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前置水處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養魚系統及方法與流程
2023-11-01 14:59:47 2

本發明涉及漁業養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前置水處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養魚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養殖池塘底質為泥沙底,養殖產生的排池物都沉積在池底,與底泥混合在一起,成為影響水質和滋生病害的溫床。長期養殖還會造成池塘底質老化,病害頻發。傳統池塘養殖基本上採取大排大放的模式來保持水質。當外界水環境中含有有害微生物時往往也會「引狼入室」對養殖生物造成影響。上述問題是傳統池塘養殖難以克服的頑疾。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傳統池塘養殖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前置水處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養魚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採取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明的前置水處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養魚系統是由前置水處理系統和鍋形池塘組成;所述的前置水處理系統是由泡沫分離器、沙濾池和紫外消毒槽組成,泡沫分離器、沙濾池和紫外消毒槽之間通過管道依次連接;紫外消毒槽出口的管道連接蓄水池,處理過的水在蓄水池暴氣24h後排入鍋形池塘使用,鍋形池塘底部設有帶有防逃網的排汙口。
所述的紫外消毒槽中帶有紫外燈。
鍋形池塘的池底水泥硬化。
帶有防逃網的排汙口接有排水管,排水管的排水口設有插管,帶有防逃網的排汙口的直徑為160mm。
鍋形池塘四角分別安裝一臺葉輪式增氧機。
本發明的前置水處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養魚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鍋形池塘每4~6口為一組,投放魚苗或魚種時先投放其中一口池塘,塘水經前置水處理系統處理,在池塘中投放純化培養的綠藻、硅藻藻種,在養殖過程中逐漸形成優勢種;每天換水,池塘透明度維持在25~35cm之間;當透明度低於25cm時,可增加換水量;隨著魚種的生長,當養殖密度接近3500kg/畝時,將池塘中水排低,捕起一半魚種投放到另一口池塘中養殖,直到剩餘一口塘時不再擴大;最後一口池塘作為「輪養塘」;將養殖時間最久的一口池塘即第一口養殖塘裡的魚全部轉入最後一口塘中,這時第一口塘又騰出來作為「輪養塘」,進行15天左右的幹塘曝曬後,第二口養殖池塘的魚全部轉入「輪養塘」中養殖,以此循環類推,數口養殖塘不斷輪流幹塘。
每口池塘四角中安裝四臺葉輪式增氧機,按逆時針方向推水增氧,增氧機在池塘中形成環流,將池塘的汙物集中於「鍋底」,也就是排汙口處。
每口鍋形池塘佔地1畝。
本技術將傳統池塘改造成多個1畝左右的小型池塘,池塘形狀設為鍋形,池底水泥硬化。底部開有排汙口,用160mm管通向排水水槽。排水口設有插管,通過插管控制排放水。每口池塘四角中安裝四臺葉輪式增氧機,按逆時針方向推水增氧。增氧機可在池塘中形成環流,將池塘的汙物集中於「鍋底」,也就是排汙口處。每天投餌後數小時將排水口處的插管拔開,排放少量水即可將汙物排出。池塘損失的水可由前置水處理系統處理過的水補充。「鍋」形池塘4~6口為一組。
本發明的積極效果如下:
本發明為池塘養殖用水設置前置水處理系統,通過泡沫分離、沙濾、紫外消毒步聚較大程度上阻止了外界水環境中敵害微生物進入養殖水體。本發明把前置淨水、塘底排汙、幹塘輪養3個技術相結合,可以從源頭和養殖過程上有效地控制病源,畝產魚量可達4000kg,高產穩產作用明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前置水處理系統的示意圖;
1-泡沫分離器、2-沙濾池、3-紫外消毒槽。
圖2是本發明的鍋形池塘的示意圖;
4-插管、5-鍋形池塘、6-帶有防逃網的排汙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的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由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的前置水處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養魚系統是由前置水處理系統和鍋形池塘5組成;所述的前置水處理系統是由泡沫分離器1、沙濾池2和紫外消毒槽3組成,泡沫分離器1、沙濾池2和紫外消毒槽3之間通過管道依次連接;紫外消毒槽3出口的管道連接鍋形池塘5,鍋形池塘5底部設有帶有防逃網的排汙口6。
所述的紫外消毒槽3中帶有紫外燈。
鍋形池塘5的池底水泥硬化。
帶有防逃網的排汙口6接有排水管,排水管的排水口設有插管4,帶有防逃網的排汙口6的直徑為160mm。
鍋形池塘5四角分別安裝一臺葉輪式增氧機。
本發明的前置水處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養魚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鍋形池塘5每4~6口為一組,投放魚苗或魚種時先投放其中一口池塘,塘水經前置水處理系統處理,在池塘中投放純化培養的綠藻、硅藻藻種,在養殖過程中逐漸形成優勢種;每天換水,池塘透明度維持在25~35cm之間;當透明度低於25cm時,可增加換水量;隨著魚種的生長,當養殖密度接近3500kg/畝時,將池塘中水排低,捕起一半魚種投放到另一口池塘中養殖,直到剩餘一口塘時不再擴大;最後一口池塘作為「輪養塘」;將養殖時間最久的一口池塘即第一口養殖塘裡的魚全部轉入最後一口塘中,這時第一口塘又騰出來作為「輪養塘」,進行15天左右的幹塘曝曬後,第二口養殖池塘的魚全部轉入「輪養塘」中養殖,以此循環類推,數口養殖塘不斷輪流幹塘。
每口池塘四角中安裝四臺葉輪式增氧機,按逆時針方向推水增氧,增氧機在池塘中形成環流,將池塘的汙物集中於「鍋底」,也就是排汙口處。
每口鍋形池塘5佔地1畝。
本發明把前置淨水、塘底排汙、幹塘輪養3個技術相結合,可以從源頭和養殖過程上有效地控制病源,畝產魚量可達4000kg,高產穩產作用明顯。
儘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