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指夾滑鼠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10:01:39
專利名稱:微型指夾滑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微型指夾滑鼠。
背景技術:
自從1968年全世界上第一隻滑鼠誕生以來,滑鼠就和計算機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近四十年的歷程中滑鼠走過了機械式、光學機械式、光機式、光電式滑鼠「四個朝代」。但由於機械(滾球)滑鼠存在磨損、汙垢積累、要求平面環境等致命缺點,一般名牌滑鼠使用壽命過2-3年左右。雖然近年來光電滑鼠有了長足發展,價格也從800多元降到了100元以下,但目前80%以上的用戶還在使用滾球滑鼠。
滑鼠的操作形式也較多,常見的有機械滾球式、軌跡球、觸摸板、指控杆和滑鼠筆等,而單手抱握式滑鼠最為普及,這種滑鼠佔有率高達90%以上。
現有的單手抱握式滑鼠雖然經過先後推出了四代,但其外型和操作方式並沒有多少變化。而且,長期從事電腦工作者,由於手長時間保持一種固定握姿姿勢,時常感覺手臂酸痛,手腕疲勞,患上肩周炎、頸椎病的機率相當高。這主要是因為用戶使用現有的滑鼠時,必須用整個手掌掌心向下握住滑鼠,而這時撓骨處於尺骨上方,使前臂的經絡、神經和血管不暢處於不暢狀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克服現有滑鼠在握姿上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微型指夾滑鼠。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包括食指鍵、中指鍵和外殼,其特徵在於食指鍵、中指鍵之間的外殼上設有一片狀突起。如此設計,使用時,用戶採用食指和中指夾住片狀突起,控制操作滑鼠移動,解放了其他手指,同時用食指和中指夾持滑鼠,滑鼠移動更加靈活。
作為優化,所述片狀突起與所述外殼的底部平面呈30-45°仰角。試驗證明,當人的手腕呈仰起狀態時,則仰角在30度-45度之間的時候,是最舒適的狀態,超出這個範圍,會導致前臂肌肉處於拉伸狀態,而且也會導致血流的不暢。如此設計,用戶使用時更加舒適。
作為優化,其還包括撥輪,所述片狀突起向所述外殼的一側傾斜,所述撥輪的部分輪體露出所述外殼另一側的側壁,通過拇指控制撥輪。如此設計,控制撥輪不必移動食指或中指,直接採用拇指控制更加靈活方便。而使用普通滑鼠的撥輪時,食指或中指必須移動變位才能實現操作。
作為優化,所述撥輪的軸心線平行於所述外殼的底部平面。如此設計,撥輪的旋轉面垂直於所述微型指夾滑鼠的底部平面,更便於拇指控制。
作為優化,所述撥輪外還套有一個半球形空心滾輪,所述半球形空心滾輪的部分球體露出所述外殼的上表面,二者分別用來控制計算機顯示屏頁面水平移動和上下移動。如此設計,便於計算機顯示屏頁面調整。
作為優化,所述外殼的側面設有一個控制底部伸縮觸點(頭)的撥杆,撥杆使觸點(頭)伸出時,可將食指鍵與觸點(頭)鎖定。如此設計,如此設計,當配合手寫輸入系統或哦Office2003時,可以自然的抬、落筆手寫字輸入,它將普通滑鼠先按下左鍵再移動滑鼠寫一筆的兩個動作合併為一個;由於本滑鼠是由母、食和中指夾持方式移動寫字,與握筆寫字方式更加接近,因而很自然、容易寫出自己風格的字體;另外,解除鎖定後觸點縮入,它就是一個普通的滑鼠。
作為優化,所述片狀突起彎曲成一個半圓形,其上開有供中指通過的槽或孔。如此設計,用戶夾持本微型指夾滑鼠時不易脫落,既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夾持在滑鼠墊或桌面上移動,也可以拿起本微型指夾滑鼠,適於遊戲玩家使用。
作為優化,所述外殼的外形符合人體工程學要求,使用者手指自然伸展時,第三指節的指肚應該正好處於滑鼠按鍵的微動開關上。如此設計,用戶使用時更加舒適。用戶使用普通滑鼠的用力方式為平壓方式——手指肚與滑鼠鍵接觸,手指肚用力,速度慢、效率低;使用本微型指夾滑鼠的用力方式為點擊式——手指尖與滑鼠鍵接觸,手指尖用力,速度快,效率高,且不易疲勞。
作為優化,所述微型指夾滑鼠為光電滑鼠,在所述微型指夾滑鼠的探頭(光電採集窗口)外設有一塊透明的封閉板。
如此設計,使用者拿起本微型指我滑鼠,將拇指指肚壓在封閉板上,指肚壓在透明的封閉板上(這時拇指指肚相當於滑鼠墊),挫動拇指即可控制光標,完全不需要電腦桌和滑鼠墊。特別適於遊戲玩家使用。
作為優化,所述微型指夾滑鼠設有四個呈十字型分布的步進式光標移動控制鍵。如此設計,便於精確定位、大範圍移動光標。
從人體生理結構角度來分析(1)手心斜向向下,前臂的主要肌肉和血管不會發生扭曲,所以即便長時間保持這個姿勢,也不會出現肌肉疲勞和缺氧情況;(2)試驗證明,當人的手腕與呈「仰起」狀態時,則「仰起」的夾角在30度-45度之間的時候,是最舒適的狀態,超出這個範圍,會導致前臂肌肉處於拉伸狀態,而且也會導致血流的不暢;
(3)而對於手掌來說,其最自然的形態就是半握拳姿態;(4)對於手指的一個特別要求,就是當手指自然伸展時,第三指節的指肚應該正好處於滑鼠按鍵的微動開關上,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按鍵手感。而微型指夾滑鼠的造型設計,完全基於上述理念。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可大範圍移動滑鼠在進行左右移動時,主要是手指關節做「掃、劃」式運動,其次才是手腕關節的運動;滑鼠上、下移動時也而非僅手腕關節。採用上述方案後,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優點,本微型指夾滑鼠是在手指間完成操作,與手大小基本無關,所以可滿足男女老少各種人群使用,而且又可做得非常小,適於使用電腦的人士使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二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三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四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五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六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七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八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四、五、六中撥輪和滾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食指鍵、2為中指鍵、3為撥輪、4為外殼、5為片狀凸起、6為半球形空心滾輪、7為拖動鎖定觸點開關、8為推鈕、9為供中指通過的槽、10為探頭(採集窗口)、11為封閉板、12為步進式光標移動控制鍵。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方式一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包括食指鍵1、中指鍵2和外殼4,其特徵在於食指鍵、中指鍵之間的外殼4上設有一片狀突起5。所述片狀突起5與所述外殼4的底部平面呈45°仰角。所述外殼4的外形符合人體工程學要求,使用者手指自然伸展時,第三指節的指肚應該正好處於滑鼠按鍵的微動開關上。
實施方式二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還包括撥輪3,所述片狀突起5向所述外殼4的一側傾斜,所述撥輪3的部分輪體露出所述外殼4另一側的側壁,通過拇指控制撥輪3。其餘部件和結構特徵實施方式一所述。
實施方式三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的撥輪3的軸心線平行於所述外殼的底部平面。其餘部件和結構特徵實施方式二所述。
實施方式四如圖4、9所示,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的撥輪3外還套有一個半球形空心滾輪6,所述半球形空心滾輪6的部分球體露出所述外殼4的上表面,二者分別用來控制計算機顯示屏頁面水平移動和上下移動。其餘部件和結構特徵實施方式三所述。
實施方式五如圖5、9所示,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的外殼4的側面設有一個控制底部伸縮觸點(頭)7的撥杆8,撥杆8使觸點(頭)7伸出時,可將食指鍵1與觸點(頭)7鎖定。其餘部件和結構特徵實施方式四所述。
實施方式六如圖6、9所示,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的片狀突起5彎曲成一個半圓形,其上開有供中指通過的槽9。其餘部件和結構特徵實施方式五所述。
實施方式七如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為光電滑鼠,其探頭10(光電採集窗口)外設有一塊透明的封閉板1;。其餘部件和結構特徵實施方式一所述。
實施方式八如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上設有四個呈十字型分布的步進式光標移動控制鍵12。其餘部件和結構特徵實施方式一所述。
權利要求1.一種微型指夾滑鼠,包括食指鍵、中指鍵和外殼,其特徵在於食指鍵、中指鍵之間的外殼上設有一片狀突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指夾滑鼠,其特徵在於所述片狀突起與所述外殼的底部平面呈30-45°仰角,食指鍵高於中指鍵。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指夾滑鼠,其特徵在於其還包括撥輪,所述片狀突起向所述外殼的一側傾斜,所述撥輪的部分輪體露出所述外殼另一側的側壁,通過拇指控制撥輪。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指夾滑鼠,其特徵在於所述撥輪的軸心線平行於所述外殼的底部平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指夾滑鼠,其特徵在於所述撥輪外還套有一個半球形空心滾輪,所述半球形空心滾輪的部分球體露出所述外殼的上表面,二者分別用來控制計算機顯示屏幕的頁面水平移動和上下移動。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微型指夾滑鼠,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的側面設有一個控制底部伸縮觸點的撥杆,撥杆使觸點伸出時,可將食指鍵與觸點鎖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微型指夾滑鼠,其特徵在於所述片狀突起彎曲成一個半圓形,其上開有供中指通過的槽或孔。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指夾滑鼠,其特徵在於所述微型指夾滑鼠為光電滑鼠,在所述微型指夾滑鼠的探頭外設有一塊透明的封閉板;使拇指指肚按上去形成一個較大的平面。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指夾滑鼠,其特徵在於所述微型指夾滑鼠設有四個呈十字型分布的步進加速式光標移動控制鍵。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一種微型指夾滑鼠。使用現有的滑鼠,容易讓人感到疲勞,嚴重的還會引起肩周炎、頸椎病等疾病。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包括食指鍵、中指鍵和外殼,食指鍵、中指鍵之間的外殼上設有一片狀突起。如此設計,使用時,用戶採用食指和中指夾住片狀突起,控制操作滑鼠移動,解放了其他手指,同時用食指和中指夾持滑鼠,滑鼠移動更加靈活。採用上述方案後,本實用新型微型指夾滑鼠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優點,本微型指夾滑鼠是在手指間完成操作,與手大小基本無關,所以可滿足男女老少各種人群使用,而且又可做得非常小,適於使用電腦的人士使用。
文檔編號G06F3/033GK2840181SQ200520059410
公開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6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6日
發明者李建 申請人: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