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礦洞景區(廢棄礦洞成網紅景點)
2023-07-17 01:04:45 2
某社交平臺對「礦洞探險」的推薦。目前相關文章已刪除。
「廢棄礦洞,地下世界探索,能滿足內心探索欲又帶點小刺激。」今年夏天炎熱,部分社交媒體的博主們致力於尋找各種「看起來很美」的小眾避暑勝地。
隨著彭州龍漕溝山洪事故的發生,那些未經開發而被推薦的「野生景點」也開始出現在公眾視野中。近日,不少人發現在某些社交平臺搜索「礦坑避暑」,就能看到博主們安利的各地礦坑。尤其是杭州一處在建德與桐廬交界的「礦洞」,頻頻被網紅博主們推薦。但從相關報導看,該「礦洞」位於建德欽堂鄉謝田村,屬於未開發的天然溶洞,並非網傳的「礦洞」。
目前,當地工作人員已經將5個礦洞的洞口全部封死。此前,網上推薦較多的1號礦洞原本是有鐵門的,但有遊客為了進入洞口,已經將鐵門扒開。
對美景的追逐是大多數人的天性,也因此,社交平臺中對旅行、探險勝地的推薦也格外有市場。這本是一個你情我願、互動交流的良性過程,但許是出於追求刺激的心態,許是為了獲得更多目光與關注,不少人開始推薦未經過開發、沒有任何安全保障的地點。
有人推薦,有人關注,有人前往,再加上平臺疏於審核,如此一來二去,一個如「廢棄礦洞」般危險的地點就「升級」成了網紅,甚至被描述為「不二之選」。
這樣的一個個「景點」火了,不能忽略背後平臺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第一次進廢棄礦洞是種什麼體驗」等詞條出現在平臺首頁,很難說不是其推薦機制在起作用。而這當中,平臺又盡到了幾分審核責任?
8月14日,在四川省彭州市龍門山鎮龍槽溝,消防救援人員在搜救。圖/新華社
只關注濾鏡下的美景,無視美景之外的危險,甚至一再將不那麼有趣的地方誇張為絕無僅有、不容錯過的景點,也在無形中成了不少平臺面臨的共同困境。但當推薦的內容一再失實,甚至造成事故發生,平臺不得不反思自身的社會責任,絕不能只顧流量一路「狂奔」。
當然,不只平臺,遊客也有著很大的責任。種種不假思索、不做勘探與攻略的「探險」,不僅會給當地工作人員造成管理上的困難,也會危及自身的健康與安全。前幾日彭州山洪事故導致7死8傷,就是一個典型的教訓。再往前看,2009年也曾有一家三口在杭州臨安大明山「伯溫石陣」附近遊玩時,翻過石牆進入非遊覽區,也就是一個廢棄鎢礦洞,因洞內漆黑,父子倆墜入30多米深的豎井,經搶救無效遇難。
無論是發生過的傷亡事故,還是無處不在的警示牌,都在提醒「慕名前來」的遊客,不是所有地方都是「打卡聖地」,也不是所有「探險」都可以心嚮往之。外出遊玩時,遊客有必要承擔起個人責任,不能過於心存僥倖心理,做一些無謂的、沒有規則意識的嘗試。
其實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已經關注到遊客對於「小眾」「探險」等方面的需求,也逐步開發了相關景點。比如,這些年杭州一批「網紅礦洞」出圈,它們有的已經開發,配備了遊樂設施,可以滿足遊客需求。
因此,面臨已經發生過的悲劇和潛在的風險,無論是遊客還是平臺,都不能再假裝看不見。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理性「打卡」,才能讓一切不止「看起來很美」。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劉昀昀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陳荻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