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木的價值有多高(孔林中的楷木黃連木)
2023-10-11 15:44:27 1
孔林中的楷木(黃連木)有什麼用(一)?
黎雲昆/文
歷史上,孔林中最著名且最多的是楷木。
孔林的楷木可是非同一般,確有諸多用處。
楷木即黃連木,木材重而硬,衝擊韌性甚高。心材橄欖黃或金黃色,久露空中則材色轉深。
楷木的各項物理力學指標除了抗彎彈性模量一項指標略有差距外,其他均超過紅木中作為雞翅木的鐵刀木。其中衝擊韌性一項,竟為鐵刀木的兩倍之多(見表1)。
表1 楷木與鐵刀木各項物理力學指標比較
註:數據淶源:成俊卿、楊家駒、劉鵬《中國木材志》,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2 年 3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楷木極易形成癭瘤,更是製作精美器具的良材。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載「楷有癭,可以為器。 」
有癭瘤的楷木製成的器具更受人美的喜愛。
那麼,孔林的楷木在歷史上都用來製作什麼器具呢?
孔林的楷木可以制笏(圖1)。
註:此圖來自百度。
笏是古代大臣在上朝時手中所持的狹長板子,也稱「手板」,以為指畫及記事之用。
以孔林楷木製成的笏,可以長期保存。
笏也是古代人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所以其用料也十分的考究。孔林的楷木不僅材質上乘,而且還與孔子有關,便成為制笏的精選材料。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載:「古之木,今有無者多。如楷木,只孔子墓上,當時諸弟子各以其方之木來栽,後有此木。今天下皆無此木。其木亦如槐,可作簡,文皆橫生,然亦只是文促後似橫樣。」
此中簡即指笏。簡是古代用來寫字的木片,如簡冊,但紙的發明和使用後,古文中的簡多指笏。如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有一人紫衣象簡前趨。」
元·陳元靚《事林廣記後集·加封孔子詔》載:「古兗州曲阜縣,有孔氏宗族五百餘家,世代長有曲阜令。其地有孔林延袤數十裡,夫子墓居中。伯魚墓在左,子思墓在右。古木蓊欎,高插雲霄。有楷木似槐,紋理縱橫,他所無,搢紳用以為簡。」
紳即指古代仕宦者圍於腰際的大帶。用於插笏,後稱搢紳官職的或做過官的人,也寫作縉紳。此中簡也指指笏。
以孔林楷木製笏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唐代。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中記載了他寫的一首詩的註腳:「唐文皇以孔林楷木裁手板,賜十八學士。鄉中張參政家猶存。」
袁桷(1266—1327)元代學官、麗澤書院(位今浙江金華)山長。字伯長,號清容居士。慶元鄞縣(今屬浙江寧波)人。一位典型的學者,他的記述應當是可信的。
唐文皇,即唐太宗李世民,因諡號「文皇帝」而稱。「十八學士」是李世民為秦王時,於宮城西開文學館,羅致四方文士,以杜如晦、房玄齡、陸德明等十八人分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討論文獻,商略古今,號為十八學士。
由此可知,以孔林楷木製作成笏,賜以重臣,自唐初即有。唐太宗所賜孔林楷木笏,竟有一直保存至元代者,袁桷所言,其鄉中某人家中「猶存」,可見其備受珍重的程度。
宋周必大家中也存有孔林楷木笏。
周的《二老堂雜誌》載:「槐簡(笏)以楷木為上,予家世傳一笏,登第者乃許執。兵火後,舊物無孑遺,獨此笏在予處,每嘆子弟未有能當之者。木紋縱者,如點橫者,特異於他木,出於兗州(當時曲阜歸屬兗州)之孔林。」
周官至吏部尚書、樞密使、左丞相,封許國公。周出於官宦人家,家中有祖傳的孔林楷木笏,雖經靖康變亂,及後來的家中失火,所有其他物品蕩然無存,但祖傳的笏卻一直得以保存。而且只有考取進士為官者才可使用。周的兒子官至朝請大夫、知筠軍二州事,孫子官至宣義郎、監景德鎮兼煙火公事。與他自己曾官至宰相一職,相去甚遠。周家祖傳之孔林楷木笏只有考取進士為官的後代才可使用。所以他自言,此笏「每嘆子弟未有能當之者」。由此也可以看出周對此孔林楷木笏的珍重。
孔林楷木笏也有很精彩的故事。
元郝經《陵川集·楷木杖笏行》載:「金源以來進士登第,例授楷笏,無則以槐代之。今曲阜祖庭有孔道輔釋褐(脫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職。)時擊蛇笏,殷血猶在,橫絡一線旁,迸數砂粒,色若棗漆,以水濯洗,則其色鮮紅如新濺著者。今此笏乃其尺度故制也。」
金源即金國的別稱。由此可知,自金至元,進士及第是要授楷笏的。找不到了,才以槐木笏代之。
文中孔道輔,初名延魯,字原魯,孔子的第四十五世孫,曾任兗州知府,當時曲阜歸兗州管轄。道輔曾在寧州為官,當時州內一觀,有蛇為妖,人以為龍,百姓驚恐,甚至郡刺史也都一日兩次參拜。道輔不信邪,以楷木笏將其擊斃。
宋石介為此寫了一文《擊蛇笏銘》。文中寫道:「天地鍾剛正之氣,在公之笏,豈徒斃一蛇而已?軒陛之下,有罔上欺民先意順旨者,公以此笏擊之;廟堂之上,有蔽賢惡違法亂紀者,公以此笏麾之;朝庭之內,有諛容佞色附邪背正者,公以此笏逐之。夫如是,則軒陛之下不仁者去,廟堂之上無奸臣,朝庭之內無佞人,則笏之功也,豈止在一蛇?」
記載此事的是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小字公操,兗州奉符縣(今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橋溝村)人。他也是北宋學者、思想家、理學先驅,「泰山學派」創始人。石介所載道輔的楷木笏,「橫絡一線旁,迸數砂粒,色若棗漆,以水濯洗,則其色鮮紅如新濺著者」,可知楷木的紋理和色澤確是美麗。此笏至元時尚存於曲阜孔廟。只是不知今日還在否。
孔林楷木笏也常被當做禮物送給尊貴的客人。
明周瑛《翠渠摘稿·楷木笏銘》載:「予為進士時,人遺予以楷木笏,且告曰:『此孔林遺植也。其理赤,其節宻,可以直拄,不可以橫擊也。』及為知州官,五品笏用牙。予以楷木之訓不可違也,乃函以入州,制之銘曰:孔林遺植,千八百歲。直擊則堅,橫擊則碎。凡我君子,靖共爾位。視斯式斯,庶幾無愧。」
周瑛,字梁石,初號蒙中子,又號白賁道人,晚號翠渠,祖籍鎮海,福建莆田黃石清浦村人。明成化六年(1470)進士。官至四川右布政使。
明朝制度,五品官用象牙笏。周瑛為州官時即為五品,但他捨不得友人送他的孔林楷木笏,依舊將此笏帶入為官的州中,並在上制以銘文,以表其心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