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改良的接線端子連接器的製作方法
2023-10-11 02:15:19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導線連接的接線端子連接器,屬於電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接線端子作為電子元件、電器等的連接組件,能起到接線及通電的效果,實現接線通電的良好接駁功能,是一種電器連接及接線端子與接線端子之間連接的重要接線部件。接線端子由於其接線的方便性,目前已得到廣泛應用。
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4558667公開了一種接線端子連接器,包括由前殼體和後殼體組成含有容腔的絕緣殼體,絕緣殼體內設有安裝於容腔內的導電金屬組件,前殼體的前端設有對應導電金屬組件的插線口,還包括設於絕緣殼體頂部的拔蓋等。該結構中,接線端子採用一次性插接式接線且接線和脫線均通過撥起拔蓋來實現,因而具有接線方便快捷、效果高等優點,但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還存在著如下不足:
1)前殼體的前端面設置成平面,拔蓋把手的端部凸出於前殼體前端面一節,以使得用戶可以通過該凸出端來撥起拔蓋,但拔蓋把手凸出端的設計不僅影響了接線端子外形的美觀性,而且也增加了接線端子的體積,不利於產品的裝箱與打包,同時,拔蓋把手凸出端的設計也不符合人體工程學,不利於用戶對拔蓋把手的撥起操作;
2)導電金屬組件中前彈性金屬片的兩側邊緣設有與拔蓋壓片配合的凹陷位,雖能確保拔蓋壓片每次壓緊前彈性金屬片時不出現滑移,但由於每個凹陷位均僅有一小段且設置在前彈性金屬片的邊緣位置,因而不僅導致該處強度較低,使用時間長後,容易出現凹陷位被拔蓋壓片壓斷的現象,而且對拔蓋壓片和前彈性金屬片的裝配精度要求較高,否則容易出現拔蓋壓片無法對準凹陷位進行按壓的現象,因此使用的可靠性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改良的接線端子連接器,以方便拔蓋的撥起操作,並縮小產品的體積和佔用空間,利於產品的裝箱與打包,同時提高產品外形的美觀度和使用的可靠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改良的接線端子連接器,包括由前殼體和後殼體組成且含有容腔的絕緣殼體,所述絕緣殼體的容腔內安裝有導電夾,所述前殼體的前端設有插線口,所述導電夾包括前彈性金屬片和後金屬片,所述前彈性金屬片與插線口一一對應,所述後金屬片將各前彈性金屬片串接在一起並與之形成導電夾持結構,還包括與前彈性金屬片對應且安裝於前殼體頂部的拔蓋,所述拔蓋的一端為把手部,另一端為按壓部,所述按壓部伸入前殼體內與對應的前彈性金屬片相配合,當將所述把手部向上撥起時,所述按壓部壓緊前彈性金屬片使之與後金屬片形成的導電夾持結構張開以讓導線插入,當將所述把手部下壓回位時,所述按壓部鬆開前彈性金屬片使之與後金屬片形成的導電夾持結構合攏以對插入的導線夾緊,所述前殼體的前端面設置為內凹結構,所述把手部的前端部露出於前殼體前端面的內凹處但不超出前殼體前端面的最外側表面。
進一步的,所述前殼體前端面的內凹結構由上端弧形外凸部、中間弧形內凹部和下端弧形外凸部連接形成,所述把手部的前端部露出於上端弧形外凸部和中間弧形內凹部,但不超出下端弧形外凸部的最外側表面。
進一步的,所述把手部的前端部最外側表面與所述下端弧形外凸部的最外側表面平齊。
進一步的,所述前殼體頂部設有用於安裝所述拔蓋的凸起塊,所述凸起塊的兩側各凹設有一條凹槽,所述拔蓋的按壓部為自把手部後端兩側分支形成且與把手部呈一定夾角的壓板,所述壓板自凸起塊兩側的凹槽插入前殼體內和與之對應的前彈性金屬片相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前彈性金屬片的頂面設有橫向貫通的凹部,所述壓板底面設有與該凹部抵頂配合的凸部。
進一步的,所述前彈性金屬片呈V形並且頂部向上翹起,所述後金屬片呈Z形,所述前彈性金屬片的底部與所述後金屬片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後金屬片上設有與所述前彈性金屬片對應的開口,所述後金屬片上對應於所述開口的上方位置處設置有凸片,所述前彈性金屬片的頂部翹起端與所述凸片底面緊密接觸進而形成導電夾持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把手部的前端部底面設有防滑紋。
進一步的,所述前殼體與後殼體上分別設有用於測試所述導電夾是否接電的測試口。
進一步的,所述凸起塊的後端和所述前殼體的底部均設有卡塊,所述後殼體的頂部和底部則設有與所述卡塊對應且配合安裝的卡口。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實用新型將前殼體的前端面設置成內凹結構,並且拔蓋把手部的前端部露出於前殼體前端面的內凹處但不超出前殼體前端面的最外側表面,此結構設計一方面由於更符合人體工程學,因而使得用戶在對拔蓋把手部的前端部進行撥起操作時,更加的舒適方便,另一方面則可以縮小產品的體積和佔用空間,利於裝箱與打包,再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產品外形的美觀度。
其次,本實用新型將與拔蓋壓板配合的每一個凹部均設計為橫向貫通於前彈性金屬片頂面設置的條狀結構,不僅可以提高凹部位置的強度,進而避免出現凹部被拔蓋壓板壓斷的現象,而且對零部件的裝配精度要求較低,能避免拔蓋壓板底面凸部與前彈性金屬片頂面凹部不能對準的現象,從而提高產品使用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接線端子連接器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接線端子連接器的帶有一定仰角的左前視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接線端子連接器的俯視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接線端子連接器的側視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接線端子連接器的側視剖視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接線端子連接器的後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6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一種改良的接線端子連接器,包括由前殼體1和後殼體2組成且含有容腔的絕緣殼體3,絕緣殼體3的容腔內安裝有導電夾4,前殼體1的前端設有插線口11,導電夾4包括前彈性金屬片41和後金屬片42,前彈性金屬片41的數量與插線口11一一對應,後金屬片42將各前彈性金屬片41串接在一起並與之形成導電夾持結構。還包括與前彈性金屬片41對應且安裝於前殼體1頂部的拔蓋5,拔蓋5的一端為把手部51,另一端為按壓部52,按壓部52伸入前殼體內1與對應的前彈性金屬片41相配合,當將把手部51向上撥起時,按壓部52壓緊前彈性金屬片41使之與後金屬片42形成的導電夾持結構張開以讓導線插入,當將把手部51下壓回位時,按壓部52鬆開前彈性金屬片41使之與後金屬片42形成的導電夾持結構合攏以對插入的導線夾緊。前殼體1的前端面10設置為內凹結構,把手部51的前端部511露出於前殼體1前端面10的內凹處但不超出前殼體1前端面10的最外側表面。
優選的,前殼體1前端面10的內凹結構由上端弧形外凸部101、中間弧形內凹部102和下端弧形外凸部103連接形成,把手部51的前端部511露出於上端弧形外凸部101和中間弧形內凹部102,但不超出下端弧形外凸部103的最外側表面。作為更進一步的優選,把手部51的前端部511最外側表面與下端弧形外凸部103的最外側表面平齊。
優選的,前殼體1頂部設有用於安裝拔蓋5的凸起塊11,凸起塊11的兩側各凹設有一條凹槽111,拔蓋5的按壓部52為自把手部51後端兩側分支形成且與把手部51呈一定夾角的壓板520,壓板520自凸起塊11兩側的凹槽111插入前殼體1內和與之對應的前彈性金屬片41相配合。作為更進一步的優選,前彈性金屬片41的頂面設有橫向貫通的凹部411,壓板520底面設有與該凹部411抵頂配合的凸部520a。
優選的,前彈性金屬片41呈V形並且頂部向上翹起,後金屬片42呈Z形,前彈性金屬片41的底部與後金屬片42的底部固定連接,後金屬片42上設有與前彈性金屬片41對應的開口421,後金屬片42上對應於開口421的上方位置處設置有凸片422,前彈性金屬片41的頂部翹起端412與凸片422底面緊密接觸進而形成導電夾持結構。
優選的,為了防止用戶在對拔蓋5的把手部51進行撥起操作時打滑,把手部51的前端部511底面設有防滑紋511a。
優選的,前殼體1與後殼體2上分別設有用於測試導電夾4是否接電的測試口12、22。
優選的,凸起塊11的後端和前殼體1的底部均設有卡塊110,後殼體2的頂部和底部則設有與卡塊110對應且配合安裝的卡口200,通過卡塊110與卡口200的配合,實現前殼體1與後殼體2的安裝固定。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範圍,即大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用新型說明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