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鋼管的製作方法
2023-10-25 10:07:22 2
專利名稱:瓦斯鋼管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有關燃料供應桶的燃料管的設計,尤其關於一種瓦斯鋼管。
技術背景 常見的燃料供應桶,為儲存液態瓦斯,也叫桶裝瓦斯,普遍的被使用在人們生活周遭的廚房中。瓦斯為一種有毒的氣體,倘若沒有燃燒完全而四散在室內密閉空間中,則可能導致瓦斯中毒意外的發生。雖然瓦斯的危險性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是類似的意外仍然不斷發生,其原因在於爐火受外界影響而熄滅,然而瓦斯仍然不斷溢出,進而讓屋內人員吸入,造成憾事。所幸,在同業大家的努力下,通過器械設計的改良已經使意外發生的機率大大得到改善,但仍有另一有待積極改良的缺失必須注重。瓦斯本身為氣體,但為了運送與使用的方便,所以運用壓力技術將氣體高壓形成液態。於使用爐火時,經由壓力閥的調節,使得高壓的瓦斯由瓦斯鋼瓶輸送到外界爐臺使用,所以內外壓力與氣流流動的調節,就顯得相當重要。由於內外氣壓與氣體流動的不穩定會造成爐火燃燒不良,一者容易令烹煮食材溫度控制不易,二者因氣體燃燒不良而導致燃料的浪費,所以如何針對這樣的缺失,進行設計改良,即為本實用新型者極力努力的目標。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瓦斯鋼管,以改善公知技術中存在的缺失。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瓦斯鋼管,設置於一瓦斯鋼瓶內,該瓦斯鋼管為中空管狀並具有相連通的一上連通口與一下連通口,該上連通口連通於該瓦斯鋼瓶的一輸送管,該下連通口連通於該瓦斯鋼瓶的一燃料儲存空間,其中該瓦斯鋼管於自該上連通口向下一高度距離內為一連接部,以結合於該瓦斯鋼瓶,該瓦斯鋼管於該連接部的下方一定距離處的管壁形成有一上導流孔,且該瓦斯鋼管於該下連通口的上方一定距離處的管壁形成有一位於該上導流孔的下方的下導流孔,以及該上導流孔的孔徑或該下導流孔的孔徑比上該瓦斯鋼管的內徑在2/13至2/16之間的範圍。所述的瓦斯鋼管,其中該上導流孔的孔徑為2mm±0. 5mm。所述的瓦斯鋼管,其中該下導流孔的孔徑為2mm±0. 5mm。所述的瓦斯鋼管,其中該上導流孔的孔徑比上該上導流孔與該連接部之間的距離在1/17至1/18之間的範圍。所述的瓦斯鋼管,其中該下導流孔的孔徑比上該下導流孔與該下連通口之間的距離在1/24至1/26之間的範圍。所述的瓦斯鋼管,其中該連接部螺設為一螺紋連接部。所述的瓦斯鋼管,其中該連接部的高度距離為10mm±0.5mm。由本實用新型所採的技術手段,上導流孔與下導流孔的設置,可使瓦斯鋼管中的燃料流體受到調節。詳細而言,上導流孔與下導流孔的孔徑大小會影響瓦斯鋼瓶內的高壓瓦斯輸送到外界(如,爐火)的情況,以及會影響瓦斯鋼瓶內的壓力變化。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恰適孔徑能使這些條件得到良好的調節,以在使用時將瓦斯穩定地供應予爐火而獲得完善的燃料燃燒情況,以避免燃燒不良的發生。進一步的,在上導流孔與連結部之間的距離、下導流孔與下連通口之間的距離的設計上,本實用新型也有相當的考慮。因為流體流通於瓦斯鋼管的流道長度,也是影響瓦斯輸出及瓦斯鋼瓶內的壓力變化的重要因素。將這些因素一併考慮,能夠得到更精準的控制,一方面能達到節能減碳,另一方面則能收使用安全的效。
圖I為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瓦斯鋼管的示意圖;圖2為圖I的瓦斯鋼管設置於一瓦斯鋼瓶的示意圖。附圖中主要組件符號說明I瓦斯鋼管;11上連通口 ;12下連通口 ;13連接部;14上導流孔;15下導流孔;C瓦斯鋼瓶;C1輸送管;D內徑;F流體燃料;H距離;H1距離;H2距離;S燃料儲存空間;V壓力閥;01孔徑;02孔徑。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流體調節功能的瓦斯鋼管,設置於一瓦斯鋼瓶內,瓦斯鋼管為中空管狀並具有相連通的一上連通口與一下連通口,上連通口連通於瓦斯鋼瓶的一輸送管,下連通口連通於瓦斯鋼瓶的一燃料儲存空間,其中瓦斯鋼管於自上連通口向下一高度距離內為一連接部,以結合於瓦斯鋼瓶,瓦斯鋼管於連接部的下方一定距離處的管壁形成有一上導流孔,且瓦斯鋼管於下連通口的上方一定距離處的管壁形成有一位於上導流孔的下方的下導流孔,以及上導流孔的孔徑或下導流孔的孔徑比上瓦斯鋼管的內徑在2/13至2/16之間的範圍。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態樣,上導流孔的孔徑為2mm±0.5mm。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態樣,下導流孔的孔徑為2mm±0. 5mm。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態樣,上導流孔的孔徑比上該上導流孔與連接部之間的距離在1/17至1/18之間的範圍。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態樣,下導流孔的孔徑比上該下導流孔與下連通口之間的距離在1/24至1/26之間的範圍。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態樣,連接部螺設為一螺紋連接部。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態樣,連接部的高度距離為10mm±0. 5mm。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具體實施例,將由以下的實施例及附圖作進一步的說明。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內容及技術說明,現以實施例來作進一步說明,但應了解的是,該些實施例僅為例示說明的用途,而不應被解釋為本實用新型實施的限制。請參閱圖I及圖2,圖I為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瓦斯鋼管的示意圖、圖2為圖I的瓦斯鋼管設置於一瓦斯鋼瓶的示意圖。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瓦斯鋼管1,其可設置連接於一瓦斯鋼瓶C。瓦斯鋼管I為中空管狀並具有相連通的一上連通口 11與一下連通口 12。上連通口 11連通於瓦斯鋼瓶C的一輸送管Cl ;下連通口 12連通於瓦斯鋼瓶C的一燃料儲存空間S。由此,瓦斯鋼瓶C的燃料儲存空間S中所儲存的流體燃料F( S卩,瓦斯)可由瓦斯鋼管I而通過設有一壓力閥V的輸送管Cl輸送至瓦斯鋼瓶C外,以供應予爐火或其它用途使用。具體而言,瓦斯鋼管I於自上連通口 11向下一高度距離H內為一連接部13。連接部13在此一實施例中螺設為一螺紋連接部,而以螺合方式結合於瓦斯鋼瓶C。較佳地,連接部13的高度距離H為 10_±0. 5mm。在瓦斯鋼管I於連接部13的下方一定距離Hl處的管壁形成有一連通於瓦斯鋼管I的管內空間的上導流孔14。以及,在瓦斯鋼管I於下連通口 12的上方一定距離H2處的管壁形成有一位於上導流孔14的下方的下導流孔15,下導流孔15連通於瓦斯鋼管I的管內空間。其中,上導流孔14的孔徑01或下導流孔15的孔徑02比上瓦斯鋼管I的內徑D在2/13至2/16之間的範圍(即,01/D = 2/13 2/16、或02/D = 2/13 2/16)。較佳地,上導流孔14的孔徑為2mm±0. 5mm,下導流孔15的孔徑為2mm±0. 5mm。由上述結構的設置,瓦斯鋼瓶C內的流體燃料F於瓦斯鋼管I中流通時,可通過上導流孔14與下導流孔15獲得調節。例如,上導流孔14可供流體燃料F於通過瓦斯鋼管I時與瓦斯鋼瓶C內的易燃氣體充分混合,而經由輸送管Cl釋出。以及,下導流孔15可供回流的流體燃料F導流至燃料儲存空間S底部。由此,能夠調節瓦斯鋼瓶C內的壓力並使流體燃料F混合均勻,以使流體燃料F穩定地供應予爐火而獲得完善的燃料燃燒,以避免燃燒不良的發生而具有使用安全的效果。更進一步的,在上導流孔14與連結部13之間的距離H1、下導流孔15與下連通口 12之間的距離H2的設計上,本實用新型也有相當的考慮。較佳地,上導流孔14的孔徑01比上該上導流孔14與連接部13之間的距離Hl在1/17至1/18之間的範圍(即,01/H1 = 1/17 1/18),以獲得較佳的混合效果。下導流孔15的孔徑01比上該下導流孔15與下連通口 12之間的距離H2在1/24至1/26之間的範圍(即,02/H2 = 1/24 1/26 ),以獲得較佳的回流調節效果。由此,本實用新型不僅能在節能減碳的功效上,大有裨益,另外在於使用安全上,更能以小而精準的設計,達到進一步的安全效果上的提升,而在節約成本的考慮下,達成有效幫助。惟以上的敘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說明,凡精於此項技藝者當可依據上述的說明而作其它種種的改良,惟這些改變仍屬於本實用新型的創作精神及所申請的權利要求範圍中。權利要求1.一種瓦斯鋼管,設置於一瓦斯鋼瓶內,其特徵在於,該瓦斯鋼管為中空管狀並具有相連通的一上連通口與一下連通口,該上連通口連通於該瓦斯鋼瓶的一輸送管,該下連通口連通於該瓦斯鋼瓶的一燃料儲存空間,其中該瓦斯鋼管於自該上連通口向下一高度距離內為一連接部,以結合於該瓦斯鋼瓶,該瓦斯鋼管於該連接部的下方一定距離處的管壁形成有一上導流孔,且該瓦斯鋼管於該下連通口的上方一定距離處的管壁形成有一位於該上導流孔的下方的下導流孔,以及該上導流孔的孔徑或該下導流孔的孔徑比上該瓦斯鋼管的內徑在2/13至2/16之間的範圍。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瓦斯鋼管,其特徵在於,其中該上導流孔的孔徑為2mm + 0. Smnin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瓦斯鋼管,其特徵在於,其中該下導流孔的孔徑為2mm + 0. Smnin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瓦斯鋼管,其特徵在於,其中該上導流孔的孔徑比上該上導流孔與該連接部之間的距離在1/17至1/18之間的範圍。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瓦斯鋼管,其特徵在於,其中該下導流孔的孔徑比上該下導流孔與該下連通口之間的距離在1/24至1/26之間的範圍。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瓦斯鋼管,其特徵在於,其中該連接部螺設為一螺紋連接部。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瓦斯鋼管,其特徵在於,其中該連接部的高度距離為lOmm + O. 5mmo
專利摘要一種瓦斯鋼管,為中空管狀並具有相連通的一上連通口與一下連通口,瓦斯鋼管於自上連通口向下一高度距離內為一連接部,於連接部的下方一定距離處的管壁形成有一上導流孔,於下連通口的上方一定距離處的管壁形成有一下導流孔,而上導流孔的孔徑或下導流孔的孔徑比上瓦斯鋼管的內徑在2/13至2/16之間的範圍。
文檔編號F17C13/00GK202360908SQ20112043024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3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5日
發明者邱建民, 陳家光 申請人:理想家節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