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22:12:54 3
專利名稱: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IPC的「人類生活需要」部,「醫學、衛生學」分部,「可植入血管內的為防止其塌陷的裝置,如支架(stents) 」大組,「定位在預定的位置後,支架(stents) 保持其形狀」小組的技術領域中的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
背景技術:
臨床上的腦血管搭橋手術及血管成形手術均是神經外科高難手術。目前,主要應用於(1).慢性腦缺血性疾病的治療;( . 一部分複雜的巨大動脈瘤和梭形動脈瘤,因夾閉或栓塞困難必須閉塞載瘤動脈而載瘤動脈遠端缺血又不能耐受的病人的手術治療;(3). 少數顱底腫瘤侵及顱內重要血管,為了全切腫瘤,需要預先血管搭橋手術。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的手術併發症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術中腦缺血;另一個是術後吻合口血栓形成。兩種併發症均導致病人腦功能受損的嚴重後果。血管搭橋、成形手術過程中需臨時阻斷腦血管,血管吻合及血管成形縫合完成後方能開放臨時阻斷。腦組織對缺血耐受力是全身最弱的組織,完全阻斷血流的情況下耐受的缺血時間不超過5分鐘,缺血時間過長腦組織就發生不可逆性損害。目前主要是依靠術中應用腦保護劑延長腦缺血耐受時間;提高血管吻合顯微手術技巧縮短手術時間,兩種途徑來防止手術造成的腦缺血損害。但是,由於腦血管位置深、血管壁薄、管徑細,血管吻合術野狹小,這兩種辦法的作用仍然有限。術後吻合口血栓形成的原因仍是血管吻合技術問題。主要是手術過程中血管內皮損傷重和吻合口幾何形狀不佳血液流動形成湍流所致。鑑於血管吻合、血管成形技術難度和術中腦缺血的高風險、術後吻合口血栓形成的嚴重併發症,當前腦血管搭橋、血管成形手術在世界範圍內還不能普遍開展。如何提高血管搭橋手術血管吻合速度和吻合質量就成為腦血管搭橋手術技術開展的關鍵。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其目的就是為了通過該支架可加快血管搭橋吻合速度,避免血管吻合過程中臨時阻斷血腦流時間過長,所致的腦缺血損害;可使吻合血管匹配適應,吻合口幾何形態良好,避免吻合口處血液流動出現湍流,防止術後吻合口處血栓形成。為此,本實用新型解決所述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一種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具有支架本體,其中,所述支架本體為一直通管,在相對所述直通管的正中且垂直位置上設有一通管,其通管與所述支架本體連為一個整體。優選的,在相對所述直通管的一端設有兩根與所述直通管相連接的斜通管,其斜通管與所述支架本體連為一個整體。[0010]優選的,所述支架本體為一直通管,其直通管的兩端埠分別是斜面埠。優選的,作為支架本體的直通管其外徑有1.5毫米至4.0毫米之間的選擇且每0. 1 毫米為一個型號,管壁厚度的為0. 05至0. 3毫米。同理,與支架本體相連為一體通管、斜通管其直徑範圍選在1. 5毫米至3. 5毫米之間。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支架產生的積極效果是在臨床應用上可避免吻合口漏血;可促進吻合口癒合,防止吻合口狹窄;可避免長期服抗凝藥物。
圖1是支架本體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直通管與支架本體為一整體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兩個斜通管與支架本體為一整體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關於圖2的臨床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5是關於圖2的臨床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關於圖1的臨床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關於圖6的臨床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關於圖1及圖2改良的支架本體兩端埠具有斜面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支架本體,11-支架本體斜面埠,2-通管,21-搭橋血管,3-斜通管, 4-腦血管,41-病變血管,42-血管成形縫合口,5-穿支動脈,6-穿支動脈對應處開口,7-手術切口。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架,其支架材料是可以被血管組織吸收的,這是因為出於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的特殊性,所修復的血管可以吸收「補丁」,而這一「補丁」就是人造的高分子可吸收材料。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以聚乳酸-聚乙醇酸(polylactic acid polyglycolic acid, PLGA)為主的可吸收材料,也可選擇可替代的材料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 或聚左旋乳酸(PLLA)或納米生物降解藥物釋放材料等。術中所使用的支架本體其管徑也有具體要求,例如,作為支架本體的直通管其外徑有1.5毫米至4.0毫米之間的選擇且每0. 1毫米為一個型號,管壁厚度的為0. 05至0.3 毫米。同理,與支架本體相連為一體通管、斜通管其直徑範圍選在1. 5毫米至3. 5毫米之間。參見附圖1至附圖8,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 具有支架本體,其中,所述支架本體為一直通管1,在相對所述直通管的正中且垂直位置上設有一通管2,其通管2與所述直通管1連為一個整體。根據臨床需要,在相對所述直通管 1的一端可以設置兩根與所述直通管相連接的斜通管3,其斜通管3與所述直通管1連為一個整體。同理,根據臨床需要,其直通管1的兩端埠分別是斜面埠 11。具體地說,圖2、圖4、圖1、圖3、圖5、圖8分別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支架應用於在腦血管搭橋術中的幾種形狀正視結構示意圖。其中,圖4.是支架本體在術中使用過程中一個例子,其搭橋血管21套接在直通管 1上方的支架通管2上。圖5.是支架本體術中使用過程中的另一個例子,支架本體插入腦血管4,實現腦血管4與搭橋血管21的端側吻合,進一步將吻合口顯微縫合完成血管搭橋手術。圖6、圖7.是血管成形術中的支架本體與穿支動脈5吻合的血管成形前後對比的示意圖。圖8是支架本體兩端埠具有斜面結構示意圖。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支架產品具有製作、應用兩大方面技術貢獻。其一是製作,根據常見腦血管搭橋血管的口徑所製作出不同規格的「T」形支架,其支架材料為生物可吸收材質;在血管搭橋手術中選擇合適口徑的可吸收支架備用;先在支架上套接上搭橋血管,支架內充滿肝素鹽水;臨時阻斷腦血管,切開管壁,用肝素鹽水衝洗,插入「T」形可吸收支架,將腦血管與搭橋血管縫合兩針固定;開放腦血管臨時阻斷,開放搭橋血管;在腦血流充分的情況下,從容輕鬆地縫合好吻合口,使搭橋血管平滑舒展地吻合好。其二是使用,在血管成形手術過程中,先置入可吸收支架,在保持血流正常供應的情況下,從容地縫合血管,大大提高血管成形質量。可吸收支架起到臨時轉流管的作用。根據穿支血管情況還可以在相應支架部位開孔,避免穿枝血管閉塞腦缺血。示意圖見圖6和圖7。另外,臨床中還需要少量的直型(圖1)、Y型(圖3)和T型改良支架(圖4),可同理製備,供手術中使用。T型改良支架(圖4)是改變支架部分形狀以利於術中置入。由於採用了以上支架套接技術,保證了手術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恢復腦供血避免了術中腦缺血腦損害的發生;同時又由於支架置入使吻合過程中沒有吻合口漏血現象, 術野乾淨清晰,術者可以在顯微鏡下從容地縫合血管,減少血管壁的損害和周圍組織損害, 術後癒合快;支架置入還使吻合口處幾何形狀良好,避免術後吻合口血液形成湍流而出現吻合口血栓形成;並且支架採用可吸收材料製作,術後短時間完全吸收沒有殘留,故術後不必像其他血管支架置入那樣需要長時間服用抗凝藥物。
權利要求1.一種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具有支架本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架本體為一直通管,在相對所述直通管的正中且垂直位置上設有一通管,其通管與所述支架本體連為一個整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架本體為一直通管,在相對所述直通管的一端設有兩根與所述直通管相連接的斜通管,其斜通管與所述支架本體連為一個整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架本體為一直通管,其直通管的兩端埠分別是斜面埠。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其特徵在於, 所述支架本體為一直通管,其外徑設置在1. 5毫米至4. 0毫米之間,每相差0. 1毫米為一個型號,其管壁的厚度為0. 05至0. 3毫米。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其特徵在於,與支架本體相連為一整體的斜通管其管的直徑範圍設定在1. 5毫米至3. 5毫米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一種腦血管搭橋、成形手術中可吸收支架,具有支架本體,其中,所述支架本體為一直通管,在相對所述直通管的正中且垂直位置上設有一通管,其通管與所述支架本體連為一個整體。該支架在臨床應用上可避免吻合口漏血;可促進吻合口癒合,防止吻合口狹窄;可避免長期服抗凝藥物。
文檔編號A61F2/82GK201949180SQ201120022200
公開日2011年8月3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24日
發明者趙維剛 申請人:趙維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