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5篇

2023-10-23 10:27:32 2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一):

  《給教師的推薦》一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專門為中小學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儘管這天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這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應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翻開書,一百條推薦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一樣的個體,在學校裡,教師不就應「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可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必須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向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能夠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此刻我最終明白原先我沒有在備課中思考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資料,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為我這種欠缺思考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教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推薦:那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可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是知識的源泉,聰明的殿堂!它會給人氣力,讀書能夠改變人生。讀完了《給教師的推薦》,我不時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我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僅有不斷豐富自我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我的素質,這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二):

  讀了《給教師的提議》,我獲得了不少收穫:

  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提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

  結合自我兩年多的教學,想到班裡不少可謂令人「頭疼不已」的「後進生」,讀了這本書,確實給人不少的啟發,並且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也多次提到了對後進生的教學工作,所以,我想就後進生的教育這一方面來談談自我的讀書收穫。

  作為一個新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擔心的就是如何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以及怎樣應付後進生的問題,帶著這樣的困惑,我將書翻至了給教師的第六條提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在此條提議中,蘇霍姆林斯基將對「後進生」的工作稱之為「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就這樣一句話,相信所有教師們無不點頭贊同。

  在我短暫的教學生涯中,我曾無數次的幻想我的班級中沒有後進生這樣一類人,他們的理解本事和惰性真的讓我抓狂,他們掌握新授資料的時間要比其他一些學生花的時間要多出2至3倍,同樣一個簡單的詞語,正常學生在教師教授過,並且自我抄寫過的情景下就能正確默寫出來了,而後進生們往往要教師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他們強調,這樣還不算,就算當時費了很大的力氣最終會寫了,一過幾天,又仿佛沒有學過一樣什麼都不記得了。

  我對自我說,我情願教五十個中等生也不要教授五個後進生,可是,現實的情景告知我,我的想法純粹是幻想而已,每個班級總是有那麼幾個學生讓你說破了喉嚨,傷透了心,於是我帶著滿腔想解決」後進生」問題的好奇,仔細地閱讀完了這篇有關於後進生工作的提議文章。

  文中提到了一個叫費佳的後進生,費佳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在他的意識裡,根本記不住應用題的條件,她的思想剛剛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前一事物。

  為此,蘇霍姆林斯基特地給這樣一類孩子編了一本特殊的習題,叫做《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費佳從這本習題中明白了,解題原先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慢慢的,費佳的學習成績趕了上來,加入了物理興趣小組,畢業之後,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工具機調整技師。

  誠然,優秀的孩子大體相似,不優秀的孩子卻各有各的缺點,蘇霍姆林斯基教育費佳的方法可能在其他孩子身上並不適用,但我們卻能從中受到一些啟發:

  我們教師是否有根據孩子的需要去進行知識的播撒呢,我們有沒有努力成為孩子心目中期望的教師呢?

  有些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比如愛說話、愛做小動作、無精打採等,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當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我身上。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歡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我也以往是個孩子。」

  他告訴我們每個教師:那些異常的孩子正是經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期望。

  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

  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

  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

  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期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當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異常的愛給異常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書88至94頁中作者給準備教一年級的教師提出了一些提議,還提出了要研究孩子們的思維特點。

  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醫生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首先是細心地研究病人的機體,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著手進行治療。

  一個人的思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邏輯思維,一種是形象思維。

  這兩種思維是客觀存在的,那麼我們的學生對學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

  作為教師首先應當承認這種差異,尊重這種差異,僅有這樣才能平靜地理解他們的一些「落後」。

  可是更重要更需要我們花時間去做的是,怎樣平衡學生這種片面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深思熟慮地、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展、情感發展和道德發展的情景,找出他們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

  除此之外,家庭因素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點,你所教的孩子背後是一個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父母,家庭氛圍如何,都是造成孩子優秀或差勁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師萬不可斷章取義,忽視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否則,很容易導致你白天在學校所花的一天功夫,孩子一到家便付諸東流了。

  了解了孩子的思維特點,個性特徵等,我們更要了解孩子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唯有家校兩頭協調統一了,教育才可能真正在孩子身上起作用。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提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我的知識儲備,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僅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三):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蕩滌人的靈魂。管桂梅名師工作室四月份推薦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提議》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身為一名小學教師的我,每一天應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教育難題。有些時候自我絞盡腦汁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是由於自我的理論知識水平有限,所以一向都沒有構成較好的解決對策。《給教師的提議》書中很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啟發,並且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使我一向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的辦法,給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如何高效地轉化後進生,如何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成果,如何讓自我的這份事業有所發展等,從中我受益良多,今後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清晰。

  做讀書人

  有句話我一向十分喜歡「想給孩子一杯水,自我先要有一桶水。」閱讀對我們教師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許多條件提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一種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當要不斷培養自我的閱讀興趣,要博覽群書,要能在書的面前靜下心來,要善於對書本的資料進行深入的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方能在教學中遊刃有餘。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座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應對今年暑期即將迎來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從此刻起我要做一個持之以恆的讀書人,不斷的充實自我的知識儲備,使自我的知識涵養變得越來越廣闊,讓自我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因材施教

  書中提到了一個值得我深入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學生呢?」當我讀到那裡時想到的首先是從學生身上找原因,或許是存在智力缺陷等。而書中的蘇霍姆林斯基曾則提到,對於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拿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讓他光聽別人的學生回答,記黑板上的資料,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一點點提高也好。讀到這我羞愧了,也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應對每一個學生,異常是弱勢群體時能公平對待。我們應當多一份關愛,多撒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後進生。

  點燃興趣

  在從教的6年裡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讓學生都喜歡自我所教的這門學科?沒想到書中竟給我了答案,首先我要充分的備課,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經過精心備課,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才會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還要注意精心地設計課堂語言。如果你的語言素養很好,那麼你的課堂可能會十分的簡便,學生聽得也會十分的明白,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的效率。最終還要把學生當成朋友,要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要真正的關愛學生,真誠平等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從而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尤其對那些成績落後的差生,必須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僅有這樣,那些所謂的差生才會與你更加親近,才會慢慢的愛上學習。相信我們的付出總會有回報,撒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供給了百條提議,這些提議都是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話題,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經過閱讀這本書,我更能深刻地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也將會把自我得到了教育理念來指導自我的教學實踐,使自我的教育教學得以有效的提升,從而影響每一個學生。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四):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提議》覺得頗有收穫,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我,並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提到100條教育理論,認同的觀點頗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學生坐在課桌後面而無所事事,每一天無所事事,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無所事事,這樣會使一個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敗壞下去。人應當首先在思想領域裡成為勞動者。在課堂上要做兩件事:第一要教給學生必須範圍的知識;第二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

  在教育學生時,總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很差,每一天坐在課桌旁,無所事事,套用大師的話:這是一種可怕的危險,這樣會使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敗壞下去。所以,教師不要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地掌握知識上去,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很多學生之所以把學習當成負擔,因為他沒有體驗到學習帶給他的歡樂,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完美、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秘的感覺;誰缺少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聖的顫慄中如痴如醉的本事,他就能夠被認為是死人。「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完美的事務。把學習當成一種思考、認識、發現和好奇的需要,這樣的學生才會成為會思考的勞動者。僅有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思考者時,學生才能體驗學習是一種歡樂和幸福,而這種歡樂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沒有問題意味著沒有思考,沒有思考怎樣能提出問題?較多的學生早已不會思考了,忘記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線路,要思考做啥?那麼,怎樣才能使思考的活動在學校生的頭腦裡佔據統治地位?

  首先,需要使用教師的智慧。

  教師本身應當是個思想者,用思想去點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轉變自我的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蘇赫姆林斯基說:」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裡,都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僅有教師的思想才有可能去點燃它。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這就是教師點燃起來的勤學好問、渴求知識的火焰……我們依靠思考,也僅有依靠思考,才能駕馭年輕的心靈。我們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願望。我們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嚮往「。

  其次、解放學生思想,轉變學生的學習心態。

  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了等待、習慣了依靠、習慣了接收、習慣了習慣的一切,主體意識丟失,獨立本事退化。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而自主學習表現為學習職責,學習是誰的事情,誰應當改承擔學習的職責?教師固然應當承擔,但學生若意識不到學習的職責,不能把學習跟自我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繫起來,學生永遠在昏昧等待中。僅有當學習的職責真正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時,學生自我的擔負起學習的職責時才是一種真正的學習。

  然後、學會等待、牽線搭橋。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實際的課堂往往是這樣的,要叫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覷,提不出來,為何提不出?因為不習慣思考,也不會思考,那麼,教師提出問題,大家發表看法吧,仍然沉默,為何?因為沒有看法,哪裡去找?時間一分分過去,教學進度走不了,急死教師了,忍不住越粗代庖來得乾淨利索,省時省力,結果,我們又回到老路。學生永遠在等待依靠中。所以,教師不能急,首先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準備時間,善於激勵,耐心等待。一部分學生可能就差那麼點勇氣,需要教師為他們打打氣兒,有種種顧慮障礙的,需要教師疏導。其次會引導,學生思維卡殼的地方要牽線搭橋,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結合可能開發的教學資源,如;報刊雜誌、電視、多媒體、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國內外重要的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等,以使思考由溫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過渡飛躍;或者要知梨子的味道,親自去嘗嘗,讓學生親自其參與去體驗,也許這個探索自尋過程要花費很多時間,甚至表面一無所獲,但它使學生思維得到磨礪碰撞,活躍起來。這是一個人的學習、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本事、智慧發展的內在需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

  ,比起短暫的急功近利的強行灌輸,是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學生會受益終生,故而眼前所耗費的時間經歷應當說是值得的。

  最終,以包容情誼,為學生創造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

  試想,身處惴惴不安,緊張壓抑,過度莊嚴肅寂的氛圍裡,學生的腦力過度集中在時時刻刻的提心弔膽,焦慮惶恐,瞻前顧後中,怎能集中精力進行進取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維呢?自由就是不給學生太多的束縛,有寬泛的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簡便自如的各抒己見。這其中,教師和藹親切的微笑,循循善誘的開導鼓勵無疑是重要的。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錯誤都是一大提高。人的認識,總是在錯誤中提高,誰畏懼錯誤,誰就毀滅提高,因而對錯誤不是批評指責,哪怕是不經意的一個輕視眼神,一句冷漠的話語,都不能輕易流露。而是引導指正,保護他們思維火化的幼芽是學生學會思考的重要開端。

  僅有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思考者時,學生才能體驗學習是一種歡樂和幸福,而這種歡樂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思考。其實學生不會思考,低效學習的癥結就隱藏在其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自去感知,僅有學生親身參與,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這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五):

  最近正好有機會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提議》靜下心來細細品位,在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背後蘊涵的是如涓涓細流般的教學理念和反思。我是第一次承擔一、二年級的教學任務,之前我一向認為此刻的一、二年級學生在學習上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有良好的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作後盾,學生的學習應當是得心應手的,可是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已經徹底改變了我一有的想法,學生的基礎差異之大、反應速度之大都是令我驚訝的。有時候我甚至在懷疑自我的教學本事是否出現了問題。就在這時候我接觸到了這本書,裡面有關介紹兒童特點和後進生的文章對我啟發很大,看了後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88至94頁中作者給教一年級的教師提出了一些提議,還提出了要研究孩子們的思維特點。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醫生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首先是細心地研究病人的機體,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著手進行治療。一個人的思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邏輯思維,一種是形象思維。這兩種思維是客觀存在的,那麼我們的學生對學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作為教師首先應當承認這種差異,尊重這種差異,僅有這樣才能平靜地理解他們的一些「落後」。可是更重要更需要我們花時間去做的是,怎樣平衡學生這種片面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深思熟慮地、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展、情感發展和道德發展的情景,找出他們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

  或許我們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去努力:

  一、教會他們閱讀。國家教育總督柳斌說過:「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一個乏味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期望的民族。」有經驗的生物、物理、化學、數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好象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的留下來講,學生看見了越過必修的大綱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去遊泳的前景激勵著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讀那些書,這也就是閱讀的興趣。是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中領悟到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也能夠為學生供給一些閱讀的空間,讓學生經過上網或從課外書籍中尋找閱讀一些與數學有關的資料、背景;在課堂學習中也要選取適當的時機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提高自學本事,這也是一種學習的本事的培養。

  二、要教會他們思考。很多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是因為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使。「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歡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忙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我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作為教師,要給他們供給一些思考上的幫忙,創造一些思考上的「樓梯」,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問題。

  三、珍視他們的好奇心。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我們要異常珍視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於我們成年人不斷地把物品、事物、現象展示在兒童面前,我們在兒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現象越多,他應付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他就越加感到驚奇和高興。」

  四、給於他們學習的自信。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而脆弱的,有時候一個無意的動作就會給他們的心靈烙上深刻的烙印,一句簡單的表揚都會在他們的心理激起層層漣漪。以前班上有個學習很困難的小女孩,就因為我讓她每一天幫我收作業本從此數學課就成了她最盼望上的課了,她和媽媽的交流更是震撼了我的心靈,她說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了,這是她第一次有機會幫教師做事情。看著她每一天那麼負責地收著作業、上課時那麼端正地坐著、那麼認真地聽著,我的心裡真有些說不出的滋味,這個柔弱的小女孩用她的天真、執著觸碰著我心靈最柔軟的角落,我開始思考是什麼讓我變得冷漠?是我自我還是這個繁雜的社會?我是否能堅守住這片柔軟的角落?讓我們努力地去做吧:在批評時注意點方式方法,在責問時多點耐心傾聽,多給他們學習的信心!

  那麼是不是做到了上頭這些就必須能使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變得好起呢,不必須吧,應當說,一個孩子的變化遠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快,它需要時間的考驗,需要我們教育者以極大的耐心去澆灌這些剛剛萌醒的智慧的幼苗。多點耐心、多點期望!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六):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提議》這本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之作,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所著。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他提倡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我。」

  蘇霍姆林斯基寫了很多關於教育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於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景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提議》。書中有生動的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經過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應當怎樣教。

  著作涉及到教學的各個方面,有怎樣教育後進生的提議,有給未來教師的提議,有關於智力的開發,有對寫教育日記的指導,有怎樣開展團體備課,有的談到作業的檢查等,寫的相當詳細。這本書共設計到100條提議,很多提議都讓我受益頗深。

  這本《給教師的提議》讓我懂得了一個教師所應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藝術,需要經驗,需要技巧。

  這本《給教師的提議》書中沒有生硬的說教,沒有空泛的大道理。在書中的字裡行間,在每字每句裡,都滲透著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熱愛。他在給教師的提議中都結合了自我多年教學當中的教育事例。他對教育的闡述形象精準,加以精闢的理論分析,一針見血地點明了教育的真諦。

  通讀全書,感悟很多,但總的來說,我認為蘇霍姆林斯基是真正為學生著想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是為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服務的。從他的文字中,我們隨時感到他的美育和智育十分和諧地統一齊來。

  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德育。他說:「羞恥心是對於卑劣的,醜惡的東西的強有力的抗毒劑;形象地說,它是能浮載榮譽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個年輕的公民,沒有早在他的童年時代就體驗到對卑劣行為的蔑視和為別人的痛苦分擔憂愁,那就難以設想他會有成為一個好人的志向。」正是這樣,他耐心地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始終堅持把德育居於首位。這種教育理念在我們今日看來,是十分可取的。

  在培養智力方面,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了思考的重要性。他說:「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進取思考的王國。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善於思考和善於說話。」他提議我們逐步培養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告誡我們「不要讓本事和知識關係失調」。他在書中寫道:「學習、上課、完成作業、經常得到分數——這一切絕不應當成為用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只是一種頭腦裡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能宣告自我的存在,不能在人類心靈的某一領域成為主宰者……那麼,所謂的人就是不可思議的。」這段話對素質教育而言,不就是素質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嗎?

  「要思考,不要死記!」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和忠告。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僅要想到自我學科的教學,更要關注我們的學生,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課堂上指導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有效的教學,這也是新課程的基本要求。

  讀書是知識的源泉,它會使你消融困擾,滋養心靈,它會給你力量,給你智慧,所以做為教師的我們更應當多讀書,讓我們每一天不斷地讀書!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七):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蕩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提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我;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我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向十分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我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提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當要不斷培養自我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資料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我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我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僅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二、關心學生

  其一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齊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齊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景,從中明白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其二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三、賞識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期望別人對自我的加以賞識」。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本事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本事是激勵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期望,就會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進取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我也試著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著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提高,並為他的提高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明白,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著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我的提高,「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歡樂,並讓歡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可是,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當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團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會違背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提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忙他們揚起未來夢想風帆。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八):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

  最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著作《給教師的提議》,感觸很深。最終明白當一個教師是多麼不容易,異常是當一個好教師尤其不容易。一個好教師不僅僅要有高深的學問,還要有許多教學技巧,教師要不停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促使學生不停地提高與發展。

  這本書裡有幾條提議對我影響很深,雖然我還是一名學生還沒有走上教師的崗位,但我想這對我以後的發展都會有必須的作用,它教會我怎樣去做一個好教師。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給教師的提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議:那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儉教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採吸引了在場的所有教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當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當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我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我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我們僅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我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興趣的秘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教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明白,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此刻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我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那裡,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提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趣味,何為趣味?就是: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我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說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那裡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那我們教師應當想辦法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僅有不會教的教師。」

  再者呢,書中還很多寫了閱讀的好處,在談到後進生的時候,如果教師只讓他們把學習僅僅局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這樣是異常有害的,這樣只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壞習慣,讓他們變得更加遲鈍。而改變他們學習落後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儘可能地讓他們多看些書。教師要挑選一些適合他們的書籍,這些書籍要引人入勝,要讓學生儘可能自我去發現這些書與周圍事物和現象的聯繫,讓他們發出更多的疑問。隨著閱讀量的擴大,這會對他們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們的思考就越清晰,他們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教師要激發學生對閱讀科學書刊的興趣,這在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

  最終,書中還提到了不要把打個分數作為檢查知識的唯一標準。在檢查學生作業時,教師習慣於給學生評分,有的分數很高,有的就會不及格。作者提議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如果你給學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傷害,以致於他們覺得自我很沒用,從而自暴自棄,放棄自我的學習。評分是一種很有分量的手段,教師給學生的評分應當包括學生一段時間的勞動,要包括學生的回答、對同學的回答的補充、書面作業、課外閱讀和實際作業。要讓學生明白教師的評分方法和評分時間,這樣學生就能夠明白自我是逃可是教師的眼睛的,他們就會根據教師的要求去做自我該做的事情,這樣教師對他們的評分也會使自我很滿意,也就不會出現不及格的情景。

  在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感覺受益菲淺。做為一名教師,在不斷完善自我各方面本事的同時,還應當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原本以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我親身經歷了,才明白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應對著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為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僅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僅有一次,我期望我帶給自我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九):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異常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當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資料,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提高也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僅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經常聽到教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這樣地抱怨。試想:每一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此刻還要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我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我所教的那門學科裡,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可是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裡,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先,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堅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當首先研究清楚的

  讀到《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我深有啟發。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進取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趣味,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知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了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簡便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僅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籤於此,感覺自我在平時「預習知識」這一環節上,相對來說把握得還是比較適合一些,淺談點滴:在講新課之前,我一般先讓學生自我去閱讀教材,大體弄清楚教材中要學習什麼資料,這些知識跟已學的哪部分知識是相聯繫的,教材上的解題方法和思想是怎樣樣的。對於自我搞不懂的問題,拿出來跟同學討論或者在聽教師講課的過程中,著重注意,將課堂講授的與自我預習的相比較,這樣反覆識記,學到的知識是很難忘記的。並且經過預習的新課,上起課來比較簡便,學生勁頭也足,當然,這一環節上還有待於提高和加強。

  但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我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在學困生方面,以往,應對學生的「不會」,我經常會責怪學生:「都已經講過了,你為什麼還不會呀!」、「同坐在一個教室裡,別的學生都會了,你為什麼不會呀!」等等。有時候想想,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認為這是不是對自我的一種安慰呀,小學這麼簡單的數學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應當會的。可是看了第一頁到第二頁的一段話,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讀完這段話後,我就下定決心:必須要給學困生更多的關心和愛,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採用學生樂於理解的方式與學生談心,讓他們體會到教師是真心幫忙他提高,並經過談心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制訂出貼合孩子自身的學習資料和學習目標。然後從基礎的資料學起,一步一步地幫忙孩子,並讓孩子從中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消除對學習的畏懼,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這樣慢慢便成到達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

  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看成一種棍棒。他能夠坦率地對教師說: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我的尊嚴。」

  此外,反思學生在課堂上調皮、做小動作等現象,在以後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評、指責學生,而要學會反思自我,從自身找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而學生在做自我喜歡的事情如看電視、打電腦、玩遊戲時卻那麼專心致志,是不是自我的課堂不夠生動,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是不是自我的某些做法學生不滿意,從而引起學生對自我的課堂的厭惡等等。寫到那裡,我又想起了一件趣味的事情,記得在一次數學課上,一位平時表現一向不錯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課外書,在課後找這位學生談話時,她竟然無辜地說:「教師,我一向舉手,你都不讓我發言。」多麼單純的想法,竟然想到用這種方法來引起教師的注意。可是,班級那麼多人,教師也不可能一一叫到,當我向她解釋這種情景並告訴她舉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訴教師自我會了以後,這位學生在接下來的數學課堂中一向表現優秀,並且對待作業也更加認真了。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要注重關注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應對學生的問題,要善於蹲下身去傾聽孩子的想法,並及時、認真地反思並改善自我的教學行為,讓每個孩子都把上數學課看作一種樂趣,並能在課堂中獲得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提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我的知識的儲備,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僅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僅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能夠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能夠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啊,作為教師,最期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僅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進取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那裡,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提議,他期望你去爭取自我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歡樂的圍繞著教師身邊,和教師交談著自我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我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異常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我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我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也給了我們提議:「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僅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貌。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那裡,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最終有一天發現自我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境。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這是給我們提出的第二十三條提議。

  早就從各種渠道聽說過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這本《給教師的提議》,也曾對其中的資料有過涉獵,然而在自我真正擁有了這本早想擁有的「教育寶典」,懷著無比虔誠的心境認真拜讀之時,心靈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條目中,蘇氏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教育教學中很是常見的一個現狀,他說: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學生的基礎不一,理解本事有差異,所以我們就不能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不一樣的學生。「能夠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作為教者,我們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應對這樣的現狀,如果我們硬是要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不一樣的學生,用自以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式來教育所有學生的話,那只能出現一種結果:一部分學生的自信被摧毀,一部分學生的本事被扼殺。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其實類似的觀點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則,只是我們往往口頭上無比的尊崇,而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卻一再地踐踏罷了。

  學生是人,不是工廠裡的產品。教者尊重學生不妨從尊重他們的現狀做起,為每一位學生確定適合他自我的「臨近發展區」,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信地發揮出他的力量和潛力,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研究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當學習的嗎?我認為,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一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我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必須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教師從自我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出發,發現分析其中的問題,並經過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來探索改善教育教學的途徑。這是充分發揮了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和自主改革教學的進取性的有效途徑。反思強調以問題為中心,著眼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所以,教師應當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我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由於教師是帶著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學習,這就使得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經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

  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為愛說話、愛做小動作、無精打採等,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當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我身上。讀了這本書,我們不妨仔細地反思一下自我,我們的課備得充分嗎?我們的課堂是不是激發了每一個孩子的探索知識的欲望?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動了起來?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每一天都這麼想想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在我們自我身上,所以,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堂課應當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進取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境。雖然要做到這些不容易,可是只要堅持努力,真正動腦筋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抱怨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少了很多。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提議中都提到,教師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我的知識。我想,今後,讀書將成為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來讀了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一書,覺得儘管今日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日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應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與體驗。

  有這樣一句話:教師的職業是平凡的,職責是重大的,使命是光榮的,教師有教師的壓力,教師的痛苦,但也有教師的樂趣、教師的意義。要做一個好教師就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善良的心、美麗的心,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夢想,陽光的教育行動。讓我們以此為目標做為對自我的鞭策。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十):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每一天應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教育難題。有些時候自我絞盡腦汁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是由於自我的理論知識水平有限,所以一向都沒有構成較好的解決對策。經過我鄉弘毅書社的成立,給我供給了更多學習的機會,讓我認識到了讀書對於一個人,對於一個教師來說的重要意義。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提議》一書,書中很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啟發,並且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使我一向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的辦法,這也燃起了我對讀書以的熱情。

  在書中的第28條提議中,提到了勞動的重要性。那裡的勞動並不只是指幹活,而是指動手操作。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深有體會。有時候教師說了一堂課可能也不及學生動手試一試,理解的紮實。所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轉變主角,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更多的採用動手操作的形式讓學生更為直接的感受和體會,提高教學的效率。

  提議中第35條和第36條都是說如何培養學生記憶力。

  以往參加過一次數學的培訓。其中提到學生的思維固然重要,但很多時候學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所以記憶力不管是對成人還是對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想想那些學習好的學生是不是都是記憶力異常優秀的呢?可是這種記憶力並不是指的死記硬背。這樣只會把人變成傻瓜。他說,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麼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在那裡,他異常強調了有理解的記憶。也就是說,在記憶的過程中,不隨意記憶佔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記憶的東西就越牢固。

  其實,書中的每一條提議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實踐。今後我還會繼續去學習這本書中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為己所用,讓自我的教育教學本事得到更大的提高,從而影響每一個學生。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十一):

  《給教師的推薦》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所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我。」

  他寫了很多充滿了「人」的魅力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於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狀況和需要,選取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取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推薦》。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原先學生該這樣教。

  這本書共設計到100條推薦,我就其中的受益頗深的幾個推薦,談談自我的感受:

  翻開書,一百條推薦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一樣的個體,在學校裡,教師不就應「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可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必須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向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能夠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此刻我最終明白原先我沒有在備課中思考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資料,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為我這種欠缺思考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教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他要求我們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可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中有一個故事我此刻仍然記憶猶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照常規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我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有鄰校的教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可是,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這段話向我啟開了一個窗口,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真正的優秀的教師哪個不是終生都在準備一節課啊!這也是我教學生涯中的所追求的夢想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讓我茅塞頓開,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我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歷史教師也讓我領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妙,我最終明白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就應安排好自我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用心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我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我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僅在認識世界,並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構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在《給教師的推薦》中,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這樣經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著我們的心靈。也所以,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才可能一版再版,並長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師的書架上,讓我們讀了又讀,常讀常新。

  每次打開蘇霍姆林斯基,每次細讀蘇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讀蘇霍姆林斯基,總會為之怦然心動,總會不時地被震憾。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十二):

  暑假放假之際,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了一本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著的《給教師的推薦》。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針對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寫成的作品《給教師的推薦》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師的喜愛。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全面反映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有益於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裡的品讀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

  書中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令幾乎所有教師都頭疼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就應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想「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就務必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了解,諸如其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一樣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潛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提高,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必須的教育技巧,掌握必須的教育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稱說:「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沒有那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可是,他善於從心理學和哲學的高度對一般認為的「差生」進行分析,從而構成了獨特的「差生」觀。他認為,一般認定的「差生」,有三種類型:一類屬於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它的覺醒」。第二類屬於「天賦」面紗尚未揭開時的差生。第三類屬於「理解力差和頭腦遲鈍」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學生在課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會顯得越聰明」的觀點,對「差生」是絕對行不通的。要透過對「差生」進行「有足夠耐心」的教育來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而這種針對性的教育,有一個曲折的過程。況且並不是每一個「差生」都有閃光點。也並不是每一個有閃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師發現。在轉變「差生」的過程中尋找「差生」的閃光點,從激發「差生」興趣入手進而轉變「差生」,是蘇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觀的重要理念之一。費佳是他教過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對學習缺乏興趣,思維遲鈍。在同一班級裡,類似於費佳的學生還有不少。

  蘇霍姆林斯基特地為這些學生編了有200道應用題的習題集。其中不少題是從民間搜集的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差生」做這類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只要求他們感興趣,願意動腦筋。他們從這本妙趣橫生的習題中找到了興趣和自尊。「費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題,他都感到是一個巨大的勝利。」蘇霍姆林斯基還專門為費佳他們搜集大約100本書和小冊子,他說:「有些書和小冊子是跟課堂上所教的資料有直接聯繫的,另一些書並沒有直接聯繫,可是我認為讀這些書是一種智力訓練。」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習成績最終趕上一般學生。在六年級,教師最終發現了費佳的「閃光點」--對物理的極大興趣。費佳很快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優秀的成員。讓差生在學習中有成功感並找回自尊是差生發現自我「智慧閃光點」的基礎,也是教師轉變差生的關鍵。從哲學的角度看,啟發「差生」尋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規律。

  為什麼許多教師終其一生,只是個名副其實的「教書匠」,而蘇霍姆林斯基卻能成為著名的教育家?僅從下方幾個從該書中列出來的目錄來看,就很能給人以啟示:教師的時間從那裡來?一晝夜僅有24小時、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我怎樣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學生、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關於寫教師日記的推薦……原先,蘇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簡單地重複「教書匠」的工作,而是在創造性地工作,他對工作有滿腔的熱情,求真務實,有不斷努力進取的精神,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自覺地將教研科研一體化等等,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別由此可見一斑。而我們很多做教師的,往往自以為是地認為,只要教好書,育好人就能夠了,至於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門專家的事,與己無關,以至于越幹思想越落後,越幹越沒有工作熱情,越幹職業倦怠感越強烈……一個不研究學生心理和行為,不善於總結教學經驗和教訓,不探索教育規律的教師,怎樣會是一個好教師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推薦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我的知識儲備,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僅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給教師的推薦讓我受益匪淺,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理可依,有據可尋,同時也明白碰到相應的問題該如何去解決。「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十三):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蕩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我;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我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務必要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向十分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我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推薦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務必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就應要不斷培養自我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資料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我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我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僅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好處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二、關心學生

  其一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齊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齊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務必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狀況,從中明白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其二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三、賞識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期望別人對自我的加以賞識」。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潛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潛力是激勵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期望,就會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盼的用心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我也試著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著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提高,並為他的提高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明白,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著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我的提高,「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歡樂,並讓歡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可是,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就應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群眾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會違背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推薦》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忙他們揚起未來夢想風帆。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十四):

  借假期時間我認真拜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一書。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推薦》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推薦:那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儉教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採吸引了在場的所有教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就應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就應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我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我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我們僅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我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推薦也對我幫忙很大。對後進生我一向認為這是屬於智力問題,是先天因素造成的。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裡認可了「後進生是能夠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那個「費加」給我的印象個性深刻。他和我常認定的笨學生十分相似,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她「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個性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之後,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並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工具機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也從中得到啟發,對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帶給動力。

  另外,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裡行間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於對孩子成長的學習需要而引發的,在那裡教育是再自然可是的事情。雖然有國別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那種神聖的尊重。

  書中還個性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裡,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說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我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說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我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在閱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推薦」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說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推薦。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一樣的年代,不一樣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有著重要的好處。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關於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我是這麼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識和潛力,例如各學科的知識,處理事情的潛力、解決問題的潛力、與人交往的潛力、應對問題的潛力等。那麼這些也是我在教學中所要應對的東西,需要摸索著去鍛鍊自我的潛力,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裡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學生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成為10:1、30:1、50:1。」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熱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師都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和透過不斷的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而成長起來的。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在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感覺受益菲淺。做為一名教師,在不斷完善自我各方面潛力的同時,還就應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談談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條推薦和自我的體會。最終談一下自我總結出來的想法,原本以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我親身經歷了,才明白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應對著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為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僅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僅有一次,我期望我帶給自我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雖然未來從教之路會充滿艱辛與坎坷,但我會用愛心去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知識去教育學生,這也是我的目標。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我,並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推薦,每一條推薦談到相關的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啟發非淺。

  給教師的提議讀後感(十五):

  我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之後感觸頗多,能夠說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論是過去還是此刻,都值得我們廣大教師不斷思考。透過閱讀,我懂得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好教師,務必要有高度的社會職責感。歌德說:「你要欣賞自我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加價值。」「盡力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明白你的價值。」履行職責的標準越高,其人生價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師,僅有盡到對學生的職責,才能是好教師。所以,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務必從「職責」兩字做起。對自我應盡的職責認識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長,越能在履行職責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那麼,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師的職責呢?

  一、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我認為要從課堂做起,從小事做起;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我先要做到,並且要做得更好,這就要求教師務必學為人師,身正為範。我一向就是這樣來要求勉勵自我的。

  在低年級學生眼裡,教師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學生的關注。所以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終生的,尤其是教師不良的行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更是無法挽回的。如果一個教師上課遲到早退,或不認真備課、隨便應付,或對學生不管不問,那麼這樣的教師怎樣能讓學生有好的學習榜樣?怎樣能教書育人?

  二、要不斷提高自我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

  教師首先要有紮實的專業理論水平:對所教課程的資料要十分熟悉,從教材、體系到知識點等都務必了解、掌握;上課能夠做到駕輕就熟,深入淺出,難易恰當,重點突出,對學生的回答能及時做出明確的決定,不能模稜兩可,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充實自我,不斷地學習。其次,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師來講,怎樣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用心性,使學生得到啟發,思維潛力得到鍛鍊,從而能夠使學生自主地學習。相反,照本宣科、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不受學生歡迎的,這樣的課堂是缺乏生機、缺乏活力的。所以,能否掌握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業務水平的重要體現。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