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三字經讀後感30篇

2023-10-23 11:54:32

  三字經讀後感(一):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禮貌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經典的語句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上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具有開放性思想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可是是一個順應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於士兵來說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麼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後統一中國做了奠基。統一中國後,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此刻身處這個完美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激秦始皇嗎?

  時光流逝,有些東西會被遺忘,但有些東西卻被傳承下來,《三字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保留了下來。她是中國古代禮貌中的精華,也為中國古代禮貌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這壇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彌香,在新時代的今日,教化人心,必將永遠地散發出醉人的芳香。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本好書就是一個良師益友」,讓我們靜下心來,捧起書,在淡淡的的墨香中與哲人會面,與良友交談,增識長慧,開悟人生。朋友,讓我們一齊來愛書,讀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二):

  一本好書能改變以人的一生,能對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產生巨大的衝擊,書中的奧秘值得我們去仔細探究、斟酌。

  我讀過許多課外書,其中我影響最深的當數《三字經》。書中的一字一句所還有的深刻哲理讓我受益匪淺。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表現吃了古人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這與西犯法國家認為人的天性是邪惡的思想有著天壤之別。仔細想一想,的確古人的智慧是多麼高深。試想一下,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人生還是一片空白,根本不懂得去算計別人,哪來的骯髒邪念,更不會有違法犯罪的念頭。但後天的環境改變了人性也會隨之改變。在不一樣的環境中便會出現人們所謂的善人與惡人、好人與壞人。從中國古代與西方國家的比較之中不難看出古代中國人與西方人思想、文化的差異,凸顯出古代中國文化的獨特與博大精深。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折射出古人提倡尊幼愛幼的優秀品德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境界。每當讀到那裡,我就有種想起了孟子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於是那許多諸如此類的文章便在我的腦還裡浮動,我便產生了對古人的敬畏之心。

  在生活中讓我做事父母感動的事我真的很不好意思,但如果讓我做一些微不足道但又有一點有意義的事,我心裡又有一點難過與不舍。可是生活告訴我,頭時候讓父母開心又是異常有意義。於是我做了,父母真的很開心。看到父母開心的樣貌,我也異常開心、高興。當把自我的東西讓給別人,看到別人開心,自我也暗暗高興。

  短短數百字的《三字經》,作為中國古代乃至近代兒童的啟蒙教科書,蘊含的深刻哲理實在是夠我們去深入探究的。而他所包含的博大愛心,更值得我們去領會、去發揚光大。

  細細品味《三字經》,我們能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到古人智慧的無窮與愛心的博大,領略大國學的精妙。

  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弘揚中國人民的博愛之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三字經讀後感(三):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告訴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著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閱讀了《三字經》裡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十分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教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教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必須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我的父母與教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那裡我們能夠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不可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著大家。快和我一齊去讀這本好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四):

  國學《三字經》中包含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後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適宜什麼是不適宜。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異常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經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讀後感(五):

  初會《三字經》,是剛入小學時的事。那時的我只是一個懵懂無知,踏入學校不久的孩童,哪裡懂得那些文字後蘊藏的深厚哲理,可是是應對學校布置下的經典誦讀的任務,不得已而為之。所以,雖是記得個滾瓜爛熟,卻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含義,能博得教師的一兩句表揚也就滿足了。

  再讀《三字經》,依然是不得已而為之。開始本以為只要會背就行,心中還暗自雀躍了一番,默默感激了荷花池小學的啟蒙教育,幫我省卻了再次背誦的時間。可教師接下來需要理解的要求讓我長嘆一聲,不得不無奈的又拾起這部當初讓自我頭痛至極的奇文怪字。可是,畢竟是年長了七歲,隨著時間的流淌,我的人生閱歷已早已大大超越了七年前的自我,對古文字也有了必須的理解本事,再加之是在假期,時間上更為充裕,重拾這部著作,不必如同當年那般囫圇吞棗。細細品味後,我開始漸漸明白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領略到那些三字短句的魅力所在,徹底顛覆了我原有的對《三字經》所下的定義。這看似一個個短小精煉的語句,卻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博古通今,字字含義深刻,句句深入人心,凝聚了古人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各個領域的思想精髓,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真可謂「半部論語治天下」!

  開學之後,在博通古文的胡教師的指引下又讀《三字經》,更是有了不一樣的驚喜,不一樣的收穫。讀《三字經》,方知孔孟之練達睿智,歷史之廣博豐富,中華文化之深奧精微。「中不偏,庸不易」,「不為拘泥,不為偏激,尋求適度、適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上帝賦予了我們每個人成為璞玉的機會,可是,為何人與人之間竟會存在這麼大的差別,是社會不公嗎?是先天註定的嗎?不,我想這些都不足以構成我們墮落、頹廢的理由。要想得到更多,就必須得學會付出努力。像播種一般,僅有灑下汗水,辛勤付出,才能迎來收穫成功的果實。如果今日的你不把握大好時光,不努力學習,卻整日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為自我的懶惰尋理由,整日怨天尤人,那麼將來你註定一事無成。如果你願意刻苦磨練自我,願意為自我的明天努力付出,那你必須會苦盡甘來,上帝定會賜予你變為璞玉的機會。我們的明天就掌握在自我手中,相信今日的你定不會錯失成為美玉的機會。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我們從小就應當學會孝敬父母,感恩父母,這是作為「人」所必須遵從的準則。父母給予了我們至深至純的愛,從小到大,他們為我們操碎了心,我們一點一滴的提高都離不開父母的辛勤培育,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深深牽絆著他們的心。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孝順父母,不心懷感恩。想想今日,有多少孩子以青春期、叛逆期作為藉口,理直氣壯地頂撞父母,與父母鬧得不可開交。又有多少人不斷為自我找尋藉口,想著日後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珍惜眼前人,善待為我們無怨無悔付出的父母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流淚,錯過了才道惋惜。

  都說不一樣的年齡段讀《三國演義》、《紅樓夢》之類的名著會有不一樣的感慨,我想,讀《三字經》也是如此吧。或許,再過十年,或是更久以後,我回頭再來翻閱這幼兒時期開始的啟蒙教育讀本,從中得到的感悟又會是另一番境界了......

  三字經讀後感(六):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向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經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能夠使很多人避免「霧裡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可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一樣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向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理解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本事,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教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教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我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七):

  說起三字經,那可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可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可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一樣,差別會越來越大。

  在這本書中,我懂得了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教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教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我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也懂得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明白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

  這就是三字經,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引領我們走向真確方向的書。

  三字經讀後感(八):

  今日我讀了《三字經》最終的一些——「瑩八歲,能詠詩」到「戒之哉,宜勉力」,裡面講的是古聖先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幾句話十分影響我「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勤有功,戲無益。」這幾句話主要講我們要小時候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段。這樣,長大為國。、為民、為自我都有好處。還能使父母長輩感到驕傲自豪,造福於後代。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和時間還很長,不必這麼累這麼認真地學習,能夠留著一些知識以後慢慢學。可此刻我才明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僅有那幾次,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並且知識也像一個黑洞一樣,越來越大。今日你會了這個,明天又有新的知識等著你,可誰又能保證你前一天學的知識忘不了呢?知識像一隻被人吹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就算你有三個腦子每一天不停地記也記不完。所以,我們要把握好近在手邊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錯過就再也記不住了。

  玩耍的歡樂只是暫時性的歡樂,並且這種歡樂就像夏天裡的冰一樣,一吃還想吃。我們學生能夠享受一下這種歡樂,可是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學就會控制不住自我,從而無心學習,長大後悔莫及。學習的歡樂是永久性的歡樂。它像一杯咖啡,剛開始有苦,然後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終是香醇。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歡樂,雖然剛開始沒有香,可是會越來越有甜頭。從而讓你愛上這種長久的歡樂。

  我要學會做一個珍惜時間,品嘗學習「咖啡」的小才女。

  三字經讀後感(九):

  我讀過很多書,有天文書,有歷史書,有童話書,有漫畫書等等。這些書使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得到了很多啟示,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它不僅僅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也是我的好教師。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下來都是很好的,沒好好學習才變得和別人不一樣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更是教育我們: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一無所知,能有什麼用呢?「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說的是古人在艱苦的環境裡仍堅持讀書,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通俗易懂的哲理,還有孟母三遷、五子登科、孔融讓梨這些經典故事,甚至還有天文、地理、氣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識……《三字經》真是知識的寶庫、思想的寶庫!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它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的時候就十分懂得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席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則自我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是親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而這個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就是相互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

  每次讀到那裡,我的眼眶都是溼潤的,因為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也想到了我對爸爸媽媽的一點一滴。為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絞盡腦汁換著花樣給我做好吃的;為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無論下雨下雪都等在學校門口接我回家;為了我,爸爸媽媽總是上了一天班還不知疲倦地陪我學習陪我玩耍……我小時候很黏人,一離開媽媽的懷抱就哭鬧,媽媽整夜整夜地抱著我,困極了,就坐在那裡睡覺!一次我高燒近40度,爸爸一會兒一會兒地給我擦酒精,幫我降溫,竟一夜沒有合眼!一次突然下大雪,我因為值日,走出教室的時候天都黑了,可是媽媽一向在校門口等。看著雪人一樣的媽媽,捂著媽媽冷得哆嗦的手,我忍不住眼淚啪啪直掉!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很愛很愛我,而我,卻不明白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著吃,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學習累了還好發脾氣,媽媽總是給我洗腳而我從沒給媽媽洗過一次……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學習、去思考、去努力做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自然,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我愛這本書,喜歡書裡的智慧和精神。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摯地愛父母,愛教師,愛同學,愛每一個人!讓《三字經》伴我成長,讓愛與我同行!

  三字經讀後感(十):

  媽媽在廬山買了一套書給我。這套書的總稱是《中國古典文庫》,裡面有《三字經》、《增廣賢文》和《百家姓》。其中我最喜歡《三字經》。

  《三字經》裡我最喜歡這一句三字經: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必須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年輕人應當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我必須要努力學習。

  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杵做什麼呀?」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一天不停地磨,鐵杵必須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後悔自我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之後成為了大詩人。

  三字經讀後感(十一):

  寒假裡,我看了一本國學經典,名字叫巜三字經》

  這本書的作者是宋朝的王應麟等寫成的。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化,其中中國傳統國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其中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釋義是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所處的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壞的差別。

  有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兩個兄弟,他們剛出生,一個哭了,另一個也哭了可是,他們辦滿月酒算卦的時候,一個孩子是狀元命,另一個是乞丐命。那個乞丐命的媽媽不信這命,努力教育孩子,最終變成了狀元。而另一個算卦是狀元命的孩子,媽媽忽視教育,結果則成了乞丐。他哥倆相遇的時,哥哥感到很羞愧。

  我想根本沒有命中注定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不一樣,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孩子從小都是一樣的,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只可是是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了不一樣的教育,才使他們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釋義是戰國時期,孟子母親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斷織機的布來教子。我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是孟子在治學方面有許多格言。學問之道,最貴用心,用心思索才能有所收穫,不然就不會有所得。

  這本書讓我懂了許多道理:比如一個人不能認命,要改變環境,主動找人學習,我以後學習會持之以恆,而不能一步登天。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十二):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告訴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著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閱讀了《三字經》裡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十分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教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教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必須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我的父母與教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那裡我們能夠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不可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著大家。快和我一齊去讀這本好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十三):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教師讓我們讀「三字經」,每一天放學走出校門的時候,我們會排著整齊的隊伍,象唱歌一樣的齊聲朗讀,對於「三字經」的資料沒有太多的理解,此刻,再次聽到一年級的小同學們背誦「三字經」的時候,我仿佛又看到了我們的樣貌。

  「三字經」教會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異常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兩句話,使我深有感觸、至今難忘。這個故事講了孟子的母親,為了讓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遷住所,孟子不好好學習,母親就割斷了正在織布的紗線,來讓孟子明白學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像孟子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家樓上住了幾個小朋友,對門鄰居叫陳方儀,我們都學習鋼琴,練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晚上我在看電視,這時響起了鋼琴聲,我明白陳方儀在練琴了,這鼓勵我立刻也去練琴,我們相互影響,已經堅持學習了四年多了,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樓上的鄰居叫朱熹,他上五年級了,跟誰都合得來,不管是上初中的大哥哥,還是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都喜歡跟他玩兒,跟他在一齊,我學會了要和別人友好相處。讓我更深刻理解了孟母擇鄰處的重要作用。

  我像大海裡的一隻小船,「三字經」就像一個燈塔,它永遠指引我行駛的方向。

  三字經讀後感(十四):

  自從學習了經典名著《三字經》之後,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從前,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媽媽,他們也像孟母一樣,為了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又是給我買點讀機,又是給我買寫字桌,星期六星期天還送我去教師家補課。從前,我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認為買給我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不明白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父母說一下我,我還會不服氣,認為他們不該限制我的自由。學了《三字經》後,我最終明白父母為什麼這樣,是期望我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兄長,尊敬兄長的道理。而此刻有些孩子在家大多都是小皇帝,他們惟我獨尊,想要什麼就叫父母買,沒買到就不高興。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當向孔融學習,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謙讓。我們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了!

  總之,學了《三字經》後,我的收穫真不少。

  三字經讀後感(十五):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資料十分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裡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一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能夠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我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我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裡,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一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裡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樣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裡,掛在自我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後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應當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我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我,長大後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去閱讀。

  三字經讀後感(十六):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哲學」於一體。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也!可是,我們要把《三字經》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繫起來思考,正確地認識,主動汲其精華,剔其糟粕。

  親情、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孔融四歲就明白讓大梨給長兄;黃香九歲便主動孝順父親而無怨無悔。

  重視子女教育和歷史教育亦是優秀的文化傳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玉不琢,不成器」。這體現我國對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齊,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可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說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構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為三綱五常能夠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可是是富有的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向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繩索。

  我們必須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終發揚光大至世界。

  三字經讀後感(十七):

  在誦讀課上,教師給我們讀了《三字經》,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我覺得它太趣味了,每句話都僅有三個字,讀起來朗朗上口。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請媽媽陪著我,再一次津津有味地讀完了這本書,並且懂得了其中的含義。原先《三字經》裡面包含了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經典故事,它經過簡單易懂的方式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事和學習的方法等等。

  《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黃香九歲就明白孝順父母,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母睡;而孔融年僅四歲,就懂得尊敬兄長,把大梨讓給哥哥,自我吃最小的梨。讀到那裡,我就想起自我一向以來都在家裡做小皇帝、小霸王,爸爸媽媽把什麼最好的都給我,我卻覺得理所當然,還一不順心就哇哇大哭威脅他們。想到這,我的臉又紅又燙,心裡真慚愧啊!

  有一次,我自我定了計劃,每一天自覺地練兩頁字,剛開始幾天都是工工整整地寫,慢慢地就沒有耐心了,寫出來的字好像在跳舞,正自欺欺人地想著:「兩頁太多了吧,要不還是改練一頁好了!」這時,我讀到了《三字經》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經過寫一塊沒有雕琢的玉石,如果沒有長年累月的細琢,是不能成為一塊美玉的,教育我們人也是這樣,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學習,堅持不懈,最終才能成功。我也應當學習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啊!

  《三字經》教了我們善、惡、學、孝、禮、儀,我每一天都要背誦它,還能夠不時地提醒自我呢!

  讓我們人人都讀懂《三字經》,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傳承一代又一代!

  三字經讀後感(十八):

  《三字經》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啊!它的每一個字,都蘊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後,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三字經歷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間傳說融入到一個個字中的。別看這小小的一個字,它裡面可有一個個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那樣,講述的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個女神。一天,她的兒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對她說,只要她的兒子不吃地獄裡的東西,他就還給她,可是,他的兒子只是吃了一個果子。從此,冥王只能讓他一年回去倆次,回去的時候,萬物復甦,而沒回去的時候,將寒冷無比。所以,導致出了春,夏,秋,冬,這四季。瞧,這個故事是多麼趣味啊!《三字經》還有許多故事呢!如蓋房子,孟子媽媽三次搬家……這些故事都是多麼趣味啊!並且,故事的精華都包含在這幾個小小的字裡。這幾個小小的字,卻蘊含著這麼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三字經》不但要背,還要背裡面的故事和意思,透徹理解它,才能懂得新知識,為我們的祖國做一份貢獻。《三字經》真的是一本好書,曾是古代四大好書之一呢!為了對我們的祖國做一份貢獻,為了我們的將來,為了能夠弘揚國學,倡導禮貌,讓我們一齊,來理解這本獨一無二的古代暢銷書——《三字經》吧!

  三字經讀後感(十九):

  去年,爸爸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我認真地讀了起來,發現它還真的是「耐人尋味」呀!它講述的是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十分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穫。

  《三字經》裡我最喜歡這兩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這兩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懂得要孝順長輩、要懂得謙讓。想想我以前,都是衣來張口、飯來張口,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媽媽幫我安排好。我明白了這兩個故事後,覺得十分慚愧,決定要向他們學習,不僅僅要自我的事情自我做,還要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並要孝順父母;在和同學、朋友們一齊時,不要逞強,要懂得禮讓。

  有一天中午,我放學回到家,看到媽媽躺在床上睡著了,我忽然想起媽媽昨晚上夜班,天亮了才回來。「是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我把書包輕輕地放下,躡手躡腳走到廚房,學著媽媽的樣貌,系上圍裙、淘米、洗菜……

  當我把飯菜端到桌子上時,爸爸回來了,一臉驚訝地看著我:「我們家的小公主什麼時候學會做飯了?」「我不知做得好不好吃,請你先嘗一下吧!」「只要是你做的,必須是最好吃的!」媽媽不知什麼時候也湊了過來,滿眼淚花地對我說。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又大聲地讀起了《三字經》。《三字經》,我人生的路燈,它將照亮我前進的徵途。

  三字經讀後感(二十):

  這段時間,我們一向學習《三字經》。《三字經》中有很多故事都能給我以啟迪,其中「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還幫了我的大忙呢!

  早些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個滑板。我真是太高興了。寫完作業就拉著爸爸陪我去學滑滑板。可是雖然我的學習熱情很高,但滑板就是不聽我的話。爸爸讓我先學習滑行,可是滑板不是跑得太快,就是左右傾翻,就是不讓我好好使用它。但想到學會後踏在滑板上那種飛翔的感覺,我還是一遍一遍地嘗試,累得滿頭大汗,氣喘籲籲。我想:「我原以為學這個很容易,沒想到這麼不容易。」就這樣練習了一整天,滑板依然不聽我的話。爸爸看到我沮喪的樣貌,鼓勵我說:「天天,你不要灰心,剛開始學,的確需要努力,但學會後你就能夠自由地滑行了!再堅持,你必須能夠成功!」我聽後想:「好,我再堅持,我就不相信我學不會。」

  可是,在以後的幾天中,雖然我也不停地嘗試,我依然沒有感覺,仍然需要爸爸扶著我才能站在滑板上,身體拼命地扭動,滑板好像不認識我一樣,就是不和我配合。想到這幾天的努力竟然換來這樣的結果,我對爸爸說:「我累了,不學了。」爸爸說:「天天,你不是剛剛讀過『孟母斷織』的故事?」我氣呼呼地說:「是,可是和我有什麼關係!」爸爸說:「孟子怎樣做的呀?」我一下想到了孟子由於對學習感到了厭倦,便逃學回家,他的母親為了教育他,就氣憤地把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了。是啊,如果中途放棄,半途而廢,不就像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一樣嗎?我要是此刻放棄了,還能體會飛翔的感覺嗎?我對爸爸說:「爸,走,開始!」

  堅持就是勝利。第二天的午時,正在滑板上扭動的我突然有了簡便的感覺,我高興地對爸爸說:「爸爸,我好像學會了!」

  《三字經》真是幫了我的大忙啊!我必須要認真地讀讀這經典!

  三字經讀後感(二十一):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哲學」於一體。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也!可是,我們要把《三字經》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繫起來思考,正確地認識,主動汲其精華,剔其糟粕。

  親情、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孔融四歲就明白讓大梨給長兄;黃香九歲便主動孝順父親而無怨無悔。

  重視子女教育和歷史教育亦是優秀的文化傳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玉不琢,不成器」。這體現我國對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齊,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可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說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構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為三綱五常能夠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可是是富有的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向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繩索。

  我們必須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終發揚光大至世界。

  三字經讀後感(二十二):

  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教我讀《三字經》,但那時我僅僅是作為口頭禪,背背而已,不能深刻了解其中的含義,並且也只會其中的幾句。真正開始讀《三字經》還是到了三年級上半學期,教師把它作為一項作業布置下來。當時心裡真的覺得教師太可惡,把這種無用的東西當作業,又深奧又難背。

  於是乎,每一天讀幾句《三字經》就成為我們的重要「任務」,每一天早晨,巷子裡總能聽到我朗朗的讀書聲。爸爸對《三字經》十分崇拜,他教我背誦的方法也很管用。漸漸地我喜歡上了《三字經》。因為它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熟讀三字經,便知天下事」。其中一個個小故事,便成為我成長過程中的指路明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對父母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了些感恩的心;「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黃香溫席扇蚊》的故事讓我明白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讓梨》的故事使我懂得謙虛才能使人偉大;「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懸梁刺股》的故事又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深知不付出艱辛的勞動,永遠不可能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三字經》,你就像一位的教師,感激你讓我看到了自我的不足。你就像一盞明燈,成為我人生的導師。我將把中華傳統的美德中華傳承、延續下去。同時期望我們所有的小朋友,能夠在《三字經》的指引下,天天提高,健康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二十三):

  在五月份下旬,我認真地讀了《三字經》,發現它還真的是「耐人尋味」呀!

  《三字經》向人們講述了古代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十分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穫。

  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從中我明白昔孟母為了兒子的學習,不斷更換他們居住的地方;如果兒子還不學,就讓他懸梁刺股,可真是個好母親!

  還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從中我明白玉如果不雕琢,就稱不上是玉器;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長知識,這對現代社會的人們有多大的幫忙啊!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跟《三字經》沾邊的事,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儘早地成材,不停的轉學,直到找到一所他認為好的學校為止。這不跟「昔孟母,擇鄰處。」一樣嗎?

  此刻的小孩,也一點也不如古代的小孩。古代的小孩九歲就能幫父母暖被,四歲就能讓梨;而我們卻穿父母的,吃父母的,甚至花父母的,有人一點也沒想回報父母。真是有天壤之別。

  《三字經》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它流傳至今,仍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成就!我喜歡《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二十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話一年級小朋友都明白,這就是三字經的經典「臺詞」。

  背誦三字經,人人都會,可誰又明白其含義呢?我閒來無事,隨手拿起了三字經全解。三字經主要是寫人的善、惡、學、孝、禮、儀,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

  從最經典的幾句開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格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其實我覺得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的,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從這幾句一向到「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向是告訴我們應好好學習,親近教師和同學並且要不恥下問。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是做人的基礎。

  今日讀了三字經我學到了很多,在我們的生活中,顯現出我們這方面的不足,比如:在公交車上,一個孕婦上了車,兩位老大爺因為爭著讓座吵了起來,其他人像看熱鬧一樣,有的還起鬨。結果出來了,但孕婦到站了,她為了明白結果還多坐了一站,但她還是很多謝兩位老人。司機轉頭說:「我看在座的大都是年輕人,兩位大爺雖然為誰讓座而爭吵,但至少他們有這個想法,為什麼除了兩位老大爺,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讓座呢?」車上的人聽了都默不作聲,慢慢地低下了頭,車內一片寂靜。

  這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說明了我們不懂禮讓,雖然每個人都明白為老孕幼殘讓座,可誰有動於衷呢

  我們應從尊敬兄長和長輩開始,培養自我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不應當計較自我的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愛,也會感受到他人的溫暖。

  21世紀,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說「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果我們的教育從小學開始,經常給孩子講「漢代的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為父母搖扇子,冬天以身體為父母溫暖床蓆。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尊長,吃梨時挑小的,大的讓兄長吃。」那這個社會還會出現那麼多不和諧的現象嗎?

  趕快拿起《三字經》,相信你的收穫比我更多喲!

  三字經讀後感(二十五):

  自從學習了經典名著《三字經》之後,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從前,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媽媽,他們也像孟母一樣,為了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又是給我買點讀機,又是給我買寫字桌,星期六星期天還送我去教師家補課。從前,我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認為買給我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不明白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父母說一下我,我還會不服氣,認為他們不該限制我的自由。學了《三字經》後,我最終明白父母為什麼這樣,是期望我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兄長,尊敬兄長的道理。而此刻有些孩子在家大多都是小皇帝,他們惟我獨尊,想要什麼就叫父母買,沒買到就不高興。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當向孔融學習,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謙讓,我們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了!

  總之,學了《三字經》後,我的收穫真不少。

  三字經讀後感(二十六):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蒙學著作,自問世以來,一向是中國兒童啟蒙的必讀書,影響極其深遠。《三字經》篇幅雖然短小,資料卻十分豐富,被譽為「袖裡通鑑綱目」。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資料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三字經》中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適宜什麼是不適宜。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異常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我十分喜歡「孟母教子」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市鎮上,孟子便整天學著模仿商人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最終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三字經》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要好好學習,友愛兄弟姐妹,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覺得我們應當要好好地學以致用,並且還要好好的傳承下去。

  三字經讀後感(二十七):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告訴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著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閱讀《三字經》裡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十分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教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教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必須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我的父母與教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那裡我們能夠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不可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著大家。快和我一齊去讀這本好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二十八):

  今年暑假裡,學校裡布置了一樣特殊的作業,讓大家背誦《三字經》,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三字經》資料十分豐富,並且能琅琅上口,象兒歌似的,十分趣味,又能啟迪心智,我被《三字經》這博大精深文字深深的吸引了。

  《三字經》包含多方面的知識,如歷史故事、古今賢文、人生哲理等,《三字經》是一篇有勸學的,有講道德的,有講做人的等等。它是每三個字一句、四句一組的詩歌,每一句所表達的意思都不相同,雖然僅有三個字,含意深刻,簡潔明了,能讓我們一讀就懂。我讀《三字經》後,覺得它對我幫忙很大,它不僅僅讓我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明白珍惜時間,講禮貌懂禮貌,讓我在少年期走正確的成長道路。同時還使我的知識面擴大,異常一些歷史方面知識讓我懂得了許多。文中還有許多經典故事,如孔融讓梨,讓我回想起尊老愛幼的好精神。《三字經》中還有激勵我們學習的典故,如頭懸梁、錐刺股,講述一個道理,一個人僅有趁年輕的時候刻苦學習,才能長大成才,為國效力。從《三字經》中,我還明白了,一個國家或一個人,如不上進,則會後退,一個君主不明智,將會成為昏君,最終使國家滅亡……

  《三字經》是古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學瑰寶,直到此刻也不失為一本好書。《三字經》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讀後感(二十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書房中傳出我朗朗的讀書聲。我正在讀一本中華經典書籍——《三字經》呢。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教師向我們推薦了好多古今經典詩文,而我最喜歡讀的就是《三字經》。它是我國明清時期的兒童啟蒙課本,作者是宋代的王應麟。這本書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令我百讀不厭。

  我的這本《三字經》不僅僅有它的原文,並且還有注釋和相關的故事,圖文並茂,使我讀起來興趣盎然。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謙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是講孔融四歲就明白把大梨讓給哥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講黃香九歲就明白用身體把被窩焐暖讓父親休息;「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說人應當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

  讀著這些資料,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只要我開口,要什麼就有什麼,真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一向以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當的,從來沒有想到為他們做些什麼。每當學習不順心的時候,甚至還會向父母亂發脾氣呢。和孔融、黃香相比,我真是無地自容呀。今後,我要改變自我,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為他們著想,儘量讓他們少為我操心。

  讀《三字經》,我還懂得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學,老何為」警示我小時候要用功讀書;「玉不琢,不成器」告誡我人不經過鍛鍊是不會成才的;「勤有功,戲無益」告訴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的人是必須會後悔的;「頭懸梁,錐刺股」提醒我學習時必須要全神貫注;「昔仲尼,師項橐」告訴我學習應當不恥下問……

  《三字經》的資料包羅萬象,為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有歷史戰爭,有學習方法,有自然規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

  徜徉在這樣的經典詩文中,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洗滌。在這些精練短小的語句中,蘊含著人生的哲理,讓我明辨是非,學會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閱讀者,收穫著,我樂此不疲。

  三字經讀後感(三十):

  隨著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三字經》,學習國學的熱潮也悄悄興起。於是,我對照講解,開始認真閱讀起《三字經》這本古老卻經典的著作。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僅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日學習《三字經》對於我們來說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日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經》採用敘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很多的歷史典故,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資料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也啟發了我們,當今家庭都僅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說明了為人父母為人師的職責和嚴格要求學生的重要性。另外,此刻的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說「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此刻好多家長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們能從小好好學習《三字經》,那麼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能夠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十分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