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離心的製造方法
2023-11-03 02:05:52
立式離心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減震器工作時對轉鼓或主軸產生影響小的立式離心機,包括機座和設置在機座上的外殼,外殼上設置有軸承座,軸承座內通過軸承轉動設置有主軸,主軸的上端伸出軸承座且該端連接有電機,主軸的下端也伸出軸承座且該端連接有轉鼓,轉鼓包括套在主軸上的固定套和固定在固定套上的內膽筒體,軸承座的下端設置有端蓋,所述機座的下端面上設置有若干個凹槽,凹槽內分別設置有無阻尼減震器。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將無阻尼減震器通過凹槽埋設在機座內,這樣能有效降低離心機的重心,從而保證無阻尼減震器不會對轉鼓或主軸等零件產生影響。
【專利說明】立式離心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到立式離心機。
【背景技術】
[0002]現在的減震器是直接安裝在機座下平面上,離心機的重心很高,特別是滿載使用的過程中因為離心機的重心過高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在離心機的高速運轉過程中,因為物料的分布不均勻或加料過多或其他原因弓I起離心機轉鼓部件的晃動,對離心機的主軸部件的強度要求太高,或直接對主軸部件造成破壞而造成事故或危險,也許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和損失。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減震器工作時對轉鼓或主軸產生影響小的立式離心機。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立式離心機,包括機座和設置在機座上的外殼,外殼上設置有軸承座,軸承座內通過軸承轉動設置有主軸,主軸的上端伸出軸承座且該端連接有電機,主軸的下端也伸出軸承座且該端連接有轉鼓,轉鼓包括套在主軸上的固定套和固定在固定套上的內膽筒體,軸承座的下端設置有端蓋,機座的下端面上設置有若干個凹槽,凹槽內分別設置有無阻尼減震器。
[0005]所述端蓋的下表面沿主軸中心向外延伸有若干圈上擋板,固定套的上端面設置有若干與上擋板交錯分布的下擋板,上擋板和下擋板形成迷宮,外殼的上端面設置有刮刀裝置。
[0006]刮刀裝置包括固定在外殼上端面的箱體,箱體內轉動設置有導筒,導筒的上端伸出箱體,導筒內設置有可以沿導筒軸向滑動而不會沿導筒徑向作相對轉動的截面為圓的第一齒條,第一齒條的下端伸出導筒並設置有刮刀,刮刀位於內膽筒體內,所述箱體的徑向一側設置有齒輪箱,齒輪箱內至少設置有兩個相互嚙合的齒輪,其中一個齒輪與第一齒條嚙合,還有一個齒輪的一側嚙合有上下移動的第二齒條,第二齒條的一端連接有氣缸。
[0007]所述齒輪箱上鉸接有旋轉氣缸,旋轉氣缸的活塞杆與導筒鉸接且可以推動導筒轉動。
[0008]所述導筒內壁上固定有鍵,第一齒條上沿軸向開設有與鍵相配合的鍵槽。
[0009]所述第一齒條的上端設置有限位套。
[0010]所述刮刀通過軸套固定在第一齒條的下端,導筒的下端套設有密封套,軸套和密封套之間連接有四氟套,四氟套套在第一齒條上。
[0011]所述氣缸固定在齒輪箱上,第二齒條上套有導向筒,導向筒的一端與氣缸的缸體連接,另一端設置有定位套和定位板。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將無阻尼減震器通過凹槽埋設在機座內,這樣能有效降低離心機的重心,從而保證無阻尼減震器不會對轉鼓或主軸等零件產生影響。【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立式離心機的結構圖;
[0014]圖2是圖1的俯視圖;
[0015]圖3是圖1中刮刀裝置的結構圖;
[0016]圖4是圖3的俯視剖視圖;
[0017]圖5是圖1中主軸和軸承座的結構圖。
[0018]圖中:1、箱體,2、導筒,3、第一齒條,4、刮刀,5、齒輪箱,6、主動齒輪,7、從動齒輪,
8、傳動齒輪,9、第二齒條,10、氣缸,11、旋轉氣缸,12、鍵,13、鍵槽,14、限位套,15、軸套,16、密封套,17、四氟套,18、導向筒,19、定位套,20、定位板,21、罩殼,22、機座,23、外殼,24、軸承座,25、軸承,26、主軸,27、電機,28、固定套,29、內膽筒體,30、端蓋,31、上擋板,32、下擋
板,33無阻尼減震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案。
[0020]如圖1、圖2和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立式離心機,包括機座22和設置在機座22上的外殼23,外殼23上設置有軸承座24,軸承座24內通過軸承25轉動設置有主軸26,主軸26的上端伸出軸承座且該端連接有電機27,主軸27的下端也伸出軸承座24且該端連接有轉鼓,轉鼓包括套在主軸26上的固定套28和固定在固定套28上的內膽筒體29,軸承座24的下端設置有端蓋30,機座22的下端面上設置有若干個凹槽,凹槽內分別設置有無阻尼減震器33。由於無阻尼減震器33埋設在機座22內,從而使得整個立式離心機的重心下降了,對離心機的主軸和轉鼓等零件的影響有所降低,也大大增加了離心機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從另一方面說就是延長了離心機的使用壽命。
[0021]所述端蓋30的下表面沿主軸中心向外延伸有若干圈上擋板31,固定套28的上端面設置有若干與上擋板31交錯分布的下擋板32,上擋板31和下擋板32形成迷宮,外殼23的上端面設置有刮刀裝置。
[0022]如圖3、圖4所示,刮刀裝置包括固定在外殼23上端面的箱體1,箱體I內轉動設置有導筒2,導筒2的上端伸出箱體1,導筒2內設置有可以沿導筒2軸向滑動而不會沿導筒2徑向作相對轉動的截面為圓的第一齒條3,第一齒條3的下端伸出導筒2並設置有刮刀
4,刮刀4位於內膽筒體29內,第一齒條3上端套設有罩殼21。所述箱體I的徑向一側設
置有齒輪箱5,齒輪箱5內至少設置有兩個相互嚙合的齒輪-主動齒輪6和從動齒輪7,
在實際生產時,可以在主動齒輪6和從動齒輪7之間增加若干個傳動齒輪8,用於消除傳遞應力。從動齒輪7與第一齒條3嚙合,主動齒輪6的左側嚙合有上下移動的第二齒條9,第二齒條9的下端連接有氣缸10。為了控制刮刀轉動,所述齒輪箱5上鉸接有旋轉氣缸11,旋轉氣缸11的活塞杆與導筒2鉸接且可以推動導筒2轉動。第一齒條3與導筒2的連接方式為:所述導筒2內壁上固定有鍵12,第一齒條3上沿軸向開設有與鍵12相配合的鍵槽13。為了防止第一齒條3的極限位置,所述第一齒條3的上端設置有限位套14。當第一齒條3 —直向下移動時,限位套14會碰到導筒2的上端面而阻礙第一齒條3極限下移。為了保證第一齒條3的下端不會裸露在外面而被腐蝕性氣體腐蝕,所述刮刀4通過軸套15固定在第一齒條3的下端,導筒2的下端套設有密封套16,軸套15和密封套16之間連接有四氟套17,四氟套17套在第一齒條3上。所述氣缸10固定在齒輪箱5上,第二齒條9上套有導向筒18,導向筒18的下端與氣缸10的缸體連接,上端設置有定位套19和定位板20。
[0023]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是:如圖5所示,採用上擋板31和下擋板32形成迷宮式油封后,軸承座24內因為長時間工作而流出的潤滑油進入上擋板31和下擋板32之間後,就不會被主軸27甩出,從而保證物料不被潤滑油汙染。如圖3、圖4所示,而刮刀裝置更進一步保證物料不會被汙染,具體原因為在對轉鼓進行刮料時,先利用氣缸10驅動第二齒條9上移,第二齒條9帶動主動齒輪6轉動,主動齒輪6通過傳動齒輪8帶動從動齒輪7轉動,從動齒輪7帶動第一齒條3下移,刮刀4就隨之下移至適當位置。由於四氟套17具有伸縮性,因此第一齒條3的下端始終不會裸露在外,也就不會受到腐蝕性氣體的腐蝕。然後旋轉氣缸11工作,拖動導筒2轉動,導筒2通過鍵12帶動第一齒條3轉動,從而使得刮刀4貼到轉鼓內壁的物料上,對轉鼓進行刮料。在此過程中始終沒有用到潤滑油等液體,也就不會產生洩漏而導致汙染物料的情況。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快捷。
【權利要求】
1.立式尚心機,包括機座和設置在機座上的外殼,外殼上設置有軸承座,軸承座內通過軸承轉動設置有主軸,主軸的上端伸出軸承座且該端連接有電機,主軸的下端也伸出軸承座且該端連接有轉鼓,轉鼓包括套在主軸上的固定套和固定在固定套上的內膽筒體,軸承座的下端設置有端蓋,其特徵在於:所述機座的下端面上設置有若干個凹槽,凹槽內分別設置有無阻尼減震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離心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端蓋的下表面沿主軸中心向外延伸有若干圈上擋板,固定套的上端面設置有若干與上擋板交錯分布的下擋板,上擋板和下擋板形成迷宮,外殼的上端面設置有刮刀裝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離心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刮刀裝置包括固定在外殼上端面的箱體,箱體內轉動設置有導筒,導筒的上端伸出箱體,導筒內設置有可以沿導筒軸向滑動而不會沿導筒徑向作相對轉動的截面為圓的第一齒條,第一齒條的下端伸出導筒並設置有刮刀,刮刀位於內膽筒體內,所述箱體的徑向一側設置有齒輪箱,齒輪箱內至少設置有兩個相互嚙合的齒輪,其中一個齒輪與第一齒條嚙合,還有一個齒輪的一側嚙合有上下移動的第二齒條,第二齒條的一端連接有氣缸。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離心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齒輪箱上鉸接有旋轉氣缸,旋轉氣缸的活塞杆與導筒鉸接且可以推動導筒轉動。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離心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導筒內壁上固定有鍵,第一齒條上沿軸向開設有與鍵相配合的鍵槽。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離心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齒條的上端設置有限位套。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離心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刮刀通過軸套固定在第一齒條的下端,導筒的下端套設有密封套,軸套和密封套之間連接有四氟套,四氟套套在第一齒條上。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離心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氣缸固定在齒輪箱上,第二齒條上套有導向筒,導向筒的一端與氣缸的缸體連接,另一端設置有定位套和定位板。
【文檔編號】B04B11/08GK203470191SQ201320541594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日
【發明者】馬愛忠 申請人:張家港市永達機械製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