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模具鋼的製作方法
2023-12-11 13:55:07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模具鋼。
背景技術:
模具鋼是用來製造冷衝模、熱鍛模壓鑄模等模具的鋼種。模具是機械製造、無線電儀表、電機、電器等工業部門中製造零件的主要加工工具。模具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加工工藝的質量、產品的精度、產量和生產成本、而模具的質量與使用壽命需要靠合理的結構設計和加工精度,也受模具材料和熱處理的影響。
目前,使用過程中,用於製造大型模具的模具鋼,因重量大搬運非常不便,通常採用吊繩等吊件用於起吊模具鋼,但若吊繩綁縛不穩定,極易產生安全隱患,且加工時不易夾持,會影響加工精度,而加工精度會影響模具的質量與使用壽命,同時結構設計不合理也會影響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方便搬運、方便加工、結構合理的模具鋼。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模具鋼,包括模具鋼本體,所述模具鋼本體上設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第一限位槽的兩端和第二限位槽的兩端均貫穿模具鋼本體,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分別置於模具鋼兩側,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均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槽壁、第一槽底和第二槽壁,第一槽壁上設有定位槽,定位槽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三槽壁、第二槽底和第四槽壁,第三槽壁與第一槽底位於同一平面上,第三槽壁和第四槽壁呈45度夾角設置,第二槽底上設有第一加強體,第一加強體兩端分別與第三槽壁、第四槽壁連接,第一槽壁上設有弧形結構的第二加強體。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模具鋼本體是大型模具的原料,由於模具鋼本體搬運移動不便,所以模具鋼本體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便於用吊繩等吊件固定模具鋼本體進行移動,定位槽能夠進一步與吊繩或者夾具配合增加移動時的穩定性,由於第三槽壁和第四槽壁間具有傾斜度,所以當吊繩置於定位槽內時,由於模具鋼本體的重力,吊件會卡合於第三槽壁和第四槽壁之間,且受力越來越緊,起吊移動時,穩定性高,安全性更好,且第三槽壁和第四槽壁呈45度夾角設置,既能有效防止起吊或移動過程中,吊件從定位槽內脫落,又能保證第四槽壁與第二槽底連接端的受力強度,第一加強體可以增加第三槽壁和第四槽壁的連接面積,從而增加其連接強度,第二加強體置於第一槽壁上,且位於遠離第一槽壁與第一槽底連接端的一端,第二加強體的表面為弧形面,既能對吊件起到導向作用,便於使吊件置於定位槽內,又能防止吊件安裝時對第一槽壁造成磨損。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加強體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定位部、支撐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支撐部和第二定位部均為弧形結構,第一定位部與第三槽壁相連接,第二定位部與第四槽壁相連接。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定位部增加了第三槽壁與第二槽底連接端的受力面積,減小應力集中,從而增加第三槽壁與第二槽底連接端的受力強度,第二定位部增加了第四槽壁和第二槽底連接端的受力面積,減小應力集中,從而增加第四槽壁與第二槽底連接端的受力強度,支撐部對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起到支撐加強作用,增加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連接強度,第一定位部、支撐部和第二定位部均為弧形結構,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便於與吊繩適配,增加與吊繩的牴觸面積,增加受力面,從而分散作用力,減小因應力集中而破損的可能,且弧形結構具有彈性勢能,有更好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槽壁設有第三加強體,第三加強體為多個且依次平行排布,兩相鄰第三加強體之間連接形成弧形連接壁。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因為當加工模具鋼本體時,需要夾具將模具鋼本體固定於工作檯上,夾具會對第二槽壁造成磨損,所以第二槽壁上設有第三加強體,第三加強體可防止模具鋼本體的磨損,並且兩相鄰第三加強體之間連接形成弧形連接壁,增加了第三加強體與第二槽壁之間的受力面積,分散作用力,減少因第三加強體對第二槽壁產生擠壓而損壞第二槽壁的可能,也能增加兩第三加強體之間的連接強度,同時第三加強體增加了第二槽壁表面的粗糙度,從而增加了夾具與模具鋼本體間的摩擦力,從而增加固定時的穩定性,保證加工時的精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鋼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鋼實施例圖1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鋼實施例圖2的A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鋼實施例圖2的B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為,1-第一定位槽,2-第二定位槽,3-第一槽壁,4-第一槽底,5-第二槽壁,6-定位槽,7-第三槽壁,8-第二槽底,9-第四槽壁,10-第一加強體,11-第二加強體,12-第一定位部,13-支撐部,14-第二定位部,20-第三加強體,21-弧形連接壁。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4對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具鋼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模具鋼,包括模具鋼本體,所述模具鋼本體上設有第一限位槽1和第二限位槽2,第一限位槽1的兩端和第二限位槽2的兩端均貫穿模具鋼本體,第一限位槽1和第二限位槽2分別置於模具鋼兩側,第一限位槽1和第二限位槽2均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槽壁3、第一槽底4和第二槽壁5,第一槽壁3上設有定位槽6,定位槽6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三槽壁7、第二槽底8和第四槽壁9,第三槽壁7與第一槽底4位於同一平面上,第三槽壁7和第四槽壁9呈45度夾角設置,第二槽底8上設有第一加強體10,第一加強體10兩端分別與第三槽壁7、第四槽壁9連接,第一槽壁3上設有弧形結構的第二加強體11。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模具鋼本體是大型模具的原料,由於模具鋼本體搬運移動不便,所以模具鋼本體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限位槽1和第二限位槽2,便於用吊繩等吊件固定模具鋼本體進行移動,定位槽6能夠進一步與吊繩或者夾具配合增加移動時的穩定性,由於第三槽壁7和第四槽壁9間具有傾斜度,所以當吊繩置於定位槽6內時,由於模具鋼本體的重力,吊件會卡合於第三槽壁7和第四槽壁9之間,且受力越來越緊,起吊移動時,穩定性高,安全性更好,且第三槽壁7和第四槽壁9呈45度夾角設置,既能有效防止起吊或移動過程中,吊件從定位槽6內脫落,又能保證第四槽壁9與第二槽底8連接端的受力強度,第一加強體10可以增加第三槽壁7和第四槽壁9的連接面積,從而增加其連接強度,第二加強體11置於第一槽壁3上,且位於遠離第一槽壁3與第一槽底4連接端的一端,第二加強體11的表面為弧形面,既能對吊件起到導向作用,便於使吊件置於定位槽6內,又能防止吊件安裝時對第一槽壁3造成磨損。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加強體10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定位部12、支撐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第一定位部12、支撐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均為弧形結構,第一定位部12與第三槽壁7相連接,第二定位部14與第四槽壁9相連接。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定位部12增加了第三槽壁7與第二槽底8連接端的受力面積,減小應力集中,從而增加第三槽壁7與第二槽底8連接端的受力強度,第二定位部14增加了第四槽壁9和第二槽底8連接端的受力面積,減小應力集中,從而增加第四槽壁9與第二槽底8連接端的受力強度,支撐部13對第一定位部12和第二定位部14起到支撐加強作用,增加第一定位部12和第二定位部14的連接強度,第一定位部12、支撐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均為弧形結構,第一定位部12和第二定位部14便於與吊繩適配,增加與吊繩的牴觸面積,增加受力面,從而分散作用力,減小因應力集中而破損的可能,且弧形結構具有彈性勢能,有更好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槽壁5設有第三加強體20,第三加強體20為多個且依次平行排布,兩相鄰第三加強體20之間連接形成弧形連接壁21。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因為當加工模具鋼本體時,需要夾具將模具鋼本體固定於工作檯上,夾具會對第二槽壁5造成磨損,所以第二槽壁5上設有第三加強體20,第三加強體20可防止模具鋼本體的磨損,並且兩相鄰第三加強體20之間連接形成弧形連接壁21,增加了第三加強體20與第二槽壁5之間的受力面積,分散作用力,減少因第三加強體20對第二槽壁5產生擠壓而損壞第二槽壁5的可能,也能增加兩第三加強體20之間的連接強度,同時第三加強體20增加了第二槽壁5表面的粗糙度,從而增加了夾具與模具鋼本體間的摩擦力,從而增加固定時的穩定性,保證加工時的精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範圍內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