過位於基板102的表面側的一對升降輥105以及位於背面側的一對背面升降 輥106來支撐供紙臺103,因此,可以使供紙臺103沿著基板102自由升降。其中,從支 撐供紙臺103的支撐支點來看,一對升降輥105與基板102接觸的部分成為位於最下方的 支撐支點,一對背面升降輥106與基板102接觸的部分成為位於最上方的支撐支點。而且,升降機構104具有位於基板102兩側的一對繞帶機構機構109。這些帶卷 掛機構109是在上下一對滑輪110上架設環帶111而形成的,位於下方的滑輪110接受驅 動源(未示出)的動力而旋轉,從而使環帶111旋轉。因此,升降機構104通過將設置 於輥保持體107上的連接部112分別連接固定在一對環帶111上,從而將環帶111的旋轉傳遞至輥保持體107,使供紙臺103升降。接下來詳細說明供紙臺103。供紙臺103具有底板113。底板113是直接承載並支撐多張記錄介質11的部件。 供紙臺103將底板113保持為能夠自由擺動。也就是說,供紙臺103將與拾取輥41所拾 取輸送的記錄介質11的拾取輸送方向正交的軸114置於底板113中央部分,並將底板113 安裝成能以該軸114為中心自由旋轉。因此底板113可自由擺動。圖5是作為供紙臺103的底板113的擺動中心的軸114的位置說明圖。如圖5所示,供紙臺103的底板113具有位於作為施力部件的一對盤簧116之間的安裝在供紙臺 103上的軸114。這裡,對底板113的軸114的配置位置進行深入的探討。在本實施方 式中,供紙臺103將軸114配置在底板113的中央部分。而且,作為記錄介質11的輸送 方向上下遊方向上的寬度,底板113的寬度與記錄介質11的寬度一致。因而,作為底板 113的擺動中心的軸114的位置位於記錄介質11的中央部分C (參考圖5)。本實施方式 的一個重點就在於底板113的軸114位於記錄介質11的輸送方向上下遊方向的中央部分 C。但是,不一定要使底板113的軸114位於記錄介質11的輸送方向上下遊方向的 正中央部分C。底板113的軸114也可以配置於裝載在底板113上的記錄介質11所具有 的RFID介質12與遠離該RFID介質12的記錄介質11的輸送方向上遊側端部IlU或下遊 側端部IlD之間的垂直面上。圖5中示出了底板113的軸114應該被配置的範圍DR。因此,在供紙臺103中,在記錄介質11放置成RFID介質12位於在記錄介質11 的中央部分的輸送方向下遊側的狀態下(圖5中上面的狀態),將底板113的軸114配置 於RFID介質12與遠離該RFID介質12的記錄介質11的輸送方向上遊側端部IlU之間 的垂直面上。相反地,在記錄介質11放置成RFID介質12位於在記錄介質11的中央部 分的輸送方向上遊側時(圖5中下面的狀態),也可以將底板113的軸114配置於RFID 介質12與遠離該RFID介質12的記錄介質11的輸送方向下遊側端部IlD之間的垂直面 上。而且,供紙臺103具有控制底板113的旋轉角度的控制部115,以使最上方的記 錄介質12的表面沿著與供紙臺103的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更具體地,以使因RFID介 質12的厚度而傾斜的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相對於水平面的傾斜角度接近於0度。控制 部115具有作為施力部件的一對盤簧116。這些盤簧116是壓縮狀態下積蓄作用力的壓縮 盤簧,它們隔著軸114配置於放置在底板113上的記錄介質11的上遊側和下遊側兩側, 並分別對底板113向上施力。這些盤簧116具有相同的卷繞數和作用力,並且與軸114 的偏離距離也是相同的。因此,在沒有放置記錄介質11的空置狀態下,底板113保持水 平。在這樣的結構中,介質貯存器101貯存大量的記錄介質11,為拾取輥41的拾取 輸送做準備。為了貯存記錄介質11,將記錄介質11放置在供紙臺103的底板113上。 由此,來進行將在偏離輸送方向上遊側端部與下遊側端部之間的中央部分的位置處設有 RFID介質12的多張記錄介質11層疊並保持在升降自如的供紙臺103上的工序。圖6是構成控制部115的盤簧116的作用以及最佳作用力的說明圖。這裡,在 供紙臺103中,假設以RFID介質12位於記錄介質11的中央部分C的輸送方向下遊側的方式放置記錄介質11。首先,記錄介質11的隔著其中央部 分設有RFID介質12的一側和未設有RFID 介質12的一側的厚度不同。因此,隨著記錄介質11的層疊張數的增加,記錄介質11以 設有RFID介質12的一側變高的方式傾斜(參考圖6 (A))。另一方面,記錄介質11的隔著其中央部分設有RFID介質12的一側和未設有 RFID介質12的一側上,重量也相差RFID介質12的重量。隨著記錄介質11的層疊張數 的增加,從記錄介質11的整體來看,此重量差成比例地增大。因此,本實施方式的介質 貯存器101利用這種隔著記錄介質11的中央部分C在輸送方向上遊側與下遊側之間產生 的重量差,將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的姿態保持水平。也就是說,在圖6所示的示例中, 由於RFID介質位於記錄介質11的中央部分C的輸送方向下遊側,因此,輸送方向下遊側 的重量大於上遊側的重量。因此,配置於輸送方向下遊側的盤簧116收縮,相反,配置 於輸送方向重量側的盤簧116伸長,底板113以向輸送方向下遊側下降的方式傾斜。結 果將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的姿態保持水平。但是,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的姿態是否保持水平依賴於被壓縮的盤簧116的回 復力與伸長的盤簧116的回覆力之和。只要最佳地設定這樣的盤簧116的回覆力,就可 以將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的姿態保持水平。另一方面,如果盤簧116的回覆力過強,則 如圖6(C)所示,記錄介質11的傾斜狀態沒有完全消除,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依然保持 傾斜狀態。另外,如果盤簧116的回覆力過弱時,則如圖6(D)所示,記錄介質11向相 反方向傾斜,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也向相反方向傾斜。因此,選定盤簧116時,首先,在記錄介質11中測定設有RFID介質12的一 側與未設有RFID介質12的一側之間的厚度差、以及設有RFID介質12的一側與未設有 RFID介質12的一側之間的重量差。然後,選定盤簧116,只要其具有在施加相當於所測 重量的負荷時使一對盤簧116的收縮量與所測定的厚度尺寸相等的彈簧比即可。而且, 為使不論供紙臺103的底板113上記錄介質11的裝載張數有多少,都能將最上方的記錄 介質11的姿態保持水平,優選採用負荷與收縮量線性變化的剛度遞增(progressive-rate) 的盤簧116。此外,若像本實施方式一樣將底板113的軸114位於記錄介質11的輸送方向上 下遊方向的中央部分C,則在供紙臺103中,不管是以RFID介質12位於記錄介質11中 央部分C的輸送方向下遊側的方式放置記錄介質11,還是相反地以RFID介質12位於記 錄介質11的中央部分C的輸送方向上遊側的方式放置記錄介質11,都能以同一條件水平 地保持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的姿態。由此來進行控制供紙臺103中放置並支撐記錄介質11的底板113的角度的步 驟,以使因RFID介質12的厚度而傾斜的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相對於水平面的傾斜角度 接近於0度。如上所述,通過本實施方式水平地保持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的姿態,從而由拾 取輥41拾取輸送的記錄介質11的拾取輸送方向也能保持水平,其後進行的分離機構51 中的分離饋送也能正確地進行。因此,可以防止記錄介質11的輸送不良。根據圖7對另一種實施方式進行說明。與圖1至圖6所述的部分相同的部分以 同一標記表示並省略其說明。
圖7是供紙臺103的另一實施方式的正視圖。本實施方式的供紙臺103適用於在供紙臺103中以RFID介質12位於記錄介質11的中央部分C的輸送方向下遊側的方式 放置記錄介質11的介質貯存器101。圖1等所示的介質貯存器101在供紙臺103上設有能自由擺動的底板113。而本 實施方式的介質貯存器101中,底板113的軸114位於供紙臺103前端側,且將底板113 設置成能以該軸114為中心自由旋轉。而且,本實施方式的介質貯存器101將控制部115 設置於能在通過底板113的軸114的垂直面的、在記錄介質11的輸送方向下遊側向上對 底板113施力的位置上。在這樣的結構中,在供紙臺103的底板113上層疊有記錄介質11的情況下,由 於盤簧116因RFID介質12的重量而收縮,因此可以防止記錄介質11因該RFID介質12 的厚度而以輸送方向下遊側變高的方式傾斜。結果可以將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的姿態保 持水平。這裡,對於為了使RFID介質12位於記錄介質11的中央部分C的輸送方向上遊 側而放置記錄介質11的方式的介質貯存器101,可以相應地在記錄介質11的輸送方向上 下遊方向上調換底板113的軸114與盤簧116的位置。另外,底板113的軸114隻要配置在放置於底板113上的記錄介質11所具有的 RFID介質12與遠離該RFID介質12的記錄介質11的輸送方向上遊側端部或下遊側端部 之間的垂直面上即可。根據圖8和圖9對又一種實施方式進行說明。與圖1至圖6所述的部分相同的 部分用同一標記表示並省略其說明。圖8是供紙臺103的又一實施方式的正視圖。圖9 是供紙臺103的立體圖。本實施方式的供紙臺103與圖7所述的實施方式一樣,也適用 於在供紙臺103中以RFID介質12位於記錄介質11的中央部分C的輸送方向下遊側的方 式放置記錄介質11的介質貯存器101。本實施方式的介質貯存器101在供紙臺103上設置撓曲部件121,而不是底板 113及盤簧116。撓曲部件121是被彎曲成U字形的彈性部件,其中下側片固定於供紙 臺103上,上側片成為放置並支撐記錄介質11的底板113。而且,撓曲部件121將底板 113的撓曲自由端FE側配置在放置於底板113上的記錄介質11中層疊厚度因RFID介質 12變厚的一側。因此,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底板113的自由端FE配置在記錄介質11 的輸送方向下遊側。在這樣的結構中,在供紙臺103的底板113上層疊記錄介質11的情況下,撓曲 部件121因RFID介質12的重量而彎曲,從而可以防止記錄介質11因該RFID介質12的 厚度而以輸送方向下遊側變高的方式傾斜。結果可以將最上方的記錄介質11的姿態保持 水平。這裡,對於為了將RFID介質12定位於記錄介質11的中央部分C的輸送方向上 遊側的方式放置記錄介質11的介質貯存器101,可以相對應地將撓曲部件121在記錄介質 11的輸送方向上下遊方向上的朝向反向。另外,控制部115可以通過調節器(未示出)的驅動來控制底板113的擺動角 度。也就是說,通過對調節器進行驅動控制,從而控制底板113擺動角度,以使最上方 的記錄介質11的姿態保持水平。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介質貯存器101貯存的記錄介質11,對在偏離輸 送方向上遊側端部與下遊側端部之間的中央部分的位置處設有RFID介質12的記錄介質 11進行了介紹。對此,記錄介質11不一定要具有RFID介質12,只要是隔著輸送方向上 的中央部的上遊側和下遊側的厚度不同、且較厚的一側重量也較重的記錄介質11,就可 以起到本實施方式的介質貯存器101具有的上述作用效果。此外,本實施方式中介紹了底板113以位置不動的軸114為中心旋轉的結構。對 此,底板113的旋轉中心不一定必須是物理上的軸114。也就是說,也可以使底板113以 虛擬的軸為中心擺動。而且,這種情況下的軸不一定必須是位置不動的,例如也可以是 位置隨著底板113的擺動而偏移的虛擬軸。進一步的效果或變形例可以很容易地被本領域技術人員導出。因而,本發明更 廣泛的方式並不限於以上所表達 和描述的特定的具體代表性實施方式。因此,可以在不 脫離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所定義的總體的發明概念的主旨或範圍的情況下進行各種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介質貯存器,其特徵在於,包括供紙臺,用於支撐層疊狀態的多張記錄介質; 升降機構,用於使所述供紙臺升降;底板,安裝在所述供紙臺上,用於放置並支撐所述記錄介質,以使所述供紙臺中所 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的下遊側端部相對於上遊側端部相對地上下移動;以及控制部,能夠調整所述底板的角度,以使最上方的所述記錄介質的表面沿著與所述 供紙臺的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質貯存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部是一對加力部件,所述一對加力部件隔著所述底板的中央部分,在所述 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的上遊側和下遊側對所述底板進行彈性支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介質貯存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底板具有位於所述一對加力部件之間的安裝在所述供紙臺上的軸, 所述控制部是隔著所述軸在所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的上遊側和下遊側兩側分別對 所述底板向上施力的施力部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介質貯存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底板的軸配置在通過所述底板上所放置的所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的上下遊方 向的中央部分的垂直面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質貯存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部是由彈性部件形成的撓曲部件,所述撓曲部件被彎曲成U字形,且下側 片固定在所述供紙臺上,上側片成為放置並支撐所述記錄介質的底板。
6.—種供紙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供紙臺,用於支撐層疊狀態的多張記錄介質; 升降機構,用於使所述供紙臺升降;底板,安裝在所述供紙臺上,用於放置並支撐所述記錄介質,以使所述供紙臺中所 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的下遊側端部相對於上遊側端部相對地上下移動;控制部,能夠調整所述底板的角度,以使最上方的所述記錄介質的表面沿著與所述 供紙臺的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以及拾取輥,用於沿規定的輸送方向拾取輸送放置在所述供紙臺上最上方的所述記錄介質。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供紙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分離機構,用於從由所述拾取輥拾取輸送的所述記錄介質中僅分離最上方的所述記 錄介質。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供紙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拾取輥位於所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的一端側。
9.一種介質貯存器中的記錄介質的姿態控制方法,所述介質貯存器包括供紙臺, 用於支撐層疊狀態的多張記錄介質;升降機構,用於使所述供紙臺升降;以及底板,安 裝在所述供紙臺上,用於放置並支撐所述記錄介質,以使所述供紙臺中所述記錄介質的 輸送方向的下遊側端部相對於上遊側端部相對地上下移動,所述記錄介質的姿態控制方法的特徵在於,包括調整所述底板的角度的步驟,以使最上方的所述記錄介質的表面沿著與所述供紙臺 的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介質貯存器、供紙裝置以及記錄介質的姿態控制方法。介質貯存器包括供紙臺,用於支撐層疊狀態的多張記錄介質;升降機構,用於使上述供紙臺升降;底板,安裝在上述供紙臺上,用於放置並支撐上述記錄介質,以使上述供紙臺中上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的下遊側端部相對於上遊側端部相對地上下移動;以及控制部,能夠調整上述底板的角度,以使最上方的上述記錄介質的表面沿著大致與上述供紙臺的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
文檔編號B65H1/00GK102020124SQ201010286328
公開日2011年4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5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15日
發明者下裡俊治, 長谷川晴夫 申請人:東芝泰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