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各市的名字由來(青海各市州縣名字的由來)
2023-10-20 12:08:01 3
湟中、湟源、樂都、民和...這些縣名我們再熟悉不過,可你知道這些名字都是怎麼來的?背後又有什麼寓意?
青海省
青海因境內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後世蒙古語稱之庫庫諾爾,藏語稱之錯溫波,均為對漢語「青海」的譯稱,譯為「青/藍色的海」)。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設立。
西寧市
東漢建安中置西平郡,並置西都縣。西晉析置長寧縣(治今大通縣長寧鎮),因長寧水為名。宋崇寧三年(1104年)置西寧州,取西陲安寧、西事底寧之意命名。明設西寧衛,清置西寧府,後改西寧縣, 1944年置西寧市。
城中區
位於西寧市城區中部而得名。 1956年由城東區析置城中區。 1957年撤銷,併入城區。 1958年更名城中區。 1960年撤銷。 1963年恢復城中區。
城西區
位於西寧市城區西部而得名。 1954年設城西區。 1957年撤銷,併入城區(1958年更名城中區)。 1960年由城中區析置城西人民委員會。 1963年恢復城西區。
城北區
位於西寧市城區北部而得名。 1963年設郊區工委,1976年成立郊區辦事處,1980年正式成立郊區,1986年更名城北區。
大通縣
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大通衛置大通縣。1958年遷駐橋頭鎮。縣以大通河而得名。1985年11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通縣,並於1986年7月10日在原行政區域內建立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至今。
湟中縣
清代時地屬西寧縣。1943年,西寧縣縣城遷至魯沙爾,1946年,始稱湟中縣並沿用至今。新中國建立後,湟中為省直屬縣。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屬西寧市。1961年8月,復為省直屬縣。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1979年,劃屬海東地區。2000年1月,屬西寧管轄。因地處湟水中遊,古為「湟中地」,故名湟中。
湟源縣
1913年改丹噶爾廳置湟源縣,因地處湟水源頭而得名(註:後由湟源縣析置海晏縣,湟水源頭今位於海晏縣)。別稱丹噶爾。1913年,丹噶爾廳改為湟源縣。1949年9月9日湟源解放。1949年10月至1978年9月,湟源為省直屬縣。1978年10月9日,海東地區成立,轄湟源縣。1999年12月5日,湟源正式劃歸省會西寧市管轄。
海東市
海東是青海省地級市。因位於青海湖以東而得名。 1978年設海東地區,駐平安縣,2013年改設海東市。
平安區
1978年由湟中縣析置平安縣,因駐地平安鎮而得名。2015年2月16日,國務院批覆同意青海省調整海東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平安縣,設立海東市平安區,以原平安縣的行政區域為平安區的行政區域。
樂都區
後涼置樂都郡,北魏廢樂都郡,置樂都縣,後廢。 北宋置樂州,後廢。 明置碾北衛、碾伯所,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碾伯縣,1929年改名樂都縣,取歷史上的樂都縣一名命名,2013年改設樂都區。 「樂都」寓意吉祥、平安。
互助土族自治縣
1930年析西寧縣置互助縣,因地區多民族聚居,取義互助協作。 1954年改設互助土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9月改稱互助土族自治縣。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1930年析樂都縣置民和縣,因地區多民族聚居,取義民眾和睦。 1986年改設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
西魏廢帝三年(553年)置化隆縣。 因境內化隆谷(一作挖隆谷,藏語作哇隆)而得名。 化隆,羌語,其義不詳。 藏語繼承古羌語,意為「黃牛(溝)」。 唐先天元年(712年),為避李隆基名諱,改化隆縣為化成縣。 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廣威縣,後陷於吐蕃。 清乾隆九年(1774年),在今化隆巴燕置巴燕戎格撫番廳,1913年改設巴戎縣,1929年改名巴燕縣,1931年改為化隆縣,取歷史上的化隆縣一名命名。 1954年設化隆回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名化隆回族自治縣。 按:巴燕戎格,一作擺羊戎,簡譯為「巴戎」,蒙古語,其中「巴燕」意為富饒。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北宋築循化城,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循化營,取「遵循王化」之意命名。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於循化,改置循化廳,1913年設循化縣。 1954年設循化撒拉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名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海北藏族自治州
1953年設立海北藏族自治區(專區級),因位於青海湖以北而得名,1955年改稱海北藏族自治州
海晏縣
1940年由祁連自治局析置海東設治局,旋改名海晏設治局,因鄰近青海湖,取「海晏河清」之意命名。 1943年改設海晏縣,1949年設海晏區,由湟源縣領導。 1951年恢復海晏縣,1952年改設海晏藏族自治區(縣級),1953年復改海晏縣。
門源回族自治縣
1929年析大通縣置亹(mén)源縣,因地處古浩亹水(即今大通河、古浩亹水,亦名閣門河, 西漢曾置浩亹縣,治今甘肅永登縣河橋鎮、北宋在浩亹河上築大通城,此河遂因大通城而改稱大通河)源頭而命名。 1953年設亹源回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為門源回族自治縣,1959年,亹源簡化為門源。
剛察縣
1950年設剛察區(縣級),1954年改設剛察縣,因當地藏族「剛察」部落(一譯崗察、岡察,語義不詳、該部落來自今貴德縣常牧鎮岡察村)為名。
祁連縣
1939年由門源縣析置祁連自治局,以境內祁連山為名。 1950年由門源縣領導,1951年改設祁連區(縣級),省直轄。 1952年設祁連自治區(縣級),1953年改祁連縣。
海南藏族自治州
1953年設立海南藏族自治區(專區級),因位於青海湖以南而得名 1955年改稱海南藏族自治州。
共和縣
1929年析西寧縣、湟源縣置共和縣,取「五族共和」之意故名。 1952年改設共和藏族自治區(縣級),1953年復改共和縣。
貴南縣
1953年析貴德縣南部地區設貴南藏族自治區(縣級),因原為貴德縣南部地區,故名貴南。 同年改為貴南縣。
貴德縣
西漢築歸義城(在今貴德縣尕讓鄉境內),元至元八年(1271年)設貴德州,取「以德為貴」之意。 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貴德州為歸德州,洪武八年(1375年),又改為歸德守御千戶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歸德所為貴德所。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改貴德所為貴德廳。 1913年改設貴德縣。
興海縣
1939年置興海設治局(一名大河壩設治局),取振興青海之意。 1943年改設興海縣。 1952年改設興海藏族自治區(縣級),1953年復改興海縣。
同德縣
1935年析貴德縣置同德縣,1952年設同德藏族自治區,1954年復改同德縣。 並賦予縣名「同心同德」的新意。 《中國地名語源詞典》裡說「由同仁、貴德二縣析置同德縣,同德由同仁、貴德各取一字為名」,此為誤解。 同德縣並未從同仁縣析地。
黃南藏族自治州
1953年設立黃南藏族自治區(專區級),因地處黃河以南而得名 1955年改稱黃南藏族自治州。
同仁縣
1929年析循化縣置同仁設治局,旋改為同仁縣,因地區多民族聚居,取一視同仁之意為名。 1952年改設同仁藏族自治區(縣級),1953年復改同仁縣。
尖扎縣
1952年析貴德縣東部置尖扎區(縣級),因當地藏族尖扎部落(意為「野獸出沒的地方」,一說意為「哥哥的後裔」)為名。 1953年設尖扎縣。
澤庫縣
1953年析同仁縣南部地區置澤庫縣。 澤庫,藏語意為「澤曲(河)谷地」。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1954年設立河南蒙古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稱河南蒙族自治縣,1964年改名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因地處黃河以南而得名。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954年設立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專區級),因位於青海湖以西而得名 1955年改稱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州,1963年改稱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1985年改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德令哈市
1956年設立德令哈工作委員會(縣級),1958年改設德令哈縣,1962年撤銷,併入烏蘭縣。 1988年析烏蘭縣置德令哈市。 德令哈,蒙古語,源於柯魯溝旗中心寺——「阿拉騰德令哈」寺「阿拉騰德令哈」意思是「金色的原野」,德令哈是「阿拉騰德令哈」的縮略。
格爾木市
1956年設立噶爾穆工作委員會(縣級),1960年改設格爾木市,1965年改設格爾木縣,1980年復置格爾木市。 「格爾木,蒙古語音譯,標準讀音應為「郭勒木德」,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 因境內格爾木河而得名。 民國時期譯作「郭裡峁」,1955年改譯為「噶爾穆」,1960年將「噶爾穆」簡化為「格爾木」。
都蘭縣
1917年設都蘭理事,1931年改設都蘭縣。 1951年,改為都蘭自治區(縣級)。 1952年,設立都蘭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縣級)。 1954年設立都蘭蒙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復改為都蘭縣。 都蘭,蒙古語,意思是「溫暖」,因都蘭寺(在今烏蘭縣銅普鎮)而得名。
烏蘭縣
1958年設立茶卡工作委員會(縣級),1959年改設烏蘭縣。 烏蘭,蒙古語音譯,意思是「紅色」。 《烏蘭縣誌》認為縣名由來有兩說:一說因縣城(當時駐茶卡)東北有座「烏蘭哈達」山(蒙古語,意為「紅山」,位於今茶卡鎮烏蘭哈達牧委會),取「烏蘭哈達」的前兩個字而命名、、一說為紀念1952年初犧牲於「烏蘭布拉格」山(蒙古語,譯成漢語為「紅水泉山」,位於今柯科鎮卜浪溝)的7烈士,取「烏蘭布拉格」山的前兩個字「烏蘭」命名新縣。 《中國地名由來詞典》中說「因境內有烏蘭諾爾(即茶卡鹽池)而得名」。此為誤解,茶卡鹽池蒙古語稱達布遜諾爾(意為鹽湖)。
天峻縣
1954年析原都蘭縣地置天峻藏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設天峻縣。 天峻,因境內「直尕天欽」山(簡譯天峻,俗稱天峻山,意思是「階梯狀山」)而得名。 藏語「直尕天欽」源於蒙古語「天沁察汗哈達」,意思是「陡峭的白山崖」。
大柴旦行政區
1960年設立大柴旦市(縣級),1964年7月改設大柴旦鎮,1992年設立大柴旦行政委員會(縣級)。 大柴旦,由蒙古語「伊克柴達木」湖(意思是「大鹽湖」。 「伊克」,意為「大」、、柴達木,諧音為「柴旦」)演變而來,因臨近伊克柴達木湖而得名。
冷湖行政區
1957年,設立冷湖辦事處(縣級),1959年改置冷湖臨時工作委員會(縣級),1960年10月改設冷湖市(縣級),1964年改設冷湖鎮, 1992年,設立冷湖行政委員會(縣級)。 冷湖,為蒙古語「奎屯諾爾」的意譯。 因鎮西北「奎屯諾爾」湖(奎屯,意為「冷」、諾爾,即湖)而得名,該湖湖水冰冷異常,故名。 一說,1955年6月,地質工作者在石油勘探中發現一無名小湖,因其不引人注目,便起名叫「冷湖」。
茫崖行政區
1956年設立茫崖臨時工作委員會(縣級),1964年改設茫崖鎮, 1984年設立茫崖行政委員會(縣級)。 茫崖,蒙古語音譯,標準讀音應為「茫乃」,意思是「前額」,原指今「老茫崖」,位於茫崖湖以東,為雅丹地貌,土壠前端突出,酷似人的額頭,所以才有此名。
果洛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語意為「反敗為勝的頭人」 相傳過去有格龍巴部落反敗為勝,打敗其他部落,故名 明清之際,出現「郭羅克松」(意即「三郭羅克、、三果洛」)的名稱,清代通譯「郭羅克」,清末,又譯「俄洛」 民國以後,通譯「果洛」 1950年設果洛區,1954年設立果洛藏族自治區(專區級),1955年改稱果洛藏族自治州。
瑪沁縣
1957年析甘德縣置瑪沁縣。 瑪沁,藏語音譯,系「阿尼瑪卿山」一名的省譯,意為「黃河上遊最高大山」。
班瑪縣
1955年設班瑪縣。 班瑪,藏語音譯,意為蓮花。
甘德縣
1954年設甘德縣。 因境內有甘德貢麻、甘德哇爾麻、甘德休麻三條溝,取其中的「甘德」(意為安樂、歡樂)而得名。 《中國地名由來詞典》稱「甘德,因山為名」。 此為誤解。
達日縣
1955年設達日縣。 因境內達日河(藏語達日曲、達日勒曲、達爾洛曲)得名,「達日」系藏語「興旺發達」之意。
久治縣
1955年設久治縣。 縣名系藏語譯音,意為團結。
瑪多縣
1957年析甘德、達日兩縣置瑪多縣。 「瑪多」系藏語「黃河源頭」之意。
玉樹藏族自治州
1951年設立玉樹藏族自治區(專區級),1955年改稱玉樹藏族自治州 玉樹(又譯作玉舒、優秀、優受),藏語意為「(宮殿)遺址」 相傳過去有部落頭人墾布那欽(一譯肯布那欽)率領部眾在通天河支流聶恰曲流域(在今治多縣境內)、格薩爾王嶽父嘉洛的宮殿遺址(格薩爾王妃珠姆的誕生地)一帶活動,其部落遂被稱為「玉樹(優秀)」族 。一說玉樹因「樹貴如玉」而得名,此為誤解。
雜多縣
1953年析玉樹、囊謙二縣置扎朵縣(一譯雜朵縣),1954年改譯為雜多縣。 「雜多」為藏語「雜曲(即瀾滄江)上遊」之意。
稱多縣
1937年析玉樹縣置稱多縣。 因境內藏族稱多(意為「萬人聚集」)部落而得名。
治多縣
1953年析玉樹、稱多兩縣置優秀縣(優秀,藏語,為「玉樹」異譯),年底更名直多縣,1964年改譯為治多縣。治多」系藏語「治曲(即長江)上遊」之意。
囊謙縣
1933年析玉樹縣置囊謙縣。 因境內藏族囊謙(藏語「囊倫謙寶/囊倫欽布」的簡譯,意為內大相)部落而得名。
曲麻萊縣
1950年改星川設治局為曲麻萊設治局,1952年改曲麻萊區(縣級),1954年改曲麻萊縣。 取境內「曲麻曲」(又稱曲麻河、「萊央灘」(一譯萊湧灘、萊央大灘、楚瑪爾河,藏語意為紅水河)、萊陽大灘,位於曲麻河與通天河匯合處)而得名。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西報君特供
監製/史凱|責編/何文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