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的氣動雙隔膜泵的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10-18 02:01:49 3
專利名稱:改進的氣動雙隔膜泵的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泵,尤其涉及一種能夠轉換換向閥高壓空氣的供氣方向,達到以穩定質量的實用效能,並令活塞杆在長期往復動作下依然不會堆積碳垢,有效發揮更高實用價值與提高使用壽命的改進的氣動雙隔膜泵的構造。
背景技術:
目前使用在液體諸如塗料、油品、清潔劑等抽排作業的「氣動雙隔膜泵」,其構造請參閱
圖1及圖2所示,主要是在中部泵體11二側組接左泵室12和右泵室13,而於其左泵室12和右泵室13底部組接液體入口管14,頂部跨組液體出口管15,另於泵體11上面裝設換向閥16,其是在該泵體11內部穿設主軸,並在主軸二端分別組裝有隔膜片,其隔膜片分別以左泵室12和右泵室13加以覆設封組,而完成現有氣動雙隔膜泵的組配,由於此種氣動雙隔膜泵是藉由換向閥16控制泵體11內部的主軸作左右往復移動,而拉擠隔膜片以產生吸壓作用,以令液體入口管14接引的液體抽吸至左泵室12和右泵室13內,再唧壓從液體出口管15排出,使液體能夠實施預期的作業。
上述現有換向閥16是在塑料活塞杆161的二端凹環溝中套設O型環162和耐磨環163,於活塞杆161長期左右往復動作下會在O型環162與耐磨環163的間隙中堆積碳垢,因而造成活塞杆161卡死故障,有待加以改良。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於,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種改進的氣動雙隔膜泵的構造,其能夠轉換換向閥高壓空氣的供氣方向,達到以穩定質量的實用效能,並令活塞杆在長期往復動作下依然不會堆積碳垢,有效發揮更高實用價值與提高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改進的氣動雙隔膜泵的構造,包括泵體和換向閥;其特徵在於該泵體開設有和空氣入口相連通的轉流道、左上導流道和導流道、右下轉流道、容室的氣壓源流道,及一開口朝上的左引流道與左空氣出口相通,以及分布與容室相通的右上轉流道和右排氣口,又於中部設排風口,另開設開口朝上的右引流道與右空氣出口相通,在該容室內部緊密組置控制閥;該控制閥又由座體及閥針二元件組成;該座體設有貫穿孔,是在第一凹部環列多個徑向氣壓源入孔,而於第二凹部環列多個徑向轉流孔,亦在第三凹部環列多個徑向排氣孔;該閥針是在中部細徑段二側分設稍大徑的耐磨環;該換向閥的本體缸室A內部設有凹環溝,而於該凹環溝嵌套密封圈;另在缸室B內側設一稍細徑環,其上設有供嵌套密封圈的凹環溝;其活塞杆一端設為恰可密插入本體的缸室A中的平直端,另端設為平直段及闊徑頭端,且於該闊徑頭端上套組油封,恰可緊密插入缸室B中;藉由上述的結構,從該泵體的空氣入口灌入高壓空氣便會充滿轉流道、右上導流道、導流道、右下轉流道及容室的各氣壓源流道中;該左上導流道的高壓空氣會往上經由換向閥控制,再從左引流道和左空氣出口往外推擠左隔膜片,是借主軸移動拉引另端右隔膜片往內收縮,使該右隔膜片的內墊圈觸壓控制閥的閥針往左移動開啟通路;於該右隔膜片往內收縮時,其高壓空氣則會經由右空氣出口、右引流道進入換向閥輾轉往下從排風口洩壓排放散逸至外界;至於該容室的氣壓源是從控制閥的座體的氣壓源入孔進入通路,再流向轉流孔往上從右上轉流道進入換向閥轉換高壓空氣的方向;其次,該導流道的高壓空氣往上經由換向閥控制,再從右引流道和右空氣出口往外推擠右隔膜片,其是藉由主軸移動拉引另端左隔膜片往內收縮,使該左隔膜片的內墊圈觸壓控制閥的閥針往右移動,切斷該通路轉換高壓空氣的方向同時開啟另一通路,且令該右上轉流道內的高壓空氣從座體的轉流孔經由通路轉往排氣孔,再從右排氣口排放出洩壓;該左隔膜片往內收縮時,其高壓空氣則會經由左空氣出口、左引流道進入換向閥輾轉往下從排風口排放出外界;依據上述動作瞬間往復交替推擠、拉引左隔膜片和右隔膜片,而將液體抽吸、唧壓排出。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能夠轉換換向閥高壓空氣的供氣方向,達到以穩定質量的實用效能,並令活塞杆在長期往復動作下依然不會堆積碳垢,有效發揮更高實用價值與提高使用壽命。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的組合平面圖。
圖2是現有技術的換向閥組合剖面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泵體的平面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泵體的組合局部剖面圖一。
圖6是本實用新型控制閥的分解立體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換向閥的組合剖面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動作圖一。
圖9是本實用新型泵體的組合局部剖面圖二。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動作圖二。
圖中標號說明 20泵體 211空氣入口212轉流道 213左上導流道 214導流道 215右下轉流道 216容室 221左引流道222左空氣出口 231右上轉流道 232右排氣口 233排風口 241右引流道242右空氣出口 25控制閥 251座體2511貫穿孔 2512第一凹部 2513氣壓源入孔 2514第二凹部 2515轉流孔 2516第三凹部 2517排氣孔 252閥針2521細徑段 2522耐磨環 2523耐磨環 2524通路 2525通路 26左隔膜片 261內墊圈 27主軸 28右隔膜片 281內墊圈 30換向閥 31本體 311缸室A 312凹環溝 313密封圈 314凹環溝 315細徑環 316凹環溝 317密封圈 32活塞杆 321平直端 322平直段 323闊徑頭端324油封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敬請參閱圖3至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改進的氣動雙隔膜泵的構造』,是針對其泵體20和換向閥30加以改良,以使其更臻實用,其中 該泵體20開設有和空氣入口211相連通的轉流道212、左上導流道213和導流道214、右下轉流道215、容室216等氣壓源流道,及一開口朝上的左引流道221與左空氣出口222相通,以及分布與容室216相通的右上轉流道231和右排氣232,又於中部設排風233,另開設開口朝上的右引流道241與右空氣出口242相通,在該容室216內部緊密組置控制閥25,達到一精密、穩定質量的實用效能; 如圖5和圖6所示,該控制閥25又由座體251及閥針252二元件組成; 該座體251設有貫穿孔2511,在第一凹部2512環列多個徑向氣壓源入孔2513,而於第二凹部2514環列多個徑向轉流孔2515,亦在第三凹部2516環列多個徑向排氣孔2517; 該閥針252是在中部細徑段2521二側分設稍大徑的耐磨環2522、2523。
再如圖7所示,該換向閥30的本體31缸室A311內部設有凹環溝312,而於該凹環溝312嵌套密封圈313;另在缸室B314內側設一稍細徑環315,其上設有凹環溝316,而於該凹環溝316嵌套密封圈317;其活塞杆32一端設為恰可密插置入本體31的缸室A311中的平直端321,另端設為平直段322及闊徑頭端323,且於該闊徑頭端323上套組油封324,恰可緊密插入缸室B314中,以令該活塞杆32於長期往復動作下依然不會堆積碳垢,以有效發揮更高實用價值與提高使用壽命。
以上所述為本實用新型改進的氣動雙隔膜泵的構造。
本實用新型改進的氣動雙隔膜泵的構造的動作原理如下所述 如圖3至圖6及圖8所示,從該泵體20的空氣入口211灌入高壓空氣便會依序充滿轉流道212、右上導流道213、導流道214、右下轉流道215及容室216各氣壓源流道中; 其動作一該左上導流道213的高壓空氣會往上經由換向閥30控制,再從左引流道221和左空氣出口222往外推擠左隔膜片26,其是藉由主軸27移動拉引另端右隔膜片28往內收縮,使該右隔膜片28的內墊圈281觸壓控制閥25的閥針252往左移動開啟通路2524; 在上述動作該右隔膜片28往內收縮時,其高壓空氣則會經由右空氣出口242、右引流道241進入換向閥30輾轉往下從排風口233洩壓排放散逸至外界; 至於該容室216的氣壓源是從控制閥25的座體251的氣壓源入孔2513進入通路2524,再流向轉流孔2515往上從右上轉流道231進入換向閥30轉換高壓空氣的方向; 其動作二如圖3、圖4、圖9及
圖10所示,該導流道214的高壓空氣往上經由換向閥30控制,再從右引流道241和右空氣出口242往外推擠右隔膜片28,其是藉由主軸27移動拉引另端左隔膜片26往內收縮,使該左隔膜片26的內墊圈261觸壓控制閥25的閥針252往右移動,切斷該通路2524轉換高壓空氣的方向同時開啟另一通路2525,且令該右上轉流道231內的高壓空氣從座體251的轉流孔2515經由通路2525轉往排氣孔2517,再從右排氣口232排放出洩壓; 在上述動作該左隔膜片26往內收縮時,其高壓空氣則會經由左空氣出口222、左引流道221進入換向閥30輾轉往下從排風口233排放散逸至外界; 依據上述的動作一和動作二瞬間往復交替推擠、拉引左隔膜片26和右隔膜片28,而將液體抽吸、唧壓排出。
綜上所述,可以理解到本實用新型『改進的氣動雙隔膜泵的構造』是為一創意極佳的新型創作,且在相同的技術領域中未見相同或近似的產品或近似的產品創作或公開使用,同時具有(一)在該泵體的容室內緊密組裝一控制閥,以穩定質量;(二)該換向閥的活塞杆一端設為平直端,另端則具有平直段設計,令該活塞杆在長期往復動作下依然不會堆積碳垢,能有效發揮更高實用價值,提高使用壽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在結構設計、使用實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產業發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結構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創新構造,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符合有關新型專利要件的規定,故依法提起申請。
權利要求一種改進的氣動雙隔膜泵的構造,包括泵體和換向閥;其特徵在於
該泵體開設有和空氣入口相連通的轉流道、左上導流道和導流道、右下轉流道、容室的氣壓源流道,及一開口朝上的左引流道與左空氣出口相通,以及分布與容室相通的右上轉流道和右排氣口,又於中部設排風口,另開設開口朝上的右引流道與右空氣出口相通,在該容室內部緊密組置控制閥;
該控制閥又由座體及閥針二元件組成;
該座體設有貫穿孔,是在第一凹部環列多個徑向氣壓源入孔,而於第二凹部環列多個徑向轉流孔,亦在第三凹部環列多個徑向排氣孔;
該閥針是在中部細徑段二側分設稍大徑的耐磨環;
該換向閥的本體缸室A內部設有凹環溝,而於該凹環溝嵌套密封圈;另在缸室B內側設一稍細徑環,其上設有供嵌套密封圈的凹環溝;其活塞杆一端設為恰可密插入本體的缸室A中的平直端,另端設為平直段及闊徑頭端,且於該闊徑頭端上套組油封,恰可緊密插入缸室B中。
專利摘要一種改進的氣動雙隔膜泵的構造,在該泵體的左、右容室內組裝控制閥,而是借主軸往復移動拉引左、右隔膜片交替往內收縮,致該左、右隔膜片的內墊圈交替觸壓控制閥的閥針往左右移動開啟、切斷通路,得以轉換換向閥高壓空氣的供氣方向;此外,是借換向閥的活塞杆一端設為平直端,另端則具有平直段設計,令活塞杆在長期往復動作下依然不會堆積炭垢,有效發揮更高實用價值與提高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04B43/06GK201173182SQ200820073910
公開日2008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08年2月23日 優先權日2008年2月23日
發明者黃添福 申請人:黃添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