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地理氣候教學演示儀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08:24:09 1
專利名稱:一種地理氣候教學演示儀的製作方法
專利說明
一、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地理教學儀器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地球的氣壓和風帶隨季節變化而轉移的動態教學演示儀。
二背景技術:
目前,在對世界地理的學習中,氣壓帶、風帶季節性轉移對世界氣候的影響,一直是學習的難點和重點,幾乎所有的同學都為它費盡了腦筋,還是學不好。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轉移對世界氣候的影響是一種動態的地理現象,一般的地圖無法顯示動態現象,雖然現代多媒體教學中有比較逼真的動態圖象,但由於投資較大,在大部分中小學,尤其是廣大農村學校還沒有推廣應用,這樣就給同學們的學習造成較大困難。
三、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現有的地理教學地圖無法顯示動態現象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地理氣候教學演示儀,該儀器不僅能演示太陽直射地球的動態變化,還能同步演示出地球氣壓帶、風帶轉移的動態氣候現象。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地理氣候教學演示儀主要由東半球或西半球的地圖板、方框、透明條、太陽模型、轉軸、橡膠條和拉繩等構成。地圖板固定在方框上,兩根轉軸垂直橫穿方框左、右兩個側壁上端和下端部,為轉動配合,其上轉軸一端部伸出方框;上轉軸中間位置硬配合套接一個套輪,套輪直徑與轉軸直徑為定比。穿過地圖板的零緯度線豎向設左、中、右三個狹長口,中狹長口與套輪上下對應,左、右兩個狹長口分別位於中狹長口的兩側。左橡膠條伸展後,其兩端分別固定在左狹長口的正上和正下方;右橡膠條對應右狹長口,其設置方式與左橡膠條相同。七根透明條水平方向自上而下依次按一定間距排列。第一根和第七根透明條分別固定在地圖板南、北極地位置。其它五根透明條均與左、右橡膠條固定聯接。上述七根透明條均用文字註明與地球相對應的風帶和氣壓帶。左拉繩繞過上、下轉軸,與左橡膠條中心固定聯接;右拉繩繞過上、下轉軸,與右橡膠條中心固定聯接。中間拉繩繞過上轉軸的套輪和下轉軸;太陽模型位於地圖板和透明條之間,固定在中拉繩上。
上轉軸伸出方框的端部安裝一個手輪。在靠近方框兩側壁內表面的上轉軸上,設置左、右兩個限位銷。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同步演示太陽在地球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和氣壓帶、風帶隨季節變遷而轉移的動態現象,使教學直觀性強,有利於啟迪學生的邏輯思維,有效地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
四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背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
圖中1、手輪;2、地圖板;31、第一根透明條;32、第二根透明條;33、第三根透明條;34、第四根透明條;35、第五根透明條;36、第六根透明條;37、第七根透明條;41、左狹長口;42、中狹長口;43、右狹長口;5、太陽模型;6、方框;7、上轉軸;8、下轉軸;9、套輪;10、左橡膠條;11、右橡膠條;12、左拉繩;13、中拉繩;14、右拉繩;15、左限位銷;16、右限位銷。
五具體實施方式
在
圖1、圖2中,地圖板2正面繪製東半球或西半球地圖;地圖板2固定在方框上,上轉軸7和下轉軸8均與方框6兩側壁垂直且為轉動配合,上轉軸7左端伸出方框6,並安裝一個手輪1;上轉軸7中間位置硬配合套接套輪9;在靠近方框6左、右側壁內表面的上轉軸7上,分別設置左限位銷15和右限位銷16。穿過地圖板2的零緯度線豎向設左、中、右三個狹長口41、42、43,中狹長口與套輪9上下對應;左、右兩個狹長口41、42分別位於中狹長口42兩側。左橡膠條10兩端固定左狹長口41的正上和正下方,處伸展狀態。右橡膠條11對應右狹長口43,其設置方式與左橡膠條10相同。七根透明條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第一、七根透明條31、37均註明「極地高氣壓帶」,上述兩根透明條31、37分別固定在地球北緯85°——90°和南緯85°——90°的位置,第二、第三根透明條32、33各橫貫一直線,在直線以上分別註明「東風帶」和「西風帶」,在直線以下分別註明「副極地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第四根透明條34上下分為三部分,上部分和下部分分別註明「信風帶」,中間部分註明「赤道低氣壓帶」。第五、六根透明條35、36各橫貫一條直線,在直線以上分別註明「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在直線以下分別註明「西風帶」和「東風帶」。第二、三、四、五、六根透明條32、33、34、35、36均用螺栓穿過左、右兩個狹長口41、43,固定在左、右兩根橡膠條10、11上,第一至七根透明條31、32、33、34、35、36、37的間距比為1∶2∶3∶3∶2∶1。左拉繩12繞過上轉軸7一圈半,再繞過下轉軸8與左橡膠條10中心固定聯接;右拉繩14繞過上轉軸7一圈半,再繞過下轉軸8與右橡膠條11中心固定聯接。在圖3中,中拉繩13繞過下轉軸8和套輪9;太陽模型5位於地圖板2和透明條之間,固定在中拉繩13上。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是這樣的將太陽模型5與地圖板2的零緯度線對正,順時針旋轉手輪1,左、右拉繩12、14通過左、右橡膠條10、11的彈力使左、右橡膠條10、11下半部分收縮,其上半部分伸長,帶動第二、三、四、五、六根透明條32、33、34、35、36向下平移,與此同時,中拉繩13帶動太陽模型5向地圖板2上的南回歸線移動。逆時針旋轉手輪1,太陽模型5和第二、三、四、五、六根透明條32、33、34、35、36同步向上移動。
權利要求1.一種地理氣候教學演示儀,它包括地球東半球或西半球地圖板(2)、七根透明條(31、32、33、34、35、36、37)、太陽模型(5)、上、下轉軸(7、8)、套輪(9)、左、右橡膠條(10、11)、左、中、右拉繩(12、13、14),地圖板(2)固定在方框(6)上,其特徵在於上、下轉軸(7、8)垂直橫穿方框(6)左、右兩側壁上端和下端部,為轉動配合,上轉軸(7)一端部伸出框(6);轉軸(7)中間位置硬配合套接一個套輪(9),套輪(9)直徑與轉軸(7)直徑為定比;穿過地圖板(2)的零緯度線豎向設左、中、右三個狹長口(41、42、43),中狹長口(42)與套輪(9)上下對應,左、右狹長口(41、43)分別位於中狹長口(42)兩側;左橡膠條(10)兩端分別固定在左狹長口(41)的正上和正下方,並處於伸展狀態;右橡膠條(11)對應右狹長口(43),其設置方式與左橡膠條(10)相同;第一、二、三、四、五、六、七根透明條(31、32、33、34、35、36、37)水平方向自上而下依次排列,均有一定間距;第一、七根透明條(31、37)分別固定在地圖板(2)南、北極地位置,第二、三、四、五、六根透明條(32、33、34、35、36)均與左、右橡膠條(10、11)固定聯接,上述七根透明條(31、32、3 3、34、35、36、37)均用文字註明與地球相對應的風帶和氣壓帶;左拉繩(12)繞過上、下轉軸(7、8)與左橡膠條(10)的中心固定聯接;右拉繩(14)繞過上、下轉軸(7、8)與右橡膠條(11)的中心固定聯接;中拉繩(13)繞過下轉軸(8)和套輪(9);太陽模型(5)位於地圖板(2)和透明條之間,固定在中拉繩(13)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理氣候教學演示儀,其特徵在於所述上轉軸(7)伸出方框(6)的端部安裝手輪(1)。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理氣候教學演示儀,其特徵在於在靠近方框(6)兩側壁內表面的上轉軸(7)上,設置左、右兩個限位銷(15、16)。
專利摘要一種地理氣候教學演示儀,涉及地理教學儀器技術領域,解決了地理教學圖不能動態顯示氣壓帶、風帶季節性轉移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在方框左、右兩個側壁橫穿上、下兩根轉軸,七根透明條水平方向自上而下依次排列在地圖板上,均固定在左、右兩根橡膠條上,穿過地圖板的零緯度線豎向設左、中、右三條狹長口。中拉繩繞過下轉軸和上轉軸的套輪,太陽模型固定在中拉繩上,左、右兩根拉繩分別繞過上、下轉軸,分別固定在左橡膠條中心位置和右橡膠條中心位置上。左、右拉繩和左、右狹長口均與左、右橡膠條相對應,中拉繩與中狹長口相對應。該產品結構簡單,學習直觀性強,廣泛應用於對中學地理的學習中。
文檔編號G09B25/06GK2667602SQ20032012116
公開日2004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2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2日
發明者李青 申請人: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