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換擋器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02:57:19 6
專利名稱:一種換擋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換擋器,尤其是一種用於自動擋汽車的換擋器。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汽車的自動擋換擋器都是採用金屬換擋杆加整體式注塑殼體的結構,其中含有大量在行車過程中作動頻繁的機構。例如,常見的自動擋換擋器包括換擋杆組件、P擋鎖止機構、殼體、換擋臂組件、底座。其中,殼體固定於底座上,殼體和底座之間形成換擋控制區,P擋鎖止機構、換擋臂組件、十字軸設置於換擋控制區內。殼體頂部具有換擋槽,換擋杆穿過換擋槽,伸入換擋控制區並可控制換擋操作。P擋鎖止機構可在換擋杆的控制下,使P擋鎖轉動,與換擋臂接觸,實現P擋鎖止。然而,當需要換擋時,駕駛者拉動換擋杆,將換擋杆沿換擋槽移動到目的擋位。通過換擋槽的限位作用,實現擋位的確定。而在換擋杆作動過程中,換擋杆難免會與換擋槽發生摩擦或撞擊,從而產生噪音;同時,撞擊的衝擊力會由換擋杆直接傳遞到換擋手球,進而降低換擋舒適性。
實用新型內容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自動擋汽車換擋器在換擋時噪音大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換擋器,可減小換擋過程中的噪音,並且操作舒適。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換擋器包括換擋杆、殼體和底座,所述殼體固定於底座上,並和底座形成換擋控制區;殼體頂部具有可對換擋杆進行導向和限位的換擋槽,所述換擋杆穿過換擋槽連接至換擋控制區內,換擋杆的移動可控制換擋器進行換擋;所述換擋杆側面可與換擋槽槽壁接觸的部位為換擋接觸部;所述換擋器還包括換擋緩衝墊,所述換擋緩衝墊設置於換擋槽槽壁和/或換擋接觸部上。進一步的,所述換擋緩衝墊為橡膠墊。進一步的,所述換擋器還包括設置於換擋控制區內的P擋鎖和換擋臂,所述換擋杆可控制P擋鎖與換擋臂接觸,實現P擋鎖止;所述P擋鎖上,與換擋臂接觸的面為P擋接觸面,所述換擋臂上,與P擋鎖接觸的面為換擋臂接觸面;所述換擋器還包括鎖止緩衝墊,所述鎖止緩衝墊設置於P擋接觸面和/或換擋臂接觸面上。進一步的,所述鎖止緩衝墊為橡膠墊。進一步的,所述殼體側壁上和/或底座上開設有降噪孔。進一步的,所述殼體側壁和底座上均開設有多個降噪孔。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換擋杆與換擋槽相接處的部位設置換擋緩衝墊,一方面可以減小換擋過程中的噪音,同時可提高換擋過程的操作舒適性。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換擋器的立體圖。[0013]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換擋器的俯視圖。圖3是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換擋器的內部局部主視圖。圖5是圖4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換擋器的仰視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換擋器的主視圖。其中,1、底座;2、殼體;21、換擋槽;3、換擋杆;4、P擋鎖;5、換擋臂;6、換擋緩衝
墊;7、鎖止緩衝墊;8、降噪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縱向」、「徑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後」、「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
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換擋器包括換擋杆、殼體和底座,所述殼體固定於底座上,並和底座形成換擋控制區;殼體頂部具有可對換擋杆進行導向和限位的換擋槽,所述換擋杆穿過換擋槽連接至換擋控制區內,換擋杆的移動可控制換擋器進行換擋;所述換擋杆側面可與換擋槽槽壁接觸的部位為換擋接觸部;所述換擋器還包括換擋緩衝墊,所述換擋緩衝墊設置於換擋槽槽壁和/或換擋接觸部上。本實用新型中,換擋器的功能部件及其連接關係(即實現換擋功能的部件)與現有技術中的部件及其相互之間的連接關係相同,例如,換擋器包括換擋杆、殼體和底座,所述殼體固定於底座上,並和底座形成換擋控制區;殼體頂部具有可對換擋杆進行導向和限位的換擋槽,所述換擋杆穿過換擋槽連接至換擋控制區內,換擋杆的移動可控制換擋器進行換擋。對於換擋器的功能部件本身,在本實用新型中不再贅述。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在於在現有自動擋換擋器基礎上,增加降噪結構,降低換擋噪音。具體的,對於換擋過程中,換擋杆沿換擋槽進行移動,並由換擋槽對換擋杆進行限位,實現換擋。換擋槽槽壁與換擋杆側壁碰撞會發出噪音,並影響操作舒適度。本實用新型中,將換擋杆側面可與換擋槽槽壁接觸的部位定義為換擋接觸部。通過在換擋接觸部和換擋槽槽壁之間設置換擋緩衝墊,使換擋杆側壁和換擋槽槽壁不發生直接碰撞,降低碰撞噪音。對於換擋緩衝墊的設置位置可以設置於換擋槽槽壁上,也可以設置於換擋杆側壁的換擋接觸部上,還可以同時設置於換擋槽槽壁和換擋接觸部上。換擋緩衝墊的設置位置只要能實現減小換擋噪音,提高換到舒適性的效果即可。對於本實用新型中採用的換擋緩衝墊,可以採用各種軟質材料,例如橡膠墊。將換擋緩衝墊設置於換擋槽槽壁或換擋接觸部的方法為現有的,但由於換擋槽槽壁和換擋接觸部為曲面,換擋緩衝墊難以與其內表面完全貼合,且難以滿足耐久要求,優選採用二次注塑的方法將換擋緩衝墊吸附在換擋槽槽壁上或換擋接觸部上,可解決緩衝墊貼合不均勻、易起皺、易脫落等問題。同時,在換擋器的換擋控制區內部,還具有功能部件P擋鎖和換擋臂。當換擋至P擋時,換擋杆控制P擋鎖與換擋臂接觸,實現P擋鎖止。其中,將P擋鎖上,與換擋臂接觸的面定義為P擋接觸面。將換擋臂上,與P擋鎖接觸的面定義為換擋臂接觸面。P擋鎖的P擋接觸面與換擋臂的換擋臂接觸面接觸時,也會產生碰撞的噪音。對此,根據本實用新型,優選情況下,在所述P擋接觸面和換擋臂接觸面之間設置鎖止緩衝墊,減少P擋鎖與換擋臂碰撞產生的噪音。同樣的,鎖止緩衝墊可以設置於P擋鎖的P擋鎖接觸面上,也可以設置於換擋臂的換擋臂接觸面上,或者同時在P擋鎖接觸面和換擋臂接觸面上設置鎖止緩衝墊。鎖止緩衝墊的設置位置只需可降低P擋鎖與換擋臂碰撞產生的噪音即可。類似的,對於本實用新型中採用的鎖止緩衝墊,可以採用各種軟質材料,例如橡膠墊。如前所述,在P擋鎖或換擋臂上設置鎖止緩衝墊的方法也可以採用二次注塑。另外,本實用新型的發明人還發現,殼體和底座形成的換擋控制區為準封閉空間,換擋器的功能部件位於換擋控制區內,進行運動。在該準封閉空間內,極易出現共鳴腔現象,即換擋控制區內的功能部件運動引起的聲音經準封閉的換擋控制區腔內壁多次反射後,引起較大的回聲噪音。本實用新型中,為降低上述噪音,所述殼體側壁上和/或底座上開設有降噪孔。即在殼體側壁上或底座上開設降噪孔,使換擋控制區內的功能部件運動產生的聲音能經過降噪孔傳播出去,避免多次反射引起噪音。而功能部件運動產生的聲音本身比較小,可以忽略。更優選情況下,所述殼體側壁和底座上均開設有多個降噪孔。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換擋器主要結構與現有技術中的自動擋換擋器結構相同,包括底座I和殼體2,殼體2固定於底座I上,與底座I共同形成準封閉的換擋控制區內。殼體2頂部具有換擋槽21,換擋杆3穿過換擋槽21設置於換擋控制區內,換擋杆3位置的改變可實現換擋。換擋槽21可對換擋杆3的換擋操作進行導向和限位。具體參見圖2和圖3(換擋杆3略去),換擋槽21為貫穿殼體2頂部的不規則的孔,換擋槽21上具有多個擋位點,換擋杆3移動到擋位點時,即可實現換擋。並且,換擋槽21可在擋位點出對換擋杆3起到限位作用,使換擋杆3移動至目標擋位點後,能穩定在該處。如圖1-圖3所示,在換擋槽21的槽壁上設置有換擋緩衝墊6,通過換擋緩衝墊6可消除換擋過程中,換擋杆3與換擋槽21槽壁碰撞所產生的噪聲。當然,作為上述實施方式類似的方案,將換擋杆3在換擋過程中,換擋杆3側壁與換擋槽21接觸到的部位定義為換擋接觸部,上述換擋緩衝墊6也可以設置在換擋接觸部上。進一步的,參見圖4和圖5,換擋器內部的換擋控制區內還包括P擋鎖4和換擋臂5,P擋鎖4和換擋臂5均設置於殼體2上,換擋杆3可驅動P擋鎖4轉動,使P擋鎖4與換擋臂5接觸,實現P擋鎖4止。其中,將P擋鎖4與換擋臂5接觸的面定義為P擋接觸面,將換擋臂5與P擋鎖4接觸的面定義為換擋臂5接觸面,如圖4和圖5所示,在P擋接觸面上固定有鎖止緩衝墊7。通過鎖止緩衝墊7的作用,可消除換P擋過程中,P擋鎖4與換擋臂5撞擊所產生的噪聲。同樣的,作為類似的方案,可將鎖止緩衝墊7設置於換擋臂5接觸面上。更進一步的,參見圖6和圖7,在底座I和殼體2上均設置有多個降噪孔8,可將換擋器內部的聲音擴散出去,避免在準封閉的換擋控制區內產生共鳴噪聲。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換擋器,其特徵在於,包括換擋杆、殼體和底座,所述殼體固定於底座上,並和底座形成換擋控制區;殼體頂部具有可對換擋杆進行導向和限位的換擋槽,所述換擋杆穿過換擋槽連接至換擋控制區內,換擋杆的移動可控制換擋器進行換擋;所述換擋杆側面可與換擋槽槽壁接觸的部位為換擋接觸部;所述換擋器還包括換擋緩衝墊,所述換擋緩衝墊設置於換擋槽槽壁和/或換擋接觸部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擋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換擋緩衝墊為橡膠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換擋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換擋器還包括設置於換擋控制區內的P擋鎖和換擋臂,所述換擋杆可控制P擋鎖與換擋臂接觸,實現P擋鎖止;所述P擋鎖上,與換擋臂接觸的面為P擋接觸面,所述換擋臂上,與P擋鎖接觸的面為換擋臂接觸面; 所述換擋器還包括鎖止緩衝墊,所述鎖止緩衝墊設置於P擋接觸面和/或換擋臂接觸面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換擋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鎖止緩衝墊為橡膠墊。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4所述的換擋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側壁上和/或底座上開設有降噪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換擋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側壁和底座上均開設有多個降噪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換擋器,包括換擋杆、殼體和底座,所述殼體固定於底座上,並和底座形成換擋控制區;殼體頂部具有可對換擋杆進行導向和限位的換擋槽,所述換擋杆穿過換擋槽連接至換擋控制區內,換擋杆的移動可控制換擋器進行換擋;所述換擋杆側面可與換擋槽槽壁接觸的部位為換擋接觸部;所述換擋器還包括換擋緩衝墊,所述換擋緩衝墊設置於換擋槽槽壁和/或換擋接觸部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換擋器可減小換擋過程中的噪音,並且操作舒適。
文檔編號F16H59/02GK202834023SQ20122043906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30日
發明者吳保玉, 譚火南, 劉志剛, 陳振文 申請人: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