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格梁框梁及其卡扣組合方法
2023-12-10 16:01:27 3
專利名稱:一種格梁框梁及其卡扣組合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系一種格梁框梁及其卡扣組合方法,以核心格梁、卡鎖格梁、及框箍梁三種不同卡扣的格梁,依嶄新卡扣組合程序,組裝成格梁棧臺,及框箍梁的架接方法,一般使用於棧板、墊板、臺板及各種棧臺的邊框。
背景技術:
一般承載大重量的板或臺,均由平臺的面板與載重的支撐格梁所構成,以搬運用的棧板、置貨用的墊板,或一般平臺為例,不論採取的是木材、紙材、塑化材等,由於應對狀況的多樣化,已從大部份依賴面板的承載力,逐漸改為需充分加強面板下的支撐格梁負載力的訴求,於是各種格梁的創新不一而足。同時為了製作更具彈性,運送更具方便性,格梁的設計多採組合方式,以適應各種承載狀況。
不過,由於縱向與橫向的格梁,均屬有相當厚度與寬度的柱狀物,結合方式有限。最常見的方式即是以縱向格梁同時均設向下或向上的嵌卡口,卡合在橫向格梁所配合設置的向上或向下的嵌卡口。單純的卡合,只是為達到組合的效果,並沒有增加任何的承載力。因之,若於其上加諸非平均分布的物品,或在其下設置墊腳,或由堆高機插舉,或置放的地面不甚平坦時,棧臺隨時有變形或鬆脫之虞。且若嵌卡口加工不精確,卡合時也可能需以黏膠補助其卡合力。
至於框梁四角的組合方式,則多數以L型角材固定,或上膠固定,或以釘材固定住相鄰梁柱或框梁,以防止相鄰梁柱或框箍梁分離或鬆脫,構造本身並無任何結構上的固著功能或功效,除贅增作業程序與使用工具外,拆解更需大費周章,不夠環保。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不但企圖徹底消除棧臺格梁的上述缺點,且欲更進一步提升其功能,並期企業界更能大量使用,乃提出一嶄新的格梁及框梁的卡扣組合方法。因此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以編織為基本概念,以非常技巧的方法,將粗且硬、呈方格狀縱橫搭卡的棧臺格梁,使其相鄰的交叉目以上下不同方向的卡扣,而造成普及全面均勻的強大張力與拉力。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四方位方向組構的方法,而非僅以縱橫兩向為組裝構思。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格梁板臺具有鎖住效果的框體,使其成為一完整板狀臺體的卡扣組合方法。本發明的第四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由多個薄片積層膠合的柱狀物,除可增大承載力之外,更可大幅降低成本的製作方法。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極具巧思以雙卡扣方式接合框箍梁互相間的方法,使框箍梁可以在不使用工具及鉚或釘的方式,組成一不鬆動的框格梁。本發明的附帶但極其重要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環保棧臺,亦即格梁體可以採用如紙類等可回收循環使用的環保材料。
一種格梁框梁,包括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其特徵在於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分別組合為井字方格並以井字方格的方式相互組合;在所述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相互交叉的位置上設有缺口向上的卡口及缺口向下的扣口,所述卡口及扣口相互對應且可以相互扣合。
一種格梁框梁的卡扣組合方法,其特徵在於形成中央小井字方格的核心格梁、形成外框的框箍梁、在上述核心格梁以及框箍梁間形成大井字方格的卡鎖格梁,以自四方朝內,依編織原則在各交叉處設以一向上一向下順序輪流的卡口及扣口,以卡口和對應的扣口扣合的方式整體編卡成具有邊框的方格體的格梁框梁。
一種框箍的卡扣組合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中框箍梁交接處的卡扣方法,系同時由內外兩組不同方向的卡合組卡合的方法,在框箍梁一端的端部半寬外側的前端,以框箍梁半寬長度設外卡合組的扣榫(即扣口),並於其隔鄰的半寬內側的半寬後方,設該框箍梁半寬長度的內卡合組的卡榫(即卡口);而在該框箍梁的另一端以同前述原理但方向相反設卡扣口,即在其前半寬的前端設外卡合組的卡榫(即卡口),而在該卡榫隔鄰的半寬內側的半寬後方,設該框箍梁半寬長度設內卡合組的扣榫(即扣口),當四支框箍梁以水平方向將交接處卡合時,因各外卡合組與內卡合組的卡扣方式正好相反,而形成卡合牢固的框箍體。
本發明的格梁卡扣組合方法,首先以自四周朝內的方向編織組合觀念,將格梁分為(1)在中央編成小井字方格的四支「核心格梁」,(2)在核心格梁外側編成大井字方格,並使各格梁達成編織互卡作用的四支「卡鎖格梁」,及(3)在棧臺四周外圍框扣棧臺的「框箍梁」共三種。因而,基本型的卡扣方法包括三種不同格梁共計十二支,若以方格結構而言,則為縱格梁六支,橫格梁六支,形成二十五方格(即二十五宮格)。如欲擴大棧臺面積,可依需要增加卡鎖格梁的數量,或僅使用核心格梁與框箍梁於較小面積的臺板格梁;亦可以每支格梁的厚度及寬度,增加其支撐力,如欲大大擴張平臺面積,可拼組數個格梁體。
本發明主要特點在於縱橫格梁的交叉處,藉一方缺口向上的「卡口」及另一方缺口向下的「扣口」,相互卡扣而成平面交叉目,即其缺口各為格梁的一半厚度。在同一格梁上的卡口(缺口向上)及扣口(缺口向下),由於必須達成編織的上下穿梭的效果,相鄰的搭卡口務必卡口、扣口相輪流(即缺口一上一下相輪流),須特別說明者,核心格梁與卡鎖格梁的兩端與框箍梁的搭扣,因前兩者的長度不超越後者的邊緣,無法形成缺口,只剩無堤的缺口,亦可稱為卡榫及扣榫,但為說明的方便,仍以卡口與扣口看待。另者,四支圍成四方形的框箍梁,其端部相互間的卡扣方法亦屬本發明首創嶄新的雙(複式)卡扣法,其方法為格梁端部內側的一半寬度,依搭卡核心格梁及卡鎖格梁的卡榫扣榫的原設卡口、扣口的順序,設卡口或扣口,而其外側的一半寬度,則另設與上述內卡合組相反方向的卡口、扣口之外卡合組。當兩支框箍梁的端部卡合時,因卡口、扣口有內外卡合組的雙重嵌合,而使上下穩固不動。
本發明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的卡口與扣口,即如上述,為達成編織的上下交互穿梭的結構,需以核心格梁井字形搭卡的一交叉目為基準,以一卡口一扣口的順序各自對應設置。由於基準點具有設成卡口或扣口的選擇,故可形成兩組不同的卡扣組合。
本發明之所以能將粗厚的各種格梁編織成棧臺或平臺狀,其關鍵在於核心格梁的井字形交叉目的外側卡扣缺口,必須重複其內的卡口或扣口,以便卡鎖格梁順利編卡,此一安排確屬完成本發明的重要關鍵。設定好卡扣口的核心、卡鎖、框箍三種格梁,由於支數及卡扣配置均為雙數,故三種格梁的各四支個體,形狀構造均相同,成為各使用四件的三種構件,製造相當簡易。
本發明的組合方法首先將四支核心格梁對合各卡口及扣口,但暫時不卡合,則將形成四支核心格梁相互交錯交叉開口的狀態。藉此組裝的過度機會,將四支卡鎖格梁由四周置入核心格梁的交叉口,並先以卡鎖格梁與卡鎖格梁間自行卡合成大井字形方格(可與下一步驟合併進行),再將核心格梁的井字形及與卡鎖格梁交會的八處交會點,同時壓裝卡扣成平板狀方格,實際上,核心格梁上有一卡口或扣口重複排列,即是可以達成此一組裝過程的關鍵手段。最後將各框箍梁上的卡扣口對準其它各梁的卡榫與扣榫依水平方向推入,框箍梁各端雙卡扣組同時卡合,而完成完整的棧臺。
本發明的格梁因採用編織型上下卡扣方法嵌扣而成,尤其外圍又有框箍梁的框束及擔負,在結構上的承載力有完美的增長。而格梁的厚度(即高度)及寬度,更可彈性配合載重量的大小而調整,當然所採用的材質也可大大增加其承載力。又由於發明動機之一在於可回收的環保棧臺,具有緩衝性的軟質棧板格梁,及低成本易加工的格梁。故格梁的材質偏向以紙板、瓦楞紙板、塑料板、塑料瓦楞板及薄木片等積層拼合材料,因而在卡扣口的加工及卡合組合工程上均有極大的助益。實質上本發明的方法不限梁體的材質,也不限薄片的積層物,縱使實心的木材或金屬棒材亦可適用。
本發明框箍梁交接處的卡扣方法,既如前已提及系同時由內外兩組不同方向的卡合組卡合的方法,其構成為在框箍梁一端的端部半寬外側的前端,以框箍梁半寬長度設外卡合組的扣榫(即扣口),並於其隔鄰的半寬內側的半寬後方,設該框箍梁半寬長度之內卡合組的卡榫(即卡口);而在該框箍梁的另一端以同前述原理但方向相反設卡扣口,即在其前半寬的前端設外卡合組的卡榫(即卡口),而在該卡榫隔鄰的半寬內側的半寬後方,設該框箍梁半寬長度之內卡合組的扣榫(即扣口),當四支框箍梁以水平方向將交接處卡合時,因各外卡合組與內卡合組的卡扣方式正好相反,而形成卡合牢固的框箍體。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之一圖2為本發明核心格梁的構造及組立3為本發明卡鎖格梁的構造及組立4為本發明組合核心格梁與卡鎖格梁的動態示意5為本發明組合核心格梁與卡鎖格梁的動態示意6為本發明框箍梁的構造及組合圖附圖標記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精神與技術特徵,茲以實施例的圖式詳述於後附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之一。本發明卡扣方法的組合物,可由透視的圖1得知,系由中央的四支核心格梁11、12、13、14,以編織概念卡扣成小井字型的核心基礎結構,再由四支卡鎖格梁21、22、23、24,亦以上述卡扣方法形成大井字方格,並將編織結構固定,復以四支框箍梁31、32、33、34以水平方向推入,一方面完成編織結構之收尾,一方面構成完整板臺形狀的框體。
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三種構件,其發揮的功能作用,編織的卡扣方法與組裝的順序方法均截然不同,但由圖2、圖3、圖6可以看出,同一構件格梁的形狀構造(由四周方向內正視)則完全相同,實施極為方便,並可使成本降低。
圖2為核心格梁的構造及組立圖,其中114、115、124、125、134、135、144、145為核心格梁與核心格梁間的卡口及扣口。113、116、143、146等為核心格梁與卡鎖格梁間的卡口及扣口。111、117、141、147等為核心格梁與框箍梁間的卡口及扣口,亦即為核心格梁搭卡於框箍梁的卡榫或扣榫。在核心格梁卡口與扣口的安排法,為具有突破性的構思,亦即能夠完成本發明方法的關鍵技巧,其內容在於嵌卡核心格梁的扣口114與卡口115,與其外鄰之與卡鎖格梁嵌卡口間,不採用編織法的相反方向的缺口,而採用與卡鎖格梁的交叉目連續相同扣口113及卡口116,亦即編織的跳目。因為格梁體粗硬,客觀上無法相反穿梭。不過本發明僅此卡扣口不按編織原則,別無他例,尤其隨後以卡鎖格梁及框箍梁的卡扣方法補回卡扣作用,請參照第1圖的透視,即可明了。
圖3為卡鎖格梁的構造及組立圖,其搭卡框箍梁的扣口211及卡口217,與卡鎖格梁卡扣的卡口213扣口216,與核心格梁卡扣的扣口214及卡口215,共六個卡扣口具有編織型扣合,可使縱向卡鎖格梁上下穿梭於橫向各格梁之間。所以稱之為卡鎖格梁,原因為卡鎖格梁間,藉由213、246,216、223,226、233,236、243的卡合,成為一大井字方格,配合核心格梁形成的中央井字方格,成為非常牢固的方格體。
圖6為框箍梁的構造及組合圖,框箍梁由於擔負邊框的任務,四個交角的結構必須作適當的安排。於是提供雙卡扣組亦即複式卡口的嶄新方法。331、321、311、341為外扣口(扣榫),317、327、337、347為外卡口(卡榫)。而在外卡合組的內側另設一組內卡合組,339、329、349、319為內卡口(卡榫)。另外310、320、330、340為內扣口(扣榫)。由於內卡合組與外卡合組各以不同卡扣方向卡合,故只可以向後水平進退外,上、下、左、右均無法動彈。卡口與扣口的設定、順序,應呼應卡鎖格梁上的順序外,以內卡合組連接編織效應,並以外卡合組收尾。
本發明的又一個特點為框箍梁與核心格梁、卡鎖格梁的組合系水平推入,而完成編織結構。原因為核心格梁與卡鎖格梁的組合方格體己非常牢固,已無法作上下卡扣扳動,且核心、卡鎖格梁的末端也無法形成完整的卡扣口,於是將卡口、扣口設成卡榫與扣榫,以便穿搭於框箍梁卡、扣口內。
圖4、圖5為組合核心格梁與卡鎖格梁的動態示意圖,需先將四支核心格梁相互對準對應的卡、扣口,但暫不卡合,則四支核心格梁將交叉開大口,趁此流程中,將卡鎖格梁置於開口間,並對準各對應的卡扣口,同時壓裝卡合核心格梁與卡鎖格梁,或先將卡鎖格梁的216、223,226、233,236、243,246、213卡合成為一大井字型方格,再將核心格梁互相間及核心格梁與卡鎖格梁間的卡扣口卡合。
本發明方法的組合物,系由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構成的一方格體,為一相當完整的板臺,但亦可加貼薄板材,作外觀上的修飾。亦可於方格體下加設條狀或塊狀的墊腳,成為置物臺或棧板。為因應臺面載重力的大小及分布,可調整全部或部份格梁的厚度、寬度,尤其設置墊腳及供堆高機插舉的情況,更可彈性增減承載力。
因此,根據本發明顯然已經提供一種格梁與框梁的組合方法,及可完全符合上述需求與優點之一種格梁與框梁組合物,雖然已經參照特定實施例來描述及顯示本發明,本發明並不限於這些示範性實施例,熟悉此技藝者了解可作出修改及變化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因此,本發明系涵蓋申請範圍的範疇內的所有此等變化及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格梁框梁,包括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其特徵在於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分別組合為井字方格並以井字方格的方式相互組合;在所述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相互交叉的位置上設有缺口向上的卡口及缺口向下的扣口,所述卡口及扣口相互對應且可以相互扣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格梁框梁,其特徵在於分別組合為井字方格的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的各四個交叉點,相鄰交叉點的扣合方向相反。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格梁框梁,其特徵在於其中核心格梁與卡鎖格梁卡合口,與其內側核心格梁與其它另一支核心格梁的卡合口連續同為卡口或扣口。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格梁框梁,其特徵在於其中核心格梁及卡鎖格梁的兩端的卡口或扣口,消除外堤而成卡榫或扣榫狀搭卡於框箍梁的卡口或扣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格梁框梁,其特徵在於其中框箍梁相互圍交的四角落端部,同時設方向相反之內卡合組及外卡合組,而成複式卡合。
6.一種格梁框梁的卡扣組合方法,其特徵在於形成中央小井字方格的核心格梁、形成外框的框箍梁、在上述核心格梁以及框箍梁間形成大井字方格的卡鎖格梁,以自四方朝內,依編織原則在各交叉處設以一向上一向下順序輪流的卡口及扣口,以卡口和對應的扣口扣合的方式整體編卡成具有邊框的方格體的格梁框梁。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格梁框梁的卡扣組合方法,其特徵在於其卡扣的程序為(1)備妥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2)核心格梁相互對準對應的卡扣口,暫不卡合,並令格梁交叉開大口,(3)將卡鎖格梁置於核心格梁的交叉開口處,(4)將核心格梁及卡鎖格梁各對應的卡扣口嵌合,成一各露出端部的方格體,(5)由四方將框箍梁以其卡扣口對準核心格梁與卡鎖格梁的對應卡扣榫,以水平方向推入。
8.一種框箍的卡扣組合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中框箍梁交接處的卡扣方法,系同時由內外兩組不同方向的卡合組卡合的方法,在框箍梁一端的端部半寬外側的前端,以框箍梁半寬長度設外卡合組的扣榫(即扣口),並於其隔鄰的半寬內側的半寬後方,設該框箍梁半寬長度的內卡合組的卡榫(即卡口);而在該框箍梁的另一端以同前述原理但方向相反設卡扣口,即在其前半寬的前端設外卡合組的卡榫(即卡口),而在該卡榫隔鄰的半寬內側的半寬後方,設該框箍梁半寬長度設內卡合組的扣榫(即扣口),當四支框箍梁以水平方向將交接處卡合時,因各外卡合組與內卡合組的卡扣方式正好相反,而形成卡合牢固的框箍體。
全文摘要
本發明系一種格梁框梁及其卡扣組合方法。一種格梁框梁,包括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其特徵在於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分別組合為井字方格並以井字方格的方式相互組合;在所述核心格梁、卡鎖格梁、框箍梁相互交叉的位置上設有缺口向上的卡口及缺口向下的扣口,所述卡口及扣口相互對應且可以相互扣合。一種格梁框梁的卡扣組合方法,其特徵在於形成中央小井字方格的核心格梁、形成外框的框箍梁、在上述核心格梁以及框箍梁間形成大井字方格的卡鎖格梁,以自四方朝內,依編織原則在各交叉處設以一向上一向下順序輪流的卡口及扣口,以卡口和對應的扣口扣合的方式整體編卡成具有邊框的方格體的格梁框梁。
文檔編號B65D19/38GK101037150SQ20061001149
公開日2007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06年3月15日
發明者陳鳳才, 陳泓源 申請人:陳君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