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
2023-11-07 22:23:32 2
一種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於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一種更好的選擇。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製成:西洋參20~30重量份,炒白朮5重量份,炒杜仲5重量份,木香3重量份,炒陳皮2重量份,炒枳實5重量份,制香附5重量份,三七5重量份,紅花3重量份,酒赤芍5重量份,炙甘草3重量份。本發明還提供了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的製備方法。本發明藥物可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專利說明】一種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於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近些年來,隨著社會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症以及由以上「三高疾病」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值得重視的是,中青年人群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已成為一種常見疾病、多發疾病,對人類的健康危害極大。因此,防治心 腦血管疾病,已成為醫務工作者的研究重點之一。
[0003]中醫基礎理論指出,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的病變,也必然要影響到臟腑,故氣虛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血少,氣衰無以推動,血必滯澀而淤阻,氣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的作用。人體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的運行津液的輸布,都要靠氣的激發和推動。如,氣虛則推動的作用減弱,臟腑經脈的功能則減退,或發生血行瘀滯,或發生水液停留等各種病變。
【發明者】在臨床實踐中也認識到,氣滯則血瘀,各種原因引起的正氣虛,也是血液瘀阻產生的因素之一,由於氣滯不通,滯於經脈血液流通緩慢、滯澀,進而導致心腦血管供血不足,時間一久,血液中的血脂血球等有型成分,逐步沉積於血管壁,引起血管硬化,管腔變窄,血流緩慢,導致冠心病、腦血栓等心腦疾病的發生。
[0004]目前,國內臨床研究的重點,以及大量上市的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中成藥作用,大多都傾向於擴張血管、活血化瘀。例如,複方丹參片、血塞通、銀杏葉片等,都是常用的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包括上市的中成藥「心腦康」,其藥物組成:丹參、制何首烏、赤苟、枸杞、葛根、川芎、紅花、澤瀉、牛膝、地龍、鬱金、遠志(蜜灸)、九節菖蒲、炒酸棗仁、鹿心粉、甘草。具有活血化瘀,通竅止痛作用,用於淤血阻絡所至的胸痺、眩暈,症見胸悶、心前區刺痛、眩暈頭痛、冠心病心絞痛、腦動脈硬化,見上述症候者。均屬以上類型。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一種更好的選擇。
[0006]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製成:西洋參20~30重量份,炒白朮5重量份,炒杜仲5重量份,木香3重量份,炒陳皮2重量份,炒枳實5重量份,制香附5重量份,三七5重量份,紅花3重量份,酒赤芍5重量份,炙甘草3重量份。
[0007]優選的,所述原料藥中的西洋參用量為20重量份、22重量份、24重量份、26重量份、28重量份或30重量份。
[0008]進一步的,所述藥物為丸劑、片劑、膠囊劑、顆粒劑、口服液。
[0009]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藥物的製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10](I)將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經60~90°C烘乾後,粉碎,過100目篩,得細粉,粉碎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0011](2)蒸製酒赤芍;
[0012](3)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切厚片;
[0013](4)將步驟(2) (3)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以及炒陳皮、紅花加水6~12倍量煎煮2次,每次I~3小時,合併煎液,過濾;濾液濃縮至20°C相對密度為
1.35~1.40的稠膏,過濾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0014](5)將步驟(1)的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細粉與步驟(4)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 木香、炙甘草、炒陳皮、紅花提取濃縮稠膏混合;得到中藥組合物的活性成分,將該活性成分製成所需劑型。
[0015]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藥物的製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16](I)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切片;
[0017](2)酒赤芍蒸製;
[0018](3)將步驟(1) (2)所得的西洋參、三七、制香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炒枳實、炙甘草以及炒陳皮、紅花合併加水6~12倍量,煎煮2次,每次I~3小時,合併煎液,過濾,濾液濃縮至120°C相對密度為1.10~1.30的清膏,加入適量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制粒,包裝,即得顆粒劑。
[0019]具體的,步驟(3)中所述輔料為糊精或蔗糖。
[0020]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藥物的製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21](I)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切片;
[0022](2)酒赤芍蒸製;
[0023](3)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切厚片;
[0024](4)將步驟(1) (2) (3)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以及炒陳皮、紅花合併加水6~12倍量,煎煮2次,每次I~3小時,合併煎液,過濾,濾液濃縮至20°C相對密度為1.15的清膏,冷卻,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70%,攪勻,靜置48小時,吸上清液,回收乙醇,過濾,濃縮,過濾灌封,滅菌,製成口服液。
[0025]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採用的原料應清潔衛生,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的標準。
[0026]本發明中採用常規製法制丸,乾燥、打光,製得濃縮丸劑;或者制粒後壓製成片,製成片劑;或者制粒後填充膠囊,製成膠囊劑。
[0027]根據「氣行則血行」的中醫理論,
【發明者】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時選用以補氣、疏肝、活血為主的「中藥組合物」方劑,選用人參以扶助正氣。這是因為人以氣為先,五臟皆稟受氣而強壯,人之正氣強,則氣行無阻,氣行使血行而不滯,此乃「正氣內存,邪不可幹」。同時,人參還能補益五臟之氣,強壯脾腎。根據《醫學衷中參西錄》說,「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可以此代之」。由於西洋參具有補氣養陰,清火生津功效,實用性更廣泛。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本方選用西洋參,並配以補脾的炒白朮,以補後天之本,補腎氣的炒杜仲,以壯先天之本,三藥組成君藥,共同補五臟之氣,強壯脾腎。方中選用炒枳實、制香附、木香、炒陳皮為臣,是因其可疏肝理氣,助君行氣,使全身氣通血暢,痰化胸開,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鬱氣疏通,則血瘀亦盡除。選用酒赤芍、三七、紅花為佐藥,其可活血化瘀。依君臣之力,化瘀行滯更猛,瘀滯盡而君之氣行更暢通,身體強壯而無疾,炙甘草調和諸藥。[002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中藥組合」方藥物,具有扶助正氣,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等功效,可改善微循環,有效增強心臟泵血動力,增加心腦組織的血流量,從而有助於心腦細胞功能的改善,不僅治療急性心絞痛和腦梗死療效較佳,而且對治療中風後遺症運動功能障礙以及心功能不全等,也有較好的療效,值得推廣運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9]圖1本發明藥物的製備工藝流程圖,圖中虛線框內操作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具體實施方式】
[0030]實施例1本發明藥物的濃縮丸劑製備
[0031]丸劑原料藥配方如下:
[0032]西洋參20克,炒白朮5克,炒杜仲5克,木香3克,炒陳皮2克,炒枳實5克,制香附5克,三七5克,紅花3克,酒赤芍5克,炙甘草3克。
[0033]具體流程見圖1。 [0034](I)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的處理:篩檢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然後經60-90°C烘乾粉碎成過100目篩的細粉,粉碎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0035](2)酒赤芍的處理:篩檢酒赤芍,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然後蒸製。
[0036]( 3 )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的處理,篩檢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切厚片。
[0037](4)炒陳皮、紅花的處理,篩檢炒陳皮、紅花,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
[0038](5)將步驟(2) (3) (4)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炒陳皮、紅花加水6-12倍量,煎煮2次,每次1-3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5-1.40 (20°C)的稠膏。經驗證明,在上述煎煮條件下,可達到殺滅各種微生物的效果,過濾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0039](6)將步驟(1)的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細粉與步驟(5)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炒陳皮、紅花提取濃縮稠膏混合,得到中藥組合物的活性成分。
[0040]然後,用上述混合物制丸、乾燥、打光、製得濃縮丸劑。
[0041]實施例2本發明中藥物的丸劑製備
[0042]丸劑原料藥配方如下:
[0043]西洋參22克,炒白朮5克,炒杜仲5克,木香3克,炒陳皮2克,炒枳實5克,制香附5克,三七5克,紅花3克,酒赤芍5克,炙甘草3克。
[0044]製備方法:
[0045](I)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的處理:篩檢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然後經60-90°C烘乾粉碎成過100目篩的細粉,粉碎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0046](2)酒赤芍的處理:篩檢酒赤芍,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然後蒸製。
[0047]( 3 )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的處理,篩檢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切厚片。[0048](4)炒陳皮、紅花的處理,篩檢炒陳皮、紅花,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
[0049](5)將步驟(2) (3) (4)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炒陳皮、紅花加水6倍量煎煮2次,每次I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5-1.40(20°C)的稠膏,經驗證明,在上述煎煮條件下,可達到殺滅各種微生物的效果,過濾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0050](6)將步驟(1)的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細粉與步驟(5)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炒陳皮、紅花提取濃縮稠膏混合,得到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活性成分。然後,製成濃縮丸劑。
[0051]實施例3本發明中藥物的片劑製備
[0052]片劑原料藥配方如下:
[0053]西洋參24克,炒白朮5克,炒杜仲5克,木香3克,炒陳皮2克,炒枳實5克,制香附5克,三七5克,紅花3克,酒赤芍5克,炙甘草3克。[0054]製備方法:
[0055](I)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的處理:篩檢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然後經60-90°C烘乾粉碎成過100目篩的細粉,粉碎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0056](2)酒赤芍的處理:篩檢酒赤芍,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然後蒸製。
[0057]( 3 )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的處理,篩檢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切厚片。
[0058](4)炒陳皮、紅花的處理,篩檢炒陳皮、紅花,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
[0059](5)將步驟(2) (3) (4)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炒陳皮、紅花加水6倍量煎煮2次,每次I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5-1.40(20°C)的稠膏,經驗證明,在上述煎煮條件下,可達到殺滅各種微生物的效果,過濾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0060](6)將步驟(1)的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細粉與步驟(5)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炒陳皮、紅花提取濃縮稠膏混合,得到中藥組合物的活性成分。然後用上述混合物制粒、乾燥、壓片、治成片劑。
[0061]實施例4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膠囊製備
[0062]膠囊原料藥配方如下:
[0063]西洋參26克,炒白朮5克,炒杜仲5克,木香3克,炒陳皮2克,炒枳實5克,制香附5克,三七5克,紅花3克,酒赤芍5克,炙甘草3克。
[0064]製備方法:
[0065](I)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的處理:篩檢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然後經60-90°C烘乾粉碎成過100目篩的細粉,粉碎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0066](2)酒赤芍的處理:篩檢酒赤芍,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然後蒸製。
[0067]( 3 )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的處理,篩檢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切厚片。
[0068](4)炒陳皮、紅花的處理,篩檢炒陳皮、紅花,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0069](5)將步驟(2) (3) (4)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炒陳皮、紅花加水6倍量煎煮2次,每次I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5-1.40(20°C)的稠膏,,經驗證明,在上述煎煮條件下,可達到殺滅各種微生物的效果,過濾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0070](6)將步驟(1)的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細粉與步驟(5)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炒陳皮、紅花提取濃縮稠膏混合,得到中藥組合物的活性成分。然後用上述混合物制粒、乾燥、填充膠囊,製成膠囊劑。
[0071]實施例5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顆粒的製備
[0072]顆粒劑原料藥的配方如下: [0073]西洋參28克,炒白朮5克,炒杜仲5克,木香3克,炒陳皮2克,炒枳實5克,制香附5克,三七5克,紅花3克,酒赤芍5克,炙甘草3克。
[0074]製備方法:
[0075](I)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的處理:篩檢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切片。
[0076](2)酒赤芍的處理:篩檢酒赤芍,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然後蒸製。
[0077]( 3 )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的處理,篩檢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切厚片。
[0078](4)炒陳皮、紅花的處理,篩檢炒陳皮、紅花,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
[0079](5)將步驟(2) (3) (4)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炒陳皮、紅花加水9倍量煎煮2次,每次I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 (20°C)的清膏。經驗證明,在上述煎煮條件下,可達到殺滅各種微生物的效果,過濾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0080](6)將步驟(1) (2) (3) (4)所得的西洋參、三七、制香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炒枳實、炙甘草、炒陳皮和紅花,加水9倍量,煎煮2次,每次2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 (20°C)的清膏,加入適量輔糊精(也可加蔗糖),制粒,包裝,既得顆粒劑。
[0081]實施例6本發明中藥物的口服液的製備
[0082]口服液原料藥的配方如下:
[0083]西洋參30克,炒白朮5克,炒杜仲5克,木香3克,炒陳皮2克,炒枳實5克,制香附5克,三七5克,紅花3克,酒赤芍5克,炙甘草3克。
[0084]製備方法:
[0085](I)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的處理:篩檢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切片。
[0086](2)酒赤芍的處理:篩檢酒赤芍,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然後蒸製。
[0087]( 3 )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的處理,篩檢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切厚片。
[0088](4)炒陳皮、紅花的處理,篩檢炒陳皮、紅花,確保原料的清潔衛生。
[0089](5)將步驟(1) (2) (3) (4)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炒陳皮、紅花加水11倍量煎煮2次,每次2.5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5(20°C )的清膏,放冷,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70%,攪勻,靜置48小時,吸上清液,回收乙醇,濾過,濃縮至適量,加入蒸餾水至1000(W / V),攪勻,過濾灌封,最後高壓蒸汽滅菌,製成口服液。
[0090]實施例6臨床試驗
[0091]I資料與方法
[0092]1.1 一般資料
[0093]觀察的70例病例均為近年來的門診患者。其中,冠心病(絞痛型)患者41例,西醫診斷參照《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I】制定,中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治療胸脾(冠心病、心絞痛)標準《中醫症候診斷標準》【2】。(I)氣滯血瘀證:胸(心)痛及背,痛如刀絞,頭汗如珠,唇紫暗,舌苔白少津,脈沉弦兼澀。(2)氣虛血瘀證:胸痛胸悶,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紫黯,舌淡紫,脈沉細,遲澀略弦。(3)氣陰兩虛證:胸痛胸悶,心悸怔仲,口乾全身乏力,頭暈失眠,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略數。納入標準:年齡56-75歲,具有胸痺主症,符合中醫氣滯血瘀、氣虛血瘀症,並符合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排除病例標準。缺血型中風患者29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改討論的診斷標準【3】,並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病程在6周至3年的恢復期患者,病情分型按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 缺損評分標準」【4】進行評分:0-15分為輕型;16-30分為中型;31-45分為重型。中醫診斷及辨證標準採用《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5】。
[0094]入選觀察者7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對照組30例,其中,治療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病程6月至11年,平均5年。平均年齡男性(62.3±5.8)歲,女性(61.6±6.3)。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臨床症候等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0095]1.2治療方法
[0096]治療組採用自創的一種中藥組合物進行治療,方劑由11味中藥組成,其中包括:西洋參30克,炒白朮5克,炒杜仲5克,木香3克,炒陳皮2克,炒枳實5克,制香附5克,三七5克,紅花3克,酒赤芍5克,炙甘草3克,每日一劑,10天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對照組採用《步長腦心通》治療,每次2片,每日2次,共服30天。
[0097]1.3療效判定標準
[0098]1.3.1冠心病心絞痛:心電圖改善情況,參照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座談會《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6】。
[0099]1.3.2缺血性腦中風:參照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擬定療效標準。
[0100]基本治癒: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 —100%,病殘程度O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I一3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8% — 45% ;無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或增加〈18%。
[0101]2治療結果
[0102]兩組療效比較採用X2檢查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為70.0%,兩組間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0103]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η)
[0104]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0105]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其特徵在於: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製成:西洋參20~30重量份,炒白朮5重量份,炒杜仲5重量份,木香3重量份,炒陳皮2重量份,炒枳實5重量份,制香附5重量份,三七5重量份,紅花3重量份,酒赤芍5重量份,炙甘草3重量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其特徵在於:所述原料藥中的西洋參用量為20重量份、22重量份、24重量份、26重量份、28重量份或30重量份。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其特徵在於:所述藥物為丸劑、片劑、膠囊劑、顆粒劑、口服液。
4.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 (1)將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經60~90°C烘乾後,粉碎,過100目篩,得細粉,粉碎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2)蒸製酒赤芍; (3)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切厚片; (4)將步驟(2)(3)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以及炒陳皮、紅花加水6~12倍量煎煮2次,每次I~3小時,合併煎液,過濾;濾液濃縮至20°C相對密度為1.35~1.40的稠膏,過濾在10萬級潔淨區進行; (5)將步驟(1)的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細粉與步驟(4)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炒陳皮、紅花提取濃縮稠膏混合;得到中藥組合物的活性成分,將該活性成分製成所需劑型。
5.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 (1)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切片; (2)酒赤芍蒸製; (3)將步驟(1)(2)所得的西洋參、三七、制香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炒枳實、炙甘草以及炒陳皮、紅花合併加水6~12倍量,煎煮2次,每次I~3小時,合併煎液,過濾,濾液濃縮至120°C相對密度為1.10~1.30的清膏,加入適量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制粒,包裝,即得顆粒劑。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3)中所述輔料為糊精或鹿糖。
7.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 (O西洋參、三七、制香附、炒枳實切片; (2)酒赤芍蒸製; (3)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切厚片; (4)將步驟(1)(2) (3)所得的酒赤芍、炒白朮、炒杜仲、木香、炙甘草以及炒陳皮、紅花合併加水6~12倍量,煎煮2次,每次I~3小時,合併煎液,過濾,濾液濃縮至20°C相對密度為1.15的清膏,冷卻,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70%,攪勻,靜置48小時,吸上清液,回收乙醇,過濾,濃縮,過濾灌封,滅菌,製成口服液。
【文檔編號】A61P25/14GK103933293SQ201410171644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8日
【發明者】韓仕淮 申請人:韓仕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