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病人助走器的製作方法
2023-10-09 03:08:29
專利名稱:偏癱病人助走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醫療器械,涉及中風後遺證半身不遂臥床病人自己操縱按鈕,實現站立行走及患側下肢功能鍛鍊的裝置。
以往半身不遂臥床病人需在他人攙扶下下床站立,練習走步,進行功能鍛鍊,攙扶人與病人配合不協調,保持不好平衡;病人自己邁步很困難;攙扶人還要特別小心,以防病人摔倒;費人力,往往由專人陪伴,很難長期堅持鍛鍊。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而設計了固定病人方便,操作簡單,病人能用健手操縱實現坐位→站位→行走→坐位的過程。站、走、坐平穩,強迫病人伸屈患側下肢,更好地進行功能鍛鍊,防止長期臥床引起的肺部感染和褥瘡的發生,增強病人的體質,促進病人康復的助走器。
本實用新型的基本構思是攙扶裝置由兩個絕緣木外裹海棉製成,絕緣木上有兩根尼龍粘合拉鎖(搭扣),絕緣木通過鋼管與站起裝置相連。
站起裝置導向杆固定在車體上,軸承支承塊用螺拴與導向杆連結,壓塊通過螺栓與絲母連結。
助走裝置連杆上端連接在攙扶裝置上,下端在小腿部位連接拉杆,連杆的長短可調,在髖,膝關節部位用活動銷軸連接,每根連杆上都有尼龍粘合拉鎖。
行走、傳動裝置電機傳動車走,拉杆往復運動人隨車走;也可拉杆不動,人坐車走;還可以拉杆往復運動,車不走,原地伸屈患側下肢。
在車體的側面(患者健側)裝有活動坐椅,患者用健手把坐椅從側面通過活動軸移到身後即可坐下。另裝有轉向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由以下的實施例及附圖給出。
圖1、2、3、4、5、6、7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偏癱病人助走器裝置的主視圖,剖視圖及原理圖。
下面結合
圖1、2、3、4、5、6、7詳細說明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具體裝置的細節和工作情況。
該裝置包括車體(1)、站起裝置(2)、攙扶裝置(3)、助走裝置(4)、制動裝置(5)、轉向裝置(6)、傳動裝置(7)。
車體(1)(
圖1)由薄鋼板焊接製成,一個前輪(11),兩個後輪(8)。內裝蓄電池(10),電機(9),傳動裝置(7)。
攙扶裝置(3)(圖3)攙扶架(20)用絕緣木外包海棉製成,攙扶架(20)與鋼管(22)用螺栓(21)連接,定位塊(25)是由鋼板製成的曲線形,在板上鑽有不同距離的孔。病人坐於床前,將攙扶架(20)架於病人兩腋下,接圖示方向操作鋼管(22),由於轉軸(23)的作用,可根據患者的胖瘦,調節H的距離,H的距離為250-450mm之間,直到病人感覺不松不緊舒適為好;調節好H後,用銷軸(24)把鋼管(22)定位在定位塊(25)孔內;兩攙扶架(20)在身後用尼龍粘合拉鎖固定。攙扶裝置(3)由鋼管(26)與站起裝置(2)連接。
站起裝置(2)(圖2)導向杆(18)固定在車體(1)上,軸承支承塊(17)用螺栓與導向杆(18)連接;壓塊(19)通過螺栓與絲母(15)連接;當絲槓(16)旋轉時,由於導向杆(18)的作用,絲母(15)只作上、下移動;帶動攙扶裝置(3)升降。升和降是由電機(9)的正反轉來實現的。
助走裝置(4)(圖4)圓盤(27)用鍵與傳動軸連接,連杆(29)通過轉動付(28)與圓盤(27)偏心連接,連杆(29)與拉杆(31)(相當於滑塊)用轉動付(30)連接,也就是圓盤(27)、連杆(29)、滑塊(31)組成了一個曲柄滑塊機構,導向套(32)相當於滑道,拉杆(31)在導向套(32)中作往復直線運動。連杆(34)、(36)、(38)外包海棉、長短可調,通過活動銷軸(35)(37)連接,用尼龍粘合拉鎖將連杆(34)固定在患側小腿外側,連杆(36)固定在患側大腿外側,連杆(38)固定在患側脅部;調節連杆(34)、(36)、(38)的長度,使活動銷軸(35)(37)恰好固定在膝、髖關節外側。拉杆(31)與連杆(34)通過滑塊(33)連接,當拉杆(31)往復運動時,連杆(34)在滑塊(33)的作用下,上下移動,這樣無論病人的腿長或短,每次邁步腳都能平穩著地。拉杆(31)帶動連杆(34)運動時,連杆(36)在活動銷軸(35)、(37)的作用下也擺動,使人體的髖、膝關節都能同時活動,從而達到伸屈患側下肢的目的。
制動裝置(5)(圖5)制動輪(40)外徑為110錐形結構,它固定在行駛車軸上,制動套(39)內徑鉚有剎車皮,錐度110結構;在行駛過程中,需要停止時,用手搬動手柄(13),推動自動套(39)向圖示方向移動,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把行駛的車剎住。
轉向裝置(6)(圖6)轉向支架(42)、(43)通過螺母(44)固定在前車輪(11)的軸上;轉向支架(42)、(43)的另一頭與操縱杆(41)焊接,操縱杆(41)通過兩套軸承與車體(1)連接,操縱杆(41)的加一頭通過螺母與手輪(14)連接;當助走器需要轉向時,轉動手輪(14),操縱杆(41),轉向支架(42)、(43)旋轉,前車輪(11)即轉過一定的角度,車體(1)轉向。
傳動裝置(7)(圖7)助走器的操縱是通過操縱手柄(13)和按扭(12)來完成的,助走器的換向是由電機(9)的正反轉來實現的。
附圖7中的標記與齒輪齒數對照表編號 45 46 47 48 49 51 52 53 54 55 56 57 59 60齒數 17 48 17 48 20 20 20 20 17 40 K=3 30 38 20
編號 61 63 64 65 66 67 68 69 70齒數 17 68 88 43 34 22 43 42 521、站起過程電機(8)2000轉/分→齒輪(45)/(46)→齒輪(47)/(48)→離合器(50)→傘齒輪(49)/(52)→絲槓(16)旋轉→絲母(15)上下移動→升降,升降絲槓(16)轉速251轉/分。速度2米/分,最大高度0.6米。
2、車行駛、人坐車走過程兩種速度,[車輪(8)、(11)直徑∮250mm]快速電機(8)2000轉/分→齒輪(45)/(46)→齒輪(47)/(48)→離合器(50)→傘齒輪(51)/(53)→齒輪(54)/(55)→車輪(8)旋轉車輪(8)轉速107轉/分;速度84米/分。
慢速電機(9)→齒輪(45)/(46)→齒輪(47)/(48)→蝸杆(56)、蝸輪(57)→離合器(58)→齒輪(66)/(69)→車輪(8)旋轉。車輪(8)轉速20.3轉/分,速度15.9米/分。
3、車行駛、拉杆往復運動,人隨車走過程[圓盤(27)直徑450mm,拉杆(31)行程≈0.4米];兩種速度1)、車快速電機(9)→齒輪(45)/(46)→齒輪(47)/(48)→蝸杆(56)、蝸輪(57)→離合器(58)→齒輪(65)/(68)→車輪(8)旋轉。車輪轉速25.1轉/分,速度19.7米/分。
2)、人快速電機(9)→齒輪(45)/(46)→齒輪(47)/(48)→蝸杆(56)、蝸輪(57)→離合器(62)→齒輪(59)/(63)→圓盤(27)旋轉→拉杆(31)往復運動→腿邁步。
圓盤(27)轉速14轉/分,速度19.8米/分;病人每分鐘走50步,相當於常人散步速度。
2)、車慢速電機(9)→齒輪(45)/(46)→齒輪(47)/(48)→蝸杆(56)、蝸輪(57)→離合器(58)→齒輪(67)/(70)→車輪(8)旋轉。
車輪(8)轉速10.6轉/分,速度8.3米/分人慢速電機(9)→齒輪(45)/(46)→齒輪(47)/(48)→蝸杆(56)、蝸輪(57)→離合器(62)→齒輪(60)/(64)→圓盤(27)旋轉→拉杆(31)往復運動→腿邁步。
圓盤(27)轉速5.7轉/分,速度8.37米/分,病人每分鐘走21步,相當於常人緩慢散步的速度。
4、車不走原地伸屈患側下肢過程;兩種速度快速與車行駛,拉杆往復運動,人隨車走過程中的人快速相同。
慢速電機(9)→齒輪(45)/(46)→齒輪(47)/(48)→蝸杆(56)、蝸輪(57)→離合器(62)→齒輪(61)/(64)→圓盤(27)旋轉→拉杆(31)往復運動→腿伸屈。
圓盤(27)轉速4.8轉/分,速度6.8米/分;人腿每分鐘伸屈17次。
在車體的側面(患者健側)裝有活動坐椅,患者用健手把坐椅從側面通過活動軸移到身後,按動坐下按扭(12)即可坐下。
權利要求1.一種能使中風遺症半身不遂臥床病人實現站立、行走和患側下肢功能鍛鍊的偏癱病人助走器,該裝置由攙扶裝置由車體(1)、站起裝置(2)、攙扶裝置(3)、助走裝置(4)、制動裝置(5)、轉向裝置(6)、傳動裝置(7)等組成,其特徵在於攙扶裝置(3)中的攙扶架是由絕緣木外包海棉製成的,攙扶裝置(3)是由站起裝置(2)來帶動的。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偏癱病人助走器,其特徵在於攙扶裝置(3)在病人坐於床前時,攙扶架(20)必須架於病人兩腋下,病人伸屈患側的下肢是由助走裝置(4)來帶動的。
3.如權利要求2所述偏癱病人助走器,其特徵在於助走裝置(4)中設有能固定在患側小腿外側的連杆(34),固定在患側大腿外側的連杆(36)、固定在患側肋部的連杆(38),拉杆(31)與連杆(34)是由滑塊(33)連接的,帶動人體的髖、膝關節同時活動的拉杆(31)是往復運動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醫療器械,是中風後遺症偏癱臥床病人用健手操縱按鈕,實現站立、行走及癱側下肢功能鍛鍊的裝置。攙扶裝置攙扶架架於病人兩腋下;站起裝置電機帶動該裝置,使病人站起。助走裝置連杆固定在癱側脅部、大腿外側、小腿外側;拉杆在小腿上1/3處與連杆通過滑塊連接;拉杆往復運動,帶動髖、膝關節伸屈,鍛鍊癱側下肢。
文檔編號A61H3/00GK2086603SQ90217700
公開日1991年10月16日 申請日期1990年8月3日 優先權日1990年8月3日
發明者謝志剛, 王春哲, 尚春華, 高克鳳 申請人:謝志剛, 王春哲, 尚春華, 高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