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及可移離座椅裝置的嬰兒車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03:31:04 6
專利名稱:具有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及可移離座椅裝置的嬰兒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兒童用品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具有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及可移離座椅裝置的嬰兒車。
背景技術:
對於家有嬰兒的父母而言,在攜帶嬰兒外出時,使用嬰兒車作為輔助攜帶幼兒工具已成為一項常見且又方便的做法,而由於嬰兒車是專供嬰兒使用的一項用品,因此對於嬰兒乘坐在嬰兒車時的安全要求,往往是設計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相關的主管部門便設立相關的法規及安全標準來加以規範,以確保嬰兒在使用嬰兒車時的安全。除此外,隨著嬰兒車的廣泛使用,人們對嬰兒車的功能性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希望嬰兒車可使嬰兒在乘坐過程中安全,同時也希望嬰兒車能使嬰兒乘坐得舒適愜意,而且也希望嬰兒車在操作使用上更加便利。現在常用的嬰兒車一般包括車架、若干車輪及座椅,所述車輪可旋轉地樞接於所述車架的下端,以方便推動所述嬰兒車行走,所述座椅以固定或可拆卸調節的方式安裝於所述車架上以供嬰兒乘坐。另外,通常為了保護嬰兒,可在所述車架上安裝一可摺疊的車逢,以方便為乘坐的嬰兒庶擋陽光或小量的風雨;而且,為了方便嬰兒照顧者攜帶出行的必需物品,還可在所述座椅的下方設置儲物籃,以盛放物品,為出行提供方便。上述這種嬰兒車通常座椅是固定在車架上,無法隨父母需求裝設不同型態的座椅 (例如兒童汽車椅或是幼兒提籃),且坐椅不容易相對車架進行角度調整,使嬰兒車的使用性及方便性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操作簡單容易,座椅方便組裝移離,且坐椅裝設於車架後可任意隨時對座椅角度位置進行調節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以克服上述缺陷,使嬰兒車使用更方便,更受使用者的喜愛。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及可移離座椅裝置的嬰兒車,所述座椅角度調節裝置結構簡單,當坐椅裝設於車架後可任意隨時對座椅角度位置進行調節以使嬰兒乘坐得更加舒適,且調節操作簡單容易;另外,在使用本發明嬰兒車時,使用者在不需其它工具的情況下可方便地將所述座椅自所述車架上移離下來,並按自己的喜好調整所述座椅相對車架的卡合方向,滿足了不同使用者的喜好要求。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座椅角度調節裝置,適於安裝於嬰兒車車架與座椅之間,其包括連接件、移動件、固定件及調整件,所述連接件固定安裝於所述座椅的背靠部上,且所述連接件上開設有第一收容腔,所述固定件與所述車架固定連接並與所述連接件樞接以使所述座椅的背靠部樞接於所述車架上,且所述固定件正對所述第一收容腔開設有第二收容腔,所述移動件可滑動地收容於所述第一收容腔與所述第二收容腔之間,所述調整件可移動地安裝於所述連接件上,當所述調整件移動時將所述移動件推入所述第二收容腔內,以使所述座椅的背靠部可相對所述車架轉動。較佳地,所述連接件的一側在垂直方向開設有收容槽,且所述收容槽與所述第一收容腔連通,所述調整件滑動地設於所述收容槽中。從而,所述調整件在移動時可從所述收容槽進入到所述第一收容腔中,以擠壓推動所述移動件移動。較佳地,所述調整件具有一第一斜面,且所述移動件具有一第二斜面,當所述調整件移動時,所述第一斜面推擠所述第二斜面以推動所述移動件移動。由於所述調整件的上形成有第一斜面,當所述調整件持續移動時,通過所述第一斜面作用於所述第二斜面上的作用力將不斷增大,從而只需施加較小的作用力就可將所述移動件推出所述連接件,使所述移動件與所述連接件脫離。較佳地,所述第一收容腔與第二收容腔之間具有一水平的轉軸,當所述調整件移動時,將推動所述移動件沿所述轉軸移動。如此設計,當向下按壓所述調整件並使其向下移動時,所述第一斜面擠壓所述第二斜面,從而使所述移動件沿所述軸心移動而脫離所述第一收容腔並完全進入第二收容腔內,使所述移動件與所述連接件脫離卡合,以使所述連接件可相對所述固定件旋轉並調節所述座椅的角度位置。較佳地,所述座椅角度調節裝置還包括一第一彈性組件,所述調整件上在與所述第一斜面同一側形成有一收容空間,所述收容槽的中部向外凸伸形成一抵柱,所述第一彈性組件的二端分別抵接於所述收容空間的壁上及抵柱上。當向下按壓所述調整件並使其向下移動時,所述第一彈性組件將被壓縮而產生彈性壓力;當所述移動件被所述調整件擠出所述連接件並旋轉調節好所述座椅的角度,撤去所述調整件上的作用力後,所述第一彈性組件將在彈性壓力的作用下伸長恢復到原狀,從而使所述調整件上升也恢復到按壓前的狀態以方便進行下一輪調節操作。較佳地,所述移動件的中心分別向所述連接件與固定件凸伸形成圓柱,所述第二斜面設置於所述圓柱鄰近所述連接件的一端。較佳地,所述移動件為齒輪,所述第一收容腔與第二收容腔的內壁分別部分向中心凸伸形成若干卡合片以卡合所述齒輪。所述卡合片可進一步加強所述齒輪與所述第一收容腔及第二收容腔之間的卡合作用力,防止所述齒輪相對所述第一收容腔或第二收容腔發生滑動的情況,防止危險情況的發生。較佳地,所述齒輪具有大小尺寸不一的齒,且所述第一收容腔的所述卡合片之間形成多個大小不一的卡合槽以與所述齒輪的齒相對應卡合。從而,所述卡合槽的大小控制了所述連接件可相對所述齒輪的旋轉範圍,可防止所述連接件旋轉過度而存在安全隱患。較佳地,所述移動件的中心分別向所述連接件與固定件凸伸形成圓柱,所述第二斜面設置於所述圓柱上,且所述轉軸貫穿所述圓柱。較佳地,所述座椅角度調節裝置還包括第二彈性組件,所述第二彈性組件位於所述移動件與固定件之間。當所述調整件將所述齒輪完全擠壓至所述固定件內時,所述齒輪將壓縮所述第二彈性組件而使其產生彈性壓力,當旋轉調節好所述座椅的角度並撤去所述調整件上的作用力後,所述第二彈性組件將在彈性壓力的作用下伸長恢復到原狀,從而將所述齒輪推回至所述連接件與固定件之間,重新與所述第一收容腔卡合,使所述連接件不可再相對所述固定件旋轉,以等待進行下一輪調節操作。較佳地,所述座椅包括一座椅部,所述座椅部通過所述連接件與所述背靠部連接,當所述背靠部相對所述車架轉動時,所述座椅部一起相對所述車架轉動。相應地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嬰兒車,包括車架、若干車輪及座椅,所述車輪可旋轉地樞接於所述車架的下端,其特徵在於,所述座椅藉由一卡合裝置可移離裝設於所述車架上,所述卡合裝置包括一位於車架上的卡合塊及一位於座椅上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可與所述卡合塊卡合,以將所述座椅裝設於所述車架上。較佳地,在所述固定件的一側設置有容置槽,所述卡合塊可滑動地與所述容置槽結合,以將所述座椅裝設於所述車架上。較佳地,所述卡合裝置還包括一操作件,所述操作件樞接於所述固定件上。較佳地,所述卡合塊的下端向下凸伸形成卡合肋,當所述座椅裝設於所述車架上時,所述操作件與所述卡合肋可相互卡合。較佳地,所述操作件的上端形成有操作部,其下端向所述卡合塊彎折延伸形成卡合鉤,所述卡合鉤卡合於所述卡合塊的卡合肋上,以將所述座椅樞接於所述車架上。當所述卡合鉤與所述卡合肋配合卡合時,所述座椅卡合樞接於所述車架上,當所述卡合鉤與所述卡合肋脫離卡合時,所述座椅可自所述車架上移離。較佳地,所述固定件上相對所述容置槽的另一側設置有長形槽,所述操作件樞接於所述長型槽內,所述操作件鄰近所述操作部的兩側均向外凸伸形成兩樞轉銷,所述長形槽上相應形成有收容所述樞轉銷的缺口,且所述樞轉銷到所述操作部的距離小於到所述卡合鉤的距離。當在水平方向推所述操作件的操作部時,所述操作件將以所述樞轉銷為支點作樞轉運動,從而只需施加較小推力就可使所述卡合鉤移動以脫離與所述卡合肋的卡合, 即可將所述座椅自所述車架上移離。較佳地,所述卡合塊的相對兩側分別凸伸形成凸緣,所述固定件的界定所述容置槽的二相對側璧上形成有可與所述凸緣相配合的導引槽。所述凸緣與所述導引槽的配合增強了所述座椅與所述車架之間的連接關係,使其連接得更牢固。較佳地,所述操作件的操作部上固定安裝有一第三彈性組件,且所述第三彈性組件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於所述固定件上。當在水平方向推所述操作件的操作部時,所述操作件的移動將壓縮所述第三彈性組件,從而使所述第三彈性組件產生彈性壓力,當外部推力消失後,所述第三彈性組件將在彈性壓力的作用下恢復到原狀並帶動所述操作件也恢復到原來位置,從而使所述卡合鉤可重新卡合住所述卡合肋。較佳地,所述操作件鄰近所述卡合鉤處的兩側均向外凸伸形成兩凸起,所述長形槽上相應形成有收容所述凸起的凹口。所述凸起與所述凹口的配合,增強了所述卡合鉤對所述卡合肋的卡合作用,從而當所述卡合鉤與所述卡合肋卡合時,所述座椅可穩固地安裝於所述車架上。較佳地,所述嬰兒車還包括至少一加強片,所述加強片固定於所述卡合塊及所述容置槽其中之一上且所述加強片為鐵片。在裝卸或調整所述座椅的卡合方向時,將會多次地將所述卡合塊插入所述容置槽內,設置所述加強片,可防止所述卡合塊在插入時摩擦損壞所述容置槽或所述卡合塊本身,以增強兩者的強度,延長使用壽命。較佳地,所述座椅包含一與所述固定件樞接的連接件,所述連接件可操作地相對所述固定件轉動,以調整所述座椅相對所述車架的角度。較佳地,所述車架包含一前腳、與前腳樞接的後腳、二端分別連接所述前腳及後腳的支撐件,所述卡合塊固定設置於所述支撐件上。較佳地,所述支撐件為一水平支撐杆,所述支撐杆的前端與後腳樞接,後端與前腳樞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在調節所述座椅的角度位置時,只需向下按壓所述調整件,所述調整件將所述移動件完全推出所述連接件並推入所述固定件內,使所述連接件與所述固定件脫離卡合併可相對所述固定件在一定範圍內旋轉,從而使用者可自行調節所述座椅相對所述車架的角度位置,因此本發明的所述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在使用過程中可任意隨時地對座椅角度位置進行調節,以使嬰兒乘坐得更加舒適,調節操作簡單容易且不需外加任何工具,使用更加方便。另,本發明具有可移離座椅裝置的嬰兒車,由於所述座椅與所述車架之間是通過卡合裝置卡合連接的,因此使用者可方便而簡單地將所述座椅自所述車架上移離,方便使用者裝設其它類型幼兒座椅,或是將座椅改變方向;在不需使用所述嬰兒車時,可將所述嬰兒車以非組裝方式收容整理,減小了所述嬰兒車所需存放空間的大小;本發明的嬰兒車裝卸操作簡單方便,因此使用者可按自己的喜好自行安裝調整所述座椅的方向,因此本發明的嬰兒車使用更靈活,更受使用者的喜愛。通過以下的描述並結合附圖,本發明將變得更加清晰,這些附圖用於解釋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1為本發明嬰兒車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A部分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的分解放大圖。圖3為圖1所示A部分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的另一角度分解放大圖。圖4為本發明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安裝後的剖示圖。圖5為本發明嬰兒車座椅與車架分離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所示B部分的放大圖。圖7為圖5所示C部分的分解放大圖。圖8為圖5所示C部分的另一角度分解放大圖。圖9為本發明嬰兒車卡合裝置組裝後的剖示圖。圖10為本發明座椅前向卡合於車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組件標號代表類似的組件。如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具有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及可移離座椅裝置的嬰兒車,所述座椅角度調節裝置結構簡單,當坐椅裝設於車架後可任意隨時對座椅角度位置進行調節以使嬰兒乘坐得更加舒適,且調節操作簡單容易;另外,在使用本發明嬰兒車時,使用者在不需其它工具的情況下可方便地將所述座椅自所述車架上移離下來,並按自己的喜好調整所述座椅相對車架的卡合方向,滿足了使用者隨不同需求來改變。請參考圖1,圖1為本發明嬰兒車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嬰兒車包括車架100、若干車輪101及座椅200,所述車輪101可旋轉地樞接於所述車架100的下端,所述座椅200可移離地安裝於所述車架100上以供嬰兒乘坐,且所述座椅200與所述車架100之間裝設有座椅角度調節裝置300,當所述座椅200固定於所述車架100上時,所述座椅角度調節裝置 300用來調節所述座椅200相對所述車架100的角度位置。請再結合參考圖2-5,座椅200包括一背靠部201及連接於背靠部201下方的座椅部202,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座椅角度調節裝置300設置於座椅200的兩側,位於背靠部201與座椅部202之間。所述座椅角度調節裝置300包括連接件310、固定件320、調整件330、第一彈性組件340、移動件、第二彈性組件360及蓋體370,其中所述移動件在此實施例中為齒輪350。所述連接件310連接於背靠部201與座椅部202之間,所述連接件310的一側在垂直方向開設有收容槽311,且所述收容槽311於側璧的中部向外凸伸形成一抵柱 312,在所述抵柱312的上端形成有小平臺313 ;在所述連接件310位於所述收容槽311背面的下端開設有第一收容腔314,所述收容腔314相應所述齒輪350呈圓形結構,以方便卡合地收容所述齒輪350,且所述第一收容腔314與所述收容槽311的下端連通,所述第一收容腔314的內壁部分向中心凸伸形成若干卡合片314a,所述卡合片31 之間形成多個大小不一的卡合槽314b與314c (見圖幻,以與所述齒輪350的齒相對應,當所述齒輪350卡合於所述收容腔314內時,所述齒輪350與所述卡合片31 卡合,從而可使所述連接件310與固定件320相固定並不能旋轉;另,所述第一收容腔314的中心凸伸形成第一樞接管315。所述固定件320可安裝於所述車架100上並與所述連接件310樞接以使所述座椅200樞接於車架100上;具體地,所述固定件320的上端相應所述齒輪350形成有收容所述齒輪350的第二收容腔321,且所述第二收容腔321正對所述第一收容腔314,從而所述齒輪350可自所述第一收容腔314內進入到所述第二收容腔321內。與所述第一收容腔314相同地,所述第二收容腔321的內壁也部分向中心凸伸形成卡合所述齒輪350的若干卡合片321a,所述卡合片321a之間形成多個卡合槽321b,以與所述齒輪350的齒相對應,且所述第二收容腔321的中心也凸伸形成第二樞接管322,所述第二樞接管322正對所述第一樞接管315, 從而所述第一樞接管315與第二樞接管322為所述齒輪350的移動提供導向作用,並可通過一轉軸(圖未示)穿設於所述第一樞接管315與第二樞接管322,以將所述連接件310與固定件320相互樞轉固定,並通過所述轉軸形成的軸心相互轉動。所述調整件330裝設於所述連接件310的收容槽311內,且可在所述收容槽311 內上下移動,從而所述調整件330的下端可穿過所述收容槽311而進入所述第一收容腔314 內並與所述齒輪350相抵靠,所述調整件330的上端露出所述收容槽311,以方便施加外力按壓所述調整件330 ;所述調整件330下端自所述固定件320向所述連接件310的一面傾斜形成第一斜面331,且所述調整件330在所述第一斜面331所在處內凹形成U形槽332。 所述調整件330在所述U形槽332的上方的垂直方向開設有長形孔333,且所述連接件310 的抵柱312穿過所述長形孔333以使所述調整件330滑動地裝設於所述連接件310上。所述調整件330在與所述第一斜面331同一側形成有一收容空間334,所述收容空間334與所述長形孔333連通,所述第一彈性組件340安裝於所述收容空間334內,且所述第一彈性組件340的上端固定於所述收容空間334的上壁上(見圖3),其下端牴觸於所述抵柱312的小平臺313上,從而當按壓所述調整件330並使其下移時,所述第一彈性組件340由於受到擠壓而壓縮並產生彈性壓力,當施加在所述調整件330上的外力消失後,所述第一彈性組件340將在彈性壓力的作用下伸長恢復到原來狀態,從而帶動所述調整件330上升也自動恢復到原來狀態,以方便進行下一輪的調節操作。
所述齒輪350可移動地收容於所述連接件310的第一收容腔314及固定件320 的第二收容腔321,且可與所述第一收容腔314內的卡合片31 及二收容腔321的卡合片 321a配合卡合,所述齒輪350的中心分別向所述連接件310與固定件320凸伸形成圓柱 351,當所述調整件330下移時,所述圓柱351穿過其上的U形槽332並與所述第一斜面331 相牴觸;所述齒輪350的中心還開設有位於圓柱351中間的通孔352,從而所述齒輪350通過所述通孔352套接於所述第一樞接管315或第二樞接管322上;圓柱351鄰近所述連接件310的一端形成有與所述第一斜面331相對應的第二斜面353,(見圖4),當所述調整件 330下移時,所述第一斜面331將擠壓所述第二斜面353,從而將所述齒輪350推出所述連接件310。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齒輪350具有大小尺寸不一的齒35 與354b (見圖2或圖 3),且所述第一收容腔314內的卡合槽3Hc大於所述齒354b的大小,因此所述卡合槽3Hc 大於所述齒354b的大小即為所述連接件310可旋轉調節的範圍,以此限制所述座椅200相對所述車架100的調整角度,防止調節過度而發生意外。所述第二彈性組件360套設於所述第二樞接管322上,且所述第二彈性組件360 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件320上,另一端與所述齒輪350的圓柱351相牴觸。所述蓋體370 通過螺釘(圖未示)穿過其上並穿入所述抵柱312內而固定覆蓋於所述收容槽311上,所述蓋體370不僅可防止灰塵等雜物進入所述收容槽311內,同時也可防止外部器件對所述收容槽311內器件的影響。下面結合圖1-4描述本發明座椅調節裝置的調節過程當所述座椅200安裝於所述車架100上,也即是所述固定件320固定於所述車架 100上,此時齒輪350位於連接件310的第一收容腔314及固定件320的第二收容腔321之間,所述齒輪350上的齒35^、354b將與所述第一收容腔314內的卡合槽314b、3Hc及二收容腔321的卡合槽321b卡合,使所述連接件310無法相對所述固定件320轉動,所述座椅 200(包含背靠部201及座椅部20 相對所述車架100固定於一角度,此時所述調整件330 的第一斜面331與齒輪350的第二斜面353相抵接;當欲進行所述座椅200的角度調整時, 按圖4箭頭所示方向按壓所述調整件330,所述調整件330將下移推動齒輪350延著軸心向所述固定件320移動,同時使所述第一彈性組件340壓縮,所述齒輪350將與所述第一收容腔314內的卡合槽314b、3Hc脫離卡合,所述齒輪350將完全進入所述固定件320的所述第二收容腔321內,由於沒有所述齒輪350對所述連接件310的卡合固定作用,從而所述連接件310可相對所述固定件320旋轉,以調節所述座椅200相對於所述車架100的角度位置;當所述調整件330推動所述齒輪350並使其完全進入所述第二收容腔321內時,所述齒輪330將壓縮所述第二彈性組件360,使其產生彈性壓力,當旋轉調節好所述座椅200的角度位置到所需角度並撤去施加於所述調整件330上的作用力後,所述調整件330將在所述第一彈性組件340的作用下向上移動恢復到調節前的位置,從而對所述所述齒輪350沒有作用力存在,同時,所述第二彈性組件360將在彈性壓力的作用下伸長恢復到原狀,從而將所述齒輪350推回至所述第一收容腔314與第二收容腔314之間,重新與所述卡合槽314b、 314c卡合,使所述連接件310無法相對所述固定件320旋轉,以等待進行下一輪調節操作。 使用者可重複上述過程自行對所述座椅200的角度位置進行調節。在上述調節過程中,由於所述卡合槽3Hc大於所述齒354b的大小,從而控制所述連接件310可旋轉的範圍,可避免所述坐椅200相對所述車架100的過度角度調整,以防止危險產生。
在此實施例中,所述座椅部202的下緣形成腳靠部,可供幼兒的腿部或足部放置, 且背靠部201通過所述連接件310與座椅部202連接,所以座椅200相對車架100進行角度調整時,所述座椅部202 (包含腳靠部)亦會隨同所述背靠201相對所述車架100的傾斜角度而調整,增加幼兒乘坐的舒適度。然而在其他實施狀態中,所述座椅部202固定於所述固定件320上,當操作座椅角度調節裝置300時,可以僅使所述背靠部201相對所述車架100 的角度進行調整。請參考圖1與圖5,所述座椅200與所述車架100通過一卡合裝置以可移離的方式卡合連接。具體地,請再結合參考圖6-10。所述車架100包含一前腳102、一與前腳102樞接的後腳103、二端分別連接前腳 102及後腳103的支撐件10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件104為一水平支撐杆,其前端與後腳103樞接,後端與前腳102樞接,所述座椅200可移離地裝設於所述支撐件104上。所述卡合裝置包括卡合塊410、固定件320、操作件420及第三彈性組件430,所述卡合塊410固定於所述車架100的支撐件104上,所述固定件320裝設於所述座椅200上,所述操作件 420與所述固定件320樞接,所述第三彈性組件430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所固定件320與操作件420。所述卡合塊410通過螺釘(圖未示)固定於所述支撐件104上,且所述卡合塊410 的下端凸伸形成卡合肋410,與所述卡合肋411相鄰的所述卡合塊410的相對兩側分別凸伸形成有凸緣412,在所述卡合塊410正對所述座椅200的側面上還安裝有一第一加強片 401,在此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強片401為鐵片,所述第一加強片401增強了所述卡合塊 410的耐磨性與強度,從而使所述卡合塊410更經久耐用。所述固定件320的一表面上形成有上下貫穿所述固定件320的長形槽323,所述長形槽323的上端內凹形成兩個相對的缺口 324,且所述長形槽323的下端內凹形成兩個相對的凹口 325 (見圖7);所述固定件320的另一表面上相應所述卡合塊410形成有可容置所述卡合塊410的容置槽326,且於界定所述容置槽326的相對兩側壁形成導引槽327 ;所述容置槽326內還固定安裝有一第二加強片402,所述第二加強片402為鐵片,且其具有與所述容置槽3 相同的形狀,所述第二加強片402可防止所述卡合塊410插入所述容置槽 326內時摩擦損壞所述容置槽326的內壁,從而增強了所述固定件320的耐用性,延長了其使用壽命。所述操作件420容置於所述固定件320的長形槽323內。所述操作件420的上端具有操作部421,其下端向所述卡合塊410彎折延伸形成卡合鉤423,所述卡合鉤423卡合於所述卡合塊410的卡合肋411上;所述操作件420鄰近其操作部421處向兩側凸伸形成兩樞轉銷422,所述樞轉銷422收容於所述長形槽323的缺口 3 內,且所述樞轉銷422到所述操作部421的距離小於其到所述卡合鉤423的距離,當施加外力推所述操作部421時, 所述操作件420以所述樞轉銷422為支點作樞轉運動,以使所述操作件420相對所述固定件320在一釋鎖及鎖定位置間轉動,從而只需施加較小的外力於所述操作部421上即可帶動所述卡合鉤423相對所述固定件320轉動。所述操作件420鄰近所述卡合鉤421處的兩側均向外凸伸形成兩凸起424,兩所述凸起424收容於所述長形槽323內的凹口 325內,所述凸起4M與所述凹口 325的配合,增強了所述操作件420與所述固定件320之間的連接, 同時,當所述卡合鉤423與所述卡合肋411卡合時,還可增強兩者之間的卡合力度。
10
所述第三彈性組件430固定安裝於所述操作件420的操作部421上,且所述第三彈性組件430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於所述固定件320上;當在水平方向推所述操作件420的操作部421時,所述操作件420的移動將壓縮所述第三彈性組件430,從而使所述第三彈性組件430產生彈性壓力,當外部推力消失後,所述第三彈性組件430將在彈性壓力的作用下恢復到原狀並帶動所述操作件420也恢復到原來位置,從而使所述卡合鉤423可重新卡合住所述卡合肋411。下面結合圖1、5_10描述本發明嬰兒車所述座椅200裝卸至所述車架100上及改變所述座椅200卡合方向的過程當欲將所述座椅200組裝至所述車架100上時,先將座椅200的容置槽3 對準車架100上的卡合塊410插入,以使卡合塊410可通過所述凸緣412及引導槽327相互導引配合而沿著326內移動,由於所述卡合鉤423具有斜面,所以在所述卡合塊410相對所述固定件320的移動過程中被所述第一加強片401推動而朝向釋鎖位置,當所述卡合鉤423 位於所述卡合塊410下方時,操作件420將在所述第三彈性組件430的作用下向所述卡合塊410靠近,從而使所述卡合鉤423與所述卡合肋411相卡合,此時即將座椅200固定於車架100上以完成組裝。當欲將所述座椅200自所述車架100上移離時,如圖9中箭頭所示方向推壓所述操作件420的操作部421,所述操作件420將以所述樞轉銷422為支點作樞轉運動,帶動所述卡合鉤423脫離所述卡合肋411,此時可同時向上拉動所述座椅200,使所述卡合塊410 脫離所述容置槽326,即將所述座椅200自所述車架100上移離。由上可知,使用者可自行裝設所述座椅200至所述車架100上,此外由於固定件 320位於所述座椅200的兩側,而所述卡合塊410設置於車架100的兩側,且兩側的機構一致,因此,使用時也可按需求設置所述座椅200相對車架100的方向。如圖1所示,所述座椅200為後向地卡合於所述車架100上,此時位於座椅200上的幼兒面朝後方便照護者看顧。如圖10所示,所述座椅200也可前向卡合於所述車架100上,此時位於座椅200上的幼兒面朝前。當然本明所述座椅200並不限於上述兩種卡合方向,使用者可按自己的要求自行更改。以上結合最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本發明並不局限於以上揭示的實施例,而應當涵蓋各種根據本發明的本質進行的修改、等效組合。
權利要求
1.一種座椅角度調節裝置,適於安裝於嬰兒車車架與座椅之間,其特徵在於,包括連接件、移動件、固定件及調整件,所述連接件固定安裝於所述座椅的背靠部上,且所述連接件上開設有第一收容腔,所述固定件與所述車架固定連接並與所述連接件樞接以使所述座椅的背靠部樞接於所述車架上,且所述固定件正對所述第一收容腔開設有第二收容腔,所述移動件可滑動地收容於所述第一收容腔與所述第二收容腔之間,所述調整件可移動地安裝於所述連接件上,當所述調整件移動時將所述移動件推入所述第二收容腔內,以使所述座椅的背靠部可相對所述車架轉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件的一側在垂直方向開設有收容槽,且所述收容槽與所述第一收容腔連通,所述調整件滑動地設置於所述收容槽中。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件具有一第一斜面,且所述移動件具有一第二斜面,當所述調整件移動時,所述第一斜面推擠所述第二斜面以推動所述移動件移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收容腔與第二收容腔之間具有一水平的轉軸,當所述調整件移動時,將推動所述移動件沿所述轉軸移動。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第一彈性組件,所述調整件上在與所述第一斜面同一側形成有一收容空間,所述收容槽的中部向外凸伸形成一抵柱,所述第一彈性組件的二端分別抵接於所述收容空間的壁上及抵柱上。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件的中心分別向所述連接件與固定件凸伸形成圓柱,所述第二斜面設置於所述圓柱鄰近所述連接件的一端。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件為齒輪,所述第一收容腔與第二收容腔的內壁分別部分向中心凸伸形成若干卡合片以卡合所述齒輪。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齒輪具有大小尺寸不一的齒,且所述第一收容腔的所述卡合片之間形成多個大小不一的卡合槽以與所述齒輪的齒相對應卡合。
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件的中心分別向所述連接件與固定件凸伸形成圓柱,所述第二斜面設置於所述圓柱上,且所述轉軸貫穿所述圓柱。
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第二彈性組件,所述第二彈性組件位於所述移動件與固定件之間。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座椅包括一座椅部,所述座椅部通過所述連接件與所述背靠部連接,當所述背靠部相對所述車架轉動時,所述座椅部一起相對所述車架轉動。
12.—種嬰兒車,包括車架、若干車輪及座椅,所述車輪可旋轉地樞接於所述車架的下端,其特徵在於,所述座椅通過一卡合裝置可移離裝設於所述車架上,所述卡合裝置包括一位於車架上的卡合塊及一位於座椅上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可與所述卡合塊卡合,以將所述座椅裝設於所述車架上。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固定件的一側設置有容置槽,所述卡合塊可滑動地與所述容置槽結合,以將所述座椅裝設於所述車架上。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卡合裝置還包括一操作件,所述操作件樞接於所述固定件上。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卡合塊的下端向下凸伸形成卡合肋,當所述座椅裝設於所述車架上時,所述操作件與所述卡合肋可相互卡合。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所述操作件的上端形成有操作部,其下端向所述卡合塊彎折延伸形成卡合鉤,所述卡合鉤卡合於所述卡合塊的卡合肋上,以將所述座椅樞接於所述車架上。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件上相對所述容置槽的另一側設置有長形槽,所述操作件樞接於所述長型槽內,所述操作件鄰近所述操作部的兩側均向外凸伸形成兩樞轉銷,所述長形槽上相應形成有收容所述樞轉銷的缺口,且所述樞轉銷到所述操作部的距離小於到所述卡合鉤的距離。
18.如權利要求13或15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卡合塊的相對兩側分別凸伸形成凸緣,所述固定件的界定所述容置槽的兩相對側璧上形成有可與所述凸緣相配合的導引槽。
19.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所述操作件的操作部上固定安裝有一第三彈性組件,且所述第三彈性組件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於所述固定件上。
20.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所述操作件鄰近所述卡合鉤處的兩側均向外凸伸形成兩凸起,所述長形槽上相應形成有收容所述凸起的凹口。
21.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至少一加強片,所述加強片固定於所述卡合塊及所述容置槽其中之一上。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強片為一鐵片。
23.如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座椅還包括一與所述固定件樞接的連接件,所述連接件可操作地相對所述固定件轉動,以調整所述座椅相對所述車架的角度。
24.如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所述車架包括一前腳、與前腳樞接的後腳、二端分別連接所述前腳及後腳的支撐件,所述卡合塊固定設置於所述支撐件上。
25.如權利要求M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件為一水平支撐杆,所述支撐杆的前端與後腳樞接,後端與前腳樞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座椅角度調節裝置,適於安裝於嬰兒車車架與座椅之間,其其包括連接件、移動件、固定件及調整件,連接件固定安裝於座椅的背靠部上,且連接件上開設有第一收容腔,固定件與車架固定連接並與連接件樞接以使座椅的背靠部樞接於車架上,且固定件正對第一收容腔開設有第二收容腔,移動件可滑動地收容於第一收容腔與第二收容腔之間,調整件可移動地安裝於連接件上,當調整件移動時將移動件推入所述第二收容腔內,以使座椅的背靠部可相對所述車架轉動。本發明的座椅角度調節裝置結構簡單,在使用過程中可任意隨時對座椅角度位置進行調節,且調節操作簡單容易。本發明同時還揭露了具有移離座椅裝置的嬰兒車的嬰兒車。
文檔編號B62B9/12GK102343930SQ201010249650
公開日2012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2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2日
發明者崔宗旺, 陳舜民 申請人:明門香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