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偏枯的內服藥物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22:35:14 5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偏枯的內服藥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純中藥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治療偏枯的內服藥物。
背景技術:
偏枯一症是傳統醫學之名詞,它還叫偏癱,中風不語,半身不遂,亦叫半身不隨。現 代醫學則叫腦血栓,或叫腦溢血後遺症。祖國醫學認為偏枯多由營衛先衰,脈絡空虛,邪氣 (風寒溼邪及癱瘀等)乘虛而入;或因氣血虧虛,陰陽偏勝所致;或由脾失建運,鬱溼化痰, 痰溼生熱,引動肝風,肝火挾痰濁上逆,阻塞竅道所致;或腎虛精氣不足等氣滯血鬱,血凝滯 於腦部血管而形成血拴使脈道不通、蒙閉清竅,壓迫神經至使頭痛,造成半側手足麻痺,言 語不清、口眼歪斜,神志尚清,大便幹;或腦部血管破裂,使血流於脈外形成瘀血,壓迫腦部 神經至使頭痛,蒙閉清竅,造成半側手足麻痺,言語不清、口眼歪斜,神志尚清或不清,大便 幹;祖國醫學認為治宜補氣健脾,活血化瘀,通利血脈,溫經通絡,補腎益精。現代醫學則認 為腦血栓、腦溢血是由血脂高,血液粘稠,血管壁彈性降低,血壓高而形成栓塞或血管破裂、 血流於血管外形成腦溢血所致。西醫多利用西藥降血壓,降血脂等藥物治療,其付作用大, 效果不理想,治癒率低等。中醫有的利用小活絡丹《局方》、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治療,其 治療效果也不理想,治癒慢,治癒率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在於提供一種治療偏枯效果好,治癒快,治癒率高的的純中藥制 劑。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治療偏枯的內服藥物,其特徵在於它是由 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原料製成的,黃芪30、桃仁9、紅花9、桂枝9、地龍12、木瓜10、赤芍藥15、 川芎15、槐實6、天麻6、鉤藤6、生山楂50、雞內金30、木香30、川牛膝30。將上藥共粉碎過 300目篩,將藥粉煉蜜為丸,每丸9克。本發明的藥物可以採用中藥製劑中常規方法製備成任何常規內服製劑。還可以將 共粉碎過300目篩的藥粉製成散劑、膠囊劑、片劑、水丸等。本發明的藥物功能補氣健脾,消食化積,活血化瘀,通利血脈,溫經通絡,補腎益 Ib ο本發明的藥物主治偏枯引起的半身不遂,半側手足麻痺,言語不清、口角流涎,口 眼歪斜,神志尚清或不清,大便幹,苔白膩,脈緩。治療效果治療有效率98%,治癒率89%。治療療程30天為一個療程,輕者1-3個療程可治癒,重者3-6個療程可治癒,治 愈後易長期服藥,可不復發。服藥方法日服3次,每次1丸,飯前溫開水衝服,待治癒後,改為日服1次,每次1 丸,晚飯前溫開水衝服。應用本發明藥物治療偏枯,服用方便,效果明顯,無毒副作用,治療有效率98%,治癒率89%。本發明的藥物機理如下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固表止汗,益氣昇陽,利水退腫,託 瘡排膿之功。見《中醫方藥學,廣東中醫學院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見597-598頁》。本 藥性能溫補,能通調血脈,故能治療氣虛血瘀引起的中風偏癱,口眼歪斜,手足麻痺,言語不清。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腸經。具有破血祛瘀,潤燥滑腸之功。《同上,見 550頁》。本藥苦能洩血滯,為破血祛瘀要藥,故用於血瘀所致的諸症。紅花味辛,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之功。《同上,見549頁》。 本品辛散溫通,長於活血祛瘀通經,可使血行瘀去,血歸脈絡,故治血瘀所致的諸症使其自 消。桂枝味辛、甘,性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通陽化氣之功。《同 上,見67頁》。本品辛兼甘而性溫,善於溫經通絡,並有強壯作用,在雜病中應用廣泛。地龍味鹹、性寒。入胃、脾、肝、腎經。具有清熱止痙,祛風活絡之功。《同上,見 702頁》。本品長於通絡,可用於痺證肢體屈伸不利。木瓜味酸,性微溫。氣香。入肝、脾經。具有舒筋活絡,和胃化溼之功。《同上,見 357頁》。本品味酸入肝而舒筋,性溫氣香能去溼,使溼去筋舒而重著拘攣可除。赤芍藥味苦、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淤之功。《同上,見155 頁》。川彎味辛,性溫。入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同上,見543 頁》。本品辛散溫通,為血中氣藥,故可用於血瘀所致的諸證。槐實味苦、性微寒、入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降壓之功。《同上,見520 頁》。本品苦寒,能清熱涼血而降壓。天麻味甘、性微溫。具有平肝熄風,熄風止痙、祛風止痛之功。(同上,見699-610 頁)本品質潤多脂液,能養液以熄風,故有「定風草」之稱。故治血虛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鉤藤味甘、性平。入心、肝、脾經,具有熄風止痙,清熱平肝之功。《同上,見696-697 頁》。據現代藥理研究,鉤藤礆能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擴張周圍血管,而有降低血壓作用,陰 虛陽亢或實證高血壓。川牛膝味苦、酸,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活血祛淤,強筋骨、利關節,引血下行之 功,《同上,見551-552頁》。川牛膝破瘀通經功大。雞內金味甘,性平、歸脾、胃、小腸、膀胱。具有消食健胃,澀精止瀉之功,見中藥 學,高學敏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第2次印刷《見904頁》。木香味辛、苦、淡,性溫。歸脾、胃、大腸、膽、三焦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功 效。《同上,見855-856頁》生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功效。《同 上,見892-983頁》本發明屬純中藥配製而成,用後見效快,用後5-10天即可見效,60-180天可治癒, 愈後易長期服藥,可不復發。
祖國醫學認為偏枯發病機理多由營衛先衰,脈絡空虛,邪氣(風寒溼邪及癱瘀等) 乘虛而入;或因氣血虧虛,陰陽偏勝所致;或由脾失建運,鬱溼化痰,痰溼生熱,引動肝風, 肝火挾痰濁上逆,阻塞竅道所致;或腎虛精氣不足等氣滯血鬱所致;血凝滯於腦部血管而 形成血拴塞使脈道不通、蒙閉清竅,壓迫神經至使頭痛,造成半側手足麻痺,言語不清、口眼 歪斜,神志尚清;或腦部血管破裂,使血流於脈外形成瘀血,壓迫腦部神經至使頭痛,蒙閉清 竅,造成半側手足麻痺,言語不清、口眼歪斜,神志尚清或不清。治宜補氣健脾,活血化瘀,通 利血脈,溫經通絡,補腎益精。本發明選黃芪為君補氣健脾,使脾健溼去痰消,痰消熱去,清竅清,則神志自清;用 桃仁、紅花、赤芍藥、川芎、桂枝活血化瘀、溫經通絡、通行氣血為臣,血活瘀去,則脈道通利, 則半側手足麻痺,言語不清、口眼歪斜自好;佐以地龍、木瓜活絡通經,筋脈活,則半側手足 麻痺活動自好;用槐實、天麻、鉤藤清熱熄風為使,熱去風熄,則半側手足麻痺,言語不清、口 眼歪斜自好;用槐實者,因凡仁都有油,能潤滑大便,故大便幹自好;用川牛膝者,一補腎益 精,強筋骨、利關節;二是抑制黃芪補益之氣上升太過以生它弊引氣血下行。用生山楂、雞內 金、木香開胃消食,運化藥力直達病所,諸症自然消失於無形,諸藥相合,具有補氣健脾,消 食化積,活血化瘀,通利血脈,溫經通絡,補腎益精之功,達到治癒偏枯的目的。
具體實施方案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取黃芪30、桃仁9、紅花9、桂枝9、地龍12、木瓜10、赤芍藥15、川芎15、槐 實6、天麻6、鉤藤6、生山楂50、雞內金30、木香30、川牛膝30。將上藥共粉碎過300目篩, 將藥粉煉蜜為丸,每丸9克。本發明的藥物可以採用中藥製劑中常規方法製備成任何常規內服製劑。還可以將 共粉碎過300目篩的藥粉製成散劑、膠囊劑、片劑、水丸等。本發明的藥物功能補氣健脾,消食化積,活血化瘀,通利血脈,溫經通絡,補腎益 Ib ο本發明的藥物主治偏枯引起的半身不遂,半側手足麻痺,言語不清、口角流涎,口 眼歪斜,神志尚清或不清,大便幹,苔白膩,脈緩。治療效果治療有效率98%,治癒率89%。治療療程30天為一個療程,輕者1-3個療程可治癒,重者3-6個療程可治癒,治 愈後易長期服藥,可不復發。服藥方法日服3次,每次1丸,飯前溫開水衝服,待治癒後,改為日服1次,每次1 丸,晚飯前溫開水衝服。應用本發明藥物治療偏枯,服用方便,效果明顯,無毒副作用,治療有效率98%,治 愈率89%。為表明本發明藥物的療效,將治療的100例偏枯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立檔 留查加以統計對比,對照組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按(醫林改錯)上的計量用藥,水煎服,一日 一劑,晚飯後服;實驗組用本發明藥物治療,按上述服用方法治療,皆以症狀半身不遂,半側 手足麻痺,言語不清、口角流涎,口眼歪斜,神志尚清或不清,大便幹,苔白膩,脈緩減輕為有 效;皆以症狀半身不遂,半側手足麻痺,言語不清、口角流涎,口眼歪斜,神志尚清或不
5清,大便幹,苔白膩,脈緩完全消失為痊癒,統計結果如下表1對照組療效情況
權利要求
一種治療偏枯的內服藥物,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述藥物重量份的中藥原料製成的,黃芪30、桃仁9、紅花9、桂枝9、地龍12、木瓜10、赤芍藥15、川芎15、槐實6、天麻6、鉤藤6、生山楂50、雞內金30、木香30、川牛膝3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偏枯的內服藥物,其特徵在於還可以採用中藥制 劑中常規方法製備成任何常規內服製劑,如散劑、膠囊劑、水丸、片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偏枯的內服藥物,它是由下述中藥原料製成的,黃芪、桃仁、紅花、桂枝、地龍、木瓜、赤芍藥、川芎、槐實、天麻、鉤藤、生山楂、雞內金、木香、川牛膝。應用本發明藥物治療偏枯,服用方便,效果明顯,無毒副作用,治療有效率98%,治癒率89%。
文檔編號A61K36/8988GK101961459SQ20101029089
公開日2011年2月2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2日
發明者孟憲銀 申請人:孟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