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煤粉噴嘴的製作方法
2023-12-10 15:26:12 2

本發明涉及燃燒器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煤粉噴嘴。
背景技術:
煤粉燃燒器指能夠讓煤粉在短時間內充分燃燒,產生高溫渦流的設備。煤粉燃燒器上具有噴出煤粉混合可燃氣體的煤粉噴嘴。現有的煤粉噴嘴設有供煤粉輸出的進粉管與供水蒸氣通過的進氣管,煤粉與水蒸氣在煤粉噴嘴內的混合腔中進行混合形成煤粉混合可燃氣體。由於煤粉為顆粒性固體材料,煤粉直接衝擊在煤粉噴嘴的內壁上時,在進粉管的軸線方向上的煤粉噴嘴的內壁容易被擊穿,煤粉噴嘴的使用壽命低,耐磨性差。因此有必要予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煤粉噴嘴,它具有使用壽命長,耐磨性好的特點。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煤粉噴嘴,包括殼體和安裝在殼體內的進粉管,所述進粉管與所述殼體之間具有進氣空間,所述進粉管上具有進粉孔,在所述進粉管上設有導通所述進氣空間與所述進粉孔的至少一第一進氣孔,在所述殼體上開設有至少一出粉口,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殼體上設有第一混合腔和第二混合腔,所述第二混合腔的容積小於所述第一混合腔的容積,所述進粉孔與所述第二混合腔導通,所述第二混合腔內安裝有第一耐磨套,所述進粉孔上安裝有第二耐磨套,所述第一混合腔與所述第二混合腔之間安裝有第三耐磨套,所述第三耐磨套上具有通料孔,所述通料孔導通第一混合腔與第二混合腔,所述出粉口與所述第一混合腔導通。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上安裝有分流錐,所述分流錐位於所述第一混合腔內且處於所述進粉孔的軸線的延伸線上,所述出粉口環繞在所述分流錐的周圍。
進一步的,所述分流錐包括安裝在所述殼體上的安裝部和設於安裝部端部的分流部,所述分流部的橫截面積自安裝部向分流部的末端方向逐漸減小,所述分流部朝向所述進粉孔方向凸出。
進一步的,所述分流部的表面為錐形面或球形曲面中的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進粉管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抵緊密封在所述殼體上,所述第一混合腔為所述殼體與所述密封部之間所封閉的空間。
進一步的,所述進粉管還包括連接部和主體部,所述密封部與所述連接部分設於所述主體部的兩端,所述第二混合腔位於所述主體部內,所述進粉孔位於所述連接部上且與第二混合腔導通,所述第三耐磨套設於所述密封部上,至少一所述第一進氣孔設於所述主體部與所述連接部的相交處。
進一步的,所述主體部上設有至少一第二進氣孔,所述第二進氣孔導通所述進氣空間與所述第二混合腔。
進一步的,所述主體部上設有切槽,所述切槽與所述第二混合腔的軸線垂直並導通,至少一所述第二進氣孔與所述切槽導通。
進一步的,所述出粉口上設有第四耐磨套。
進一步的,第一耐磨套、第二耐磨套、第三耐磨套和第四耐磨套由耐磨材料製成。
採用上述結構後,本發明和現有技術相比所具有的優點是:在輸送煤粉及混合煤粉的進粉孔和第二混合腔上設置由耐磨材料製成的第一耐磨套和第二耐磨套,具有優良的耐磨性能,延長煤粉噴嘴的使用壽命。在導通所述第一混合腔與所述第二混合腔的第三耐磨套上設置通料孔,第一混合腔與第二混合腔之間的通道變化小,輸出穩定,提高煤粉噴嘴的輸出穩定性和燃燒的均勻性。分流錐設於與進粉管相對的位置上,可以提高煤粉衝擊位置的煤粉噴嘴的厚度,延長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煤粉噴嘴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煤粉噴嘴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分流錐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進粉管10;進粉孔11;連接部12;主體部13;第二進氣孔131;切槽132;密封部14;通料孔141;第一進氣孔15;第二耐磨套16;第三耐磨套17;殼體20;出粉口21;第四耐磨套22;底壁23;進氣空間30;第二混合腔40;第一耐磨套41;第一混合腔50;分流錐60;安裝部61;分流部62。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不因此而限定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實施例,見圖1和圖3所示:一種煤粉噴嘴,包括殼體20和安裝在殼體20內的進粉管10,所述進粉管10與所述殼體20之間具有進氣空間30。即進粉管10位於殼體20內,進粉管10的外徑小於殼體20的內徑。所述進粉管10上開設有進粉孔11,進粉孔11位於進粉管10的軸線方向。在所述進粉管10上設有導通所述進氣空間30與所述進粉孔11的至少一第一進氣孔15,在所述殼體20上設有與所述進粉孔11導通的第一混合腔50。在進粉孔11中輸入煤粉,在進氣空間30中輸入水蒸氣或其它助燃氣體,兩者在第一混合腔50內進行混合。
所述殼體20上安裝有分流錐60,所述分流錐60位於所述第一混合腔50內且處於所述進粉孔11的軸線的延伸線上。在所述殼體20上開設有至少一出粉口21,所述出粉口21環繞在所述分流錐60的周圍。煤粉沿進粉管10輸入後衝擊在所述分流錐60上並擴散在第一混合腔50內,水蒸氣或其它助燃氣體與煤粉在第一混合腔50內充分混合。混合了煤粉與水蒸氣或其它助燃氣體的煤粉混合可燃氣體從出粉口21噴出煤粉噴嘴的外部並進行燃燒。煤粉直接衝擊在分流錐60上,避免了煤粉噴嘴被擊穿,同時,分流錐60可調節和更換,有效的延長煤粉噴嘴的使用壽命。
見圖3所示:所述分流錐60包括安裝在所述殼體20上的安裝部61和設於安裝部61端部的分流部62,所述分流部62的橫截面積自安裝部61向分流部62的末端方向逐漸減小,所述分流部62朝向所述進粉孔11方向凸出。即分流錐60安裝在殼體20上,其端部形成中間凸出,周邊逐漸傾斜擴大直至與所述安裝部61相交。例如,所述分流部62的表面為錐形面或球形曲面中的一種。進一步的,所述分流錐60由耐磨材料製成,如分流錐60由G20耐磨材料製成。
將分流錐60的端面設為凸出的尖端,煤粉衝擊在分流部62上,可以沿分流部62的表面反射至殼體20,可以減小煤粉對殼體20的衝擊力,減小煤粉對殼體20的直接衝擊,延長殼體20的使用壽命。
見圖1和圖2所示:所述進粉管10包括密封部14、連接部12和主體部13,所述密封部14與所述連接部12分設於所述主體部13的兩端,密封部14呈法蘭狀設於進粉管10的末端,所述密封部14的外徑大於所述主體部13的外徑。煤粉的輸送管連接在密封部14上,所述密封部14抵緊密封在所述殼體20上,進氣空間30位於主體部13與外殼及密封部14之間包圍的空間內。所述第一混合腔50為所述殼體20與所述密封部14之間所封閉的空間。
所述主體部13內具有第二混合腔40,所述第二混合腔40的容積小於所述第一混合腔50的容積,所述進粉孔11位於所述連接部12上且與第二混合腔40導通。在第二混合腔40內安裝有第一耐磨套41,在進粉管10上安裝有同軸的第二耐磨套16,第一耐磨套41與第二耐磨套16共線,煤粉與水蒸氣或其他助燃氣體輸入到第二混合腔40進行初步混合,煤粉衝擊第二耐磨套16後並進入第二混合腔40使得煤粉與水蒸氣衝擊在第一耐磨套41上。第一耐磨套41和第二耐磨套16可提高進粉管10的耐磨性,同時第一耐磨套41和第二耐磨套16可替換,避免損壞進粉管10。
所述密封部14上開設有通料孔141,通料孔141與所述進粉孔11共線。在所述密封部14上安裝有第三耐磨套17,通料孔141設於第三耐磨套17上,通料孔141的內徑小於第二混合腔40的內徑。所述通料孔141將所述第一混合腔50與第二混合腔40導通,至少一所述第一進氣孔15設於所述主體部13與所述連接部12的相交處。所述主體部13與所述連接部12的相交處設為錐形面,第一進氣孔15垂直設於錐形面上並與進粉孔11的軸線傾斜相交。第一耐磨套41、第二耐磨套16和第三耐磨套17可由耐磨材料製成,如採用G20材料製成。
第一進氣孔15設於進粉管10的進口處,優選的,第一進氣孔15與進粉孔11的軸線傾斜相交,可以在煤粉進入到第二混合腔40時就與水蒸氣或助燃氣體進行混合,提高混合的均勻度。
見圖1所示:所述主體部13上設有至少一第二進氣孔131,第二進氣孔131與第一進氣孔15分設於主體部13的兩端,所述第二進氣孔131導通所述進氣空間30與所述第二混合腔40。通過第二進氣孔131在第二混合腔40內進行二次混合,進一步提高煤粉與水蒸氣或助燃氣體的混合度。在所述主體部13上設有切槽132,所述切槽132與所述第二混合腔40的軸線垂直並導通,至少一所述第二進氣孔131與所述切槽132導通。切槽132與第二混合腔40垂直相交,可與煤粉的輸出方向垂直,擴散性好,煤粉能進一步離散,混合均勻。
所述殼體20具有呈錐形的底壁23,所述分流錐60位於所述底壁23的軸線上,所述出粉口21位於所述底壁23上且所述出粉口21的軸線垂直於所述底壁23。在出粉口21上設有第四耐磨套22,第四耐磨套22可由耐磨材料製成,如採用G20材料製成。底壁23設為錐形使得煤粉混合可燃氣體衝擊在分流錐60上後能從出粉口21輸出,結構均勻,輸出穩定。
煤粉噴嘴目前已廣泛使用,其它結構和原理與現有技術相同,這裡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