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智能時控裝置的新型馬達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09:53:44 1
專利名稱:一種帶智能時控裝置的新型馬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馬達,特別涉及一種帶智能時控裝置的新型馬達。
背景技術:
現有的高效馬達,進行組裝時,主要事先依序組裝該定子、扣環及套環,並將該轉子的軸心穿伸該套環及扣環後,再與該軸承進行結合,其中利用該扣環具有數個切口的設計,使得該軸心能夠藉助施力而迫入且穿伸該扣環的中心孔,以供該扣環可順利卡入該扣環槽中,藉此,該現有馬達於實際運作過程中,即可藉助該扣環有效防止該轉子脫離該殼體,但是組裝起來比較麻煩,製造工序複雜、增加了成本,另外,這些高效馬達大多在易燃、易爆連續作業的環境中使用,使用中易發生故障,使連續生產的作業鏈終斷,即便是幾分鐘,造成的損失將是電機本身售價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如果因故障引發周圍環境爆炸,則後果更不堪設想,而且發生故障後還要人力專門進行檢查排除故障,想要關閉設備還必須到設備本體開關進行關閉,而且都必須要有人在旁邊看護設備的運行停止,不能預設時間,在其時間段內運行或停止,給人們帶來了不便,因此現有技術存在缺陷,需要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新穎,製作維修簡便,連接簡單,組裝方便,能預先設定時間,在某一預定時間自動運行或停止,節省勞動力,結構合理,安裝更加靈活,使用方便的帶智能時控裝置的新型馬達。為實現上述目的而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帶智能時控裝置的新型馬達,包括基座、定位件、定子、轉子,所述基座內設置軸管,所述軸管內設軸承,所述軸承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之間設有第一通孔,所述定位件設置在軸管內,所述定位件包括限位部、支撐部,所述限位部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之間設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內壁設置至少一扣持片,所述支撐部設於限位部第二表面,所述支撐部與軸承的第一端面牴觸連接,所述定子設組裝孔,所述定子通過組裝孔套設在軸管外表面,所述轉子設置在定子外側,所述轉子設置轉動軸,所述轉動軸放置於軸承的第一通孔內,所述轉動軸與第一通孔的大小相切合,所述轉動軸上設有限位槽,用於通過限位部設置的扣持片扣入限位槽,將各部件卡緊;所述基座內還設置有智能時控裝置,所述智能時控裝置包括驗證模塊、時間檢測模塊、鎖定模塊、處理模塊和驅動控制模塊,所述驗證模塊與處理模塊連接,所述驗證模塊用於接收並驗證外部主控制端的輸入信息,在輸入信息有效時,發送開啟信號以開啟處理模塊,所述處理模塊與驅動控制模塊連接,所述驅動控制模塊用於根據驅動控制信號,以驅動控制馬達電機各單元的運作;所述驗證模塊與時間檢測模塊連接,所述時間檢測模塊與鎖定模塊連接,所述鎖定模塊與處理模塊連接;所述扣持片設有一活動端;所述定位件由扣持片活動端的端緣至軸承的第一通孔內孔壁設有徑向距離;所述限位部的第二表面與軸承的第一端面之間設有第一軸向距離;所述徑向距離不大於第一軸向距離;[0006]所述支撐部由限位部的第二表面一體成型,所述支撐部為單一環狀體,或由數個凸塊排列而成。相對於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定位件的支撐部撐起該限位部與該軸承之間的第一軸向距離,並配合該徑向距離不大於該第一軸向距離的設計,提供扣持片足夠的變形空間,不需要增加該軸承的軸向高度,可節省該軸承的用料,進而降低生產成本;不僅引導該轉動軸更容易穿伸於該通孔,也不需要變更該軸承本身的結構,可避免造成該軸承的結構複雜化,以簡化該軸承的製造工序;能廣泛應用於交通工具的驅動、起重機械、及電動工具等方面,而且基座上加裝時控裝置,能預先設置時間,在設定時間內自動運行或停止,不必專人在設備旁邊看管造作,節省了勞動力。
圖I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如圖I所示,該帶智能時控裝置的新型馬達結構新穎,製作維修簡便,連接簡單,組裝方便,能預先設定時間,在某一預定時間自動運行或停止,節省勞動力,結構合理,安裝更加靈活,使用方便。該帶智能時控裝置的新型馬達,包括基座3、定位件、定子12、轉子14,所述基座3內設置軸管9,所述軸管9內設軸承4,所述軸管9 一端形成封閉端,另一端形成開放端,以供組裝該軸承及定位件等相關構件;所述軸承4包括第一端面17、第二端面5,所述第一端面17、第二端面5之間設有第一通孔7,所述軸承4的第一端面17朝向該軸管9的開放端,所述軸承4的第二端面5朝向所述軸管9的封閉端;所述定位件設置在軸管9內,所述定位件包括限位部16、支撐部15,所述限位部16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之間設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內壁設置至少一扣持片,如,第二通孔的內孔壁設置四個扣持片,各扣持片朝向第二通孔的中央徑向延伸,各扣持片均具有一活動端,使各該扣持片的活動端的端緣共同構成一軸孔,且各相鄰的扣持片之間均形成有溝槽,所述溝槽朝向限位部的外周緣方向徑向延伸,所述定位件由扣持片活動端的端緣至軸承的第一通孔內孔壁形成徑向距離;所述支撐部15設於限位部第二表面,所述支撐部15與軸承的第一端面牴觸連接,並遠離該第二通孔,該支撐部15由第二表面一體形成,且支撐部15可為單一環狀體,或是由數個凸塊排列而成,且較佳可排列圍成環圈狀;所述定子12設組裝孔13,所述定子12通過組裝孔13套設在軸管9外表面,所述轉子14設置在定子12外側,所述轉子14設置轉動軸6,所述轉動軸6放置於軸承4的第一通孔7內,所述轉動軸6與第一通孔7的大小相切合,所述轉動軸6上設有限位槽18,通過限位部16設置的扣持片扣入限位槽18,將各部件卡緊;所述定位件置於軸管9內時,所述支撐部15抵接該軸承4的第一端面17,藉此,使得定位件的限位部不與該軸承4接觸,且限位部16的第二表面與軸承4的第一端面17之間具有一第一軸向距離,所述徑向距離不大於第一軸向距離,各該溝槽之間所形成的扣持片在受到該轉動軸6迫壓而向下彎曲變形的過程中,具有足夠的變形空間,以供轉動軸6順利穿伸定位件的軸孔而結合該軸承4的第一通孔,並使各扣持片於彈性復位後可伸入至轉動軸的限位槽內,進而達到防止該轉子14脫離該基座的功能;所述基座內還設置有智能時控裝置,所述智能時控裝置包括驗證模塊I、時間檢測 模塊2、鎖定模塊8、處理模塊11和驅動控制模塊19,所述驗證模塊I分別與處理模塊11、時間檢測模塊2連接,所述處理模塊11與驅動控制模塊19連接,所述時間檢測模塊2與鎖定模塊8連接,所述鎖定模塊8與處理模塊11連接;在使用時,為馬達通上電源,在外部主控制端輸入控制信號,所述驗證模塊I接收並驗證外部輸入的控制信息,在輸入信息有效時,發送開啟信號以開啟處理模塊11,然後時間檢測模塊2自行檢測輸入的控制信息的有效時間,當外部時間到預設時間時,發送時滿信號到鎖定模塊8,所述鎖定模塊8根據時滿信號,生成鎖定信號,發送到處理模塊11以鎖定處理模塊11,所述處理模塊11就輸入控制信號給驅動控制模塊19,所述驅動控制模塊19就立刻接通或切斷電機電路;在未鎖定狀態下,所述處理模塊11接收並處理所述控制信號,生成驅動控制信號,發送到驅動控制模塊19,所述驅動控制模塊19根據驅動控制信號,以驅動控制馬達電機各單元的運作。以上所述實施方式僅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限於此。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條件下,所屬技術領域人員可做出適當變更調整,而這些變更調整也應納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帶智能時控裝置的新型馬達,其特徵在於包括基座、定位件、定子、轉子,所述基座內設置軸管,所述軸管內設軸承,所述軸承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之間設有第一通孔,所述定位件設置在軸管內,所述定位件包括限位部、支撐部,所述限位部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之間設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內壁設置至少一扣持片,所述支撐部設於限位部第二表面,所述支撐部與軸承的第一端面牴觸連接,所述定子設組裝孔,所述定子通過組裝孔套設在軸管外表面,所述轉子設置在定子外側,所述轉子設置轉動軸,所述轉動軸放置於軸承的第一通孔內,所述轉動軸與第一通孔的大小相切合,所述轉動軸上設有限位槽,用於通過限位部設置的扣持片扣入限位槽,將各部件卡緊;所述基座內還設置有智能時控裝置,所述智能時控裝置包括驗證模塊、時間檢測模塊、鎖定模塊、處理模塊和驅動控制模塊,所述驗證模塊與處理模塊連接,所述驗證模塊用於接收並驗證外部主控制端的輸入信息,在輸入信息有效時,發送開啟信號以開啟處理模塊,所述處理模塊與驅動控制模塊連接,所述驅動控制模塊用於根據驅動控制信號,以驅動控制馬達電機各單元的運作;所述驗證模塊與時間檢測模塊連接,所述時間檢測模塊與鎖定模塊連接,所述鎖定模塊與處理模塊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智能時控裝置的新型馬達,其特徵在於所述扣持片設有一活 動端;所述定位件由扣持片活動端的端緣至軸承的第一通孔內孔壁設有徑向距離;所述限位部的第二表面與軸承的第一端面之間設有第一軸向距離;所述徑向距離不大於第一軸向距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智能時控裝置的新型馬達,包括基座、定位件、定子、轉子,所述基座內設置軸管,所述軸管內設軸承,所述軸承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之間設有第一通孔,所述定位件包括限位部、支撐部,所述第二通孔內壁設置至少一扣持片,所述定子設組裝孔,所述基座內還設置有智能時控裝置,所述智能時控裝置包括驗證模塊、時間檢測模塊、鎖定模塊、處理模塊和驅動控制模塊,結構新穎,製作維修簡便,連接簡單,組裝方便,能預先設定時間,在某一預定時間自動運行或停止,節省勞動力,結構合理,安裝更加靈活,廣泛應用於交通工具的驅動、起重機械、及電動工具等方面。
文檔編號H02K5/16GK202772713SQ20122037586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日
發明者孔富資 申請人:瀾櫻創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