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
2023-10-21 15:29:47 1
文化是一艘永不停靠的航船,不懼風颳雨打嗚咽著喊出一個時代的悲鳴;文化是一條奔騰東去的大河,無視暗潮洶湧呼嘯地衝刷掉年積日累的汙濁;文化是一個倔強苦旅的青年,歷盡千帆,蓬頭垢面下掩藏的清澈雙眼仍然笑得動人。
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將這一切或宏偉,或悲哀,或歡欣,或渺小展示給了我們,讓從來抽象的「文化」有了具體的形象。特別是眾多富有中國特色的「驛站」,令我禁不住停下腳步,駐足觀賞。
那神秘尼姑庵裡美麗的尼姑和後來的年輕女老師,沒有人知道她們來自哪裡,也沒有人知道她們姓甚名誰,只知道她們總是前衛而智慧。這是新時代的女性形象!她們寧願狠心遠離家人故鄉,也不甘於被「貞節牌坊」這種故舊封建的思想束縛一生。這就是中華文化中女性的苦難。
那正值壯年,風華正茂的大文豪蘇軾,懷著忠君愛國之心和報效國家之意,卻只因一篇寥寥數十字的文章,被小人借題發揮,牽扯出巨大的風波,最終含冤入獄。小人們說,蘇軾——這位以愛國和政績聞名的文豪,輕視國家,挑釁君王。這恐怕是我聽到過最荒唐的笑話了。這一切事情的發生,不過是人的嫉妒心作祟,俗話說:「槍打出頭鳥。」蘇軾當時的風頭太盛了,於是因嫉妒而架起的「輿論」這無數把槍,便齊刷刷地瞄準了年少輕狂的他,最後在一件小事的引爆下,炮聲轟然。這又說明了古代中國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化——「文字獄」。儘管這個名詞是清代才開始具象化的,但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因文字而入獄判刑的事情已經是屢見不鮮了。而這種文化又在書中的另一篇文章《寧古塔》中,表現得愈加深刻。古代的人民,從來沒有言論自由權。
好在這黑暗的一切最終沒有根植於中國大地:美麗的尼姑們,最終得以還俗,追求自己的幸福;年輕女老師們勇敢地打破了成見和束縛,加入了中國女性爭取權利的隊伍中,自信又美麗;蘇軾從小人讒言和驕傲破滅中昂起頭來,挺過千辛萬苦,用謙遜自強又樂觀的心態從頭再來,民間歷練不會使他大文豪的光芒有所削弱,反而令他的形象更加親民,文章更有感染力。
文化之美不在於歡樂和精彩,而在於它的真實與樸素,苦難及悲傷。每一粒文化結晶的形成,都需要走一條漫長又充滿苦難的路,而每一段「苦旅」之後,總會苦盡甘來。
我不禁期待,接下來的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